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磁性化肥养分效应磁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梦杰[1](2021)在《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小白菜生长的耦合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提高水肥生产效能是实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任务,本论文以常规水灌溉与施加铁镁锌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为基础,开展了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小白菜生长、元素累积以及根区土壤理化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以揭示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途径,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1)相比于常规水灌溉,去电子水灌溉在不施加铁镁锌时对鲜重的促进效果最显着。不施加铁镁锌时,相比于常规水灌溉,去电子水灌溉通过提高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机碳、有效镁、有效锌和有效磷含量,促进小白菜对全氮、全碳、全镁、全锌的累积,从而显着提高小白菜株高和干重,最终促进小白菜地上部鲜重增长,且各指标中土壤硝态氮和有效镁为土壤指标中影响鲜重的主要因素。(2)相比于常规水灌溉,磁化水灌溉在施铁25 mg/kg时对鲜重的促进效果最显着。施铁25 mg/kg时,相比于常规水灌溉,磁化水灌溉通过提高土壤硝态氮、有机碳、有效铁含量,促进小白菜对全氮、全碳的累积,提高株高并显着提高干重,显着促进小白菜鲜重增长,且各指标中土壤硝态氮为土壤指标中影响鲜重的主要因素。(3)相比于常规水灌溉,磁化水灌溉在不施加镁时对鲜重的促进效果最显着。不施加镁时,相比于常规水灌溉,磁化水灌溉通过提高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机碳、有效镁、有效磷含量,促进小白菜对全氮、全碳的累积,显着增加株高和干重,显着促进小白菜鲜重增长,其中土壤硝态氮和有效镁为土壤指标中影响鲜重的主要因素。(4)相比于常规水灌溉,磁化水灌溉在施锌60 mg/kg时对鲜重的促进效果最显着。施锌60 mg/kg时,相比于常规水灌溉,磁化水灌溉通过提高土壤硝态氮、有机碳、有效磷、有效锌含量,促进小白菜对全氮和全碳的累积,降低对全锌的累积,显着提高株高和干重,显着促进小白菜鲜重增长,其中土壤硝态氮、有机碳和有效锌为土壤指标中影响鲜重的主要因素。
李冬初[2](2020)在《长期不同施肥旱作红壤有机碳固定机制与碳平衡》文中研究说明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瑛[4](2019)在《磁化水处理对镉胁迫下107杨生长、生理特性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文中认为重金属镉是一种环境污染物,其生物毒性极强,不仅破坏土壤生态环境,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并且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因此探究植物对镉胁迫的响应及土壤镉污染的生态修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磁化水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型生物磁技术,兼具经济与生态效益,在提高植物抗逆性,改善退化土壤生态环境方面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欧美杨‘I-107’当年扦插苗为试材,研究了磁化水灌溉对镉污染土壤杨树生长与光合特性、营养元素吸收与分配、镉在植株各器官的富集转运、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功能酶活性、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组成的影响,探讨磁化水灌溉处理在植物生长、植株重金属耐受性方面的作用机制,以及磁化水灌溉在植物修复土壤镉污染方面的潜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镉胁迫显着抑制植株生长和生理活性。镉胁迫显着降低植株高生长和根茎叶干物质量;低浓度镉处理(50μmol·L-1)促进根系直径及体积增大(P<0.05),高浓度(100μmol·L-1)则抑制根系各形态参数;镉胁迫下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降低12.50%、43.24%和19.27%、46.37%(P<0.05),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分别降低13.68%和33.68%、8.07%和27.81%、5.00%和14.99%(P<0.05),PSⅡ潜在活性(Fv/Fm)、最大光化学速率(Fv/Fo)、光合性能指数(PIabs)和量子产额(ΦEo)也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磁化水处理提高镉胁迫植株高生长及根茎叶干物质量,增加植株根系长度及表面积;同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0和100μmol·L-1镉胁迫下分别提高16.99%、40.20%,8.67%、39.10%和17.32%、50.52%(P<0.05);Gs、Ci及WUE显着升高,Tr则降低24.20%、23.33%、12.06%(P<0.05);另外,Fv/Fm、Fv/Fo、PIabs显着升高(P<0.05)。(2)镉胁迫影响植株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及其在杨树体内的分配和累积。镉胁迫降低欧美杨植株氮、磷、镁元素含量,同时,镉浓度梯度胁迫对钾、钙、铁、锰、锌、铜元素在根系和叶片中的累积产生不同的刺激和抑制效果。经过磁化水处理后,杨树根系氮磷含量显着升高14.42%44.15%;叶片中全氮积累量显着升高7.08%、12.64%、18.76%(P<0.05),全磷无显着变化,但根系中全磷的积累量高于叶片。并且,磁化水处理使高浓度镉胁迫植株叶片钾、钙、镁、锌、铜含量均显着升高,根系铁含量显着升高,镁含量则显着降低(P<0.05)。(3)对植株根茎叶的镉含量分析表明,外源镉胁迫下,镉主要富集在杨树根部。磁化水处理增强杨树根系对镉的富集,镉浓度分别升高4.07%、26.68%、66.65%,并阻断植株体内镉的向上运输,其中茎叶镉含量下降11.69%53.64%;另外,磁化水处理后M50、M100的富集系数显着升高22.20%、70.56%(P<0.05),转运系数分别降低16.53%、48.82%。(4)土壤镉添加显着抑制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无规律变化。