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科研团队导向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成效分析论文

吴静:科研团队导向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成效分析论文

摘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高校提高本科生综合实力与社会竞争力、向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分析科研团队导向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特色,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重庆邮电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设计调研问卷,调查目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从而提出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思考与建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定量成果转化为定性指标,从创新质量、科教结合、成果转化、组织管理、科研素养五个方面反映科研训练情况,结合研究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具体提出了可以从宣传力度、训练周期、经费资助、管理制度、资源配置、导师作用等方面推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科研团队;科研训练;大学生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始于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为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而创设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后来美国众多高校纷纷效仿学习。1990年以后,伯克利大学在本科生科研训练方面采取了众多开创性举措,成效显著,形成了著名的“伯克利”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1]。

在我国,高等学校针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计划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6年,清华大学以其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课外科技活动为基础率先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并逐步将科研能力培养训练与本科生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相结合,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科研能力训练的学分才能合格毕业[2]。1998年,浙江大学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清华大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也推出了针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计划。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践活动由校、院(系)、省创、国创四个层次组成,常统称为四级SRTP[3]。之后,中国矿业大学自2001年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4],南京农业大学也于2003年在校内推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院校纷纷借鉴经验,开展多元化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本文以重庆邮电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例,拟构建依托科研团队和基地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科研效果综合评价模型,并设计调研问卷,验证重庆邮电大学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情况,以此分析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建议。

教育技术AECT1994定义的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明确了教育技术是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学科。而现代教育技术是在教育技术的基础之上赋予“现代”二字,即把教育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完成新的历史任务。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三个阶段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的课程目标均是围绕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制定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见表2。

1相关文献回顾

从已有文献来看,学者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研究主要从现实状况以及实施框架的构建两方面展开。董大勇等[5]通过问卷调查对影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内在需求、外在诱因及认知因素方面对大学生科研训练参与积极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李俊龙等[6]建立了线性概率模型,对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夏至红等[7]运用层次分析法的思想将科研训练评价的总体目标进行分解,从科研素养、现场评估、团队合作、项目成果等方面构建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评价模型。目前对于科训练计划的研究较多,但这些研究缺少评价方法的实践经验,并不完全适合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评价的需要。

工作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也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江西要实现2018年269个深度贫困村脱贫,40万人脱贫、1000个贫困村退出、8个贫困县摘帽的既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江西各级财政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坚持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打造全国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新样板,闯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2模型与方法

2.1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指在进行评价时,评价对象往往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具有模糊性,而将模糊理论与经典的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进行总的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而得到的方法称为模糊综合评价法[12]。模糊综合评价法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法中主要依靠人的主观判断来确定权重,然而科研成果评价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具有模糊性,因此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模糊综合评价中的权重更为合理。

采用先进的水性配方Penguard E33 WF、Jotatop AY20 WF、Penguard E99 WF以高品质水性树脂为原材料,VOC含量极低(小于80 g/L),可有效避免涂装过程中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健康损害。

对于每一个单一因素un可单独做出对评语集V的归属程度R(ui),R称为评价因素U={u1,u2,…,un}与评语集V={v1,v2,…,vm}构成的模糊关系矩阵。设w=(w1,w2,…,wi)为各个因素un在评语集V中的权重分配,称为权向量。根据各个因素在评审等级中的权重分配W以及模糊矩阵R,可以求出综合评价的定量值。即B=W×R,B为综合评判。

2.2团队导向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重庆邮电大学为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培养科研素养和意识,在借鉴国内外各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基于科研团队和基地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该计划的特点是以科研团队和科研基地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本科生通过科研团队发布训练方案和需求,以及具体的科研项目,通过双向选择的途径进入到科研团队中,进行具体的科研项目的研发。具体实施流程图见图1。

根据图1可分析出重庆邮电大学团队导向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模式特色。

设U={u1,u2,…,un}为影响评价对象的n个因素(即评价指标)构成的模糊集合,称为评价指标因素集U。设V={v1,v2,…,vm}为这n个因素所能选取的m个评审等级构成的模糊集合,称为评语集V。

图1 科研训练计划流程图
Fig.1 Flow chart of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3科研训练计划模糊综合评价

3.1确定评价指标因素集及评语集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科技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要点》,结合重庆邮电大学科研训练计划具体情况,利用层次分析法将科研训练计划逐层分解,重点考察创新质量、科教结合、成果转化、组织管理、科研素养等五个方面,形成相互联系,能全面综合的反映科研训练计划的14项指标体系。从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面构建出我校科研训练计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见表1。

