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煤矸石论文-段鹏飞,贾宝山,李守国

自然煤矸石论文-段鹏飞,贾宝山,李守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煤矸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自然发火,主成分分析,煤矸石,节能省材

自然煤矸石论文文献综述

段鹏飞,贾宝山,李守国[1](2017)在《基于主成分分析优化煤矸石自然发火过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矸石山自燃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为能够更好表现煤样自然发火过程中对煤自燃产生主要影响的因素,便于对煤自燃过程进行定量研究,使得实验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煤自然发火过程,并使实验中变量控制能够更加合理高效,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算法对煤矸石自然发火过程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数值分析整理。对经过主成分分析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定量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对煤矸石自然发火过程实验材料的利用,为实验有效进行提供了数值模型。(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17年04期)

冯晶晶,张成梁,刘治辛,赵廷宁,荣立明[2](2016)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煤矸石坡土壤含水量及径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防止矸石山水土流失,促进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对自然降水条件下煤矸石坡面含水量及径流变化进行观测,研究降水量及风化年限对煤矸石坡面各层含水量及产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小雨(<10 mm/d)条件下,煤矸石坡地表、地下径流量接近;在中雨(≥10 mm/d,<25 mm/d)及大雨(≥25 mm/d)条件下,降雨主要以地下径流的形式流失。在小雨情况下,煤矸石坡产生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量均较少;中雨的发生频率和累计降水量最高,累计产生的地表径流量最高;大雨发生频率最低,累计产生的地下径流量和总径流量最高。2)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显着正相关,地下径流量与最大降雨强度、平均降雨强度显着正相关。3)由于风化程度增加,与2013年相比,2014年次小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总径流分别降低50%、100%、80%,次中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总径流分别降低88%、82%、97%。4)煤矸石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20~30 cm含水量最高。随着风化程度增加,10~30 cm含水量增加。尽管10 cm风化程度高,但是由于表层蒸发,含水量较低。5)由于煤矸石颗粒粗大、渗透性强,在小雨、中雨、大雨条件下,矸石坡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均小于土坡,分别为土坡的4%、26%、19%。(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马克富,武增礼,傅皓[3](2016)在《煤矸石化学组分在自然堆存条件下的变化趋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堆存条件下的煤矸石受降雨喷淋、雨水浸渍等作用,其化学组分有可能溶出并进入土壤及水体造成污染。对在自然条件下堆存的煤矸石常规组分、灰成分组分、有害微量元素组分(镉、铜、镍、铅、锌、铬、氟、砷、汞)随堆存时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选取在自然条件下堆存的4种煤矸石随着堆存时间的增加,其样品中常规组分和灰成分组分基本无变化;煤矸石中含量较高的氟和锌含量下降明显,铅的含量稍有变化但不明显,其他有害微量元素(如汞、砷、铬、铜、镍、镉)的含量变化不大;煤矸石中氟和锌的溶出速度受堆存时间的影响,在煤矸石堆存初期溶出较快,而随着堆存时间的增加,锌的含量基本不变,氟的含量变化趋于平缓。煤矸石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决定了其从煤矸石中溶出的难易,以无机态存在的、特别是以吸附态存在的微量元素受风化、降雨、浸渍等条件影响易于溶出。(本文来源于《煤质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李木楠,李志娟,李素清,Karsten,Liber[4](2015)在《山西阳泉矿区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在野外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方法,研究阳泉矿区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16个优势种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i)120个种对中,χ~2检验与Pearson相关检验的正负关联比(分别为3.0和1.80)大于1,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的正负关联比(0.94)小于1;(ii)与χ~2检验和Pearson相关检验相比,Spearman秩相关检验的灵敏度高于Pearson相关检验,反映种间关系更准确;(iii)120个种对中呈不显着相关种对数明显大于极显着或显着相关种对,说明阳泉矿区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的结构简单,仍处于演替初、中期阶段;(iiii)根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将16个优势种分为3个生态种组,导致生态种组分化的主导因子是土壤水分条件.因此,在阳泉矿区煤矸石山植被恢复初期应以人工恢复为主,以加快其演替进程;优势种白羊草与臭椿、荆条与刺槐、杠柳与荆条或刺槐、臭椿与刺槐等5个种对间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它们为耐旱、耐贫瘠、生态适应性强的先锋物种,可用于该区煤矸石山人工植被恢复的优选先锋物种进行混合种植.(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郭俊兵,狄晓艳,李素清[5](2015)在《山西大同矿区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本文采用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山西大同矿区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中15个优势种105个种对的种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5个优势种间大部分种对的种间关联不显着,种间联结较为松散,说明大同矿区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结构简单,仍处于演替初、中期阶段;优势种沙生冰草、披碱草与黄刺枚,黄刺枚、灌木铁线莲与旱榆之间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它们为地带性分布植物种类,耐旱、耐寒、耐贫瘠,生态适应性强,可用于该区煤矸石山人工植被恢复的优选先锋物种进行混合种植。根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将15个优势种群划分为3生态种组,土壤水分条件是导致其生态种组分化的主导因子。(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5年12期)