磁化水处理后,土壤脲酶活性显着升高36.10%、12.82%、22.70%,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27.54%、42.89%、3.24%和15.84%、24.34%、8.69%,碱性磷酸酶活性则显着降低13.25%、0.84%、12.53%。(5)磁化水灌溉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刺激土壤有效性养分的释放,改变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磁化水处理使土壤pH降低,并显着提高低浓度镉污染土壤交换性钾离子含量(P<0.05),维持土壤其他交换性阳离子的组成与稳定。磁化水灌溉后镉污染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着升高,全磷、全氮维持稳定,有效磷含量显着提高15.77%32.56%;土壤N/P、C/P和C/N比值均显着提高(P<0.05)。(6)土壤镉添加导致细菌Chao1、ACE等多样性指数增大。磁化水处理增加高浓度镉污染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显着提高4.39%,Shannon指数为NM100的1.06倍(P<0.05)。在门水平上,磁化水与非磁化水处理优势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但优势属组成与丰度存在较大差异。磁化水处理改变了镉污染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组成,在相对丰度大于1%的10个属中,磁化水处理提高了根际促生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等6个细菌属的相对丰度。总之,磁化水处理可以增强植株对镉的耐受程度,提高镉胁迫植株生理活性,调节植株对养分的吸收与分配,促进植株生长;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组成,提高菌属丰度,刺激有效养分释放,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毕思圣[5](2018)在《磁化水灌溉对桑树硬枝扦插生根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磁化水处理技术作为一种农业技术,具有生理损伤小、操作简便、低投入且高效等特点,在促进种子萌发、幼苗发育以及增强植物生理代谢等方面发挥了显着作用。桑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木,一般采用嫁接和扦插的繁育方式,但由于桑树品种差异以及地域气候的差别导致桑树扦插的生根存活率并不太高。本文以1a生桑树枝条为试验材料,以非磁化水为对照(CK),以600 Gs,1400 Gs,2200 Gs等3种磁感应强度的农业用磁化处理器处理灌溉水对桑树品种‘鲁插1号’扦插苗进行喷淋。通过测定扦插苗基部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内源激素质量分数、酶活性以及扦插后期生根数量、根系形态和根系矿物质元素质量分数,分析不同磁场强度处理水对‘鲁插1号’桑树硬枝扦插生根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磁化水处理使扦插苗根系生物量、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平均直径及根系形态特征值等较CK显着提高(P<0.05),同时显着提升扦插苗一级根数量、根系活力水平和生根率(P<0.05),且磁感应强度越高的处理效果促进越明显。(2)磁化水处理提高了桑树扦插苗整个生根时期的过氧化物酶(POD)、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CK均呈显着差异(P<0.05),并且在生根诱导关键期第10 d,显着提高了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三磷酸腺苷酶(ATP酶)的活性(P<0.05)。(3)磁化水处理在整个处理期间显着提高了桑树扦插苗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P<0.05),磁化强度越高效果越明显,且2200 Gs处理显着提高了生根诱导期第10d色氨酸分子质量(P<0.05)。(4)扦插苗根系氮、钾、锌质量分数均显着高于对照(P<0.05);铁质量分数显着降低(P<0.05),且磁感应强度越高降低幅度越明显;磷、锰、铜质量分数则变化不显着。(5)磁化水处理在生根诱导期显着增加了吲哚丁酸(IBA)质量分数(P<0.05),显着降低了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玉米素(ZT)质量分数(P<0.05)。综上所述,磁化水处理通过影响桑树品种‘鲁插1号’扦插苗的理化性质进而影响根系形成,且随着喷淋时间的延长,对根系生长,发育以及扦插苗的成活率有促进作用。
余登洁[6](2017)在《用于浅表土壤水分分析的单边核磁共振传感器》文中提出浅表土壤水分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其检测有利于评估干旱和湿害程度,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土壤贮水量和土壤水分运动特性影响其中化学物质的运动和转化,对土壤水分的检测有助于正确评估化肥的吸收效果,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水分含量及水分子运动特性对植物种子的萌芽、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也至关重要。所以,如何对浅表土壤进行测量反映土壤中的水分分布情况是土壤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提出使用单边核磁共振方法测量浅表土壤水分。该方法不仅可反映土壤含水情况,而且可反映含水孔隙大小,实现对土壤水分的现场无损测量。本文针对浅表土壤水分测量的要求设计了一款单边核磁共振传感器并测试其性能,开展了核磁共振应用测量实验,具体内容如下:(1)单边磁体结构设计。本文在给定目标区域的情况下,使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nsoft Maxwell计算静态磁场分布,设计出了一种四个磁体单元对称排列的磁体结构,每个磁体单元由四块磁体构成,可产生水平方向的静态磁场。磁体下方加铁轭以减少漏磁,增强目标区域磁场。为减小铝壳上方涡流,在传感器上方添加由硅钢片组成的抗涡流板。测试了抗涡流效果,对发射线圈施加电压,加抗涡流板后检测线圈可检测到的电压信号较加抗涡流板前增强,抗涡流板起到了抗涡流效果。目标平面在传感器表面上方75mm处50mm×50mm的范围内,中心点的场强为71.1mT(核磁共振频率为3.027MHz),目标平面内磁场均匀度为0.95%,在目标平面中心点上下各5mm的范围内磁场的梯度为1.03T/m。(2)射频线圈设计。仿真设计了四个不同尺寸平面螺旋线圈,以B1/(?)作为设计标准,对比每个线圈上方不同高度处的B1/(?),通过对比选择B1/(?)较好的最小尺寸的线圈。(3)传感器性能测试:(a)线圈仿真结果验证:对设计的四个线圈进行CPMG Add实验(将所有CPMG回波叠加),测得不同线圈最大可探测深度,实验结果表明线圈尺寸越小,测得的信号越好,最小尺寸的线圈可探测深度最大可达45mm,测得的信号最强,与仿真设计的结果基本一致,选择最小尺寸的线圈;(b)单次激励可测厚度Δd测试:对测得的CPMG Add频谱分析可知Δd为0.865mm;(c)纵向分辨率实验:本文将浸油纸与盖玻片交替叠放,测量获得其信号的频谱分布,通过频谱分布有效地区分出了不同层浸油纸之间的最小距离441μm;(d)磁场温度稳定性测量:在040℃温度范围内,传感器上方50mm中心点处的磁场温度系数为-0.256%/℃。(4)单边核磁共振传感器应用实验:使用单边核磁共振传感器对不同含水率的壤土、沙土样品进行测量,对回波信号进行单指数和双指数拟合得到等效横向弛豫时间分布;对测得的核磁共振回波信号进行反演,得到横向弛豫时间T2谱分布曲线,对比发现,随着样品干燥加剧,主要波峰左移减小,T2谱分布曲线的积分面积减小且与称重法获得的含水率成正比关系。本文设计了一款可用于浅表土壤水分测量的单边核磁共振传感器,还可应用于如木材、混凝土等水分测量,随着传感器探测深度的加大,其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
