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物理发泡微胶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胶囊,甲基丙烯酸,物理,甘油酯,印花,性能,酸值。
物理发泡微胶囊论文文献综述
陈姝颖,孙志成,张梦宇,李路海[1](2016)在《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理发泡微胶囊具有低毒、环保、发泡倍率高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盲文印刷、织物印花、缓冲涂层等轻工领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1])。本文采用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等为反应单体,异辛烷、正己烷等低沸点烷烃为芯材,利用水油两相体系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了物理发泡微胶囊~([2]),探讨了分散剂、均化速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在优化的工艺条件和特定的温度下,制备得到具有良好发泡效果的类球形微胶囊(Fig.1),其发泡后的微球体积膨胀倍率提高了100倍以上(Fig.2),同时,对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形貌及热稳定性能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分会:高分子》期刊2016-07-01)
丁婉,刘峰,缪克存,朱效杰,鲁旭[2](2012)在《高温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对发泡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甲酯为主要的聚合单体,通过添加一定量的第叁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利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发泡性能优良、应用更加广泛的物理发泡微胶囊;探讨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加入量、单体配比及种类、交联剂种类对微胶囊发泡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微胶囊的耐溶剂性能做了测试。通过比较得出:当GMA添加量为油相质量的7.9%、丙烯腈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质量比在8∶1时,可得到高温使用的发泡良好的微胶囊产品;对于叁种不同的交联剂的使用发现,叁官能度交联剂能制备得到发泡性能最优的发泡微球。同时由耐溶剂性能测试发现,制得的发泡微胶囊对二甲苯、异丙醇、丙酮及环己烷溶剂有很好的抗性。(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2年06期)
丁婉[3](2011)在《含GMA的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理发泡微胶囊是一种使用聚合物作为外壳,内部包含低沸点有机溶剂的核壳结构的新材料,其本身轻量化、低污染使其在实际运输、携带、环保方面日益得到重视,而其在加热后的优良的发泡性能、赋予材料功能性、美观性的特点使其在泡沫塑料、涂料、印刷等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添加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物理发泡微胶囊则进一步扩大了其使用范围,使得微胶囊可以用于低温及高温发泡不同的场合而发泡稳定性不降低。本文通过研究微胶囊制备过程中的均化条件、水油比大小、引发剂、交联剂、发泡剂的种类及用量以及助剂对发泡微胶囊的形貌及发泡性能的影响等条件,得到了制备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基础配方:在800转/分钟均化速率下均化15分钟,采用3:1的水油比,并添加一定量的助剂氯化钠、硝酸钠等,使用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添加量为3:2,交联剂叁羟甲基丙烷叁甲基丙烯酸酯(TM)的使用量在0.16%时得到的微胶囊的发泡性能较好。