杨丹丹,杨丽雯,张滋芳,魏丽波[6](2015)在《人工与自然恢复煤矸石山种子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的方法,分析了人工恢复团柏煤矸石山和自然恢复的圣佛煤矸石山的地上植被和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和相似性,结果表明,圣佛煤矸石山地上植被和种子库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大于团柏,但两地的种子库中存在着耐贫瘠的植物种,对矿区植被的恢复具有一定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张成梁,张翘楚,荣立明,赵廷宁,张静雯[7](2015)在《煤矸石山稳定坡体构建的师法自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师法自然的理念为指导,采用现代测试技术,研究了煤矸石山坡体恢复植被的新土体构建技术,为煤矸石山的师法自然生态修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新土体构建渣与土的比例为70%~30%。渣大于70%不利用植物生长,渣小于30%,土体不稳定。生产实践中,需根据当地土壤粘性、降雨量、煤矸石风化特性综合评价后决定其适宜比例。(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5年05期)

徐晓雯,杨楠,李素清[8](2015)在《山西左云县兴隆沟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获得数据,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左云县兴隆沟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将54个样方划分为8个群丛,即菊叶香藜群丛(Ass.Chenopodium foetidum)、旱榆-披碱草群丛(Ass.Ulmus glaucescens-Elymus dahuricus)、铁杆蒿+沙生冰草群丛(Ass.Artemisia sacrorum-Artemisia sieversiana)、黄刺玫群丛(Ass.Rosa xanthina)、野艾蒿+蒙古蒿群丛(Ass.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Artemisia mongolica)、二裂委陵菜+披碱草群丛(Ass.Potentilla bifurca-Elymus dahuricus)、针茅+蒙古蒿群丛(Ass.Stipa capillata-Artemisia mongolica)、益母草群丛(Ass.Leonurus artemisia),分类结果很好地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的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较好的验证。54个样方DCA排序表明,影响左云县兴隆沟煤矿矸石山自然定居的植物群落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是土壤水分、矸石堆积时间和坡向。(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5年01期)

刘龙昌,贾娟,徐国瑞,孟甫[9](2014)在《煤矸石山植被自然恢复规律及其环境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植物群落数量分类方法研究植被和土壤恢复状况,利用烘干法、环刀法、电位法、凯氏定氮法、钼锑抗比色法、火焰光度法和外加热法测定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并采用TWINSPAN、DCA和DCCA法研究了河南义马矸石植被梯度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煤矸石山大致可以分为叁大类:排矸35 a的煤矸石山边坡;排矸30 a和35 a矸石山;排矸45 a和55 a以及有人为干预(排矸20 a)矸石山。DCA排序与TWINSPAN分类结果一致。DCA和DCCA排序图明显反映出排序轴的生态意义。不同类型矸石山自然植被的类型和生长情况差异明显,植物群落的梯度变化主要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总孔隙度和土壤养分控制。直接种植具有土壤改良作用的刺槐林能加快矸石山植被的自然恢复和土壤改良进程。研究结果也表明,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有助于自然植被恢复。边坡不稳定,植物难以自然定居,应采取措施稳固边坡;或与工程护坡措施相结合,种植一些抗干旱、耐瘠薄、深根性的植物,以加快边坡的生态恢复。(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S1期)