结合《重庆邮电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方案》第六条:对训练结果评定采用四级记分制: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可建立评语集为V={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表1科研训练计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Table1Comprehensiveevaluationindexsystemofresearchtrainingprogram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科研训练计划综合评价A创新质量U1科教结合U2成果转化U3组织管理U4科研素养U5重大成果产出u11代表性成果u12学术影响力u13转化为教学资源u21支撑人才培养u22支撑学科建设u23成果产业化及推广u31决策服务u32科学普及u33机构制度u41创新文化u42团队建设u43师德学风u51科研诚信u52

3.2建立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在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可以确定表1中的同一层次中各因素的重要程度,按1~9标度法可以得出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矩阵,即判断矩阵。

在表1的基础上建立判断矩阵,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判断矩阵R5为二阶判断矩阵,总是具有完全一致性[13]。故只需对判断矩阵R、R1、R2、R3、R4进行一致性检验。

1)A-U判断矩阵见式(1)。

(1)

CI=0.0244,RI=1.1193,CR=0.0218。

2)U1-u判断矩阵见式(2)。

(2)

CI1=0.0515,RI1=0.5202,CR1=0.0990。

3)U2-u判断矩阵见式(3)。

(3)

按B=W×R进行综合评价。针对每个科研团队,请专家评委填写评价问卷,建立相应评价矩阵。假定对于科研团队甲的创新质量方面,参加评价的10位评委中,有4人认为优秀,4人认为良好,2人认为合格,没有人认为不合格。则判断矩阵R1的第一行为(0.4,0.4,0.2,0),同样,针对科教结合、成果转化、组织管理、科研素养方面建立R1的其他四行,即可得出判断矩阵R1。同理,可建立判断矩阵R1,R2,…,Rn,按B=W×R进行综合评价。其中

4)U3-u判断矩阵见式(4)。

(4)

CI3=0.0271,RI3=0.5202,CR3=0.0521。

导师(通讯作者):郭立新(1968-),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目标与地海环境电磁散射特性、随机介质中的电波传播特性等. Email:lxguo@xidian.edu.cn

5)U4-u判断矩阵见式(5)。

(5)

CI4=0.0146,RI4=0.5202,CR4=0.0280。

当1≥e1>e2>0时,对任意的λ1,定理2结合定理1,有q*(e1,λ1)>q*(e2,λ1),如图4所示。

6)U5-u判断矩阵见式(6)。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更能够提高就业机会及综合竞争力[8-10]。但就目前各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开展情况,在管理或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科研训练的效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11]。

文化是一种行为规范,社会成员以此作为准则进行社会行动,从而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精神财富。而体育文化则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国内外对体育文化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许多学者认为体育文化是一种包括体育行为、制度、精神以及物质的特殊的文化形式。体育文化是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为保证体育运动有效开展而产生的一种规则。还有学者认为体育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能够对人们的审美情趣、道德思想以及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因此,对体育文化的定义尚未明确,但能够清楚知道体育文化的发展对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文化强国的构建,并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

(6)

判断矩阵R5为二阶判断矩阵,故不需进行一致性检验。

根据相对一致性指标CR

因此上述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表明,各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一致性。

海洋公园作为一种建立在生态系统管理基础上的预防性海洋综合管理工具,其服务对象具有完整性,除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外,海洋公园还需主要考虑海洋景观完整性。优美性是海洋公园美学价值的体现,一定程度上是海洋公园经济效益价值的体现。

她不说话,拿眼瞅我。我被她看得不好意思,说:“我……我走了。”起身要走,被她一把拽住,她说:“都来了,就别走了。”

3.3计算指标权重

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权重为w=(0.2717,0.2407,0.0885,0.0693,0.3298)。

各指标对于准则层相应因素的权值分别为w1=(0.0830,0.7959,0.1211)、w2=(0.3900,0.1095,0.5816)、w3=(0.1786,0.1125,0.7089)、w4=(0.1140,0.4054,0.4806)、w5=(0.5000,0.5000)。3.4综合评价

