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斗争扩大化论文_沈志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阶级斗争扩大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阶级斗争,反右,统战部,斯大林,反右派斗争,矛盾,苏联。

阶级斗争扩大化论文文献综述

沈志华[1](2014)在《群众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下)——谈谈反右运动扩大化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右派戴帽过程的种种案例随着运动不断深入,"胜利"不断扩大,右派的人数也在节节攀升。如前文所说,就全国而言,1957年7月青岛会议前反右斗争取得"伟大胜利"时,揪出的右派分子应该不超过1万人。到10月八届叁中全会反右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时,大约已有15万人。中小学在寒假期间的整风反右中,又增加了十几万人。这样,到1958年4月,毛泽东宣布的右派人数已达30万人[参见1958(本文来源于《江淮文史》期刊2014年03期)

沈志华[2](2014)在《群众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中)——谈谈反右运动扩大化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八届叁中全会提出的新任务按照中共中央的安排,反右斗争取得胜利的单位,随即转入整风和改进工作阶段。还规定县以下基层单位,特别是在工厂和农村,重点是整风,不搞反右运动。从原则上讲,反右主要是政治问题,要解决的是敌我矛盾,采取方式是(本文来源于《江淮文史》期刊2014年02期)

沈志华[3](2014)在《群众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上)——谈谈反右运动扩大化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发动群众的指导性文件与整风相比,反右派运动无论是发动还是展开,都显得十分顺利。个中原因,一方面是大多数党员干部前一时期感到受压、委屈,现在党中央终于站出来为他们撑腰了,于是个个奋勇当先,冲锋在前;一方面是广大的工农兵和基层群众被发动起来,他们不像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那样思前想后,顾虑重重,而是党指向哪里就坚决打到哪里,其激进程度甚至超出指导者预设的框架。(本文来源于《江淮文史》期刊2014年01期)

丁俊萍[4](2013)在《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思考——兼论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以保持国家政局和社会稳定,创造有利于各项建设事业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这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一个重要职能,也是执政党的一个重要任务。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思想理论观点。尽管这些思想观点未必全部正确,有些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但其探索性、开创性、预见性的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其中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成果,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与此同时,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犯的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国内和国际等方面加以探讨,但其根本原因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然而,无论是探索中的成功经验还是深刻教训,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极其宝贵的财富。(本文来源于《毛泽东研究2013年卷》期刊2013-11-01)

丁俊萍[5](2013)在《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思考——兼论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以保持国家政局和社会稳定,创造有利于各项建设事业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这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一个重要职能,也是执政党的一个重要任务。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思想理论观点。尽管这些思想观点未必全部正确,有些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但其探索性、开创性、预见性的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其中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成果,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与此同时,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犯的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国内和国际等方面加以探讨,但其根本原因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然而,无论是探索中的成功经验还是深刻教训,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极其宝贵的财富。(本文来源于《毛泽东研究(年刊)》期刊2013年00期)

