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共聚物论文_王艺璇

导读:本文包含了两性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共聚物,离子,两性,聚合物,表观,黏度,涂层。

两性共聚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璇[1](2019)在《两亲性两性离子共聚物涂层改性光生物反应器表面的构建及其抗生物污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可以对培养体系的各种因素(如温度、光强等)进行精确的控制,对光能和CO2的利用率高,有效减少水分的蒸发,而且还能防止被外界物种的侵扰,减少污染率,实现高密度培养并提高微藻培育成功率。塑料薄膜材料最为常用的光生物反应器材料,具有易于加工和成本低等优点,但其在使用过程中的表面污染是塑料薄膜材料在光生物反应器中应用中难以避免的一个问题,藻液体系中的藻细胞、胞外多糖、胞外蛋白等有机物以及其它无机物等共同作用,引起反应器材料表面的生物附着现象,造成光生物反应器透光率下降,培养环境的恶化和微藻产量的下降。因此,针对光生物反应器的生物污损问题,本文提出通过制备两亲性两性离子共聚物涂层改善光生物反应器的抗生物污损性能,为光生物反应器的表面改性提供一种简单快速、可应用于工业大规模生产的方法,达到抑制或减少微藻在反应器表面附着的目的。要点如下:本文通过种子半连续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亲疏水单体比例的两亲性两性离子共聚物(ASC),对乳液的固含量、单体转化率、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耐钙离子稳定性、耐低温稳定性、耐溶剂性和吸水率等基本物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得到如下结果:ASC乳液的固含量在28%-3 5%之间,单体转化率均达到了80%以上,耐钙离子和耐低温稳定性良好,平均粒径和吸水率随着亲水单体的添加量的增大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都在ASC-5(亲水单体:疏水单体=2:1)处出现最小值,分别为155.1 nm和7.84%。利用上述两亲性两性离子共聚物对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薄膜上进行涂覆改性,得到EVA涂覆改性膜(EVA-ASC),利用红外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ATR-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定了EVA-ASC改性薄膜表面组成,利用静态接触角仪测定了改性薄膜在去离子水中浸泡不同时间的接触角,结果发现EVA-ASC在空气中的接触角在76°-100°之间,亲水性较差,但在水环境中SBMA则表现出优异的与水结合能力,第15天时EVA-ASC-5的接触角为48°,亲水性优异。利用考马斯亮蓝法和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with Dissipation,QCM-D)法测定了改性薄膜表面的抗蛋白吸附性能,结果发现:与EVA未改性薄膜相比,ECA-ASC改性薄膜的抗吸附性能大幅提升,EVA-ASC-4(亲水单体:疏水单体=1.8:1)的蛋白吸附量为8.63 μg/cm2,减少了92.1%,利用QCM-D法证明了改性薄膜表面的蛋白吸附是可逆吸附。利用苯酚硫酸法对改性薄膜表面的抗多糖吸附能力进行测试,其变化趋势与蛋白吸附实验中变化趋势基本一致,EVA-ASC-4的多糖吸附量为24.09 μg/cm2,与EVA薄膜相比减少了48.1%。以小球藻为藻种,考察了改性薄膜在小球藻培养环境中抗附着性能,结果表明:在小球藻培养液中浸泡培养一周后,EVA薄膜在显微镜观察下看到了明显的微藻附着,而EVA-ASC-4改性薄膜表面只观察到了微量附着,细胞附着数量在第7天时达到1.0875×105 cells/cm2,是EVA薄膜表面细胞数量的一半。本文为实现提高塑料薄膜反应器材料表面抗生物附着性能提供了一条简单、高效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彭川,苟绍华,费玉梅,张慧超,王佩佩[2](2019)在《含孪尾结构两性离子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N,N-二辛基甲基丙烯酰胺(DLMB)和3-(2-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二甲胺基)丙磺酸盐(MDPS)为单体,通过自由基共聚,制备了一种含孪尾结构的两性离子共聚物驱油剂(AADM)。对共聚物进行了红外、核磁表征并确认了其结构,热重实验分析了热稳定性,并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进行了对比,考察了该共聚物的增黏性、水溶性、抗老化、剪切稀释性、剪切恢复性和耐温抗盐性。