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松毛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松毛虫,赤眼蜂,云南,隆回县,害虫,赤松,森林。
松毛虫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霞,吴洪渊,黄建华,肖炜,罗文国[1](2019)在《运用马尔科夫链模型预测张家界永定区松毛虫发生面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湖南省张家界永定区2003—2018年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发生情况的历史数据为材料,探讨了不同等级划分体系对应用马尔科夫链模型预测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混合发生面积的历史符合率的影响,并对2019年张家界永定区的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发生等级及发生面积进行预测,从而指导防治工作科学、及时、有效地开展。结果表明,当原始数据集中于某一级别时,用3等级分级可以增加历史符合率。本文数据分为3个等级,历史符合率为76.9%。利用概率矩阵对2019年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混合发生面积进行预测,结果为1级,即发生面积为0~1 033.3 hm~2。(本文来源于《湖南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王瑶,孔祥波,张苏芳,刘福,张真[2](2019)在《云南松毛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和分析了云南松毛虫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究鳞翅目蛾类昆虫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方法测定了云南松毛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参考鳞翅目昆虫已知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对其各基因进行定位和注释。采用tRNA Scan-SE 2.0在线预测云南松毛虫线粒体基因组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的蛋白编码序列构建了鳞翅目13个科32种蛾类昆虫的系统发育树和松毛虫属近缘种间的系统发育树。[结果]结果显示云南松毛虫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 443 bp,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一段长度为321 bp的A+T富含区,无基因重排,存在较高的A+T含量(80.0%)。13个蛋白编码基因中除了ND2和COX1,其余均以ATN做为起始密码子。9个蛋白编码基因共享相同的终止密码子TAA(ND2、ATP8、ATP6、COX3、ND5、ND4L、ND6、CYTB和ND1),其他4个基因的终止密码子都是残缺的,COX1、COX2、ND4以T为终止密码子,ND3以TA为终止密码子。22个tRNA基因中,除了tRNA~(Ser(AGN))由于缺少DHU臂无法构成叁叶草结构,其余T均为典型的叁叶草结构。整个线粒体结构与鳞翅目中目前已得到的其他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一致。[结论]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云南松毛虫与思茅松毛虫是完全不同的近缘种,与其他松毛虫亲缘关系也较远,云南松毛虫与6种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为:(((((油松毛虫+文山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思茅松毛虫+云南松毛虫))+家蚕)。鳞翅目蛾类各科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毒蛾科+灯蛾科)+夜蛾科)+舟蛾科)+(尺蛾科+(蚕蛾科+(天蛾科+大蚕蛾科))))+枯叶蛾科)+(螟蛾科+草螟科))+卷蛾科)+蝙蝠蛾科)。(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李沛明,沈艳,周凤艳,韩云静,高同春[3](2019)在《13种大田农药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13种大田农药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作用,并参考各农药的田间推荐使用浓度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参照《农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开展急性毒性试验。[结果]50%氟环唑悬浮剂对赤眼蜂表现为高风险性,其余12种农药对赤眼蜂表现为中低风险性。[结论]50%氟环唑悬浮剂使用中应严格控制其用量和用药次数,避免对赤眼蜂造成区域性毁灭。(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马月,赵丽娜,白庆荣,王晶,阮长春[4](2019)在《松毛虫赤眼蜂对柞蚕灰卵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感病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及其繁育子代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以柞蚕灰卵作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作为对照,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研究松毛虫赤眼蜂对其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灰卵和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1、2、3日龄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无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0.0%、54.1%、39.3头和48.7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达到96.0%、93.0%、82.5头和96.8头。在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3.3%、27.1%、24.7头和52.2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8.0%、86.3%、60.6头和74.2头。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均不存在显着差异,但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1、2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则显着低于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且后者对米蛾卵的寄生数随着米蛾卵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3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要显着高于1、2日龄的。表明柞蚕灰卵会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选择与适应性以及子代蜂的寄生能力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郭志芯,蒋红云,张兰,毛连纲,张燕宁[5](2019)在《四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负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和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作为多种害虫的天敌昆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中。