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式充电结构及装置论文和设计-李强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接触式充电结构及装置,包括:固定支撑座;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撑座内;连接延长杆,所述连接延长杆一端与所述转动轴连接;充电接触头,所处充电接触头与所述连接延长杆另一端连接。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利用重力的作用,可以在连接延长杆和充电接触头旋转到一定位置时,通过安装在固定支撑座上的转动轴发生转动,使充电接触头与等待充电的触点进行接触,实现充电,不用插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避免了充电设备的损坏,同时设计巧妙,组成部件少,生产成本低。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接触式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支撑座;转动轴(1),所述转动轴(1)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撑座内;连接延长杆(2),所述连接延长杆(2)一端与所述转动轴(1)连接;充电接触头(3),所处充电接触头(3)与所述连接延长杆(2)另一端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接触式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支撑座;

转动轴(1),所述转动轴(1)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撑座内;

连接延长杆(2),所述连接延长杆(2)一端与所述转动轴(1)连接;

充电接触头(3),所处充电接触头(3)与所述连接延长杆(2)另一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撑座包括:

第一固定支撑座(4);

第二固定支撑座(5),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撑座(4)匹配;

其中,所述转动轴(1)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撑座(4)内,所述转动轴(1)另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撑座(5)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旋转助动块(6),设置于所述转动轴(1)上,所述旋转助动块(6)的轴心所在的直线与所述连接延长杆(2)的轴心所在的直线呈预设角度的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撑座包括:

第一固定支撑座(4);

第二固定支撑座(5),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撑座(4)匹配;

其中,所述转动轴(1)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撑座(4)内,所述转动轴(1)中部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撑座(5)内,所述转动轴(1)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固定支撑座(5),所述旋转助动块(6)设置于所述转动轴(1)另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线孔,所述导线孔包括:

第一导线孔,设置于所述转动轴(1)上;

第二导线孔(7),设置于所述连接延长杆(2)上,所述第二导线孔(7)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线孔连通,所述第二导线孔(7)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接触头(3)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线(8),所述导线(8)穿过所述第一导线孔和所述第二导线孔与充电接触头(3)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1)通过轴承与所述固定支撑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接触头(3)包括:

充电接触头配重安装座(301),与所述连接延长杆(2)另一端连接;

充电接触头本体(302),设置于所述充电接触头配重安装座(301)上。

9.一种接触式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接触式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承重旋转板(9),所述接触式充电结构设置在所述承重旋转板(9)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接触式充电结构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插拔式充电设备已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同时插拔式充电设备零部件较多,加工工艺相对复杂,成本相对也较高。另外,在操作时进行插拔不仅操作繁琐,容易损坏充电设备,而且安全性较低。例如,在对大型的充电玩具汽车进行充电时,除父母帮助孩子进行充电外,极有可能孩子自己也对玩具汽车进行充电,更是增加了损坏充电设备的可能性,而且对于儿童具有较大的危险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接触式充电结构及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上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接触式充电结构,包括:

固定支撑座;

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撑座内;

连接延长杆,所述连接延长杆一端与所述转动轴连接;

充电接触头,所处充电接触头与所述连接延长杆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撑座包括:

第一固定支撑座;

第二固定支撑座,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撑座匹配;

其中,所述转动轴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撑座内,所述转动轴另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撑座内。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还包括:

旋转助动块,设置于所述转动轴上,所述旋转助动块的轴心所在的直线与所述连接延长杆的轴心所在的直线呈预设角度的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撑座包括:

第一固定支撑座;

第二固定支撑座,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撑座匹配;

其中,所述转动轴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撑座内,所述转动轴中部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撑座内,所述转动轴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固定支撑座,所述旋转助动块设置于所述转动轴另一端。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还包括导线孔,所述导线孔包括:

第一导线孔,设置于所述转动轴上;

第二导线孔,设置于所述连接延长杆上,所述第二导线孔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线孔连通,所述第二导线孔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接触头连通。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还包括:

导线,所述导线穿过所述第一导线孔和所述第二导线孔与充电接触头连接。

优选地,所述转动轴通过轴承与所述固定支撑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接触头包括:

充电接触头配重安装座,与所述连接延长杆另一端连接;

充电接触头本体,设置于所述充电接触头配重安装座上。

一种接触式充电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接触式充电装置,还包括:

承重旋转板,所述接触式充电结构设置在所述承重旋转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及装置,利用重力的作用,可以在连接延长杆和充电接触头旋转到一定位置时,通过安装在固定支撑座上的转动轴发生转动,使充电接触头与等待充电的触点进行接触,实现充电,不用插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避免了充电设备的损坏,同时设计巧妙,组成部件少,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接触式充电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接触式充电结构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接触式充电结构及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转动轴;2、连接延长杆;3、充电接触头;301、充电接触头配重安装座;302、充电接触头本体;4、第一固定支撑座;5、第二固定支撑座;6、旋转助动块;7、第二导线孔;8、导线;9、承重旋转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接触式充电结构,包括:

固定支撑座;

转动轴1,转动轴1可转动地设置于固定支撑座内;

连接延长杆2,连接延长杆2一端与转动轴1连接;

充电接触头3,所处充电接触头3与连接延长杆2另一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及装置,利用重力的作用,可以在连接延长杆2和充电接触头3旋转到一定位置时,通过安装在固定支撑座上的转动轴1发生转动,使充电接触头3与等待充电的触点进行接触,实现充电,不用插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避免了充电设备的损坏,同时设计巧妙,组成部件少,生产成本低。

其中,优选地,连接延长杆2可以为磁性金属连接延长杆,充电接触头3可以为磁性金属充电接触头3,从而可以在待充电物体上安装电磁装置或永磁装置,在充电时实现更好的接触。

其中,所述固定支撑座可以包括:

第一固定支撑座4;

第二固定支撑座5,与第一固定支撑座4匹配;

其中,所述转动轴1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固定支撑座4内,转动轴1另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固定支撑座5内。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及装置,将转动轴1设置在第一固定支撑座4和第二固定支撑座5之间,稳定性强,结构整洁。

其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还可以包括:

旋转助动块6,设置于转动轴1上,旋转助动块6的轴心所在的直线与连接延长杆2的轴心所在的直线呈预设角度的夹角。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及装置,通过设置旋转助动块6,可以更容易促进连接延长杆2和充电接触头3发生转动,增强触发的灵敏性,同时可以使充电接触头3与等待充电的触点更好地接触。

其中,所述固定支撑座可以包括:

第一固定支撑座4;

第二固定支撑座5,与第一固定支撑座4匹配;

其中,所述转动轴1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固定支撑座4内,转动轴1中部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固定支撑座5内,转动轴1另一端穿过第二固定支撑座5,旋转助动块6设置于转动轴1另一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旋转助动块6设置于转动轴1另一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更换形状相同或不同及重量相同或不同的旋转助动块6。当然,旋转助动块6还可以设置在第一固定支撑座4与第二固定支撑座5之间的转动轴1上,以减少占用的空间。

其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还可以包括导线孔,导线孔包括:

第一导线孔,设置于转动轴1上;

第二导线孔7,设置于连接延长杆2上,第二导线孔7一端与第一导线孔连通,第二导线孔7另一端与充电接触头3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第一导线孔在设置于转动轴1上,第一导线孔的位置未在图中示出,但是在前述的启示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第一导线孔的具体位置;第二导线孔7可以在与第一导线孔连通的同时,还可以如图1所示在连接延长杆2的外壁上设置开孔,以便于在不适合通过第一导线孔穿过导线8时,直接从第二导线孔7中穿过导线8。当然,转动轴1和连接延长杆2还可以为空心结构,前述空心结构相当于第一导线孔和第二导线孔7。

其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还可以包括:

导线8,导线8穿过第一导线孔和第二导线孔与充电接触头3连接。

其中,优选地,所述转动轴1通过轴承与固定支撑座连接。

其中,所述充电接触头3可以包括:

充电接触头配重安装座301,与连接延长杆2另一端连接;

充电接触头本体302,设置于充电接触头配重安装座301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通过设置充电接触头配重安装座301,不仅可以增加充电接触头本体302安装的牢固性,而且可以增加充电接触头3的重量,增强触发的灵敏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接触式充电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

其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接触式充电装置,还可以包括:

承重旋转板9,接触式充电结构设置在承重旋转板9上。

具体地,承重旋转板9作用,一方面是安装如上所述的接触式充电结构,接触式充电结构的数量可以如图2所示,对称地设置两个,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个或更多个;另一方面,当承重旋转板9打开时,充电接触头3在重力作用下压在承重旋转板9上,当放置待充电的物体后,承重旋转板9以一端为轴心进行旋转,当承重旋转板9旋转升起到一定角度后,充电接触头3在重力作用下远离承重旋转板9并落下,压到等待充电物体的触点上,前述触点可以是安装在等待充电物体上的金属板等结构,最终实现充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接触式充电结构及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2353.7

申请日:2019-01-2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329740U

授权时间:20190830

主分类号:H02J 7/00

专利分类号:H02J7/00

范畴分类:37C;38G;

申请人:北京万家智享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北京万家智享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0000 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超前路23号院A区3层318室

发明人:李强;时金宝;宁玉琪;何雷;黄世君;杨禹恒

第一发明人:李强

当前权利人:北京万家智享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接触式充电结构及装置论文和设计-李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