结果表明,共聚物AADM具有优异的水溶性和增黏性,在2000 mg/L的质量浓度下可使表观黏度达到466.5 mPa·s;在510s–1的剪切速率下,其表观黏度为60.4 mPa·s;在120℃下,其表观黏度能够达到182.6 mPa·s;在经过30 d的老化实验后其表观黏度为94.6 mPa·s;在15000 mg/L NaCl、2000 mg/L MgCl_2和2000 mg/L CaCl_2溶液中,该共聚物的表观黏度分别为77.8、72.4和68.6 mPa·s。在岩心驱替实验中,共聚物溶液能够将采收率提高7.72%。以上实验结果均优于相同条件下的HPAM,这是因为孪尾结构的引入有效地增强了共聚物的疏水缔合能力,两性离子单体的引入削弱了分子链对盐的敏感度。(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夏观英[3](2019)在《氟硅—两性离子无规/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抗蛋白质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材料表面的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开发稳定、高效的抗蛋白质吸附材料在防污涂层相关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亲水性聚乙二醇(PEG)类物质虽然无毒、防污性能好但其不稳定,然而在人体内易自动氧化生成醛或酸,不利于其长期使用,而两性离子共聚物如PCBMA(羧基甜菜碱)被证实具有更优异持久的抗蛋白质吸附性能。本文运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可控合成了含有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链段、甲基丙烯酸十叁氟辛酯(PAF6)链段、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链段以及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链段(DMAEMA)的一系列不同组成的无规与嵌段共聚物,并进一步用3-溴乙酸季胺化生成氟硅-两性离子共聚物PDMS-MA-PAF6-PMMA-PCBMA。最后,对季胺化前后共聚物涂层表面化学组成、表面润湿性能、抗蛋白质吸附性能等进行系统研究,详细考察了共聚物组成对其表面性质及抗蛋白质吸附性能的影响。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利用RAFT活性自由基无规共聚,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组成的PDMSMA-co-PAF6-co-PMMA-co-PCBMA无规共聚物。运用FTIR和XPS对共聚物季胺化前后的化学组分进行表征,发现FTIR谱图中出现了-COOH中羰基吸收峰,同时表面XPS窄谱图中出现了N元素的N~+峰,这证实了PDMAEMA链段的季胺化,获得了两性离子链段PCBMA。对共聚物涂层的表面性质研究表明,共聚物表面的润湿性能受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氟硅的引入降低了共聚物的表面能,使其具有良好的拒水、耐溶剂特性;无规共聚物季胺化改性后,涂层亲水性加强。对氟硅-两性离子无规共聚物涂层的抗蛋白质吸附性能研究表明,共聚物的组成显着影响其抗蛋白质吸附性能,当共聚物各组分比值为(PDMS-MA):(PAF6):(PMMA):(PCBMA)=2:20:56:190时,其抗牛血清蛋白(BSA)和溶菌酶(Lys)等蛋白质吸附的效果均较好。氟硅-两性离子无规共聚物涂层表面的抗蛋白质吸附是由于亲水性PCBMA链段与疏水性PAF6链段以及柔性链PDMS-MA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次,利用RAFT活性自由基嵌段共聚及产物的季胺化方法,得到一系列不同组成的PDMSMA-co-PAF6-b-PMMA-b-PCBMA嵌段共聚物。接触角测试表明,季胺化前共聚物的表面能随PDMAEMA链段组分的增加从22.71 mN/m增至24.94 mN/m;季胺化改性之后,两亲性涂层的亲水性增强,有利于抗蛋白质吸附。AFM测试结果表明,氟硅组分含量较大时,其表面微观形貌呈现孔洞结构;氟硅含量减少,孔洞结构减少,涂层表面较为平整。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抗蛋白质吸附性能与亲水链段的长度有关,其中,iR5组共聚物链段长度适中,对BSA和Lys可表现出优异的抗吸附性能。这可能是由于亲水链段过短时分子内缺乏相互作用阻止了亲水链段表面堆积,获得的抗蛋白质吸附性能不好;链段过长时,亲水侧链之间也有很强的静电力,容易聚集形成团聚体,不利于抗蛋白质吸附。本文所得氟硅-两性离子无规/嵌段共聚物涂层可表现出较为优异的抗蛋白质性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8)

