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球自由振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由,地球,地震仪,密度,功率,应变,模型。
地球自由振荡论文文献综述
陈珊桦,全建军,蔡佩蕊,林加宝,张有明[1](2019)在《泉州地震台M2166超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地球球型自由振荡信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泉州基准地震台M2166超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7个MS≥8.0地震震后5天数据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提取到73个基频振型(0S4~0S76)和多个谐频振型,各振型频率点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理论频率值符合较好,利用3套超宽频带地震仪数据对球型自由振荡信息能量分布差异进行探究,认为地球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得到的结果可用于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做出更精细的地球模型。(本文来源于《华南地震》期刊2019年S1期)
李金,宫猛,刘燕翔,王妍,符泽宇[2](2019)在《利用沈家地震台水位资料检测地球自由振荡》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沈家台LN-3A型数字化水位仪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的方法,检测到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M_w9.0级大地震激发的_0S_2~_0S_(76)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和5个谐频球型自由振荡_1S_3、_1S_6、_2S_(12)、_7S_(10)、_1S_(38),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频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际观测振荡频率与PREM模型预测的振荡频率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高原地震》期刊2019年03期)
曲保安,范晓勇,林秀娜,张明,于庆民[3](2019)在《利用JCZ-1T地震计LP通道数据检测斐济M_W 8.2深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一文中研究指出JCZ-1T地震计LP通道数据可有效应用于地球自由振荡信号探测。利用泰安基准地震台JCZ-1T地震计LP通道120小时数据记录,获得2018年8月19日斐济M_W 8.2深源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检测到基频球型振荡_0S_6—_0S_(58)几乎所有振型、球型振荡部分零级振型和高振型以及环形振荡部分基振型和高振型,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振荡周期观测值与PREM理论值基本一致,二者微小差值应由地球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所致。(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李金,符泽宇,刘燕翔,王妍,宫猛[4](2019)在《利用张家口地震台体应变观测资料检测地球自由振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保证低频自由振荡信号分辨率,又不对高频自由振荡信号产生抑制效应的前提下,利用张家口地震台体应变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获得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_0S_2—_0S_(74)基频球型振荡和17个谐频球型振荡(_3S_2、_5S_3、_2S_(10)、_2S_(12)、_3S_9、_(11)S_1、_7S_(10)、_5S_(13)、_4S_(18)、_5S_(14)、_(14)S_4、_4S_(24)、_1S_(38)、_7S_(18)、_(14)S_8、_9S_(19)、_5S_(30)),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对比,发现与实测振荡周期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孟方杰,张燕[5](2019)在《利用地球自由振荡信号分析湖北地震台网地震仪低频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MW9.0特大地震,国际上很多着名地震科研机构和学者发布了不同的震源机制解,很多学者也对这些震源机制解进行了评价。选取其中较优的GCMT震源机制解计算模拟日本大地震激发的自由振荡信号,并与湖北地震台网的15个地震仪观测结果进行对比,进而评价各个地震仪在低频段的观测情况以及分析地震仪在不同频段的观测能力。结果表明,总体来说,在1.5~4.5mHz频段,地震仪观测到的自由振荡信号与理论模拟值符合度较高;在小于1.5mHz频段,地震仪整体的观测能力不佳;而在大于4.5mHz频段,观测值振幅明显要低于模拟信号的振幅,表明在该频段信号的实际衰减要比PREM地球模型中衰减快。另外,基于1.5~4.5mHz频段的球型简正模评估15个地震仪的观测状况,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地震仪观测情况较好,有10个台站的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符合度在90%以上;而YC、NZH、DJI等台站的符合度较差,其中DJI符合度最差,为0.358。(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02期)
孟方杰[6](2018)在《基于连续形变观测的地球自由振荡探测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自由振荡(free oscillations of the earth)既地球在受到大地震、火山爆发或地下核爆炸的激发后,会发生整体的振动,并且这种振荡能够维持数十秒至数十分钟的时间。研究地球自由振荡是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改进地球模型和约束震源机制解的重要途径。地球自由振荡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球型振荡和环型振荡。球型自由振荡产生径向位移和部分横向位移,环型自由振荡则只产生切向位移。重力仪、应变仪、倾斜仪、地震仪等仪器都能检测到地球自由振荡信号。中国地震局地壳形变观测台网在全国布设了垂直摆倾斜仪、钻孔倾斜仪、洞体应变仪、分量式钻孔应变仪、体应变仪等倾斜和应变观测仪器。这些观测仪器均能记录地震所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信号。本文利用这些仪器的单组观测资料检测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MW9.0大地震所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信号。并且对比这些仪器的检测结果,分析它们对不同类型、不同频段的自由振荡信号的检测能力及其原因。此外,本文首次利用了全台网多组倾斜、应变观测资料检测地球自由振荡信号。最后本文利用震源机制解结合地球模型,使用Mineos程序包模拟地球自由振荡的理论值,并将其与宽频地震仪检测到的地球自由振荡信号作对比,分析了湖北省地震台网地震仪低频特性。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利用分量式钻孔应变仪、垂直摆倾斜仪、洞体应变伸缩仪、钻孔倾斜仪,体应变仪的观测数据检测到0S3—0S30全部的球型自由振荡基频振型和0T3—0T20全部的环型自由振荡基频振型,检测结果良好,有较高的信噪比。此外,所检测到振型的频率值与PREM模型理论值符合度较高,整体偏差在0.1%以内。对于球型自由振荡的检测,垂直摆倾斜仪和体应变仪具有较高的检测能力。对于环型自由振荡的检测,分量式钻孔应变仪的检测结果最佳。洞体应变伸缩仪只能检测到低阶环型振荡振型。本文从仪器观测原理、背景噪声分析了原因。