丁迈[7](2017)在《西双版纳大渡岗茶园土壤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壤磁性测量在多个土壤研究领域有较为成功的应用,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成本低、简便、对样品无破坏等特点,是当今研究土壤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以普洱茶生产基地云南西双版纳大渡岗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植茶年龄的样地5块以及对照样地一块,每块样地采集三条土壤剖面,共18条,剖面深度为120cm,采样间隔20cm。测定样品土壤磁化率X lf、频率磁化率Xfd、饱和磁化强度Ms、饱和剩磁强度Mrs、饱和矫顽力Hc、剩磁矫顽力Hcr、磁滞回线和代表性样品的K-T曲线,研究各类参数数据得出:土壤磁化率范围在41m3/10-8kg-333m3/10-8kg之间,垂直剖面变化规律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和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先增大再减小两种规律;茶园土壤磁化率Xlf和饱和磁化强度Ms以及饱和剩磁强度Mrs三者变化规律相似,茶园土壤饱和矫顽力Hc和剩磁矫顽力Hcr变化规律相似,在60cmm以下增大较快;样品以磁铁矿为主,磁性矿物的平均粒径以准单畴为主,超顺磁颗粒含量较大,含少量可转化为强磁性矿物的物质。测定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研究重金属含量随深度变化曲线以及与磁性参数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r、Pb、Hg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都是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As和Cd是先减小后增加;重金属元素污染指数均小于1,符合有机茶园土壤质量标准的要求;Cr、As、Hg和Pb极显着相关或显着相关,Xlf与Cr、As、Cd极显着相关,Hg与Hc显着相关,Pb与磁性参数不相关,总体来说磁性参数与重金属含量相关性较好,对重金属含量有指示意义。测定土壤样品中有机质含量、容重和PH值,研究分析土壤磁性参数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与茶园土壤磁性参数均显着相关,PH值与茶园土壤磁性参数基本不相关,容重与茶园土壤磁性参数均显着相关。影响土壤磁性参数变化规律的原因可能是植被类型和种植方式造成的,也可能是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容重造成的。
毛应明[8](2015)在《徐州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磁学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选择徐州市某火电厂、某水泥厂和煤港路附近表土作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土壤磁学特性与重金属污染强度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相应磁学诊断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除煤港路两侧Co外,典型污染源边表土中十种重金属含量均高于我国自然褐土中对应的背景值。其中Cd超标最多,是背景值的68倍;其次有Cu、Zn、Pb等均在2倍以上;而V、Co、Mn、Fe超标相对较少。(2)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为: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中Cr、Cu、Zn、Cd和Pb等的块基比介于25%75%,另有某火电厂边Mn、Fe和N i,某水泥厂边Fe和Ni,煤港路两侧Mn和N i的块基比也大于或接近25%,表明其空间相关性达到或接近中等程度,土壤耕作、工业生产、交通污染等人为活动改变其空间相关性;而某火电厂附近的V和Co,某水泥厂附近的V、Mn和Co,煤港路两侧的V、Fe和Co等的块基比均较小(<20%),显示出较强空间相关性,土壤母质、土壤类型、气候和土壤成因等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则较弱。(3)克立格插值法得到的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图显示,某火电厂边Cu、Zn、Cd和Pb等受随机因素影响明显的元素分布格局近似相同,高浓度值多位于厂区偏北和西南区域且距离厂区较近;某水泥厂边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煤港路两侧Ni、Cu、Zn等呈带状和块状分布,距离公路较近的地方土壤重金属浓度较高,随着距离的增大重金属含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根据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研究区土壤接近重度污染,其空间分布图也有上述类似的变化特征。这与土壤耕作措施、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引起变异不符,而更符合由污染源引起的变化特征。污染源周边靠近西南一侧的元素含量相对更高,推测是受到了气候条件的影响。(4)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重金属相关关系较复杂。其中除Zn、Pb等两性元素外,p H与重金属含量负相关;TOC因吸附作用与多数金属呈正相关;元素与土壤中砂粒含量负相关,而与粉砂及粘粒含量呈正相关。根据相关、主成分和聚类法分析结果可将十种金属元素分为三类:某火电厂和某水泥厂附近的Cu、Zn、Cd和Pb,煤港路两侧Ni、Cu和Zn等元素主要来源于相应的污染源;全部区域上V、Co和Mn以及某火电厂和煤港路附近Fe等元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某火电厂周边Cr和Ni,某水泥厂周边Cr、Fe和Ni,煤港路两侧Cr、Cd和Pb等元素来源相对复杂,可能既有土壤母质,也有工业交通污染和农业污染等。