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静脉血栓形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下肢,导管,抗体,多普勒,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朱永林,姜德国,王书凌[1](2019)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恶性肿瘤PICC置管患者77例,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DVT分为DVT组(n=27)和无DVT组(n=50)。比较2组血浆NETs水平,病变静脉与外周静脉血浆NETs水平,肝素应用前和应用后0.5、 1、 2 h血浆NETs水平;并以HE染色与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血栓中NETs相关情况。结果 DVT组血浆NETs水平高于无DVT组(P<0.05)。DVT组病变静脉血浆NETs水平高于外周静脉(P<0.05)。无DVT组PICC置管侧血浆NETs水平与外周静脉相比,差异无显着意义(P> 0.05)。肝素应用后0.5 h,血浆NETs水平高于应用前(P <0.05),应用后1、 2 h呈降低趋势。HE染色显示血栓中有大量白细胞与纤维蛋白网,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血栓中存在大量DNA网络、 NETs和中性粒细胞。结论 NETs在恶性肿瘤PICC相关DVT患者外周血与病变静脉中呈高表达水平,且DVT不仅含纤维蛋白原,亦含有NETs DNA网络等成分,可能成为血栓类疾病治疗的新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杨志勇,朱红江,张燕,刘琳,刘明阳[2](2019)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及对凝血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及对凝血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3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49)。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均治疗7 d。比较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治疗后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及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与血管内皮功能[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水平变化,记录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89%(48/54)、73.47%(36/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4,P=0.029)。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APTT、PT、TT、Hcy及vWF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APTT、PT、TT、Hcy及vWF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皮下淤斑及牙龈出血各2例,对照组出现牙龈出血1例、皮下淤斑2例,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5,P=3.184),均未予特殊处理,停药后症状消失。结论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着,可明显改善凝血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并且治疗安全性好。(本文来源于《临床误诊误治》期刊2019年12期)
曹莉明,徐树彬,任伟强,汪战营,梁志会[3](2019)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Fogarty导管取栓等治疗外科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Fogarty导管取栓等治疗外科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外科术后急性下肢DVT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对照组25例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Fogarty导管顺向及逆向取栓治疗,治疗组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经足背静脉滴注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双下肢周径差值、血凝指标[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并统计疗效。结果 2组手术成功率100%。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均减小(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D-D、FIB均降低(P<0.05),PT、APTT均延长(P<0.05);治疗组治疗后D-D、FIB均低于对照组(P<0.05),PT、APTT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Fogarty导管取栓等治疗外科术后急性下肢DVT是一种创伤小且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存在溶栓禁忌者更为适用。(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9年10期)
陈艳梅,武云涛,张薇,田国祥,姚璐[4](2019)在《血浆D-二聚体在高龄男性冠心病患者合并急性静脉血栓形成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DD)在高龄男性冠心病患者合并急性静脉血栓形成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干部病房住院的高龄男性冠心病患者142例,按照有无合并静脉血栓分为2组,合并静脉血栓者70例为血栓组(其中急性下肢静脉栓塞亚组19例,急性肺栓塞亚组21例),未合并静脉血栓者72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浆DD水平及相关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与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并分析血浆DD水平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结果血栓组患者血浆DD含量、Fib明显高于对照组(t=13.897,3.973,P<0.01),PT、TT、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t=3.659,3.797,8.271,P<0.01);急性下肢静脉栓塞亚组和急性肺栓塞亚组血浆DD水平及相关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DD值与Fib呈正相关(r=0.896,P=0.000),DD值与PT、TT、APTT呈负相关(r=-0.463、-0.498、-0.536,P=0.012、0.016、0.001)。血浆DD预测静脉栓塞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9,血浆DD截断值为1.81 mg/L。结论检测高龄男性冠心病患者的血浆DD和凝血功能,可及时发现是否处于高凝状态,预测静脉血栓形成,以便及时加强抗凝治疗,减少急性事件发生。(本文来源于《疑难病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何玲娟[5](2019)在《预见性护理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期间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行化疗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化疗期间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将本院2017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化疗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实验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在化疗期间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实验组实施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化疗后实验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的发生率(P <0.05);化疗后7d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化疗后1d降低,但是实验组化疗后7d评分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行化疗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显着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4期)
