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卫星激光测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激光,精度,反射,联测,稳定性,回波,距离。
卫星激光测距论文文献综述
邹彤[1](2019)在《我国首次在西部地区实现kHz卫星激光测距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9月19日,由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郭唐永、邹彤等研制的国际最大口径的流动卫星激光测距仪TROS1000,首次在新疆实现kHz卫星SLR观测,对GLONASS、Lageos、Ajisai等高、中、低轨卫星成功开展测距观测。该项目填补了西部地区观测空白,对优化我国激光测距网站点布局、提高我国激光测距网络整体观测效能有(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10期)
籍利平,苏明晓[2](2019)在《COMPASS卫星的激光测距联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GNSS卫星的激光测距概况,统计分析了COMPASS-Gl和COMPASS-M3两颗北斗卫星的卫星激光测距数据,对于开展北斗卫星的下一次激光测距联测提出了初步设想。(本文来源于《卫星导航定位与北斗系统应用2019——北斗服务全球 融合创新应用》期刊2019-09-10)
吴志波,邓华荣,张海峰,汤凯,龙明亮[3](2019)在《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提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典型SLR系统为研究平台,根据测量数据的产生流程,详细分析了卫星测量与系统校准时的状态差异,并评估了状态差异对测量数据距离偏差的影响,引出SLR测量数据稳定性提升的途径.研究成果用于上海天文台SLR系统后,2015年度对地球动力学卫星(Lageos)观测数据的长期稳定性、短期稳定性和标准点精度分别由改造前的12. 7 mm、22. 7 mm和2. 0 mm提升到4. 1 mm、9. 3 mm和1. 0 mm,国内率先达到国际卫星激光测距组织(ILRS)的数据质量标准(10 mm,20 mm和5 mm)并持续保持,提升了我国在SLR领域的国际地位和观测数据权重,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程伯辉,卫志斌[4](2019)在《卫星激光测距技术对天宫二号观测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卫星激光测距技术是对空间目标进行高精度的距离测量,以获得星地间的距离。用此观测数据可以精确测定空间目标的运行轨道、解算全球地面测距站的地心坐标以及地球参数。北京房山人卫激光观测站在实现千赫兹测距系统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所有的高中低轨卫星观测并取得可观的高质量激光测距数据。由于天宫2号运行轨道低,目标运行速度快,导致天宫二号出现预报偏差比较大、伺服控制系统驱动能力偏低以及空间目标观测数据缺失等问题。通过北京房山人卫激光站对天宫2号准确的预报,成功获取天宫2号激光观测有效数据用以轨道检核,同时也为以后保质保量完成空间目标观测任务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即将开始的空间非合作目标的观测任务开启了一个良好开端。(本文来源于《现代测绘》期刊2019年03期)
秦思,吴志波,张海峰,张忠萍[5](2019)在《高精度事件计时器及其在卫星激光测距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重复率卫星激光测距需采用事件计时方式记录激光发射和接收时刻,作为测距系统精密计时单元。本文介绍了事件计时器测量原理,以及上海天文台基于时间数字转换(TDC)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所设计开发的高精度事件计时器。对该事件计时器性能进行了测试,计时精度优于10 ps,非线性误差在数皮秒内。利用上海天文台卫星激光测距系统,进行了事件计时器控制软件开发,对地面靶目标和卫星进行了观测。根据国际激光测距数据处理中心反馈,卫星测量误差达到国外同类事件计时器水平,满足卫星激光测距应用要求。(本文来源于《激光与红外》期刊2019年04期)
何正斌,赵春梅,马天明,瞿锋,卫志斌[6](2019)在《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的异常检测及其稳定性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卫星激光测距系统(SLR)的稳定性问题,该文分析了北京房山kHz地靶观测数据,根据系统延迟的统计信息构建异常辨识统计量,剔除异常数据。地靶有效数据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集中,变化幅度0.25ns左右;分析了单次系统延迟变化在0.2ns左右;通过ARMA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确定2018年北京房山SLR系统延迟的变化规律,建立SLR系统延迟变化的预报模型;最后,根据预报模型,对系统延迟进行短期预报,以检测SLR系统异常,实现对SLR系统运行稳定性监测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高清鹏,李春晓,李荣旺,段建锋,李语强[7](2019)在《鹊桥卫星激光测距时间窗口及测距成功概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通过对鹊桥卫星任务轨道进行分析,用数值方法模拟出一条近似鹊桥卫星探测任务的轨道,然后计算了2019年下半年云南天文台鹊桥卫星激光测距观测时间窗口,给出了鹊桥卫星到云南天文台的激光测距距离范围和鹊桥卫星运行轨道与月球的最小距离。基于模拟的晕轨道计算了鹊桥卫星激光测距单脉冲理论回波光子数和测距成功概率。根据月球激光测距积累的经验,结合影响测距的因素给出了提高激光测距回波光子数和测距成功率的改善方法。最后设计了等效试验方案,通过实测结果来验证理论计算,为实现鹊桥卫星激光测距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文研究与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罗青山[8](2019)在《皮纳微小卫星激光反射器设计及激光测距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皮纳卫星是指质量为千克级、以微机电系统技术为基础的小卫星。皮纳卫星能够通过组成星座、编队或卫星群完成单颗大卫星难以实现的任务,被广泛地应用于科研、技术试验、商业遥感等领域。皮纳卫星设计寿命短,在完成在轨服务后就会成为空间碎片,这时要想对皮纳卫星进行精准定位,就必须采用非合作目标的方式进行激光测距。