(5)典型污染源周边表土χlf明显增强,最大值高达497.6×10-8 m3/kg,比正常值高出近7倍,随着与污染源距离的增大,χlf有逐渐下降趋势。煤港路两侧χlf详细分析结果显示垂直公路方向χlf特征变化明显,采样点距离公路015 m内,χlf变化显着且受气候条件影响,但在1540 m内χlf值较低且变化幅度很小,接近于远离污染源区域的χlf,这符合交通污染特征。污染源周边表土χlf与χfd呈负相关,呈现出人类活动污染土壤特征,可推断污染源周边磁性增强主要是污染源释放引起。磁化系数(F300)和退磁系数(S-100)分析表明污染源周边土壤的磁学特征是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导,但也有少量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的贡献,其中某火电厂和某水泥厂附近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的比例高于煤港路两侧;SIRM和SOFT值较高,且与χlf的线性关系拟合得较好,指示土壤的磁性矿物以较粗的多畴磁铁矿颗粒为主,这种颗粒通常由工矿企业生产、汽车尾气和其他人为活动引起;污染源周边χlf和SIRM等磁学参数的空间分布图与综合污染指数分布图相似,预示着磁学性质与重金属污染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6)污染源周边代表性土样的磁滞回线呈高瘦形且在250350m T外磁化场作用下闭合,IRM在300 m T时已达到饱和值的83%95%,这些都表明样品中低矫顽力的亚铁磁性矿物占主导;代表样品在DAY氏图上均落在MD区;TDS曲线在580℃附近出现急剧转折证实样品中的亚铁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MD磁铁矿颗粒通常是由工业生产和交通污染等人为因素产生。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χfd与土壤母质、土壤类型和土壤成因等内源性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显着相关;而χlf、SOFT、SIRM、χARM则主要表现为与工业生产、交通污染和农业污染等外源输入的元素相关性较强。利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可得出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多个磁学参数表达式,作为重金属污染的磁学诊断的数学模型。(7)利用SEM-EDX分析某火电厂和煤港路附近土壤中磁性矿物的形貌特征及其组成成分可发现,除一些不规则的形状外,还有许多球状的磁性颗粒被检出,其主要成分是Fe,还含有少量Cu、Zn、Cd和Pb等重金属元素,表明了土壤中重金属和磁性颗粒具有共存性,也能初步解释磁性指标对重金属污染有指示作用的机理。(8)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磁学参数与某些重金属含量的关系表明,磁学参数可作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代用指标,磁学测量方法简便、快捷,且具有耗费低、非破坏性等特点,可用于监测和评价工业生产和交通污染等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王敏[9](2014)在《低维体系d0铁磁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实验上发现的不被期望的d0铁磁性现象挑战了传统的磁学理论,引发了磁学界的激烈争论成为研究的热点。作为衔接实验与理论的计算模拟方法是探索d0铁磁性现象背后真实物理机制必不可少的方式。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电子结构计算方法,对存在d0铁磁性现象的过渡金属氧化物(TiO2、HfO2)、两性氧化物(Sn02)、以及碱性氧化物(MgO)的低维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为揭示实验上所观察到的d0铁磁性现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第一、GGA+U方法计算研究表明锐钛矿型Ti02(001)表面位于脊处的氧空位VOA是最稳定的空位缺陷,VOA缺陷可以产生1.63μB的磁矩,且主要是由VOA周围Ti原子的3d轨道电子贡献;同时,VOA会在体系的带隙中距离导带低约0.94eV处产生一个自旋极化的缺陷态;虽然当两个VOA之间的距离为5.340A时,由于Ti-Ti间距离的减小会导致体系出现自旋二聚物现象,使得体系处于低自旋态,然而不同距离VOA磁性耦合研究发现铁磁性依然是主要的。此外,对锐钛矿型Ti02(001)表面另一种位于谷处的氧空位VOB的研究发现其性质与氧空位VOA类似,VOB也可以在体系中产生局域磁矩(1.48μB),且不同距离的VOB之间的磁性耦合也是铁磁性的。第二、采用电子结构计算方法研究锐钛矿型TiO2(101)表面发现只有三配位的氧原子(O3c)产生的空位VO3c可以在体系中产生稳定的局域磁性态,产生的磁矩为1.05μB;且磁矩主要由VO3c周围三个Ti原子的3d轨道电子贡献;VO3c可以在费米能以下约0.22eV处形成一个自旋极化的缺陷态。不同距离VO3c之间的磁性耦合也是铁磁性的。第三、界面体系TiO2/SrTiO3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界面处TiO2层中的氧空位VO1是最稳定的氧空位缺陷,可以产生0.36μB的磁矩,且主要由VOI周围Ti原子的3d轨道电子贡献;研究还发现,结构弛豫对TiO2/SrTiO3界面体系产生磁性有重要影响,弛豫会导致VOl空位周围Ti-Ti键长的增加,不会引起自旋二聚物的产生,使得体系由弛豫前的低自旋态转变为弛豫后的高自旋态。此外,界面处VOl空位之间也是铁磁性耦合的。第四、单斜结构Hf02(111)以及(111)表面的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单个孤立的氧空位并不能在Hf02表面产生磁性,但是由两个氧空位形成的复合缺陷(CDOV)却可以在(111)以及(111)表面产生稳定的局域磁矩。然而CDOV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首先,CDOV中有氧空位可以产生非基态的铁磁性状态;其次,CDOV中两个氧空位之间的距离必须小于或等于临界距离dCDOV,计算结果显示HfO2(111)以及(111)表面的dCDOV分别为2.792A、2.957A。研究表明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的氧空位复合缺陷CDOV可以在HfO2(111)、(111)表面体系中产生稳定的局域磁性态,磁矩大小均为2.0μB,且均是由相应CDOV周围Hf原子的d轨道电子贡献。第五、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含氧缺陷的金红石型Sn02(001)以及(110)表面的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是单个氧空位缺陷还是由两个最近邻氧空位形成的复合缺陷均不能在体系中产生局域磁矩,体系是非磁性的。第六、MgO(001)表面GGA方法研究表明氧空位缺陷以及两个最近邻的氧空位形成的复合缺陷均不会在体系中引入局域磁矩;而Mg空位可以在(001)表面产生磁性,研究发现单个Mg空位可以产生0.35μB的磁矩。此外,MgO(001)表面不同距离Mg空位之间的磁性耦合研究发现最近邻的两个Mg空位之间是反铁磁性耦合的;而次近邻的两个Mg空位之间却是铁磁性耦合的,且可在体系中产生4.00μB的磁矩,计算表明磁矩均是由O原子的2p轨道电子贡献。