林毅秋,丁娣[6](2019)在《APCR、ACA、P-selectin的表达与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活化蛋白C抗体(APCR)、抗心磷脂抗体(ACA)、P-选择素(P-selectin)的表达与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关系。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6月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骨二科手术治疗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301例,男性134例,女性167例;年龄20~65岁,平均38.2岁。按有无发生DVT分为DVT组15例和无DVT组286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前、术后1、3d采集患者外周空腹静脉血,采用[APTT±APC(Dahlback)]法测定血浆APCR表达情况,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ACA表达情况、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P-selectin及D-D表达情况,比较各组APCR、ACA、P-selectin的表达。结果 DVT组术前、术后1、3d APCR阳性率、ACA阳性率、D-D阳性率、P-selectin及D-D水平均高于同期无DVT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3d APCR阳性率、ACA阳性率、D-D阳性率、P-selectin及D-D水平均高于术前,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CR阳性率、ACA阳性率、P-selectin、 D-D水平及D-D阳性率是下肢创伤性骨折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PCR阳性率及ACA阳性率和D-D阳性率,P-selectin水平和D-D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1、0.589、0.638。结论 APCR、ACA、P-selectin和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DVT有良好相关性,可作为其监测指标,以降低围手术期风险。(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李亮,李云松,刘华琴,朱恬仪,张彦荣[7](2019)在《标准化操作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标准化操作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过程中,对预防问题发生、降低并发症及改善临床治疗效果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导管溶栓治疗治疗的临床资料。将实施标准化操作前治疗的患者归为A组(124例),将实施标准化操作后治疗的患者归为B组(152例),比较2组出现问题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组问题发生率32.26%(40/124)显着高于B组问题发生率5.26%(8/152)(P<0.05)。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表现为溶栓导管移位,A组有21例(16.94%),B组有3例(3.29%)。最严重错误操作的问题表现为A组1例溶栓导管、抗凝微泵、血管鞘叁通、尿激酶微泵错误连接,直接导致血栓沿导管生长,延长溶栓时间。B组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0/152),显着低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8.06%(10/124),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问题表现为A组1例未及时发现头痛头晕等脑出血早期征象。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时,标准化操作可以降低问题的发生并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波涛,张晓珂,王起[8](201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其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观察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9年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DVT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则加用中医联合治疗。两组均用彩超监测,评价两组效果,记录治疗前后彩超监测影像学结果,检测治疗前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P <0.05);两组治疗前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更低,而纤维蛋白原更高,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 <0.05);两组治疗前彩超影像学显示阻塞率无显着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阻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DVT治疗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更好地提高疗效,改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同时加用彩超监测,可对血管阻塞情况进行评价,值得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肖冬,王志华[9](2019)在《妊娠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妊娠早期合并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诊疗方案和预后。方法对10例妊娠早期合并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妊娠早期DVT好发于左下肢,多次妊娠和辅助生殖是妊娠早期DVT的诱发因素,不对称的下肢肿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10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静脉血D-二聚体水平均显着升高。10例患者均接受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其中3例同时接受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IVCF)治疗;除3例IVCF患者主动要求终止妊娠外,其余7例患者均继续妊娠并安全分娩,10例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PE)。结论使用LMWH治疗妊娠早期DVT是安全有效的,对部分患者可根据血栓位置及意愿选择IVCF。(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9年23期)
成晓晴,吴利东[10](2019)在《中心静脉导管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如癌症治疗、诊断监测、肠外营养、血液透析、心脏起搏以及液体、血液制品或药物的给药等~[1-2],它具有操作简单、拔管后静脉可复通、可快速建立输液通道、监测中心静脉压等优点。然而,CVC带来的益处可能会被其引起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及并发症所抵消~[3-4]。总结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并寻找其原(本文来源于《临床急诊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静脉血栓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及对凝血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3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49)。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均治疗7 d。比较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治疗后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及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与血管内皮功能[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水平变化,记录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89%(48/54)、73.47%(36/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4,P=0.029)。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APTT、PT、TT、Hcy及vWF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APTT、PT、TT、Hcy及vWF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皮下淤斑及牙龈出血各2例,对照组出现牙龈出血1例、皮下淤斑2例,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5,P=3.184),均未予特殊处理,停药后症状消失。结论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着,可明显改善凝血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并且治疗安全性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静脉血栓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1].朱永林,姜德国,王书凌.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9
[2].杨志勇,朱红江,张燕,刘琳,刘明阳.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及对凝血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19
[3].曹莉明,徐树彬,任伟强,汪战营,梁志会.疏血通注射液联合Fogarty导管取栓等治疗外科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9
[4].陈艳梅,武云涛,张薇,田国祥,姚璐.血浆D-二聚体在高龄男性冠心病患者合并急性静脉血栓形成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疑难病杂志.2019
[5].何玲娟.预见性护理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期间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价值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6].林毅秋,丁娣.APCR、ACA、P-selectin的表达与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J].创伤外科杂志.2019
[7].李亮,李云松,刘华琴,朱恬仪,张彦荣.标准化操作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9
[8].张波涛,张晓珂,王起.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研究[J].临床研究.2019
[9].肖冬,王志华.妊娠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J].浙江医学.2019
[10].成晓晴,吴利东.中心静脉导管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