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穿浪双体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纵向,阻力,船型,干扰,快速性,神经网络,驼背。
穿浪双体船论文文献综述
宋义超,王五桂,金颀[1](2019)在《一种穿浪双体船纵向运动姿态控制方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穿浪双体船在波浪中高速航行时纵摇和升沉运动剧烈这一问题,提出了在穿浪双体船的每个单体艏部加装水翼系统,水翼上附加可控式襟尾翼;在每个单体的艉部加装可控式压浪板的方案来改善穿浪双体船的纵向运动姿态稳定性。首先基于穿浪双体船的航行特点,给出了水翼和压浪板的电伺服系统总体结构方案。然后,考虑水翼和压浪板系统间负荷的分配方案,给出了水翼和压浪板系统几何特性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翼和压浪板在不同几何特性下的水动力性能,寻求一种适合穿浪双体船的水翼翼型和压浪板安装高度的最佳方案。本文所提方案对其它高性能船舶或舰艇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船电技术》期刊2019年S1期)
杜友威,李彪,周新院[2](2019)在《基于阻力分析的穿浪双体船船型设计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双体船片体间存在阻力干扰的问题,以某穿浪双体船(WPC)为参考船型,通过运用某商业船舶设计分析软件建立船体模型,得出阻力及片体干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傅汝德数Fr=[0.5,0.6]存在临界区,此时阻力最大干扰严重,且随着片体长宽比L/b和片体间距比k/b的增大,阻力峰值降低并前移;随着Fr的增大,干扰减小,且L/b和k/b的改变对减少阻力意义不大。(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3期)
杜友威,周新院[3](2019)在《穿浪双体船的阻力分析与船型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峡号高速双体船为参考船型,通过运用MAXSURF建立双体船模型,分析对比不同傅汝德数影响下的阻力变化曲线,并分析不同片体中心距k/b及长宽比L/b下的双体船阻力,得出兴波阻力及其干扰因子变化规律。选出合适的k/b和L/b值,进行双体船船型优化。(本文来源于《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梁利华,苑佳,张松涛,刘彦文[4](2018)在《基于T型水翼模型优化的穿浪双体船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一特定穿浪双体船为研究对象,基于计算机流体动力(CFD)仿真软件,模拟了船体在不同海况和航速下的运动响应,通过对缩减船的纵向运动程度的分析,初步确定了T型水翼的安装位置为距离船艏9~39 m处,并对不同安装位置和不同立柱高度的T型水翼进行了水动力仿真,依据T型水翼的减摇原理以及对其在不同条件下升力系数曲线的分析,得到了受船体约束的T型水翼的最佳安装位置为距离船艏29 m及最佳立柱高度为2.55 m.结果表明:与船体相适配的T型水翼减摇效果显着,有效地改善了穿浪双体船的耐波性能.(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1期)
魏可可,高霄鹏,董祖舜[5](2018)在《新型小水线面穿浪双体船的阻力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某新船型的开发以及快速性问题,本文提出并介绍了一种新型小水线面穿浪杂交双体船的构型,首先对其开展了相关的模型拖曳试验,然后基于RANS方法、数值水池以及6-DOF运动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对该船型的阻力性能进行数值计算,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同时对该船型在其他不同工况下的阻力性能也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排水量和主尺度相似的WPC和SWATH也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对比不同工况下该船型的数值计算结果,发现正浮时的阻力、升沉以及纵倾角都要小于有初始纵倾角的值;在中低速时叁种船型的无因次阻力、纵倾角以及无因次升沉差别很小,高速时该杂交双体船的无因次阻力、纵倾角以及无因次升沉都要小于WPC以及SWATH,从而说明了该船型在高速时具有优于同排水量和主尺度的WPC和SWATH的阻力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造船》期刊2018年03期)
梁星宇,赵萌,宋立忠[6](2018)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穿浪双体船姿态自适应PID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穿浪双体船能够在一般高速船无法航行的海况中正常执行任务,减小其纵向运动能够更好地提高性能。论文建立了带有T型水翼的穿浪双体船纵向运动控制模型,根据控制模型的特点,针对纵摇和垂荡两个通道设计了PID控制器。基于此,利用BP神经网络,对PID控制参数进行在线整定,建立了参数自适应的PID控制器,并针对两种控制器的控制效果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参数自适应能够克服传统PID控制的缺陷,减摇控制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期刊2018年09期)