CI2=0.0018,RI2=0.5202,CR2=0.0036。

3) 促使积极主动学习,培养科研素养。大学生课余时间充裕,然而很多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浪费大量课余时间在寝室、游戏、电视剧等方面。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学生,由于每个星期都有一定量的科研任务或者实验工作要完成,他们改变了以往较为散漫没有规划的课余时间安排,将更多的课余时间放在了实验室,跟随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的师长们合作,进行钻研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经过本科时期对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后,能够真正理解科学研究的内涵,一方面有助于明确对科学研究的喜好;另一方面可以熟悉做科研的流程以及培养科研意识,为将来读研究生或就业打下基础。通过科研项目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其科研奉献精神,培养科研素养。

4结果与启示

通过利用上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重庆邮电大学科研团队导向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进行评价,结合重庆邮电大学综合评价结果,设计调查问卷,对相关科研团队科研训练现状进行问卷调研,总计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15份,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89份,问卷有效率为91.7%。

4.1团队导向的大学生科研训练的优势与特色

由图1可知,科研训练计划的导师基于科研团队和基地平台,以具体课题为牵引,通过双向选择方式,吸引有兴趣接触科研、参与科研的本科生参与到具体的科研活动中来。目的是通过本计划,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团队精神、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为学校科研团队输送科技人力资源,为学校培养优质研究生资源。该计划在重庆邮电大学实施以来,参与学生规模逐年扩大,两年来达到了457名,涉及到科研基地15个,团队132个。

1) 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实力。本科生经过高中的寒窗苦读,少年时期的创新能力已逐渐减弱。通过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计划,可以培养其创新能力以及提升综合实力。统计重庆邮电大学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三年来,参训学生,和未参训学生在创新领域情况的对比见表2。

(17)当日,方才吃罢饭,则听得外面一个官人高声大气叫道∶“婆子,你[把]我事物去卖了,如何不[把]钱来还?”(南宋话本《简贴和尚》)

识写字、广泛的阅读量及大量的语言积累,这些都是语文知识的输入,而输出才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核心素养好与坏的关键。学生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小文章,也就是语言的运用,才能真正衡量他们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说话、作文等技能,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了比较新奇的表达后,鼓励他们用这样的句式造句,多表达几遍之后,句式便可以轻松为之所用,还有,鼓励学生写日记,将生活见闻记录下来,也不失为锻炼语言应用能力的好方法。虽然平时的积累必不可少,但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自然是学会运用才能代表真实可信的水准。

科研训练计划对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有显著帮助,在掌握了初步的科研素养后对学生读研就业等也有益处。

2)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吃苦耐劳精神。目前的大学生主要为独生子女,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精神欠缺。而科研训练计划要求每位同学均要进行科研实验,按时完成科研任务,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科研项目组均由3~5名同学组成,每位同学都需要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并且在导师带领下进行开会交流,共同实践,完成科研任务。在此期间,可以锻炼其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最后,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排序,即可得出我校科研训练计划综合情况,以落实相应激励政策。

柴油机单位功率燃油消耗是衡量柴油机经济性的重要指标,可通过监测主机燃油消耗量和曲轴扭矩计算所得。柴油机燃油的燃烧效率直接决定油耗率的大小,但并不是影响实际所测得油耗率的唯一因素。燃油流量计通常装设在供油单元,其后还要依次通过高压油泵和喷油器等设备后进入柴油机缸内燃烧,这些设备的泄漏故障也会导致计算所得燃油消耗率的上升。综上所述,燃油消耗率能够作为柴油机故障诊断的有效参考依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并保障船舶安全并提高其经济性能。[10]

表2参训与未参训学生情况对比
Table2Comparisonoftrainingandnon-trainingstudents

学生情况比赛获奖率/%考研成功率/%发表论文率/%知名企业就业率/%未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生46.7354.619.2244.77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生87.2285.3349.5282.82

4.2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

1) 宣传力度不够,人才培养方面薄弱。选取了校内学生人流量较多的三个场所:中心食堂、第三教学楼和数字图书馆对2 200多名本科生随机进行了主题问卷调查,占重庆邮电大学符合申报条件的本科生比例为32.4%。问卷的设计涉及到大学生了解该计划的途径、最感兴趣的训练内容以及建议意见。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有48.3%的大学生没有听说过该计划。再通过对重庆并邮电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发现已参加过该计划的学生中,老师直接推荐而参与该计划的学生为40.70%,而通过与老师接触了解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学生为59.30%,这两者均是通过与老师的接触才了解到此计划的,这说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宣传还仅仅停留在老师选择学生的层面上,这使其他想参与并有潜力但却未表现出来的学生不被发现,这表明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宣传力度的不到位,受众比例较低,科教结合中支撑人才培养方面显著缺乏。

