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骨发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胞,发生,干细胞,基因,型钢,内质网,信号。
骨发生论文文献综述
王可,胡泽兵,王艺璇,张丽君,李高志[1](2019)在《HOXA10基因在骨发生和骨形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骨骼是人体的支架,保护机体的重要脏器,其发育和形成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HOXA10作为同源异型盒基因(homeobox genes)的一员,参与了人体多个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尤其是在骨发育和骨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重点阐述HOXA10在骨骼发生和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伟卓[2](2018)在《团头鲂BMP家族基因在肌间骨发生发育中的表达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属于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又名武昌鱼,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头小、含肉率高等优点,已被作为优良的草食性鱼类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团头鲂和其他大多数淡水鱼类如鲫(Carassius carassi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等一样存在大量且形态复杂的肌间骨。肌间骨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这些鱼类的深加工及食用价值。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是一类具有多功能的生长因子,参与各种生理过程,对骨和软骨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索BMP家族基因在团头鲂肌间骨发生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实验通过基因克隆方法获得了团头鲂9个BMP基因的cDNA全长,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这些基因在仔稚鱼肌间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变化及其在一龄与二龄鱼八个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性,并进一步采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斑马鱼bmp3基因以研究此基因对肌间骨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使用同源克隆及RACE技术获得了9个BMP基因(bmp2a、bmp2b、bmp3、bmp4、bmp5、bmp7b、bmp8a、bmp14和bmp16)的cDNA全长,通过比较团头鲂BMP家族基因与Ensembl或者GenBank数据库中8种鱼类、8种非鱼类的BMP家族成员的氨基酸序列信息,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团头鲂与斑马鱼的亲缘关系最近,然后与其他硬骨鱼类聚为一支,与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较远,这样的进化关系符合传统形态学上各物种的分类地位,预示每个BMP基因的功能在整个进化过程中也是保守的。这些结果为BMPs在团头鲂肌间骨发生发育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2)为了确定9个BMP家族基因在鱼类不同组织生长发育中过程中可能所发挥的不同功能,本研究使用半定量PCR技术分析了BMP基因在一龄与二龄团头鲂组织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BMP基因在钙化组织肌间骨、肋骨和鳍条中观察到高表达,也进一步验证了BMP基因在鱼类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bmp2a、bmp2b、bmp3、bmp4、bmp5、bmp8a、bmp14和bmp16 mRNA在一龄幼鱼的肌间骨中表达最高,提示这些BMP基因在肌间骨生长和维持中起关键作用;bmp3具有广泛表达特性;除了bmp3,大多数BMP基因在一龄和二龄团头鲂中组织分布情况明显不同。(3)为了探讨9个BMP基因对团头鲂肌间骨发育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使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了BMP基因在四个肌间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在从Ⅰ期(肌间骨尚未出现)到Ⅳ期的骨化过程(具有成熟形态的肌间骨在尾部骨化完全)中,表达谱显示bmp16是最丰富的转录物,而bmp4具有最低丰度;bmp3、bmp4、bmp5和bmp8a的mRNA水平在II期显着增加,表明它们在刺激肌间骨形成中的作用;bmp7b的表达在Ⅲ期(肌间骨发展的快速阶段)达到最高水平,提示bmp7b可能参与促进成骨细胞分化。除bmp7b和bmp16外,大多数BMP基因在肌间骨成熟阶段(IV期)出现显着增加,这意味着它们可能在维持IB形态发生中起重要作用。(4)以斑马鱼作为实验材料,通过CRISPER/Cas9技术构建了两个bmp3敲除品系bmp3+14和bmp3-2,观察其肌间骨表型与野生斑马鱼的差异,探讨bmp3基因上下游调控基因的表达变化。茜素红骨骼染色结果表明,斑马鱼突变体未出现畸形表型,与野生型斑马鱼无明显差异,而且在肌间骨的数目和形态种类上也无差异;定量结果表明runx2a、osterix、smad4和smad8在突变体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野生斑马鱼,暗示bmp3的对骨形成的负调控作用;runx2b和ocn在突变体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野生斑马鱼。(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刘瑾,段小红[3](2016)在《ATP6V1H参与成骨发生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囊泡型ATP酶(vacuolar ATPase,V-ATPase)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酶,耦合了ATP水解和质子转运,对维持生物体内各组织细胞内外的酸碱平衡十分重要。V-ATPase由膜外的V_1部分和跨膜的V_0部分组成,V_1部分的H亚基连接着这两部分,课题组前期工作发现Atp6v1h~(+/-)小鼠骨骼出现骨质疏松样改变。骨平衡是由骨形成和骨吸收两个过程共同(本文来源于《2016国际口腔及颅颌前沿研究研讨会暨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11-04)