王申连[10](2014)在《科学心理学早期的另一种声音 ——描述心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描述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初创时期产生的一门举足轻重却长期被埋没的人文科学心理学分支,主张通过现象学的描述方法或解释学的理解方法如实呈现人类心理生活的全貌。本论文从科学心理学史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两条路线相对独立发展的整体视角,采用文献与历史分析和理论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描述心理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具体思路是:首先从总体上概述描述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历史演变和理论形态,其次从社会条件、哲学渊源、科学土壤和心理学背景等角度考察描述心理学的思想来源,接着详细阐述描述心理学的两种研究传统及其所包含的具体理论形态的基本主张,再接着阐述描述心理学在第三势力心理学和当代质性心理学中的发展融合效应,然后从科学观、对象论、方法学和理论观等方面概括描述心理学的理论特征,最后从主要贡献、主要局限、主要影响和主要启示四个方面对描述心理学作出客观公正评价。]9世纪70年代,欧洲在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巨大进步,促使人们抛弃传统形而上学而崇尚科学和经验,但也导致欧洲思想文化被科学主义“绑架”而陷入人性缺失的深重危机。布伦塔诺和狄尔泰为拯救欧洲思想文化危机而追求心理学的人文科学化,共同开创了不同于冯特等人的自然科学取向的发生心理学或说明心理学的描述心理学。描述心理学沿循布伦塔诺所开创的严格科学传统和狄尔泰所开创的浪漫主义传统两条路径发展,并各自贯穿着三种独具特色的理论形态,前者包括布伦塔诺的意动描述心理学、斯顿夫的机能描述心理学和胡塞尔的本质描述心理学,后者包括狄尔泰的体验描述心理学、斯普兰格的结构描述心理学和斯特恩的人格描述心理学。每种理论形态都有自己独特的基本主张、理论焦点和方法侧重点,它们在描述心理学框架体系下结成了反对心理学自然科学化的“强力同盟”。描述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形态,最终融没于心理学的历史进程中,但它的基本精神在由现象学心理学、存在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组成的“第三势力”心理学中得以延续,并在当代质性心理学中获得新生。描述心理学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蕴涵的学科领域,表现出与发生心理学或说明心理学相对的理论特征,反对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而坚持人文科学观,反对剥离社会文化情境的机械对象论而坚持寓于社会文化情境的生机对象论,反对实证主义导向的客观实验范式而坚持现象学或解释学导向的主观经验范式,反对方法中心论、还原论、因果决定论、主客二元论和价值中立论的理论观而坚持问题中心论、整体论、自由意志论、主客同一论和价值负载论的理论观。描述心理学开创了现代科学心理学的人文科学研究取向,对后来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第三势力”心理学以及当代质性心理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与冯特等人开创的发生心理学或说明心理学针锋相对,开启了科学心理学史上入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两条路线之间的对立与纷争,从而推动了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描述心理学贡献巨大且影响深远,但也存在着缺乏统合性理论体系、带有理论思辨色彩、缺乏具体微观研究以及操作和推广难度较大等局限。我们应在充分消化和吸收描述心理学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从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视角,重新审视和思考心理学的科学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等基本问题,以推动当前心理学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磁性化肥养分效应磁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性化肥养分效应磁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小白菜生长的耦合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活化水灌溉和氮磷钾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
1.2.2 常规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1.2.3 常规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3 作物生长特征定量表征 |
1.3.1 作物生长模型 |
1.3.2 元素累积量和利用率评价指标 |
1.3.3 作用因子及土壤养分分级 |
1.3.4 土壤铁镁锌有效度和小白菜铁镁锌富集系数 |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过程 |
2.3 测定指标 |
2.3.1 作物指标测定 |
2.3.2 土壤指标测定 |
3 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小白菜生长特征影响的定量分析 |
3.1 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地上部鲜重的影响 |
3.1.1 施铁条件下地上部鲜重变化特征 |
3.1.2 施镁条件下地上部鲜重变化特征 |
3.1.3 施锌条件下地上部鲜重变化特征 |
3.2 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
3.2.1 施铁条件下地上部干重变化特征 |
3.2.2 施镁条件下地上部干重变化特征 |
3.2.3 施锌条件下地上部干重变化特征 |
3.3 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株高的影响 |
3.3.1 施铁条件下株高变化特征 |
3.3.2 施镁条件下株高变化特征 |
3.3.3 施锌条件下株高变化特征 |
3.4 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条件下的株高增长模型 |
3.5 小结 |
4 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小白菜养分累积影响 |
