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群英
(中山市西区医院药剂科广东中山528411)
【摘要】目的探讨患者因用药发生肝脏损伤的原因,并研究其相应针对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以来收治的因药物性肝损伤而住院治疗的6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研究造成其肝脏损伤的药物类型,以及临床症状和预后情况。结果引起患者发生肝脏损伤的药物类型主要包括中成药、抗癌药物以及解热镇痛消炎药物等,其原因以中药的过量使用为主,其次为镇痛消炎类药物,由于患者及医护人员对药物机理了解不全面,导致药物的滥用,进而致使患者发生以恶心、疲惫、尿黄和黄疸为主要类型的肝脏损伤。绝大多数患者进行针对性孩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预后效果。结论在选取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药物,对症治疗,医护人员应增强能力,了解药物机理,及时防治患者在治疗中因种种原因发生的药物性肝损伤。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药剂科病因分析临床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3-0191-02
作为人体内最主要的药物代谢转化单位和最重要的药物浓缩聚集器官,患者口服药物后多由胃肠道吸收后通过肝脏发挥作用,导致肝脏内血液长时间高浓度的药物含量,因而肝脏是人体中最容易遭受药物损害的脏器之一[1]。对患者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后,由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理作用,患者机体可能发生包括过敏效应在内的种种毒理效应,导致患者肝脏组织炎症,从而造成肝脏损害[2],多种药物不当搭配危害更大,导致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出现疲乏、恶心乃至黄疸和细胞坏死等异常症状。近年来,由药物导致的患者肝脏损伤逐渐受到重视[3]。为探讨药物性肝脏损伤的主要原因,在此以我院患者进行研究,注重探讨导致患者肝脏损伤的主要药物类型和预后措施,具体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2010年1月以来直到2013年12月于我院就诊并住院接受治疗的60例药物性肝脏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资料中患者选取前均根据MARIA药物性肝损伤量化诊断标准确认为药物性肝损伤,并根据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的标准进行药物性肝损伤分型。资料中患者年龄在12岁到85岁之间,平均年龄47.3岁,包括36例男性患者和24例女性患者。部分患者有饮酒史,少量患者层发生酒精性肝病和脂肪肝以及乙肝等基础性肝病,部分患者有过敏史,患者年龄、疾病史、饮酒史和是否过敏与药物导致的肝脏损伤类型、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恢复速度等无明显关系。
1.2方法
对资料中所有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用药史和原发疾病,包括肝脏功能和血常规检查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研究患者临床表现和导致患者肝脏损伤药物类型,并统计分析患者的预后转归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资料数据以(x-±s表示),技术资料数据以中位数四分区间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法检验差异。
2结果
资料中引起患者肝脏发生损伤的主要用药类型包括口服用药、静脉用药、动脉介入用药以及阴道内用药,分别为32例、14例、6例和8例,其比例分别为53.3%、23.3%、10.0%和13.3%。其中24例患者发病前采用中草药进行治疗,15例患者采用化疗药物等抗肿瘤药物进行治疗,其余21例患者用药主要为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等镇痛消炎药物,比例分别为40.0%、25.0%和35.0%。少数患者不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约30.0%的18例患者仅在肝功能检查时才发现肝脏功能异常,剩余70.0%的42例患者表现为恶心、疲惫、尿黄和黄疸为主要类型的肝脏损伤,少数患者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升高以及瘙痒和皮疹等症状。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其中36例患者(60.0%)患者呈肝细胞损伤型,12例患者(20.0%)呈胆汁淤积型,其余12例患者呈现混合型,仅3例患者(5.0%)可视为重症患者。绝大多数患者进行针对性孩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预后效果,33例患者(55.0%)针对性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视为见效,21(35.0%)例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视为有效剩余10%的患者(6例)治疗效果不显著,视为无效。
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3讨论
肝脏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也是药物在人体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关注度的提高,研究发现药物损伤已经成为仅此于病毒损伤的造成肝脏损伤的第二大因素,据统计可造成患者肝脏发生损伤的药物超过1000种,常用药物超过100种[4]。根据临床研究,造成患者发生损伤的药物主要包括抗肿瘤药物、消炎解热镇痛药物,在世界范围内上述两类药物是造成患者发生肝脏损伤的最主要药物,在我国国内由于中草药的广泛使用,中草药也是造成肝脏损伤的主要药物之一,此外抗结核药物的使用也是导致肝脏损伤的重要原因[5]。而研究结果显示,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和不科学搭配常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害效果,导致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出现疲乏、恶心乃至黄疸和细胞坏死等异常症状。虽然肝脏损伤患者得到针对性保肝治疗后可较快恢复健康,但是该类治疗可能影响患者原发疾病的治疗效果,因而探讨造成患者肝脏药物性损伤的原因尤其重要,合理选择并搭配使用药物成为防范患者肝脏损伤的最主要措施[6,7]。
本文研究发现,中成药、抗癌药物以及解热镇痛消炎药物是引发患者药物性肝脏损伤的最主要原因,究其原因以中药的过量使用为主,其次为消炎镇痛类药物和抗肿瘤药物。
故在临床上,医护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了解药物作用机理,合理选择和搭配使用药物,防止引起患者肝脏损伤。引发损伤后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停用引发损伤的药物,进行护肝治疗,提高警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协作组.急性重症药物性肝损伤全国多中心调查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2):80-83.
[2]林佳瑶,张玉.2007-2011年我国药物性肝损伤临床文献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3,12(5):361-365.
[3]李红.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分析及临床诊断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0):63-64.
[4]张智峰,赵钢.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病因演变的Meta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20):8-13.
[5]彭颂兴,黎玉容,付雪琼,等.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8):586-587.
[6]杨德华,曾义岚,陈竹,等.93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3,2(3):28-30.
[7]陆玮婷,李军,欧宁,等.276例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11):83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