余丽华,王雅楠,郭建,陈宁,周沐科[4](2015)在《骨发生蛋白BMP调控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脑卒中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能够有效的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是如果高效均一性神经干细胞仍不明确。随着成纤维细胞成功诱导为多潜能干细胞,白体移植得以实现并且避免了许多伦理问题。诱导型多潜能干细胞在形态、功能和诱导过程上都与胚胎干细胞非常类似,而在诱导效率和诱导可控性上要比胚胎干细胞差。既往研究发现,骨发生蛋白(BMP)加LlF能够(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期刊2015-09-18)
张亚楼,廖礼彬,冯树梅,李甜,郝子怡[5](2015)在《衣霉素诱导人成骨细胞内质网应激与骨发生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质网是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其功能损伤可以引起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ERS是细胞内一种适应性机制,可以影响成骨细胞的功能和分化,持续或过强的ERS如果不能恢复则会诱导细胞凋亡,从而导致各种骨细胞相关性疾病发生。因此,ERS在骨生物学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1-3]。将成骨细胞的ERS与(本文来源于《上海医学》期刊2015年06期)
魏震[6](2015)在《型钢混凝土构件施工中钢筋和钢骨发生碰撞时的处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型钢混凝土结构在目前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被广泛采用,针对该结构施工中遇到的型钢与钢筋碰撞处置的难题,归纳和梳理了一整套的处置方法和措施,包括穿孔法、焊接法、绕转避让法、钢筋替代法、等效加强法等,并分别阐述了这些方法在具体碰撞处置中的应用,对确保型钢混凝土施工达到设计要求和确保施工质量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建筑施工》期刊2015年03期)
李珊[7](2014)在《CHIP在骨发生及肝癌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CHIP(C-terminal Hsc70-interacting protein)或者称为STUB1(STIP1homologyand U-Box containing protein1)是一个U-box类的泛素连接酶。CHIP调控许多底物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降解,并在肿瘤的增殖、迁移、免疫系统的调节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前期研究发现CHIP能够在体外调控成骨细胞的活性,然而,CHIP对骨发生及骨重塑的作用,尚未有报道。本文主要研究CHIP对骨发生的调控作用,并对机制进行探讨。对小鼠骨表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Chip敲除小鼠骨量降低,破骨细胞数量和活性增加。我们进一步对分子机制的探索发现,TRAF6是CHIP新的底物,在Chip敲除的破骨细胞中,TRAF6的蛋白量水平增加,RANKL诱导的磷酸化IKKα/β及IκBα增强,p65的核定位蛋白增多,NF-κB信号通路持续激活,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加,进而导致Chip敲除小鼠的骨吸收增强以及骨量的降低。因此,在破骨细胞中,CHIP通过降解TRAF6,抑制NF-κB信号通路,在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及骨吸收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另外,我们的研究还发现Chip敲除的小鼠的骨形成速率降低,成骨细胞的活性减弱。这提示,CHIP在骨形成中也起调控作用。因此,我们的研究揭示CHIP在骨发生及骨重塑中的重要作用,为治疗骨质疏松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TRAF6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在肿瘤血管的生成以及肿瘤生长中也起重要作用。我们发现在HepG2细胞中,IL-1β促进了CHIP与TRAF6的内源结合。CHIP通过泛素化降解内源TRAF6,抑制IL-1β引起的IKKα/β及IκBα磷酸化,进而抑制NF-κB的转录活性,最终抑制了NF-κB信号通路下游与炎症癌症相关基因的表达。过表达CHIP抑制了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及克隆形成。我们的发现提示在肝癌细胞中CHIP是一个新发现的肿瘤抑制因子。(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4-06-01)
唐大刚,高天乐,王淼,张艳亮,罗小辑[8](2014)在《Notch信号转导通路在成骨发生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Notch信号转导通路是细胞间通讯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广泛分布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起着决定细胞命运的作用。调控了包括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等活动,并参与了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Notch信号在成骨方面上起到的重要作用。1 Notch信号通路的组成Notch基因最早于20世纪初由Mohr[1]在果蝇体内发现,因该基的部分功能缺失会造成果蝇形成翅缘缺刻(notches)而命名。Notch信号通路是一条影响细胞命运、保守而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在调节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以及一系列的生(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4年05期)
欧明明,黄晓峰,韩培彦[9](2014)在《牙槽骨发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牙槽骨再生是牙周组织疾病治疗的根本。牙槽骨发生属于膜内成骨,成骨细胞来源于多潜能神经嵴牙囊间质细胞,伴随着牙体的发生而发生。牙胚由成釉器、牙乳头和牙囊组成,而牙囊则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可启动、促进和调节骨的发生、发育、生长、重塑和修复。核心结合因子1可使牙囊间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对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有控制作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通过调控骨干细胞复制,成骨细胞分化和程序性死亡,各种细胞及相关因子的表达来控制骨形成。WNT在BMP的刺激下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增强BMP诱导下的Ⅰ型胶原、特殊骨基质蛋白和骨钙蛋白表达。声音刺猬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和肌节同源盒蛋白2在牙槽骨和牙骨质中表达强烈,其基因突变可致牙槽骨丧失。本文就牙槽骨发生与牙囊间的关系以及参与牙槽骨发生的细胞因子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房连聪,李学军[10](2013)在《低等真骨鱼类肌间骨发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鲤科鱼类是其重要的水产养殖对象,产量排在前5位的养殖对象都属于鲤科鱼类。但是,鲤科鱼类有较多的肌间骨,不仅影响了消费价值,还增加了深加工难度。由于消费习惯的差异,具有较多肌间骨的鲤科鱼类很难进入国际市场,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鲤科鱼类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探索鱼类肌间骨的发生机理,培育无肌间骨的鲤科鱼类,对于促进我国水(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3年12期)