4.1 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小白菜全氮累积量的影响 |
4.1.1 施铁条件下小白菜全氮累积量变化特征 |
4.1.2 施镁条件下小白菜全氮累积量变化特征 |
4.1.3 施锌条件下小白菜全氮累积量变化特征 |
4.2 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小白菜全碳累积量的影响 |
4.2.1 施铁条件下小白菜全碳累积量变化特征 |
4.2.2 施镁条件下小白菜全碳累积量变化特征 |
4.2.3 施锌条件下小白菜全碳累积量变化特征 |
4.3 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小白菜铁镁锌全量累积量的影响 |
4.3.1 施铁条件下小白菜全铁累积量变化特征 |
4.3.2 施镁条件下小白菜全镁累积量变化特征 |
4.3.3 施锌条件下小白菜全锌累积量变化特征 |
4.4 小结 |
5 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的影响 |
5.1 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
5.1.1 施铁条件下土壤全氮变化特征 |
5.1.2 施镁条件下土壤全氮变化特征 |
5.1.3 施锌条件下土壤全氮变化特征 |
5.2 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
5.2.1 施铁条件下土壤硝态氮变化特征 |
5.2.2 施镁条件下土壤硝态氮变化特征 |
5.2.3 施锌条件下土壤硝态氮变化特征 |
5.3 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
5.3.1 施铁条件下土壤铵态氮变化特征 |
5.3.2 施镁条件下土壤铵态氮变化特征 |
5.3.3 施锌条件下土壤铵态氮变化特征 |
5.4 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土壤全碳的影响 |
5.4.1 施铁条件下土壤全碳变化特征 |
5.4.2 施镁条件下土壤全碳变化特征 |
5.4.3 施锌条件下土壤全碳变化特征 |
5.5 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5.5.1 施铁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 |
5.5.2 施镁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 |
5.5.3 施锌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 |
5.6 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
5.6.1 施铁条件下土壤有效磷变化特征 |
5.6.2 施镁条件下土壤有效磷变化特征 |
5.6.3 施锌条件下土壤有效磷变化特征 |
5.7 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5.7.1 施铁条件下土壤速效钾变化特征 |
5.7.2 施镁条件下土壤速效钾变化特征 |
5.7.3 施锌条件下土壤速效钾变化特征 |
5.8 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土壤铁镁锌的影响 |
5.8.1 施铁条件下土壤铁含量变化特征 |
5.8.2 施镁条件下土壤镁含量变化特征 |
5.8.3 施锌条件下土壤锌含量变化特征 |
5.9 小结 |
6 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营养元素利用效率定量分析 |
6.1 营养元素利用效率 |
6.2 相关性分析 |
6.3 活化水灌溉方式和铁镁锌合理施量确定 |
6.4 土壤铁镁锌元素有效度 |
6.5 小白菜铁镁锌元素富集系数 |
6.6 小结 |
7 主要结论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7.1 主要结论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磁化水处理对镉胁迫下107杨生长、生理特性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镉污染研究现状 |
1.2.2 磁化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及处理方法 |
2.4 测定分析方法 |
2.4.1 植物样品测定分析方法 |
2.4.2 土壤样品测定分析方法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磁化水处理对镉胁迫欧美杨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1 磁化水处理对镉胁迫欧美杨生长参数和生物量的影响 |
3.1.2 磁化水处理对镉胁迫欧美杨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
3.1.3 磁化水处理对镉胁迫欧美杨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1.4 磁化水处理对镉胁迫欧美杨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1.5 磁化水处理对镉胁迫欧美杨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2 磁化水处理对镉胁迫欧美杨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3.2.1 磁化水处理对镉胁迫欧美杨植株根、叶氮磷含量的影响 |
3.2.2 磁化水处理对镉胁迫欧美杨植株营养元素的影响 |
3.3 磁化水处理对欧美杨植株镉离子富集及转运的影响 |
3.4 磁化水处理对镉污染土壤性质的影响 |
3.4.1 磁化水处理对镉污染土壤pH和含水量的影响 |
3.4.2 磁化水处理对镉污染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的影响 |
3.4.3 磁化水处理对镉污染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的影响 |
3.4.4 磁化水处理对镉污染土壤有效性氮磷含量的影响 |
3.5 磁化水处理对镉污染土壤功能酶活性的影响 |
3.6 磁化水处理对镉污染土壤细菌结构与组成的影响 |
3.6.1 土壤测序深度合理性分析 |
3.6.2 磁化水处理对镉污染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3.6.3 磁化水处理对镉污染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磁化作用影响镉胁迫下植株的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积累 |
4.2 磁化作用影响镉胁迫下植株的光合性能 |
4.3 磁化作用影响镉胁迫下欧美杨植株内养分含量及分配 |
4.4 磁化作用影响欧美杨对镉的富集和转运 |
4.5 磁化作用影响镉污染土壤pH及养分特征 |
4.6 磁化作用影响镉污染土壤细菌群落特征 |