邓小刚,张驰,马丽华,胡正文[4](2018)在《用分散聚合法制备水溶性两性离子共聚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扩大分散聚合所合成聚合物的应用领域,在硫酸铵水溶液中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叁甲基氯化铵(DMC)、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12)为分散剂,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V-50)为引发剂,合成了可作为降滤失剂的两性离子共聚物。研究了硫酸铵浓度、AMPS浓度和单体总浓度对分散液表观黏度、颗粒粒径大小和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影响,用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仪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评价了聚合物的降滤失性能。结果表明,在单体加量为15%、单体摩尔比n(AM)∶n(AA)∶n(DMC)∶n(AMPS)=2∶5∶1∶2、V-50加量为0.0426%(以单体质量计)、PVPK12加量为1.4%(以水质量计)、温度55℃、p H=5的条件下制备的聚合物分子结构与设计相符,分散液中的聚合物颗粒为球形,分布均匀,粒径分布窄,在室温下存储稳定时长超过一年。硫酸铵和AMPS加量对分散液表观黏度和粒径的影响相同,均为随着加量的增大先降低后增加;随着硫酸铵浓度增大,聚合物的特性黏数先增加后降低,AMPS则相反。随着单体浓度增大,分散液表观黏度和颗粒粒径均增大。聚合物的降滤失性能较好。随着聚合物加量的增加,膨润土浆的中压滤失量、高温高压滤失量均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的两性离子聚合物可作为降滤失剂用于钻井施工。(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8年04期)

刘胜,孙云龙,陈昌林,徐衡,雷昆[5](2018)在《4-乙烯基吡啶型两性离子共聚物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将4-乙烯基吡啶(4-VP)、丙烯酸乙酯(EA)和丙烯酸丁酯(BA)进行自由基叁元共聚,得到聚(4-乙烯基吡啶-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叁元共聚物(P(4-VP-co-EA-co-BA));随后用1,3-丙磺酸内酯(1,3-PS)对其进行季铵化改性,得到了两性离子共聚物P(4-VPPS-co-EA-co-BA)。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 H-NMR)、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TG)分析、万能材料试验、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等对P(4-VP-co-EA-co-BA)和P(4-VPPS-co-EA-co-BA)的化学结构、热力学性能、杀菌性能和抗黏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4-VPPS-co-EA-co-BA)不仅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拉伸强度和韧性,还具有优秀的抗菌与抗黏附性能。(本文来源于《功能高分子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孙云龙,陈昌林,雷昆,许冠哲,徐衡[6](2018)在《P(4-VPPS-co-DMAPS)两性离子共聚物膜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以4-乙烯基吡啶(4-VP)与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DMAEMA)为单体通过自由基共聚,得到聚(4-乙烯基吡啶-co-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共聚物(P(4-VP-co-DMAEMA));然后,用1,3-丙磺酸内酯对P(4-VP-co-DMAEMA)侧链进行季铵化改性,得到不同离子化修饰程度的P(4-VP-co-DMAEMA)的两性离子共聚物(P(4-VPPS-co-DMAPS))。采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 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P(4-VP-co-DMAEMA)和P(4-VPPS-co-DMAPS)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用万能拉力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热重分析仪(TG)以及稀释涂布平板法对P(4-VP-co-DMAEMA)和P(4-VPPS-co-DMAPS)薄膜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以及抗菌/防污性能进行了表征。探究了单体单元物质的量之比、季铵化修饰程度对P(4-VPPS-co-DMAPS)薄膜材料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功能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两种单体单元的物质的量之比(n_(4-VP/nDMAEMA))为3/7,离子化修饰程度为20%时,得到的两性离子共聚物薄膜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韧性和强度,且兼具优异的抗菌/防污特性。(本文来源于《功能高分子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苟绍华,费玉梅,张勤,罗浩,罗威[7](2018)在《含膦酸基两性离子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N-(3-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N,N-二甲基十六烷基溴化铵(NADA)以及1-二甲胺基烯丙基膦酸(DMAAPA)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水溶性两性离子共聚物驱油剂(ANND),对其进行了FTIR结构表征,考察了NADA与DMAAPA的加量和配比、引发剂加量、温度对共聚物特性黏数的影响,探究了共聚物的耐盐、抗温、流变等性能。结果表明:共聚物ANND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在相同条件下,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进行对比,2 000 mg/L的共聚物ANND溶液在25℃、剪切速率500 s-1时的表观黏度为28.46 m Pa·s,而黏均相对分子量为1×107的HPAM溶液表观黏度为23.10 m Pa·s;当温度为100℃、剪切速率为170 s-1时,ANND溶液的表观黏度为40.48 m Pa·s,而HPAM溶液为31.31 m Pa·s;在80℃下老化10 d后,ANND黏度保留率为38%,高于同等条件下的HPAM(17%);在抗盐性实验中,2 000 mg/L共聚物ANND溶液在质量浓度为30 000 mg/L的Na Cl、2 000 mg/L的Mg Cl2和Ca Cl2溶液中的表观黏度分别为28.9、32.1和30.7m Pa·s,优于HPAM(9.8、17.7和16.3 m Pa·s)。在模拟驱油实验中,ANND的采出率为55.67%,高于HPAM驱(48.94%)和水驱(41.37%)。(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8年01期)