郝婧[10](2014)在《煤矸石场植被自然恢复初期生态绩效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在生态恢复绩效的研究上,缺乏对植物—环境关系进行长期、系统的动态监测和作用机理研究,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实用的矿山生态恢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本研究通过固定监测样地的调查,分析了各生态恢复期的植物群落基本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并依据复垦前后的自我持续状态,基于AHP-FCE模型,构建了煤矸石场植被自然恢复初期生态绩效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恢复前后的绩效变化进行了时空尺度监测、对比和判识,总结出了适合司马矿乃至长治市煤矿生态修复的植被构建,提出了煤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绩效的可操作性监测和评价指标,开发了系统的煤矿废弃地复垦区生态绩效评价实用技术,对持续推进矿区生态恢复的科学实施、管理和评估具有积极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煤矸石场植被自然恢复初期,各群落科属种数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呈波动变化;刺儿菜、猪毛蒿、狗尾草、紫苜蓿已基本适应了群落环境;菊科植物种数占总种数的比例始终处于优势地位,而菊科物种的优势度会在叁年恢复期时被禾本科物种所代替,但随着恢复期的增加,其优势地位有可能会逐渐显现;五年恢复期的物种消长特征与天然次生群落最为相近。物种消长指数能够客观的定量描述物种多样性的稳定程度,其越趋近于1.0,群落物种多样性越稳定,并维持在2.690~2.741之间,物种丰富度指数基本为1,物种均匀度指数基本为0.931,群落相似性指数的变化值也保持在0.688~0.710之间,但物种消长指数与群落稳定性之间尚不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2)随着恢复期的增加,群落各生物量指标在一至五年恢复期间基本上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各生长型草本的生物量及其对群落总生物量的贡献率在恢复期前两年内基本相当,之后一年生草本生物量及其对总生物量的贡献率呈减小趋势;五年恢复期群落总生物量配置及碱茅、羊草、紫苜蓿的生物量配置要想达到天然次生群落的配置还需要时间的积累;野艾蒿、碱茅、羊草、狗尾草、紫苜蓿、草木犀地上或地下生物量与总生物量间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水平,并存在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不同物种的生物量与其重要值间的关系不相同,同一物种不同生物量指标与其重要值间的关系也存在差异;群落盖度的增加,利于碱茅地下生物量和羊草地上生物量的积累,但会对草木犀地下部分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3)煤矸石场生态恢复初期,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基本呈降低趋势,土壤总孔隙度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土壤田间持水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呈波动变化;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及其在总有机碳中所占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颗粒有机碳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对总有机碳的贡献率逐步降低;土壤pH值变化范围为8.03-8.50,呈弱碱性,并逐年降低;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除在二年恢复期时有所降低外,此后,基本呈增长趋势。此外,相关分析发现,全氮与pH值间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速效钾与pH值之间呈显着负相关(P<0.05),速效磷与速效钾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4)植被自然恢复初期,群落物种消长指数与土壤总孔隙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与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呈显着正相关(P<0.05);毛白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水分的消耗较大,其根系及凋落物对改善土壤密度、总孔隙度,提升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具有重要作用;平均含水量较低、疏松度和通透性较好、总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丰富的土壤利于羊草、狗尾草生物量的积累,土壤中有机质、颗粒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增加会对野艾蒿、草木犀生物量的积累产生不利影响。5)相较于一年恢复期,煤矸石场植被自然恢复初期植物群落基本特征、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及其综合生态绩效在五年恢复期时均达到了“优”级水平。可见,在足够长的恢复期内,人工种植乔木层条件下,草本植物的自然恢复可以实现矿区的植被重建。6)基于AHP-FCE评价模型,以一年恢复期为基准,通过各恢复期生态指标与一年恢复期相比的恢复程度设定绩效等级,对煤矸石场植被自然恢复初期的生态绩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评价技术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避免了以往选取天然次生群落为恢复目标,但又不确定其是否为最佳恢复效果的盲目性,为生态绩效评价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4-06-01)

自然煤矸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防止矸石山水土流失,促进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对自然降水条件下煤矸石坡面含水量及径流变化进行观测,研究降水量及风化年限对煤矸石坡面各层含水量及产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小雨(<10 mm/d)条件下,煤矸石坡地表、地下径流量接近;在中雨(≥10 mm/d,<25 mm/d)及大雨(≥25 mm/d)条件下,降雨主要以地下径流的形式流失。在小雨情况下,煤矸石坡产生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量均较少;中雨的发生频率和累计降水量最高,累计产生的地表径流量最高;大雨发生频率最低,累计产生的地下径流量和总径流量最高。2)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显着正相关,地下径流量与最大降雨强度、平均降雨强度显着正相关。3)由于风化程度增加,与2013年相比,2014年次小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总径流分别降低50%、100%、80%,次中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总径流分别降低88%、82%、97%。4)煤矸石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20~30 cm含水量最高。随着风化程度增加,10~30 cm含水量增加。尽管10 cm风化程度高,但是由于表层蒸发,含水量较低。5)由于煤矸石颗粒粗大、渗透性强,在小雨、中雨、大雨条件下,矸石坡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均小于土坡,分别为土坡的4%、26%、19%。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煤矸石论文参考文献

[1].段鹏飞,贾宝山,李守国.基于主成分分析优化煤矸石自然发火过程实验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7

[2].冯晶晶,张成梁,刘治辛,赵廷宁,荣立明.自然降水条件下煤矸石坡土壤含水量及径流变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6

[3].马克富,武增礼,傅皓.煤矸石化学组分在自然堆存条件下的变化趋势研究[J].煤质技术.2016

[4].李木楠,李志娟,李素清,Karsten,Liber.山西阳泉矿区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5

[5].郭俊兵,狄晓艳,李素清.山西大同矿区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5

[6].杨丹丹,杨丽雯,张滋芳,魏丽波.人工与自然恢复煤矸石山种子库特征[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张成梁,张翘楚,荣立明,赵廷宁,张静雯.煤矸石山稳定坡体构建的师法自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2015

[8].徐晓雯,杨楠,李素清.山西左云县兴隆沟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

[9].刘龙昌,贾娟,徐国瑞,孟甫.煤矸石山植被自然恢复规律及其环境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10].郝婧.煤矸石场植被自然恢复初期生态绩效评价研究[D].山西大学.2014

标签:;  ;  ;  ;  

自然煤矸石论文-段鹏飞,贾宝山,李守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