5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磁化水灌溉对桑树硬枝扦插生根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磁化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磁化水处理技术作用原理 |
1.2.2 磁化水技术对土壤的影响 |
1.2.3 磁化水技术对植物种子的影响 |
1.2.4 磁化水技术对植物生理生态及分子生物学的影响 |
1.3 桑树扦插繁育研究进展 |
1.3.1 扦插生根机理研究 |
1.3.1.1 营养物质与生根 |
1.3.1.2 植物酶活性与生根 |
1.3.1.3 植物激素与生根 |
1.3.2 扦插生根相关影响因素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6 技术方法 |
2 试验地概况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桑树扦插苗根系特征测定 |
2.3.2 桑树扦插苗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2.4 测定与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磁化水处理对扦插生根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 磁化水对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
3.3 磁化水对扦插苗生根相关酶的影响 |
3.3.1 磁化水处理扦插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比较 |
3.3.2 磁化水处理扦插苗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比较 |
3.3.3 磁化水处理扦插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比较 |
3.3.4 磁化水处理扦插苗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的比较 |
3.3.5 磁化水处理扦插苗三磷酸腺苷酶(ATP)活性的比较 |
3.3.6 磁化水处理扦插苗淀粉酶(α、β)活性的比较 |
3.4 磁化水处理扦插苗营养物质质量分数的比较 |
3.4.1 磁化水处理扦插苗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的比较 |
3.4.2 磁化水处理扦插苗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的比较 |
3.4.3 磁化水处理扦插苗色氨酸质量分数的比较 |
3.4.4 磁化水处理扦插苗矿物质元素质量分数比较 |
3.5 磁化水处理对扦插苗内源激素质量分数的影响 |
3.5.1 不同激素之间质量分数比值的影响(IAA/ABA、IBA/ZT) |
3.6 生理指标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磁化水处理与营养物质的关系 |
4.2 磁化水处理与生根关联酶活性的关系 |
4.3 磁化水处理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
4.4 磁化处理对扦插苗根系形态发育及矿质吸收的影响 |
5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用于浅表土壤水分分析的单边核磁共振传感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壤中水分含量的研究现状 |
1.2.2 单边核磁共振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1.2.3 核磁共振射频线圈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核磁共振测量原理 |
2.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
2.1.1 原子核的自旋 |
2.1.2 原子核的磁矩 |
2.1.3 拉莫尔进动 |
2.2 核磁共振 |
2.3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与自旋回波信号 |
2.4 横向弛豫时间T2的测量 |
2.5 孔隙分布测量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3 单边核磁共振传感器的设计 |
3.1 单边磁体结构设计 |
3.2 抗涡流板设计及抗涡流性能测试 |
3.2.1 抗涡流板设计 |
3.2.2 抗涡流性能测试 |
3.3 平面射频线圈仿真设计 |
3.4 阻抗匹配和调谐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单边核磁共振传感器的性能测试实验 |
4.1 实验参数的确定 |
4.2 四个射频线圈仿真验证实验 |
4.3 单次激励可测厚度实验 |
4.4 纵向分辨率实验 |
4.5 磁场温度稳定性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5 单边核磁共振传感器的应用实验 |
5.1 土壤水分的核磁共振实验 |
5.1.1 壤土样品的测量 |
5.1.2 沙土样品的测量 |
5.1.3 样品的测量分析对比 |
5.2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A.作者在校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2 |
(7)西双版纳大渡岗茶园土壤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土壤磁学原理 |
1.2.1 物质的磁性 |
1.2.2 土壤中的主要磁性矿物 |
1.2.3 磁畴状态 |
1.2.4 本文所用磁学参数介绍 |
1.3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实验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样品采集和处理 |
2.3 测定方法 |
2.3.1 森林和茶园土壤样品的磁化率的测定方法 |
2.3.2 森林和茶园土壤样品有机碳含量的测定方法 |
2.3.3 森林和茶园土壤样品重金属含量的测定方法 |
2.3.4 森林和茶园土壤样品磁滞参数的测定方法 |
2.3.5 森林和茶园土壤样品磁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的测定方法 |
2.3.6 土壤容重的测定方法 |
2.3.7 土壤pH值的测定方法 |
第三章 茶园土壤剖面磁性特征分析 |
3.1 茶园土壤磁化率分布特征 |
3.2 茶园土壤频率磁化率分布图 |
3.3 茶园土壤磁滞特征 |
3.3.1 茶园土壤饱和矫顽力Hc的分布特征 |
3.3.2 剩磁矫顽力Hcr随深度变化垂直分布图 |
3.3.3 饱和磁化强度Ms随深度变化垂直分布图 |
3.3.4 饱和剩余磁强度Mrs随深度变化垂直分布图 |
3.3.5 茶园土壤磁滞回线特征及垂直变化规律 |
3.4 茶园土壤磁化率随温度变化特征 |
3.5 森林与茶园土壤磁性参数对比分析 |
3.6 各类磁参数相关分析及综合应用 |
3.7 小结 |
第四章 土壤重金属含量数据分析 |
4.1 茶园各年份重金属含量 |
4.1.1 Hg在茶园土壤中的垂直分布 |