张彦泽,乔婷,韩向刚,王石[8](2017)在《两性叁嵌段共聚物溶液共混体系的相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格子自洽场方法,研究在选择性溶液体系中两亲性对称叁嵌段共聚物混合比例对聚集性质的影响,并在不同浓度下构建了作用参数与混合比例的相图.计算结果表明:在聚合物浓度较低时,胶束出现的最小作用参数出现在ABA(A为疏水嵌段,B为亲水嵌段)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混合比例较大时;在聚合物浓度较高时,胶束出现的最小作用参数出现在BAB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混合比例较大时,上述结果说明分子链结构对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集性质产生显着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与浓度有关.(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胡文虹[9](2017)在《阳离子-两性离子共聚物及与聚己内酯共混膜抗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医疗材料表面细菌感染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本论文从抗细菌粘附和杀菌协同作用出发,采用杀菌效果较好的季铵盐阳离子和具有抗粘附作用的两性离子,对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聚己内酯(PCL)进行抗菌改性,制备了不同共混比例的共混膜,探究共混膜表面元素组成和含量、表面形貌、抗菌活性和生物相容性之间的关系。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方法,合成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A)及其季铵盐(QPDMA),以及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聚甲基丙烯酸磺酸甜菜碱嵌段共聚物(PDMA-b-PSBMA)。QPDMA季铵化程度分别为21%、45%和71%,电位随季铵化程度增加而增大;嵌段共聚物中PDMA与PSBMA的比例分别为140:28、140:45、140:57,其PDI在1.02-1.10之间,说明分子量分布较窄。抗菌实验结果表明,均聚物的抗菌效果最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28μg/mL和256μg/mL;抗牛血清白蛋白粘附测试结果表明两性离子的引入能有效减少牛血清蛋白的吸附。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不同比例的PCL/PDMA-b-PSBMA共混膜。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共混膜表面两性离子链段PSBMA较阳离子PDMA链段更容易向材料表面迁移和富集;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PDMA-b-PSBMA含量为30%时,粗糙度R_q最低可达到12.8nm;抗粘附测试结果表明共混膜能有效抵抗细菌、牛血清白蛋白及血小板的粘附;抑菌圈实验可明显看到共混膜对S.aureus和E.coli形成了明显的抑菌圈,说明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生长;Live/Dead染色结果说明了杀菌与抗细菌粘附的协同作用;PDMA-b-PSBMA含量为30%时,共混膜对人体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存活率在80%左右,且溶血率均在2%以下,说明共混膜的生物相容性较好。经过8天的体外实验后,共混膜表面粗糙度增大,且出现褶皱和孔洞,共混膜润湿性稍有下降,但仍具备一定的抗细菌粘附和杀菌效果。说明所制备的PCL/PDMA-b-PSBMA共混膜在体内导管和留置针等生物医疗材料方向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刘红伟,刘平生,沈健[10](2017)在《两性离子/膦酸(酯)共聚物的制备及在钛合金表面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简易方法构建高效的抗生物粘附涂层一直是金属植入体表面改性的热点与难点。两性离子是一类被公认的新型抗生物粘附的材料。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两性离子材料被广泛用于各类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的表面改性以期提高基材的抗生物粘附性能。两性离子材料的引入提高基材表面抗生物粘附性能主要得益于两性离子内在的优异抗粘附性能,但接枝聚合物的在基材表面的稳定性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制备了一类新型的基于两性离子/膦酸(酯)共聚物。通过简易的涂层工艺,所制备的共聚物能在钛合金表面形成稳定的涂层。共聚物的构建能显着降低蛋白质在钛合金表面的粘附,抑制血小板在表面的粘附与激活,阻止大肠杆菌在材料表面的粘附,从而极大地提高的基材的抗生物粘附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期刊2017-10-10)

