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力修复论文_章梅,张谷春,黄欣怡,周来,朱雪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动力修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格栅,重金属,微生物,力强,石油,极性。

电动力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章梅,张谷春,黄欣怡,周来,朱雪强[1](2019)在《电动力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关键因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电动力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核心机理和关键问题分析,介绍了现有实验模型的特点,详细分析了电动力修复复合污染土壤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土壤理化性质、pH、修复液种类、污染物类型与形态、修复运行时间、电极材料等,提出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电动力修复复合污染土壤实施的解决措施。(本文来源于《能源环境保护》期刊2019年05期)

李红娜,马金莲,叶婧,朱昌雄[2](2019)在《电动力修复土霉素污染土壤的效果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抗生素引起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为了建立一种高效去除土壤中抗生素和耐药菌污染的方法,文章以土霉素为特征污染物,开展了电动力修复污染土壤的实验研究。经过7 d的电动力修复处理,土壤中土霉素平均去除率达40.8%,这主要源自电场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土壤中土着微生物的作用以及水解等过程。经电动力处理后,土壤中的细菌总数(2.42×10~6CFU/g)与空白土壤(2.45×10~6CFU/g)的差异不大,而抗土霉素菌数由空白土壤中的3.73×10~6CFU/g降低到2.24×10~6CFU/g(p<0.05),抗土霉素菌的平均抑制率为15.3%。电动力修复系统中,四环素的降解主要归因于土壤微生物、电场作用下的直接氧化和电极反应产生活性物质的间接氧化以及土壤中的水解等作用。门水平和纲水平的细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电动力处理前后土壤中的优势菌群发生了改变。综上,电动力修复技术是治理土壤抗生素和耐药菌污染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龚万祺,孙荣,陈雅贤,王丽娜,韩旭[3](2019)在《应用电动力耦合活性炭PRB技术的铬(Ⅵ)污染土壤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一电动力修复技术和电动力耦合活性炭可渗透反应格栅(EK-PRB)技术,对铬(Ⅵ)污染农田土壤进行修复实验.结果表明:电动力耦合活性炭(PRB)技术能有效地修复铬(Ⅵ)污染土壤;在同等能量利用率的情况下,污染土壤铬(Ⅵ)的去除率比单一电动力技术提高5.87%,为99.45%,能量利用率为7.38%·(kW·h)~(-1),土壤pH值变化幅度不大;EK-PRB技术能充分利用2种技术的优点,提高铬(Ⅵ)去除率,对土壤pH值影响较小,不易造成土壤酸化现象.(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建[4](2019)在《电动力耦合渗透反应墙修复铀污染土壤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在,在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中,土壤环境逐渐遭到污染和破坏。铀尾矿库是由筑坝拦挡谷口或围地形成的、用以对矿石选别后排放尾矿或其余工业废渣的场所。虽然在铀尾矿库的设计、建造、运营及退役后的处理等各方面,专家和技术人员都全面充分地考虑了其安全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不可预测的各种地质运动和气候变化,尾矿库中的放射性核素会迁移到土壤环境当中。铀污染土壤的防治与净化修复已经成为铀矿冶工业的研讨热点之一。本研究选取铀尾矿库周边污染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将EK-PRB(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EK-PRB)技术应用于铀污染土壤的修复,系统地探讨了单独EK和EK-PRB技术对铀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通过对比两种技术修复过程中的电流强度变化,修复前后土壤pH分布和修复后土壤中铀残余量的分布,运用扫描电镜(SEM)对修复前后PRB填料进行了表征与剖析,推理了EK-PRB技术修复铀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单独EK和EK-PRB联合修复过程中,电流都随时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单独EK组的峰值略高,达到170mA,而EK-PRB组的峰值则为165mA。之后电流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最终单独EK组的电流稳定在20mA,EK-PRB组的电流则稳定在10mA。(2)修复之后土壤pH变化明显,阳极pH下降,阴极pH升高。与单独EK修复实验相比,EK-PRB联合修复实验中的pH变化趋势并没有明显差异,均是靠近阳极侧呈酸性,远离阳极侧呈碱性。但是,EK-PRB组在靠近阴极侧的pH略高于单独EK组,显然是由于PRB的存在,使得H~+和OH~-及其他影响pH的离子的迁移受到了阻滞。(3)修复之后EK-PRB组与单独EK组土壤中的铀残余量均是阴极采样区铀残余量高,阳极采样区铀残余量少,呈现从阳极到阴极逐渐升高的趋势。但单独EK组各采样区的铀残余量明显高于EK-PRB组,在阴极采样区达到峰值92.8,而同一采样区EK-PRB组的铀浓度也达到峰值55.6,远低于单独EK组,这是因为PRB的存在吸收了部分铀离子,从而使得铀浓度下降。(4)EK-PRB技术修复铀污染土壤的技术原理是:利用外部电场作用促进铀离子向阴极端移动,当铀酰离子移动到PRB处时可与PRB中的填料发生反应,生成铀的氢氧沉淀物,进而使铀污染土壤得到净化修复。(5)采用EK-PRB技术修复铀污染土壤,其修复效果明显比单独EK技术好,其对土壤中铀的去除率最高可比单独EK高46.5%。(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马科峰,王海芳,卢静,王改玲[5](2019)在《电动力强化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植物修复优缺点出发,介绍了电动强化技术及其作用机理,总结了影响强化效率的各个参数,并指出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随着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电动力强化技术将会在植物修复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孙玉超,邹华,朱荣[6](2017)在《电动力耦合PRB技术修复POPs污染土壤》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电动法修复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效率较低的问题,研究了电动力耦合渗透性反应墙(PRB)技术以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以菲和2,4,6-叁氯苯酚为目标污染物,铁碳混合物作为PRB填料,通过预实验确定了污染物的迁移方向及PRB的设置位置(靠近阴极),探究最佳修复时间和电压梯度下人工配制模拟污染土壤中目标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菲和2,4,6-叁氯苯酚都是随着电渗流从阳极向阴极进行迁移。在电压梯度为1 V·cm~(-1),控制铁碳PRB的pH为4,铁碳质量比为6∶1的条件下,经过15 d的修复,菲总去除率可比传统电动力技术提高69.86%,2,4,6-叁氯苯酚总去除率可比传统电动力技术提高71.53%。研究表明,电动力耦合PRB比传统电动力技术有明显的优势,在修复有机污染土壤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师帅,李芸邑,刘阳生[7](2016)在《化学氧化耦合电动力技术修复有机污染土壤》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污染物严重危害着我国土壤环境。探讨了电动力技术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可行性及相关参数的变化特性,并探究了电动力修复耦合化学氧化工艺及表面活性剂辅助等多种措施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辅助反应可帮助提高有机污染物溶解性与迁移性能,从而提高修复效果;采用KMn O4氧化耦合电动力工艺修复受污染高岭土时有着最佳的修复效率,污染物平均去除率可达70%。(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6年09期)