骨发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属于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又名武昌鱼,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头小、含肉率高等优点,已被作为优良的草食性鱼类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团头鲂和其他大多数淡水鱼类如鲫(Carassius carassi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等一样存在大量且形态复杂的肌间骨。肌间骨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这些鱼类的深加工及食用价值。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是一类具有多功能的生长因子,参与各种生理过程,对骨和软骨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索BMP家族基因在团头鲂肌间骨发生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实验通过基因克隆方法获得了团头鲂9个BMP基因的cDNA全长,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这些基因在仔稚鱼肌间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变化及其在一龄与二龄鱼八个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性,并进一步采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斑马鱼bmp3基因以研究此基因对肌间骨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使用同源克隆及RACE技术获得了9个BMP基因(bmp2a、bmp2b、bmp3、bmp4、bmp5、bmp7b、bmp8a、bmp14和bmp16)的cDNA全长,通过比较团头鲂BMP家族基因与Ensembl或者GenBank数据库中8种鱼类、8种非鱼类的BMP家族成员的氨基酸序列信息,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团头鲂与斑马鱼的亲缘关系最近,然后与其他硬骨鱼类聚为一支,与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较远,这样的进化关系符合传统形态学上各物种的分类地位,预示每个BMP基因的功能在整个进化过程中也是保守的。这些结果为BMPs在团头鲂肌间骨发生发育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2)为了确定9个BMP家族基因在鱼类不同组织生长发育中过程中可能所发挥的不同功能,本研究使用半定量PCR技术分析了BMP基因在一龄与二龄团头鲂组织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BMP基因在钙化组织肌间骨、肋骨和鳍条中观察到高表达,也进一步验证了BMP基因在鱼类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bmp2a、bmp2b、bmp3、bmp4、bmp5、bmp8a、bmp14和bmp16 mRNA在一龄幼鱼的肌间骨中表达最高,提示这些BMP基因在肌间骨生长和维持中起关键作用;bmp3具有广泛表达特性;除了bmp3,大多数BMP基因在一龄和二龄团头鲂中组织分布情况明显不同。(3)为了探讨9个BMP基因对团头鲂肌间骨发育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使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了BMP基因在四个肌间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在从Ⅰ期(肌间骨尚未出现)到Ⅳ期的骨化过程(具有成熟形态的肌间骨在尾部骨化完全)中,表达谱显示bmp16是最丰富的转录物,而bmp4具有最低丰度;bmp3、bmp4、bmp5和bmp8a的mRNA水平在II期显着增加,表明它们在刺激肌间骨形成中的作用;bmp7b的表达在Ⅲ期(肌间骨发展的快速阶段)达到最高水平,提示bmp7b可能参与促进成骨细胞分化。除bmp7b和bmp16外,大多数BMP基因在肌间骨成熟阶段(IV期)出现显着增加,这意味着它们可能在维持IB形态发生中起重要作用。(4)以斑马鱼作为实验材料,通过CRISPER/Cas9技术构建了两个bmp3敲除品系bmp3+14和bmp3-2,观察其肌间骨表型与野生斑马鱼的差异,探讨bmp3基因上下游调控基因的表达变化。茜素红骨骼染色结果表明,斑马鱼突变体未出现畸形表型,与野生型斑马鱼无明显差异,而且在肌间骨的数目和形态种类上也无差异;定量结果表明runx2a、osterix、smad4和smad8在突变体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野生斑马鱼,暗示bmp3的对骨形成的负调控作用;runx2b和ocn在突变体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野生斑马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发生论文参考文献
[1].王可,胡泽兵,王艺璇,张丽君,李高志.HOXA10基因在骨发生和骨形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9
[2].张伟卓.团头鲂BMP家族基因在肌间骨发生发育中的表达调控作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8
[3].刘瑾,段小红.ATP6V1H参与成骨发生的机制研究[C].2016国际口腔及颅颌前沿研究研讨会暨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年会论文汇编.2016
[4].余丽华,王雅楠,郭建,陈宁,周沐科.骨发生蛋白BMP调控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2015
[5].张亚楼,廖礼彬,冯树梅,李甜,郝子怡.衣霉素诱导人成骨细胞内质网应激与骨发生特征[J].上海医学.2015
[6].魏震.型钢混凝土构件施工中钢筋和钢骨发生碰撞时的处理方法[J].建筑施工.2015
[7].李珊.CHIP在骨发生及肝癌中的作用[D].清华大学.2014
[8].唐大刚,高天乐,王淼,张艳亮,罗小辑.Notch信号转导通路在成骨发生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
[9].欧明明,黄晓峰,韩培彦.牙槽骨发生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4
[10].房连聪,李学军.低等真骨鱼类肌间骨发生的研究[J].水产科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