两性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N,N-二辛基甲基丙烯酰胺(DLMB)和3-(2-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二甲胺基)丙磺酸盐(MDPS)为单体,通过自由基共聚,制备了一种含孪尾结构的两性离子共聚物驱油剂(AADM)。对共聚物进行了红外、核磁表征并确认了其结构,热重实验分析了热稳定性,并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进行了对比,考察了该共聚物的增黏性、水溶性、抗老化、剪切稀释性、剪切恢复性和耐温抗盐性。结果表明,共聚物AADM具有优异的水溶性和增黏性,在2000 mg/L的质量浓度下可使表观黏度达到466.5 mPa·s;在510s–1的剪切速率下,其表观黏度为60.4 mPa·s;在120℃下,其表观黏度能够达到182.6 mPa·s;在经过30 d的老化实验后其表观黏度为94.6 mPa·s;在15000 mg/L NaCl、2000 mg/L MgCl_2和2000 mg/L CaCl_2溶液中,该共聚物的表观黏度分别为77.8、72.4和68.6 mPa·s。在岩心驱替实验中,共聚物溶液能够将采收率提高7.72%。以上实验结果均优于相同条件下的HPAM,这是因为孪尾结构的引入有效地增强了共聚物的疏水缔合能力,两性离子单体的引入削弱了分子链对盐的敏感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性共聚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艺璇.两亲性两性离子共聚物涂层改性光生物反应器表面的构建及其抗生物污损性能[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9

[2].彭川,苟绍华,费玉梅,张慧超,王佩佩.含孪尾结构两性离子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J].精细化工.2019

[3].夏观英.氟硅—两性离子无规/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抗蛋白质吸附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9

[4].邓小刚,张驰,马丽华,胡正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水溶性两性离子共聚物[J].油田化学.2018

[5].刘胜,孙云龙,陈昌林,徐衡,雷昆.4-乙烯基吡啶型两性离子共聚物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8

[6].孙云龙,陈昌林,雷昆,许冠哲,徐衡.P(4-VPPS-co-DMAPS)两性离子共聚物膜的制备及表征[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8

[7].苟绍华,费玉梅,张勤,罗浩,罗威.含膦酸基两性离子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J].精细化工.2018

[8].张彦泽,乔婷,韩向刚,王石.两性叁嵌段共聚物溶液共混体系的相行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9].胡文虹.阳离子-两性离子共聚物及与聚己内酯共混膜抗菌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7

[10].刘红伟,刘平生,沈健.两性离子/膦酸(酯)共聚物的制备及在钛合金表面的构建[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2017

论文知识图

单体的总质量浓度对两性共聚物...两种单体的质量比对两性共聚物...聚丙烯酰胺(a)和两性共聚物(b)...乳化剂的质量浓度对两性共聚物...K2S2O8的浓度对两性共聚物特性...TMEDA的浓度对两性共聚物特性黏...

标签:;  ;  ;  ;  ;  ;  ;  

两性共聚物论文_王艺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