(2)本文使用了分布在中国大陆的36台垂直摆倾斜仪观测数据检测了日本311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检测到了0S3-0S38全部基频球型振荡,基频环型振荡0T3-0T28几乎所有振型。此外,本文还检测到了21个谐频振型。所有被检测到振型的频率值和PREM模型理论值非常接近。与单组观测资料相比,信噪比更高,一些微弱振型被探测到,使得观测到的谱峰更加完整。垂直摆倾斜仪对低频段自由振荡观测能力优势明显,尤其是在1 m Hz-4 m Hz频段内具有很高的信噪比。相比与地震仪,在超低频段(<1.5m Hz)的观测能力要更优一些。倾斜仪在低频范围有很好的响应特征,对低频振荡检测时具有较好效果,这对于研究低阶振荡有积极意义。(3)在1.5 mHz-4.5 mHz频段,宽频地震仪的自由振荡观测值振幅与模拟值振幅符合较好。在大于4.5 m Hz频段内,观测值的振幅明显要低于模拟值振幅。说明在该频段内,自由振荡信号在实际地球中的衰减要大于PREM模型中的衰减。基于1.5 m Hz-4.5 m Hz频段的球型简正模评估了15个地震仪的观测状况:大部分的地震仪观测情况较好,有十个台站的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符合度在90%以上。其中JYU,HFE,ZSH符合度更高到95%以上。而DJI,NZH,YC台站观测符合度较低,尤其是DJI符合度最低为0.358,而不符合度高达0.196。(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孟方杰,张燕[7](2018)在《利用不同倾斜仪和应变仪检测地球自由振荡的对比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地震局地壳形变观测台网布设有垂直摆倾斜仪、钻孔倾斜仪、洞体应变仪、分量式钻孔应变仪与体应变仪等地形变观测仪器。这些观测仪器均记录到了2011年日本M_W9.0大地震激发的自由振荡信号。本文分别利用单台数据和多台数据迭积,检测到_0S_3~_0S_(30)全部的球型自由振荡基频振型和_0T_3~_0T_(20)全部的环型自由振荡基频振型及部分谐频振型。此外,通过对这些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了它们对不同自由振荡类型、不同频段的振型检测能力。分析发现垂直摆倾斜仪对球型自由振荡的检测结果最佳,且由于在低频段有较高的噪声干扰,钻孔倾斜仪无法检测到低阶的球型自由振荡。对于环型自由振荡的检测,分量式钻孔应变仪检测结果最佳。(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8年01期)
肖木洋[8](2017)在《印尼苏门答腊海域8.6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尼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生的两次地震使得地球自身产生了整体的连续振动,造成了全球的自由振荡。本论文针对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IRIS)中选取8个台所记录到的长周期地震波形数据进行研究,提取其中的振型,研究其与理论振型的符合程度,为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震源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四川地震》期刊2017年04期)
张嘉敏,张小飞[9](2017)在《利用JCZ-1T地震计BB通道观测数据检测地球自由振荡》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库尔勒台JCZ-1T地震计BB通道垂直向的观测数据,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观测资料进行任何改正的情况下,获取2016-03-02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7.8级和2016-04-17厄瓜多尔7.5级大地震激发的0S7~0S60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PREM模型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测值与理论值相吻合,除部分振型与理论值偏差较大以外,其余振型与理论值偏差均小于0.1%。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7.8级地震所检测的球型振荡能量频谱分布及振型与厄瓜多尔7.5级地震所检测的球型振荡有一定差别,前者所能检测的振型数量相对较多。(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7年12期)
周江林,沈萍[10](2017)在《强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自由振荡是指地球局部受到某种因素激发时,地球整体产生的连续振动,如在受到大地震、火山爆发或地下核爆炸的激发后,会发生整体的振动,并能持续一段时间。利用大地震产生的地球的自由振荡可以进一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还可以反推地震的震源破裂参数,以及搜索慢地震、静地震的发震位置和时间等,从而对不同地震的特征进行研究。因此提取地球自由振荡振型信息在地球物理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5年4月25日14:11:26尼泊尔(北纬28.2°,东经84.7°)发生8.1级大地震,北京地震(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4:地震物理过程、专题55:智慧地球物理》期刊2017-10-15)
地球自由振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沈家台LN-3A型数字化水位仪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的方法,检测到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M_w9.0级大地震激发的_0S_2~_0S_(76)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和5个谐频球型自由振荡_1S_3、_1S_6、_2S_(12)、_7S_(10)、_1S_(38),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频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际观测振荡频率与PREM模型预测的振荡频率基本吻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球自由振荡论文参考文献
[1].陈珊桦,全建军,蔡佩蕊,林加宝,张有明.泉州地震台M2166超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地球球型自由振荡信息研究[J].华南地震.2019
[2].李金,宫猛,刘燕翔,王妍,符泽宇.利用沈家地震台水位资料检测地球自由振荡[J].高原地震.2019
[3].曲保安,范晓勇,林秀娜,张明,于庆民.利用JCZ-1T地震计LP通道数据检测斐济M_W8.2深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9
[4].李金,符泽宇,刘燕翔,王妍,宫猛.利用张家口地震台体应变观测资料检测地球自由振荡[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9
[5].孟方杰,张燕.利用地球自由振荡信号分析湖北地震台网地震仪低频特性[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6].孟方杰.基于连续形变观测的地球自由振荡探测与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8
[7].孟方杰,张燕.利用不同倾斜仪和应变仪检测地球自由振荡的对比与分析[J].中国地震.2018
[8].肖木洋.印尼苏门答腊海域8.6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J].四川地震.2017
[9].张嘉敏,张小飞.利用JCZ-1T地震计BB通道观测数据检测地球自由振荡[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7
[10].周江林,沈萍.强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4:地震物理过程、专题55:智慧地球物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