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精彩比喻举隅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精彩比喻举隅

刘全稳河北省魏县牙里镇中学

修辞的功能在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体味语言表达的妙处,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欣赏能力,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总是擅长使用这再也平常不过的工具,从而把它变成修饰文学语言的利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下面这些独树一帜的比喻句,都是从初中语文课本中信手拈来的,你知道它们“妙”在何处吗?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作者在完美地描绘了春天的画卷之后,连用三个比喻作为全文结尾,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三个比喻,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吟唱: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赞美春之“新”;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赞美春之“美”;春天像孔武有力的健壮青年,赞美春之“力”。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描写的顺序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三个拟人化的比喻,想象丰富,散中求整,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戛然有力地收束全文,令读者回味无穷。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鲁迅《社戏》(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夏夜行船”是《社戏》中的精彩片段之一。这里作者把“连山”比喻为“兽脊”,“淡黑”与“铁”对应,“起伏”与“踊跃”对应,“踊跃”的“兽脊”有“连山”的“起伏”之形,“铁”的“兽脊”有“连山”的“淡黑”之色。从形和色两方面设喻,连山既有浓厚的质感,又有强烈的动感。以动写静,反衬船行之快,有力地烘托了“我”即将看到社戏时的兴奋急切心情。

3、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袁宏道《满井游记》(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始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勾魂摄魄地凸现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写水,以“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作喻,以物比物,突出水光之“晶晶然”──清冷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写山,以“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为喻,以人比物,画出春山之态──娟净可爱,生动而又传神。写田野,说“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简明而又形象。三个比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麦苗如寸许浅鬣,骈文散文结合,长句短句并用,把明媚秀丽的满井描绘得可感、可触、可信,把作者“若脱笼之鹄”冒寒出游的惊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这首诗起句就气势不凡,把边塞风雪的赫赫声威表现出来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一吹,大雪纷飞,突出了边塞环境气候的特点,风雪来得早,来得猛烈。接下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转折来得突兀,来得意外。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达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意象繁富而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乎使人忘记了塞外的奇寒而内心感到春天般的温暖与喜悦,真是“妙手回春”啊!这也许就是常常令后人欣羡不已的“盛唐气象”吧,写苦寒总是那么乐观,写离情总是那么旷达,写惆怅总是那么奋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大国风范孕育出来的“大人”(大写之人)情怀。

5、而或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岳阳楼记》(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在描绘了洞庭湖“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白天美景之后,作者又发挥丰富的想象,为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夜晚美景──“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晴朗的夜空云雾完全消散了,一轮满月高挂天空,明亮的月光悄无声息地泼洒在千里湖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浮动的光影如同金子在跳动;无风的时候呢,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月影静静地躺在水中,就像是一块圆玉沉在水底;耳边传来声声渔歌,有的远,有的近,此唱彼和。──这是怎样一幅令人心醉的画面啊!两个比喻,一动一静,对仗工整,把洞庭湖的夜景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春和景明”的夜景与前面的日景,共同构成一幅明丽的画面,为极写“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喜”之情作了有力的铺排。

6、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雪》(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作者登高望远,蜿蜒群山披冰戴雪,犹如银色的长蛇在腾舞;巍巍丘原冰封雪裹,好似白色的大象在奔驰。“山”有“蛇”之形,有“银”之色;“原”有“象”之形,有“腊”之色。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雪景以“白”为特征,作者却不用“白”字,而用“银”“蜡”,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把“山”“原”人格化了,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本来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是因为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的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为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7、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古代人们常用秋水形容年轻女子灵活的眼波,用山峰形容用黛色画成的秀眉,相沿成袭,几成滥调。此词却反向设喻,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攒聚,把山水人格化了,顿觉别开生面,活泼异常。接着又轻巧地问上一句:“欲问行人去哪边?”随即作出令人更为惊叹的回答:“眉眼盈盈处。”“眉”者山也,“眼”者水也,“盈盈”者,脉脉含情之谓也。这次友人要去的浙东地区,不正是山水秀丽、春色长驻之地吗?

标签:;  ;  ;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精彩比喻举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