本研究按标准采用药膜法分别测定了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24%溴虫腈·甲维盐悬浮剂、45%吡虫·虫螨腈悬浮剂和20%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四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2龄幼虫和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接触毒性,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24%溴虫腈·甲维盐悬浮剂、45%吡虫·虫螨腈悬浮剂和20%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对七星瓢虫的LR50分别为0.0327、6.90、5.00和1.25 g a.i./hm~2,其中24%溴虫腈·甲维盐悬浮剂对七星瓢虫为高风险性,其余药剂为极高风险;对赤眼蜂的LR_(50)分别为2.35×10~(-3)、0.0129、6.46×10~(-3)和0.127 g a.i./hm~2,均属极高风险。本研究为杀虫剂对七星瓢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负效应影响研究提供一定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阳赤远[6](2019)在《云南松毛虫防治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柏木石山造林不仅是隆回林业的一面旗帜,更是湖南省、乃至全国石漠化治理的标杆。云南松毛虫幼虫龄期长、体型大、取食量大,危害大,是目前隆回柏木林的一种主要危险性害虫。云南松毛虫防治应提倡"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理念,达到科学防控、生态建县之目标。(本文来源于《花卉》期刊2019年14期)
聂中良,熊智,王金华,陈晓溪,张珊[7](2019)在《思茅松毛虫的形态特征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养殖方法,每天对思茅松毛虫进行观察并记录思茅松毛虫卵、各龄期幼虫、蛹、蛾的形态特征及其生命活动.并运用Sigmaplot,Origin,SPSS等软件对思茅松毛虫卵的长短直径、幼虫头壳宽和体长、成虫翅展和体长、自然条件下与人工条件下7龄思茅松毛虫幼虫的体长做了生物统计学实验,并分析了思茅松毛虫生命各阶段的生命活动及形态特征.虫卵的长直径与短直径无线性关系;幼虫的头壳宽与体长线性关系为Y=0.024X+0.896 6(Y表示头壳宽,X表示体长),R~2=0.940 9;成虫翅展与体长无线性关系;自然条件下与人工条件下7龄思茅松毛虫幼虫的体长差异极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李和爽[8](2019)在《松树赤松毛虫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赤松毛虫是我国针叶林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由于化学防治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近年来人工和生物防治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总结赤松毛虫习性的基础上,综述国内常用的人工和生物防治措施,以期为赤松毛虫的有效防治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装备》期刊2019年03期)
尹弘春[9](2019)在《我市加大松毛虫防治力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尹弘春)针对我市林区近期出现的松毛虫灾害,5月11日早晨7时30分,一架装载着无公害药物——苦参碱的直升机从库仓沟滑雪场起飞,对北山公园及市区范围内的针叶林进行喷洒药物作业。浑江区森防站站长陈扬告诉记者,这是我市有史以来首次动用飞机进行农业(本文来源于《长白山日报》期刊2019-05-16)
李启林[10](2019)在《探讨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灾害的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青海湟源县松毛虫灾害情况进行研究,制定了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灾害的控制策略,主要的目的是将防治松毛虫灾害工作落到实处,降低重大害虫灾害发生率,从而促进我国林业良好发展,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森林生长情况。(本文来源于《种子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松毛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测定和分析了云南松毛虫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究鳞翅目蛾类昆虫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方法测定了云南松毛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参考鳞翅目昆虫已知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对其各基因进行定位和注释。采用tRNA Scan-SE 2.0在线预测云南松毛虫线粒体基因组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的蛋白编码序列构建了鳞翅目13个科32种蛾类昆虫的系统发育树和松毛虫属近缘种间的系统发育树。[结果]结果显示云南松毛虫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 443 bp,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一段长度为321 bp的A+T富含区,无基因重排,存在较高的A+T含量(80.0%)。13个蛋白编码基因中除了ND2和COX1,其余均以ATN做为起始密码子。9个蛋白编码基因共享相同的终止密码子TAA(ND2、ATP8、ATP6、COX3、ND5、ND4L、ND6、CYTB和ND1),其他4个基因的终止密码子都是残缺的,COX1、COX2、ND4以T为终止密码子,ND3以TA为终止密码子。22个tRNA基因中,除了tRNA~(Ser(AGN))由于缺少DHU臂无法构成叁叶草结构,其余T均为典型的叁叶草结构。整个线粒体结构与鳞翅目中目前已得到的其他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一致。[结论]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云南松毛虫与思茅松毛虫是完全不同的近缘种,与其他松毛虫亲缘关系也较远,云南松毛虫与6种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为:(((((油松毛虫+文山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思茅松毛虫+云南松毛虫))+家蚕)。鳞翅目蛾类各科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毒蛾科+灯蛾科)+夜蛾科)+舟蛾科)+(尺蛾科+(蚕蛾科+(天蛾科+大蚕蛾科))))+枯叶蛾科)+(螟蛾科+草螟科))+卷蛾科)+蝙蝠蛾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松毛虫论文参考文献
[1].张慧霞,吴洪渊,黄建华,肖炜,罗文国.运用马尔科夫链模型预测张家界永定区松毛虫发生面积[J].湖南林业科技.2019
[2].王瑶,孔祥波,张苏芳,刘福,张真.云南松毛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和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19
[3].李沛明,沈艳,周凤艳,韩云静,高同春.13种大田农药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9
[4].马月,赵丽娜,白庆荣,王晶,阮长春.松毛虫赤眼蜂对柞蚕灰卵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J].植物保护学报.2019
[5].郭志芯,蒋红云,张兰,毛连纲,张燕宁.四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负效应[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
[6].阳赤远.云南松毛虫防治技术探讨[J].花卉.2019
[7].聂中良,熊智,王金华,陈晓溪,张珊.思茅松毛虫的形态特征观察[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李和爽.松树赤松毛虫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9
[9].尹弘春.我市加大松毛虫防治力度[N].长白山日报.2019
[10].李启林.探讨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灾害的控制策略[J].种子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