按照目前空间非合作目标的激光探测能力,由于皮纳卫星尺寸小,导致返回的激光信号弱,探测难度大,且随着皮纳卫星发射次数的增多,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空间科技活动。因此设计出适合于皮纳卫星的激光测距合作目标,使得激光测距技术的高精度特性应用于皮纳卫星的目标监测,这对空间目标高精度测量和提升碎片目标精密监测与预警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本论文紧紧围绕研制出适合于皮纳卫星的微小激光反射器这一目标,立足于低轨皮纳卫星高难度的激光测距实用需求,设计质量轻、分布灵活、满足在轨和成为空间碎片后仍能采用常规的人卫激光测距技术进行观测、且便于标准化配置的微小卫星激光反射器。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理论计算并分析了星载激光测距合作目标的速差效应及其补偿方法、有效视场角、有效反射器面积、可观测时间、远场衍射分布、质心误差改正分布等核心技术参数,并以低轨卫星中常用的金字塔结构和八棱台结构激光反射器为例进行分析,为皮纳卫星激光反射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2)针对轨道高度在250—1 000 km的皮纳卫星,以标准立方体结构皮纳卫星为例,设计了质量不超过150 g、视场角满足360°、测距精度达厘米级、具有足够回波强度、且便于标准化配置的微小激光反射器,并设计了长方体和多面体结构皮纳卫星激光反射器。(3)为我国第一颗大气密度探测实验卫星PN1B设计了星载卫星激光反射器,这是国内首次采用通光口径为1 cm的微小激光反射器阵列,通过TROS1000流动人卫激光测距系统对该卫星进行的激光测距试验,观测期间其回波数最大值达314个/秒,验证了微小激光合作目标能够提供足够的的回波光子数。(4)设计了一种适用于角锥棱镜加工的靠体,在铣磨成型、粗磨及精磨和粗抛工序中直接通过该靠体的翻转实现角锥棱镜的成盘化加工,最后以配重分离器工艺进行精抛。使得角锥棱镜整体工艺方案加工工序减少、生产节奏快、效率高、质量可保证。(5)为确保卫星激光反射器发射成功后在太空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以皮纳低轨卫星激光反射器为例,介绍了激光反射器在地面进行的光学性能、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及空间辐照性能测试。(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2期)
李国元,黄佳鹏,唐新明,黄庚华,周世宏[9](2018)在《距离门宽度对单光子激光测高卫星探测概率及测距精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距离门对单光子激光测高卫星探测概率以及测距精度的影响,结合激光雷达方程、单光子探测方程进行理论推导,采用不同宽度的距离门分析讨论,并利用蒙特卡洛方法进行模拟仿真试验。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试验证明,距离门宽度对于探测概率影响不大,对于虚警概率具有较大影响,距离门为100ns时,测距误差可以满足激光测高卫星的测距要求,当距离门宽度超过400ns时,噪声占比会较大,测距精度会急剧下降,需要在数据后处理阶段采用精细化的滤波算法提取有效探测光子,保证测量精度。为保证对同一点重复观测25次,根据ICESat-2卫星的激光载荷参数,推导出光斑大小、光斑间距、激光重频叁者之间的定量化关系。相关结论对于后续国产单光子激光测高卫星的设计与指标论证可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测绘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刘源,安宁,范存波,刘承志,马磊[10](2018)在《角反射器形状效应对卫星激光测距系统测距精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卫星激光测距(SLR)系统的测距原理,对从角反射器反射的回波光子分布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并讨论了卫星角反射器形状效应与SLR系统测距精度的关系。另外,为验证卫星角反射器形状效应的适用性,利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SLR系统对不同轨道高度的卫星进行了实测。结果表明,卫星角反射器形状效应使从卫星反射的回波光子分布发生明显改变,激光脉冲被展宽。对于Starlette卫星,激光脉冲脉宽由50ps展宽至72ps,由卫星角反射器形状效应引起的测距误差约为5.4 mm。对于高轨Etalon-1卫星、中轨LAGEOS-1卫星和低轨LARES卫星,由卫星角反射器形状效应引起的测距误差分别约为15.4,7.4,5.0mm。因此,要使SLR系统测量精度向毫米级发展,应当考虑卫星角反射器形状效应对测距精度的影响,这也为SLR系统的性能评估与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8年11期)
卫星激光测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介绍了GNSS卫星的激光测距概况,统计分析了COMPASS-Gl和COMPASS-M3两颗北斗卫星的卫星激光测距数据,对于开展北斗卫星的下一次激光测距联测提出了初步设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卫星激光测距论文参考文献
[1].邹彤.我国首次在西部地区实现kHz卫星激光测距观测[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2].籍利平,苏明晓.COMPASS卫星的激光测距联测[C].卫星导航定位与北斗系统应用2019——北斗服务全球融合创新应用.2019
[3].吴志波,邓华荣,张海峰,汤凯,龙明亮.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提高[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9
[4].程伯辉,卫志斌.卫星激光测距技术对天宫二号观测方法的研究[J].现代测绘.2019
[5].秦思,吴志波,张海峰,张忠萍.高精度事件计时器及其在卫星激光测距应用[J].激光与红外.2019
[6].何正斌,赵春梅,马天明,瞿锋,卫志斌.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的异常检测及其稳定性监测[J].测绘科学.2019
[7].高清鹏,李春晓,李荣旺,段建锋,李语强.鹊桥卫星激光测距时间窗口及测距成功概率分析[J].天文研究与技术.2019
[8].罗青山.皮纳微小卫星激光反射器设计及激光测距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9
[9].李国元,黄佳鹏,唐新明,黄庚华,周世宏.距离门宽度对单光子激光测高卫星探测概率及测距精度的影响[J].测绘学报.2018
[10].刘源,安宁,范存波,刘承志,马磊.角反射器形状效应对卫星激光测距系统测距精度的影响[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