廖俊杰[6](2012)在《中苏论战对国内“前十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苏论战是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因为意识形态、内外政策和国家利益等问题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论,历时十年。这场大论战严重影响着中共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苏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而又影响到对国内形势的判断。国际“反修”与国内“防修”交互作用,致使国内“前十年”阶级斗争扩大化。论文分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阐述中苏论战的过程。中苏论战犹如一部交响曲,时起时伏,但总的趋势是向恶化发展,中苏同盟走向分裂。“矛盾萌发阶段”是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到1957年莫斯科会议,“矛盾深化阶段”是从1958年到1960年莫斯科会议,“矛盾激化阶段”是从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到1963年3月初,“公开大论战阶段”是从1963年3月底到1964年10月,“结尾”是从1964年11月到1966年苏共二十叁大。第二部分从侧面分析中苏论战为阶级斗争扩大化创造了哪些条件。中苏论战导致中苏关系恶化,中共对国际形势的估计趋于严重化,过分强调战争的可能性和紧迫性,人们产生紧张和焦虑心理,为阶级斗争扩大化创造了心理条件。中共批判“叁和两全”理论,唤起了革命党思维,增加了对“革命思维”和“斗争哲学”的路径依赖,为阶级斗争扩大化创造了思维方式上的条件。关于对斯大林的评价,中共从中肯地批评斯大林的错误到为斯大林错误辩护的倾向,掩盖了中共党内、中国国内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倾向,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个人崇拜与个人专断交互作用,毛泽东的阶级斗争意识被全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接受,为阶级斗争扩大化创造了社会心理、权力机制上的条件。关于民族历史问题、文化传统差异、两党不平等关系等的争论以及领导人个性差异,造成两党之间较深的感情隔阂,很难冷静协商和正常沟通、平等对话,影响了彼此对对方的认识,从而偏离理性和客观,中共对苏共和赫鲁晓夫最后作出“现代修正主义”的路线、原则高度上的定性。第叁部分从正面分析中苏论战如何影响阶级斗争扩大化。通过论战,中共对苏共、赫鲁晓夫的认识朝着“左”的方向上纲和挖根:从丢斯大林、列宁这两把“刀子”到“右倾机会主义”、“半修正主义”,再到“现代修正主义”。“前车之鉴”使国际“反修”延伸到国内“防修”,抓阶级斗争被提上日程。阶级斗争扩大化之于中苏论战,亦步亦趋,大致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八届叁中全会和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第二步,1959年庐山会议将阶级斗争延伸到党内。第叁步,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使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左”的观点进一步系统化。第四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大批判等“防修”实践。第五步,1964年底至1965年初毛泽东与刘少奇发生严重分歧,毛泽东将“防修”重点放在党中央高层。阶级斗争的范围逐渐拉大,主战场逐渐上移。第四部分总结经验和教训。对意识形态领域分歧“不搞争论”。准确判断时代的主题。尊重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坚持民主集中制。(本文来源于《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期刊2012-06-01)

李仁质[7](2011)在《苏联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及其教训》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解体有政治、经济、民族、宗教、国际等各种因素,但与苏联领导人尤其是斯大林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使阶级斗争扩大化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关系。斯大林体制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处理一切问题,使阶级斗争扩大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为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本文来源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王也扬[8](2011)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在谈到"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时说:"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阶级斗争,照搬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群众性斗争的(本文来源于《炎黄春秋》期刊2011年06期)

谭献民,秦立春[9](2010)在《群众运动——毛泽东晚年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症结所在》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主革命时期以群众运动为载体的军事共产主义体制,本质上与毛泽东理想的社会主义模式是一致的。建国以后,毛泽东坚持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加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步伐,故将党内与之有关的不同意见,以及严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均纳入阶级斗争的范畴,而从反右斗争开始,特别是"七千人大会"以后,更以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作为实现其理想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动力。(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孙康[10](2010)在《计划经济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制度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派斗争算起,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掐头去尾,阶级斗争扩大化在中国也延续了20年之久。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出现时间如此之长,涉及面如此之广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最权威的解释莫过于1981年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本文来源于《炎黄春秋》期刊2010年04期)

阶级斗争扩大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八届叁中全会提出的新任务按照中共中央的安排,反右斗争取得胜利的单位,随即转入整风和改进工作阶段。还规定县以下基层单位,特别是在工厂和农村,重点是整风,不搞反右运动。从原则上讲,反右主要是政治问题,要解决的是敌我矛盾,采取方式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阶级斗争扩大化论文参考文献

[1].沈志华.群众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下)——谈谈反右运动扩大化的问题[J].江淮文史.2014

[2].沈志华.群众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中)——谈谈反右运动扩大化的问题[J].江淮文史.2014

[3].沈志华.群众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上)——谈谈反右运动扩大化的问题[J].江淮文史.2014

[4].丁俊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思考——兼论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原因[C].毛泽东研究2013年卷.2013

[5].丁俊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思考——兼论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原因[J].毛泽东研究(年刊).2013

[6].廖俊杰.中苏论战对国内“前十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D].中共湖南省委党校.2012

[7].李仁质.苏联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及其教训[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

[8].王也扬.“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历史考察[J].炎黄春秋.2011

[9].谭献民,秦立春.群众运动——毛泽东晚年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症结所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

[10].孙康.计划经济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制度根源[J].炎黄春秋.2010

论文知识图

得一提的是, 1961至1964年发展篇--图1发展篇--图2上海同济大学学生饭厅杭州浙江省人民体育馆北京工人体育馆

标签:;  ;  ;  ;  ;  ;  ;  

阶级斗争扩大化论文_沈志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