朱妍,赵敏,杨琴,任鹏[8](2016)在《电动力强化对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电动力强化作为一种手段应用于微生物修复含油土壤,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找到合适作用条件,结合微生物处理成本较低、操作简单易行等特点,实现两者的耦合技术,以对油泥进行深度处理。探讨了电场对油泥中NO_3~-、SO_4~(2-)等带电离子以及石油烃在电场作用下的分布特征对微生物作用方式和除油效果的影响;研究了营养液传输损失的过程规律及优化与补给方案,把营养液一次性补给到修复系统中,节约人力;分析了微生物种群伴随迁移特征及原位活性损失的补给,论证了活性补给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油气田环境保护》期刊2016年03期)

孙孝庆[9](2016)在《电动力修复铬污染土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筛选功能性材料构建复极性电极,研究其对电动修复过程pH、Eh以及铬迁移和转化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腐殖酸对电动修复过程中土壤pH、Eh以及铬的迁移、形态转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土壤中在不存在还原剂的条件下,低电压时,电动反应过程中仍会有一部分六价铬发生还原,但还原量较低,约占土壤总铬的4.0-12.1%。升高电压,可明显提高土壤六价铬的迁移,使土壤总铬的去除效果增强,同时也使六价铬的还原增强。土壤中加入腐殖酸后,使六价铬的还原量明显增加,还原率可达到16.2-27.3%;加入腐殖酸后,土壤六价铬的含量明显减少,使土壤六价铬的去除得到显着提高;在1.0-2.0V/cm电压条件下,腐殖酸的可使总铬的去除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增加幅度不大。以活性炭构建复极性电极,可利用复极性活性炭电极巨大的表面积和优良的吸附性能,使迁移到阳极池中的Cr(Ⅵ)迅速吸附到活性炭表面并发生还原反应,生成叁价铬,降低阳极区域Cr(Ⅵ)的浓度,促进Cr(Ⅵ)从阴极不断向阳极迁移;同时,复极性电极中的活性炭和水电解产生的H+发生反应,能够有效减缓阳极区域土壤pH的降低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升高。以铁屑构建复极性电极,可利用复极性电极的强还原能力,促使迁移到阳极池中的Cr(Ⅵ)迅速与铁屑发生反应,生成叁价铬,从而降低了阳极区域Cr(Ⅵ)的浓度,进一步促进了Cr(Ⅵ)从阴极迁移向阳极;同时消耗水电解产生的H+,能够有效减缓阳极区域土壤pH的降低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升高。通过构建复极性电极,可以明显提高铬的去除效果,在电压控制在1.0~2.0V/cm条件下,总铬及六价铬去除率均表现为:活性炭复极性电极处理>铁屑复极性电极处理>普通电极处理。(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1)