考虑到制备得到物理发泡微胶囊对于实际应用方面的限制,在查阅文献及以上的基础研究后,又对微胶囊制备过程中添加的功能单体进行讨论,比较了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酸丁酯及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这四种功能单体对发泡微胶囊的形貌及发泡性能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对添加了各种第叁单体所得的微胶囊的发泡性能测试比较后,发现采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这种功能单体能很好的起到改善微胶囊的发泡性能的作用,当其添加量为7.9%时,制备得到的微胶囊的起始发泡温度、发泡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通过对添加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这种功能单体制备的发泡微胶囊的发泡性能的研究,发现当采用不同的聚合单体配比及添加量、引发剂、交联剂、发泡剂等一些条件可以制备得到适用于低温及高温下的物理发泡微胶囊,这使得该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最后,又对制备的含GMA的物理发泡微胶囊的耐溶剂性、保存时间及其发泡倍率进行了实际应用方面的测试,测得该发泡微胶囊对二甲苯、异丙醇、丙酮及环己烷有很好的抗性,同时该微胶囊可以在室温条件下放置6个月而发泡性能不变,而采用试管发泡这一方法可以更加直观、简便的得到发泡微胶囊在实际使用中的发泡情况。(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1-12-15)
吴明华[4](2002)在《物理发泡微胶囊的研制及其在立体印花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理发泡微胶囊最早应用于立体印花,近年来,在其它领域的应用也不断被开发,因而很有市场前景,然而在国内仍无同类产品工业化的报道。本研究是在此背景下受深圳好利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委托对物理发泡微胶囊制备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工业化。 本篇论文围绕物理发泡微胶囊研制及其在立体印花中应用而展开。采用原位聚合(有限凝集法)制备物理发泡微胶囊,借助该胶囊的特点研究胶囊的成囊、造壁工艺与发泡性能的关系以及该胶囊在立体印花中的应用。 文中通过酸碱滴定法测定了不同缩合反应条件下所得的缩聚物酸值,并对缩聚物酸值与分散性能进行分析;采用UV-M图像分析系统对所制备的物理发泡微胶囊粒径大小、粒径分布进行分析;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对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微观表面形态进行了观察;采用Pyris-1型热分析仪对不同工艺制得物理发泡微胶囊进行了DSC热分析;采用WRX-1S显微热分析仪对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发泡性能测定,获得不同制各工艺所得到的微胶囊结构与发泡性能的相关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1.在众多影响缩聚反应的因素中,对缩聚物酸值影响程度强弱依次为温度、时间、抽真空方式和酸催化剂用量。缩聚产物的酸值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而提高。120℃缩聚反应,产物的酸值随反应时间的增长而缓慢地变小,有趋向平衡值的倾向;160℃缩聚反应,产物的酸值随反应时间的增长而很快地变小直至凝胶。在160℃反应条件下,对甲苯磺酸对缩聚反应显示负催化;在120℃和140℃反应条件下,对甲苯磺酸对缩聚反应无明显催化作用。缩聚反应抽真空有利于缩聚反应的进行,加快缩聚产物酸值的下降。 2.具有适宜酸值的缩聚物具有较好的分散性,酸值为75.7mgKOH/g的缩聚物的分散力和乳化能力明显好于其它酸值的缩聚物,并好于PVP K-17。酸值为75.7mgKOH/g的缩聚物在制备物理发泡微胶囊原位聚合中显示较好的分散性,制备小粒径和单核物理发泡微胶囊时,作分散剂的缩聚物酸值应选择在75.7-104.0mgKOH/g之间。 3.在制备物理发泡微胶囊过程中加入固体粉末分散剂白碳黑和适合的水溶性聚合物分散剂是必要的。白碳黑作为分散剂对物理发泡微胶囊粒径大小和分布影响较为明显。白碳黑配制的水相体系制得的物理发泡微胶囊粒径分布优于氢氧化镁粉末配制的水相体系。K17的PVP、酸值75.7mgEOH/g的缩聚物均可用作物理发泡微胶囊制备时的分散剂。用PVP条件下制得的物理发泡微胶囊的粒径分布与PVP的K值有关,K17条件下制得的物理发泡微胶囊的粒径分布较窄。用缩聚物条件下制得的物理发泡微胶囊的粒径分布与缩聚物的酸值有关,酸值在75.7-104.0mgKOH/g之间,制得的物理发泡微胶囊粒径分布较窄,满足单核胶囊要求。扫描电镜图显示PVP K-17、缩聚物酸值为75.7mgKOH/g条件下制得的物理发泡微胶囊均为单核规整球形。 4.在制备物理发泡微胶囊工艺中,不管是连续式均化机还是间歇式均化机均化,胶囊粒径随均化速度的提高而变小,胶囊粒径分布随均化次数或均化时间的延长而变窄。考虑到物理发泡微胶囊制备要尽可能避免油相挥发,应该采用连续均化机均化。食盐的加入有助于微胶囊粒径均匀。水溶性阻聚剂能有效地降低单体水相聚合,因而有利微胶囊粒径均匀。分散体系的pH也是影响微胶囊粒径重要因摘要素,物理发泡微胶囊适宜于酸性条件下制备。油/水比对胶囊粒径分布有影响,油/水比大,胶囊粒度不均匀:油/水比小,胶囊粒径分布集中,但油/水比太小,设备效率太低,也不是合理的工艺。制备微胶囊时,聚合搅拌速度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在我们实验设备条件下350一4O0rmp较为适宜。在制备物理发泡微胶囊时,宜采用低温型的引发剂,其半衰期在10h左右。聚合反应时升温速度不宜过快。5.