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迁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日战争,抗战时期,文化,难民,时期,云南,合力。
内迁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英,吴会蓉[1](2015)在《抗战时期难民迁徙与“内迁文化”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难民数量之大、涉及范围之广、难民的生存境遇之惨,胜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的难民现象,"紊乱、惊惶、骚乱"可谓是抗战时期逃难民众的基本写照。即使在如此悲惨的境状下,广大的难民尤其是其中的内迁文化人士仍以坚强的毅力从事着文化建设,传播着先进的思想与观念,推动着后方文化事业的发展,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迁文化"。(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王晓丹[2](2005)在《抗战时期内迁文化与云南社会的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迁文化是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它以其先进性和多元性,推进了云南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促成了云南教育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了云南社会的演进。(本文来源于《曲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陈大莲[3](2003)在《抗战时期闽西北内迁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文化界人士及文教机构不得不从文化繁荣的沿海一带向内地迁移,从而为内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抗战时期闽西北的内迁文化就是在这个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它是抗日战争中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教育与社会科学等层面对抗战时期闽西北的内迁文化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系统研究,并力图分析抗战时期闽西北的内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及其主要特点;本文还从东南区域文化的视角对抗战时期闽西北的内迁文化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张红[4](1997)在《抗日战争时期内迁难民与内迁文化略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迁难民是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环境的产物,它对内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内迁难民是构建内迁文化的重要基础,影响着内迁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内涵。内迁文化和内迁难民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7年03期)
蔡泽军,张红[5](1995)在《试论抗日战争时期内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迁文化是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一种带有鲜明时代和区域色彩的抗战文化。作者第一次就当时全国抗日救亡形势、国共合作形成的大气候、西南地区存在的小环境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得出内迁文化形成和发展是一系列历史因素合力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5年03期)
内迁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内迁文化是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它以其先进性和多元性,推进了云南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促成了云南教育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了云南社会的演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迁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春英,吴会蓉.抗战时期难民迁徙与“内迁文化”的形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2].王晓丹.抗战时期内迁文化与云南社会的演进[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
[3].陈大莲.抗战时期闽西北内迁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4].张红.抗日战争时期内迁难民与内迁文化略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5].蔡泽军,张红.试论抗日战争时期内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原因[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