2) 科研训练周期短,科教结合强度不够。根据科研训练计划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创新成果较少,支撑人才培养能力薄弱。究其原因是科研训练周期短,科研成果较难积累。由于本校参与科研训练计划的学生主要为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并且训练周期一般为1年。科研训练项目时间偏短,学生经过一年的训练后均是忙于考研找工作,难以保持科研训练的持续性和训练的成效,并且增加了科研训练的人力成本,难以积累科研成果。

3) 科研经费资助不足,成果难以转化。评价结果显示成果转化以及组织管理方面得分较低,通过调研发现,科研经费短缺依然是科研训练计划实施的一大难题。尽管重庆邮电大学设有专项经费,并实行全年受理、定期评审、分批资助的政策,设立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两个类型,分别有5 000元和10 000元的资助额度。但对于有些学科,比如理学院、生物信息学院等对科研器材、实验化学试剂等需求较多的学院,经费尤其紧张,这为科研训练的顺利实施带来了现实的困难。大学生科研训练作为一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需要提供充足的资金条件保障。

4) 人数限制缺乏弹性,创新质量低。对于导致创新质量方面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团队人数限制过于严格,缺乏弹性。重庆邮电大学的科研训练项目一般为3~5人,但考虑到项目的难易程度等不同,需要参与的学生人数也不同。有的训练项目人太多导致资源浪费,而有的训练项目人太少难以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这不仅增加了学生与导师的负担也为科研训练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困难。

5) 导师与学生互动偏少,师德学风有待改进。导致创新质量方面缺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科研训练过程中导师与学生互动少,研究氛围不足。科研训练本是一个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但根据重庆邮电大学目前的训练情况,仍然以师教生学的传统教学观念为主。通过对训练计划实施中的过程管理中看到,学生主动联系指导老师,每星期在实验室时间在15 h以上的占21%,在10~15 h的占8%,5~10 h的占45%,不足5 h的占26%。在科研训练过程中,老师对学生严格按照预定计划,能做到每月分配和验收科研任务的占42%,还有部分导师不能按项目申报书上的时间进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却被动的按照相关管理部门的督促进行,导师和学生双方的被动导致科研训练难以达到应有成效。

会晤结束时,文在寅还特意提到:“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让我们从板门店开始,在平壤、在首尔、在济州、在白头山继续相逢。”

4.3对科研训练计划的改进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人才培养。学校应加强宣传及引导,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真正实现学生与老师、项目多向选择。让学生在大一入学就开始接触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相关信息,使学生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有全面了解,并在一学期后根据已学知识以及兴趣结合学习实际,决定是否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现导师选择学生,同时学生选择项目、导师的多向选择机制,以增加学校人才输出。

2) 加大科研训练周期,促进科教结合。考虑到科研训练周期较短,科研成果较难积累,同时培养学生的成本较高,因此可适当延长科研训练计划的时间,形成科研训练新常态。通过在大一上学期开设一定课时的大学生科研方法训练等课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并结合任课教师、班导师以及辅导员对学生大一上学期的各方面表现的观察,大一下学期便可通过老师的评价、学生的意愿等遴选所需学生,并开始科研训练计划,主要针对基本方法进行辅导,半年后正式进行实践锻炼,使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索、学习和总结,完成课题重要数据的收集整理,进行结果分析,文章撰写等工作。由此循环,便可为科研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3) 加大资源投入,促进成果转化。在资助金额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各科研训练项目的顺利开展,可按照各个学院不同项目的实际需要进行资金预算。对科研器材、科研场地需求较高的学院(或项目)可适当多补贴一些耗材和试剂的专项经费。

4) 灵活安排人数,提高创新质量。由于项目的难易程度不同,需要参与的学生人数也不同。为了保证每个项目的顺利进行,应根据项目额度难易程度以及对学生的需求程度,合理安排每个项目的参与学生人数,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团队协同创新的理念。

2.3.2 水质净化过滤途径 盐分处理一般采用反渗透技术,但处理成本较高,根据淖尔利用人工补水的运行方案,利用分凌水、灌溉水对其进行稀释后再处理成本较低。引黄灌溉水与分凌水水质较好,以河套灌区发达的灌排渠系为基础,湖河联通工程为依托,对淖尔水进行混配稀释,可有效改善水质状况。近年河套灌区对于湿地建设与改造的经验证明了淖尔水混配稀释技术措施行之有效。

5) 加强学生与导师互动,形成科研氛围。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原本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索的过程,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存在,导致了导师与学生互动少意识淡的问题。在科研训练的过程中,导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随时引导与指导学生,并切实带领学生做实质锻炼[14],积极与学生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团队精神、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也应当积极主动联系老师,共同创新促进科研训练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蔡宏亚,苟占平,徐美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中的思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2-15.

