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腺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腺瘤,内酯,肾上腺,普利,垂体,原发性,细胞。
非腺瘤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冰[1](2018)在《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在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在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收治的40例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螺内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口服盐酸贝那普利片联合螺内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血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钾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可以显着的提高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更大程度的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低钾血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家庭医药.就医选药》期刊2018年07期)
王芳,任汉强,沈晓波,马铭,万欢[2](2018)在《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2例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20 mg螺内酯口服,一天3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4 mg培哚普利口服,一天1次。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月,观察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心功能、血钾、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4.2%(23/31),较观察组[93.5%(29/31)]显着降低(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而LVEF(左室射血分数)、血清钾浓度、6分钟步行距离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LVEDD、LVES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VEF、血清钾浓度、6分钟步行距离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31),观察组为12.9%(4/3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可显着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并有效降低血压,且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07期)
陈凯,蔡恩照,徐海燕,何银辉,卢乐[3](2016)在《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对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对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8例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与试验组34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对症治疗。对照组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40 mg,每日1次,进食时或餐后口服螺内酯20 mg,每日3次;试验组口服盐酸贝那普利片10 mg,进食时或餐后口服螺内酯20 mg,每日3次。2组患者1个周期均为28 d,共治疗3个周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 min步行距离、24 h尿蛋白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6.47%(26/34例),试验组为88.24%(30/3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收缩压为(140.46±14.27)mm Hg,舒张压为(88.57±8.94)mm Hg,LVEDD为(41.58±4.25)mm,LVESD为(38.47±3.98)mm,24 h尿蛋白为(1.30±0.14)g·d~(-1);对照组的收缩压为(148.35±14.94)mm Hg,舒张压为(96.57±10.57)mm Hg,LVEDD为(48.57±4.96)mm,LVESD为(45.47±4.68)mm,24 h尿蛋白为(1.67±0.17)g·d~(-1)(P<0.05)。试验组LVEF为(50.46±5.15)%,6 min步行距离为(504.58±51.68)m;对照组LVEF为(41.54±4.36)%,6 min步行距离为(450.57±46.48)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肌肉酸痛为主,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5/34例),试验组为8.82%(3/3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对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显着,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19期)
孟晓岩,王艳春,胡瑶,王梓,胡道予[4](2015)在《磁共振脂肪含量测定序列在鉴别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的临床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脂肪含量(PDFF)测定序列在肾上腺占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精确定量占位性病变脂肪含量进而鉴别肾上腺腺瘤与转移瘤及嗜铬细胞瘤。材料和方法:搜集22例肾上腺占位患者(男:女=8:14,平均年龄51.8±12.2岁,22-68岁),共纳入31个肾上腺结节(18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腺瘤,5例经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8例经临床资料证实的转移瘤),患者在3.0T MRI扫描仪行常规MRI序列扫描及Ideal-IQ序列屏气(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医学影像中西医结合青年医师论坛暨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编委会会议资料汇编》期刊2015-05-14)
张迪,刘艳斌,楚晓权,苏贝尔,李怡萱[5](2015)在《能谱CT动态增强后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在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诊断中的应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能谱CT动态增强后肾上腺肿瘤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差异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能谱分析软件处理腺瘤(45个)与非腺瘤(20个)CT动态增强资料,均经手术病理和/或临床资料证实。分别测量腺瘤与非腺瘤在28 s、60 s、180 s时间点的11个单能量点(40~140ke V)CT值、记录能谱曲线形态并计算其低能量段(40~100 ke V)的斜率。结果:在各个时间点,腺瘤与非腺瘤各单能量点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曲线形态为速降形、缓降形、近似直线形、勺形及弓形五种(p<0.05)。在60 s,二者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28 s与180 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动态增强后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能谱曲线形态及在60 s时低能量段能谱曲线斜率存在差异,可能有助于二者鉴别。(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5年12期)
张远兵[6](2015)在《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的动态增强CT检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的动态增强CT的不同表现。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0例有肾上腺肿块的患者进行CT平扫检查和动态增强CT检查,分析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的动态增强CT检查表现。结果:在时间-密度曲线上,肾上腺腺瘤以A、C型为主,非腺瘤以B、C、D型为主;在廓清率上,在延时3、5、7 min时,腺瘤和非腺瘤的相对/绝对廓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腺瘤的相对/绝对廓清速度明显快于非腺瘤廓清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动态增强CT对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进行诊断,能有效提高检出效果,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价值医学影像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5年10期)