发泡微胶囊的芯材的沸点对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发泡温度有影响,在芯材与囊膜聚合物相匹配时,沸点越低,发泡温度越低。微胶囊芯材的包含量对发泡温度影响不大,但对胶囊的发泡倍率有明显影响,随着包含量的增加,胶囊的发泡倍率会增加。形成微胶囊囊膜聚合单体组分对胶囊发泡性能影响较大,以丙烯睛为主的丙烯睛和甲基丙烯酸甲酷二元共聚物作囊膜材料的胶囊发泡温度高,胶囊为高温型发泡微胶囊;以偏氯乙烯为主的偏氯乙烯、丙烯睛和甲基丙烯酸甲酷叁元共聚物作囊膜材料的胶囊发泡温度较低,胶囊为低温型发泡微胶囊。胶囊气密性会影响胶囊发泡效果,气密性好,存放时间长仍保持较好发泡效果。微胶囊粒径和粒径分布均会影响胶囊发泡性能,胶囊粒径小,发泡温度高,胶囊粒径分布宽,发泡效果差。引发剂ABIN用量通过影响囊膜聚合物分子量来影响胶囊发泡温度,引发剂用量增加,胶囊发泡温度降低。加入交联剂会影响胶囊发泡温度。交联剂用量增加,发泡温度随之增加。微胶囊含湿量对胶囊发泡温度影响较大,能降低胶囊的发泡温度。高温型发泡微胶囊具有较好的耐有机溶剂性能,有机溶剂对其短时间处理表现增塑作用;低温型发泡微胶囊不具有耐有机溶剂性能。6.制备物理发泡微胶囊悬浮聚合中,分散剂对微胶囊的形态影响较大,利用酸值低(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02-03-01)
张伦生,吴明华,陈水林[5](2002)在《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用原位聚合法合成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工艺。详细论述了各组分及其在合成中的作用 ,并介绍了主要操作原则。(本文来源于《印染》期刊2002年01期)
吴明华,张伦生,陈水林[6](2001)在《物理发泡微胶囊及其在纺织印染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物理发泡微胶囊的成囊过程、制备方法;讨论了壁材和芯材的选择要求 ,介绍了物理发泡微胶囊在纺织品印染中的应用。物理发泡微胶囊有助于纺织印染新产品的开发(本文来源于《印染助剂》期刊2001年06期)
张武[7](1995)在《立体印花物理发泡微胶囊的研制及其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立体印花物理发泡微胶囊的研制及其分布物理发泡立体印花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印花新技术,它具有强烈的绒绣感和贴花般的风格。本文采用有限凝聚聚合法原位制备了内含低沸点有机溶剂的热膨胀性物理发泡微胶囊。该微胶囊呈正园球状芯/壁结构,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平均粒径约3...(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1995年09期)
物理发泡微胶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甲酯为主要的聚合单体,通过添加一定量的第叁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利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发泡性能优良、应用更加广泛的物理发泡微胶囊;探讨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加入量、单体配比及种类、交联剂种类对微胶囊发泡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微胶囊的耐溶剂性能做了测试。通过比较得出:当GMA添加量为油相质量的7.9%、丙烯腈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质量比在8∶1时,可得到高温使用的发泡良好的微胶囊产品;对于叁种不同的交联剂的使用发现,叁官能度交联剂能制备得到发泡性能最优的发泡微球。同时由耐溶剂性能测试发现,制得的发泡微胶囊对二甲苯、异丙醇、丙酮及环己烷溶剂有很好的抗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理发泡微胶囊论文参考文献
[1].陈姝颖,孙志成,张梦宇,李路海.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分会:高分子.2016
[2].丁婉,刘峰,缪克存,朱效杰,鲁旭.高温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对发泡性能的影响研究[J].塑料工业.2012
[3].丁婉.含GMA的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D].华东理工大学.2011
[4].吴明华.物理发泡微胶囊的研制及其在立体印花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02
[5].张伦生,吴明华,陈水林.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制备[J].印染.2002
[6].吴明华,张伦生,陈水林.物理发泡微胶囊及其在纺织印染中的应用[J].印染助剂.2001
[7].张武.立体印花物理发泡微胶囊的研制及其分布[J].化学世界.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