CAI Hongya,GOU Zhanping,XU Meiyi.Thoughts on the project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J].Education Teaching Forum,2018(1):12-15.

[2] 李佳,李威.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3):274-275.

LI Jia,LI Wei.Research on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based o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J].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eaching Practice,2016(3):274-275.

[3] 李玉柱,李心平,姬江涛,等.开展SRTP计划培养工科创新型人才实施与探索[J].科技视界,2015(1):71-71.

LI Yuzhu,LI Xinping,JI Jiangtao,et al.Carry out SRTP plan to train engineering talents to implement and explore innovative talents[J].Science and Technology Vision,2015(1):71-71.

[4] 祝宇慧,王晓萍,申玮,等.大学生科研训练成效的影响因素及改进建议[J].青年与社会,2013(10):48.

ZHU Yuhui,WANG Xiaoping,SHEN Wei,et al.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J].Young Society,2013(10):48.

[5] 董大勇,史本山.影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效果的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1):65-68.

DONG Dayong,SHI Benshan.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SRTP)[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2(1):65-68.

[6] 李俊龙,夏德峰,吉东风,等.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9(3):16-18.

LI Junlong,XIA Defeng,JI Dongfeng,et al.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J].China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11,11(1):56-58.

[7] 夏志红,张存岩.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评价体系构建[J].电子制作,2014(17):175-176.

XIA Hongzhi,ZHANG Cunyan.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J].Practical Electronics,2014(17):175-176.

[8] 张伟,高云,方志刚,等.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看创新型人才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4.

ZHANG Wei,GAO Yun,FANG Zhigang,et al.Looking a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from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of university students[J].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5(3):3-4.

[9] 周冲.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52-153.

ZHOU Chong.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J].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2014(6):152-153.

[10] 陈坤杰,张伟林.大学生科研训练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11] 于玲,谢依玲,张光新.大学生科研训练网络化管理平台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7):84-86.

YU Ling,XIE Yiling,ZHANG Guangxin.Construction of network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J].China Education Info,2014(7):84-86.

[12] 訾斌,李艾民.依托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36-37.

ZI Bin,LI Aimin.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based on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J].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2011(3):36-37.

[13] 张娴,方曙,肖国华,等.专利文献价值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6):127-132.

ZHANG Xian,FANG Shu,XIAO Guohua,et al.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patent literature value evaluation model[J].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11,28(6):127-132.

[14] 乔思辉.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评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1(1):6-11.

QIAO Sihui.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J].China Electronic Education,2011(1):6-11.

Theempiricalanalysisofundergraduateresearchtrainingprogrambasedonscientificresearchbase

WU Jing1,GUO Lijie2,LIANG Fanfan1

(1.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China;2.BGRIMM Technology Group,Beijing 102628,China)

Abstract: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of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the soci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nveying innovation talent of universities to the community.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f research training i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hroug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the advantages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based on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and team,and then designs targeted survey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the current undergraduates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which made recommend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convert quantitative results to qualitative indicators,reflecting the research situation from five areas of innovation,integration of study and teaching,production transform,organization management,scientific research accomplishment.Based on the findings,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uch as propaganda,training cycle,research funding,management system,resource allocation and mentor role.

Keywords:scientific research team;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undergraduate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051(2019)03-0176-06

收稿日期:2018-09-12

责任编辑:宋菲

基金项目:重庆邮电大学教改项目“基于科研团队和基地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探讨”资助(编号:XJG1226)

作者简介:

吴静(1979-),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研管理方面的研究,E-mail:wujing@cqupt.edu.cn;

郭利杰(1980-),男,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智能矿业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ljguo264@126.com;

梁凡凡(1992-),女,大学本科,主要从事互联网企业管理研究,E-mail:liangfanfan@meituan.com。

引用格式:吴静,郭利杰,梁凡凡.科研团队导向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成效分析[J].中国矿业,2019,28(3):176-181.doi:10.12075/j.issn.1004-4051.2019.03.027

标签:;  ;  ;  ;  ;  ;  ;  ;  ;  ;  ;  

吴静:科研团队导向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成效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