胡帆,盛欣磊,求闰锋[7](2018)在《基于穿浪双体船的气动增升减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作者在对穿浪型双体船型线参数的船模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航空领域成功应用的气动增升原理,在快速船艇上设计和增设效率较高的气动增升系统,以较低的阻力提供较高的附加升力,在抬升艇体的同时,较大幅度地减小排水体积及艇底湿面积,实现气动升力与水动升力结合。针对不同的高速船型,采用不同的有效气动增升系统,大幅度降低舰船阻力并提高舰艇快速运行的能力,同时能节约成本,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8年03期)
卢清亮,吴梵,滑林[8](2017)在《基于LS-DYAN的穿浪双体船首部入水砰击过程流固耦合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LS-DYNA对穿浪双体船首部剖面入水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采用ALE流固耦合算法,建立了穿浪双体船首部结构入水砰击的计算模型,给出了基于ANSYS/LS-DYNA的流固耦合动力分析求解方法,对穿浪双体船首部入水过程中结构的运动情况及流场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届武汉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17-05-21)
赵帅,白伟宾,周帅,刘浩然,周立学[9](2017)在《穿浪双体船迎浪纵向运动和阻力增值CFD不确定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RANS方法,对穿浪双体船浪(WPC)迎浪纵向运动和阻力增值进行了数值分析,并对计算数值进行了验证和确认,证明了静水和波浪中运动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通过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数据的对比发现,RANS方法在各种波长中预报精度均较高,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船电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梁利华,苑佳,张松涛,油兴田[10](2016)在《基于仿驼背鲸T型水翼的穿浪双体船纵向运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穿浪双体船航行时,由于其高速的要求和本身具有狭长船体的特性,导致船舶的纵向运动剧烈,影响船舶的耐波性和操纵性,为此提出了一种仿驼背鲸式T型水翼,并采用线性高斯二次型最优控制(LQG)方法来控制此T型水翼,从而抑制穿浪双体船的纵向运动,改善船舶的耐波性和操纵性。仿驼背鲸T型水翼是将驼背鲸鳍边缘的凸出形状应用到传统T型水翼的襟翼上,利用水动力仿真软件分别对传统T型水翼和仿驼背鲸T型水翼进行水动力特性分析,并建立穿浪双体船运动数学模型,最后设计控制系统,搭建仿真模块进行船体运动系统仿真。结果表明,T型水翼通过翼形的改变可以起到较好的增升效果,采用仿驼背鲸T型水翼进行减垂荡和纵摇是可行有效的。(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期刊2016-07-27)
穿浪双体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双体船片体间存在阻力干扰的问题,以某穿浪双体船(WPC)为参考船型,通过运用某商业船舶设计分析软件建立船体模型,得出阻力及片体干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傅汝德数Fr=[0.5,0.6]存在临界区,此时阻力最大干扰严重,且随着片体长宽比L/b和片体间距比k/b的增大,阻力峰值降低并前移;随着Fr的增大,干扰减小,且L/b和k/b的改变对减少阻力意义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穿浪双体船论文参考文献
[1].宋义超,王五桂,金颀.一种穿浪双体船纵向运动姿态控制方案设计[J].船电技术.2019
[2].杜友威,李彪,周新院.基于阻力分析的穿浪双体船船型设计及优化[J].舰船科学技术.2019
[3].杜友威,周新院.穿浪双体船的阻力分析与船型优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4].梁利华,苑佳,张松涛,刘彦文.基于T型水翼模型优化的穿浪双体船仿真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魏可可,高霄鹏,董祖舜.新型小水线面穿浪双体船的阻力性能研究[J].中国造船.2018
[6].梁星宇,赵萌,宋立忠.基于BP神经网络的穿浪双体船姿态自适应PID控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8
[7].胡帆,盛欣磊,求闰锋.基于穿浪双体船的气动增升减阻技术[J].内燃机与配件.2018
[8].卢清亮,吴梵,滑林.基于LS-DYAN的穿浪双体船首部入水砰击过程流固耦合动力分析[C].第十届武汉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7
[9].赵帅,白伟宾,周帅,刘浩然,周立学.穿浪双体船迎浪纵向运动和阻力增值CFD不确定度分析[J].船电技术.2017
[10].梁利华,苑佳,张松涛,油兴田.基于仿驼背鲸T型水翼的穿浪双体船纵向运动控制[C].第35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