杨波波[10](2016)在《油泥污染土壤电动力耦合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石油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土壤和地下水严重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各种威胁,面对这一急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外依据国情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法与修复技术,但还是很难实现彻底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因此研究出适合的深度处理油泥污染土壤(以下简称油污土壤)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筛选的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特性研究,并创新性的把电动力学修复技术与微生物菌种耦合起来,探索出一套深度、无害化处理油污土壤的工艺。该技术通过施加电场对微生物进行刺激与强化作用,提高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从而促使和加强了微生物对油污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速率。其可行性和优点如下:(1)从油污土壤中筛选出5种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并采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实验对分离的菌中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为H-1和H-2属于邻单胞菌属(Plesionmonas sp.),H-3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H-4属于动胶菌属(Zoogloea sp.),H-5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2)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探讨在施加电场与未施加电场作用下处理油污土壤相关条件的筛选,其最佳优化条件为:电极材料为石墨电极、传输方式为直插式、电场强度为1V/cm,即100V/m。(3)电场与微生物耦合作用修复效果比单纯微生物处理或单纯电场处理效果显着提高,耦合处理最高90.02%,比单纯微生物处理的最高值65.81%,高出24.21%;比单纯电场处理的最高44.71%,高出45.31%。(4)变换电场电极的正负极对处理效果影响不显着。除油率菌剂1最高达83.71%,菌剂2和菌剂3分别为82.31%和81.73%。该处理效果与不变换电场方向处理没有明显差异,除油率仅提高约1%,可忽略不计。(5)耦合结合表面活性剂和翻堆处理效果显着。含油率为2%的油污土壤降油率高达95.1%,含油率为5%的油污土壤降油率为94.8%,其降油率均在94%以上。而含油率为10%和15%最高降油率为86.21%、84.07%。含油率为2%的降油率相对于含油率为10%和15%的降油率分别提高了8.89%、11.03%,所以该技术适用于处理中低含油率的油污土壤。(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大学》期刊2016-03-20)

电动力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抗生素引起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为了建立一种高效去除土壤中抗生素和耐药菌污染的方法,文章以土霉素为特征污染物,开展了电动力修复污染土壤的实验研究。经过7 d的电动力修复处理,土壤中土霉素平均去除率达40.8%,这主要源自电场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土壤中土着微生物的作用以及水解等过程。经电动力处理后,土壤中的细菌总数(2.42×10~6CFU/g)与空白土壤(2.45×10~6CFU/g)的差异不大,而抗土霉素菌数由空白土壤中的3.73×10~6CFU/g降低到2.24×10~6CFU/g(p<0.05),抗土霉素菌的平均抑制率为15.3%。电动力修复系统中,四环素的降解主要归因于土壤微生物、电场作用下的直接氧化和电极反应产生活性物质的间接氧化以及土壤中的水解等作用。门水平和纲水平的细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电动力处理前后土壤中的优势菌群发生了改变。综上,电动力修复技术是治理土壤抗生素和耐药菌污染的有效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动力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1].章梅,张谷春,黄欣怡,周来,朱雪强.电动力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关键因素研究进展[J].能源环境保护.2019

[2].李红娜,马金莲,叶婧,朱昌雄.电动力修复土霉素污染土壤的效果及机理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3].龚万祺,孙荣,陈雅贤,王丽娜,韩旭.应用电动力耦合活性炭PRB技术的铬(Ⅵ)污染土壤修复[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张建.电动力耦合渗透反应墙修复铀污染土壤试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9

[5].马科峰,王海芳,卢静,王改玲.电动力强化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9

[6].孙玉超,邹华,朱荣.电动力耦合PRB技术修复POPs污染土壤[J].环境工程学报.2017

[7].师帅,李芸邑,刘阳生.化学氧化耦合电动力技术修复有机污染土壤[J].环境工程.2016

[8].朱妍,赵敏,杨琴,任鹏.电动力强化对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影响[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6

[9].孙孝庆.电动力修复铬污染土壤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6

[10].杨波波.油泥污染土壤电动力耦合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电动力修复法示意电动力修复实验装置示意图电动力修复的装置图电动力修复实验中不同位置处土壤...电动力修复原理示意图不同预处理剂强化电动力修复实...

标签:;  ;  ;  ;  ;  ;  ;  

电动力修复论文_章梅,张谷春,黄欣怡,周来,朱雪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