莫永彪[7](2015)在《62例垂体非腺瘤性病变的诊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致垂体增生(以下称垂体增生)、Rathke囊肿(简称RCC)、垂体细胞瘤叁种垂体非腺瘤性病变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治原则。从而最大程度减少误诊误治,为病人提供最佳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5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例垂体增生、52例Rathke囊肿、2例垂体细胞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其与垂体腺瘤在临床症状、内分泌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等方面的不同,总结相应的诊治方法。结果:1.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致垂体增生可出现与无功能垂体腺瘤类似的临床症状,同时还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相应症状;Rathke囊肿及垂体细胞瘤在临床症状上与无功能垂体腺瘤比较不具有特征性区别;2.垂体增生在内分泌学方面与垂体腺瘤比较具有特征性区别;垂体细胞瘤与RCC在内分泌学方面不具有特征性。3.垂体增生及RCC在影像学表现方面与垂体腺瘤比较具有特征性区别;垂体细胞瘤在影像学特点方面与垂体腺瘤比较往往不具有特征性区别。4.8例垂体增生患者经替代治疗后,其中5例患者增大垂体恢复至正常大小,而3例患者增大垂体明显缩小,均无明显并发症,未见复发;52例症状性Rathke囊肿均行手术治疗,术后1-3月复查MRI其中50例全切,2例部分残留,本文经蝶入路及经额开颅入路在术后电解质紊乱、腺垂体功能低下、癫痫发作、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及病变全切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例垂体细胞瘤患者手术治疗后,其中1例全切,1例部分残留,1例术后短暂尿崩,全切病人未见复发,部分残留病人术后8月复发。结论:(1)垂体非腺瘤性病变包括垂体增生、Rathke囊肿、垂体细胞瘤等,临床上容易与垂体腺瘤混淆。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防范该类疾病的误诊误治十分重要。(2)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致垂体增生患者多有甲低症状,多有特征性的磁共振表现,其血T3、T4明显低下,TSH明显升高(多大于100μIU/ml)。明确诊断后采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以避免手术切除增生垂体造成永久性垂体功能低下。(3)RCC容易与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伴卒中混淆,其MRI的特殊表现有助于明确诊断;症状性RCC需要手术切除,根据囊肿与垂体之间所处位置选择经鼻-蝶窦入路或者经额开颅入路手术。(4)垂体细胞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内分泌学表现以及影像学表现,术前往往容易误诊,需要结合术后的病理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手术切除病变是有必要的。(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5-04-01)
郑爱东,祁建成,万镇,范修才[8](2014)在《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疗效。方法: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22例患者按数字表法被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61例,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和硝苯地平组(61例,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螺内酯治疗)。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血压、血清钾,血浆肌酐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血清钾,血浆肌酐浓度均无显着差异(P均>0.05);治疗后,与硝苯地平组比较,贝那普利组舒张压[(95.19±7.22)mmHg比(89.82±10.20)mmHg]显着下降(P=0.001);血钾水平[(3.79±0.40)mmol/L比(4.02±0.37)mmol/L,P=0.001]明显升高,两组治疗后未引起血浆肌酐浓度明显的变化(P均>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能取得比硝苯地平更好的疗效,并且是安全的,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楚长青[9](2013)在《动态增强CT检查对于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与探讨动态增强CT检查对于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的鉴别价值与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通过手术确诊为肾上腺腺瘤共30例,非腺瘤共33例,对其先使用常规CT扫描,再采用动态增强CT扫描,对比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的增强CT图像特征,并对肿瘤的绝对开始廓清率、相对开始廓清率以及CT绝对值进行对比,以区分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结果延时3 min时,绝对开始廓清率为36%,相对开始廓清率为35%,与CT绝对值58HU进行结合分析,能够准确诊断腺瘤,并与非腺瘤进行区分。结论动态增强CT对于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具有较为重要的诊断价值,通过结合廓清率与CT绝对值,能够准确鉴别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3年10期)
陈萦晅,乔良[10](2013)在《溃疡性结肠炎中腺瘤样和非腺瘤样异型增生相关性病变或肿块》一文中研究指出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罹患结直肠癌(CRC)的风险较高。UC相关的异型增生分两种,即腺瘤样(adenoma-like)异型增生相关性病变或肿块(DALM)和非腺瘤样(non-adenoma-like)DALM,后者因恶变风险高,常被建议结肠切除治疗。然而,非腺瘤样DALM与腺瘤样DALM在白光内镜下的表现极其相似,近年来发展了多种内镜新技术有利于两者的鉴别。(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期刊2013年09期)
非腺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2例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20 mg螺内酯口服,一天3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4 mg培哚普利口服,一天1次。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月,观察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心功能、血钾、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4.2%(23/31),较观察组[93.5%(29/31)]显着降低(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而LVEF(左室射血分数)、血清钾浓度、6分钟步行距离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LVEDD、LVES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VEF、血清钾浓度、6分钟步行距离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31),观察组为12.9%(4/3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可显着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并有效降低血压,且安全性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腺瘤论文参考文献
[1].刘小冰.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在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治疗效果和安全性[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
[2].王芳,任汉强,沈晓波,马铭,万欢.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疗效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
[3].陈凯,蔡恩照,徐海燕,何银辉,卢乐.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对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
[4].孟晓岩,王艳春,胡瑶,王梓,胡道予.磁共振脂肪含量测定序列在鉴别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的临床价值研究[C].第四届全国医学影像中西医结合青年医师论坛暨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编委会会议资料汇编.2015
[5].张迪,刘艳斌,楚晓权,苏贝尔,李怡萱.能谱CT动态增强后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在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诊断中的应用初探[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
[6].张远兵.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的动态增强CT检查[J].中外医学研究.2015
[7].莫永彪.62例垂体非腺瘤性病变的诊治[D].重庆医科大学.2015
[8].郑爱东,祁建成,万镇,范修才.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
[9].楚长青.动态增强CT检查对于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3
[10].陈萦晅,乔良.溃疡性结肠炎中腺瘤样和非腺瘤样异型增生相关性病变或肿块[J].胃肠病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