4.1.2 Cd在茶园土壤中的垂直分布 |
4.1.3 As在茶园土壤中的垂直分布 |
4.1.4 Pb在茶园土壤中的垂直分布 |
4.1.5 Cr在茶园土壤中的垂直分布 |
4.2 各重金属与土壤磁性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4.3 茶园中铬、铅、砷、镉、汞的土壤污染评价 |
4.3.1 土壤污染评价方法 |
4.3.2 评价标准 |
4.3.3 茶园土壤不同深度的铬、铜、铅、锌、砷、镉、汞的污染评价 |
第五章 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研究分析 |
5.1 茶园土壤有机质与磁性参数相关性分析 |
5.2 茶园土壤PH值与磁性参数相关性分析 |
5.3 茶园土壤容重与磁性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8)徐州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磁学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内涵 |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现状 |
1.3 环境磁学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中的应用 |
1.4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5 工作量与主要成果 |
1.6 小结 |
2 研究区背景和实验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典型污染源的选取 |
2.3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2.4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
2.5 土壤重金属的消解及含量测定 |
2.6 土壤磁学参数的测定 |
2.7 统计及分析方法 |
2.8 小结 |
3 污染源周边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 |
3.1 空间变异研究的技术路线 |
3.2 数据预处理 |
3.3 土壤元素背景值 |
3.4 地统计分析 |
3.5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
3.6 小结 |
4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多元统计分析 |
4.1 土壤理化性质与重金属富集 |
4.2 土壤重金属元素统计分析 |
4.3 小结 |
5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磁学响应 |
5.1 环境磁学与磁性矿物 |
5.2 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的磁性特征 |
5.3 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磁学诊断 |
5.4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磁性矿物控制机理探索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低维体系d0铁磁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磁现象与磁学 |
1.1.1 磁学的发展历史 |
1.1.2 磁学的研究范畴及方法 |
1.1.3 磁学的应用及展望 |
第二节 物质的磁性 |
1.2.1 引言 |
1.2.2 原子磁矩 |
1.2.3 无序磁性 |
1.2.4 有序磁性 |
第三节 材料中的缺陷 |
1.3.1 引言 |
1.3.2 点缺陷的种类 |
1.3.3 点缺陷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四节 d~0铁磁性 |
1.4.1 d~0铁磁性的起源 |
1.4.2 d~0铁磁性的研究现状 |
1.4.3 d~0铁磁性的研究意义 |
第五节 本文研究工作纲要 |
1.5.1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子结构计算方法 |
第一节 第一性原理计算概述 |
2.1.1 引言 |
2.1.2 电子结构计算基本概念 |
第二节 哈特里-福克方程 |
2.2.1 基本近似 |
2.2.2 Hartree-Fock方程局限性 |
第三节 密度泛函理论(DFT) |
2.3.1 引言 |
2.3.2 Hohenberg-Kohn定理 |
2.3.3 Kohn-Sham方程 |
2.3.4 交换关联泛函 |
2.3.5 DFT理论的求解方法 |
2.3.6 DFT理论的发展 |
第四节 常用计算软件简介 |
2.4.1 Gaussian系列 |
2.4.2 DMol系列 |
2.4.3 CASTEP系列 |
2.4.4 VASP系列 |
2.4.5 WIEN系列 |
第三章 锐钛矿结构TiO_2体系d~0铁磁性的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3.1.1 TiO_2的基本性质及结构 |
3.1.2 TiO_2体系d~0铁磁性研究现状 |
第二节 锐钛矿型TiO_2体材料的电子结构 |
3.2.1 引言 |
3.2.2 模型与计算方法 |
3.2.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锐钛矿型TiO_2(001)表面的磁性研究 |
3.3.1 引言 |
3.3.2 电子结构计算方法 |
3.3.3 计算模型 |
3.3.4 TiO_2(001)表面的电子结构与磁性 |
第四节 锐钛矿型TiO_2(101)表面的磁学性质 |
3.4.1 引言 |
3.4.2 计算方法 |
3.4.3 TiO_2(101)表面几何结构 |
3.4.4 TiO_2(101)表面电子结构与磁性 |
第五节 异质结构TiO_2/SrTiO_3界面d~0铁磁性的研究 |
3.5.1 引言 |
3.5.2 电子结构计算方法 |
3.5.3 TiO_2/SrTiO_3界面计算模型 |
3.5.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斜结构HfO_2表面体系d~0铁磁性的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4.1.1 HfO_2的基本性质及结构 |
4.1.2 HfO_2体系d~0铁磁性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单斜结构HfO_2体相的电子结构 |
4.2.1 引言 |
4.2.2 计算方法及模型 |
4.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单斜结构HfO_2表面体系的磁性研究 |
4.3.1 引言 |
4.3.2 电子结构计算方法 |
4.3.3 单斜结构HfO_2(111)表面的磁性研究 |
4.3.4 单斜结构HfO_2(111)表面的磁性研究 |
4.3.5 分析与讨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红石型SnO_2表面体系电子结构的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5.1.1 SnO_2的基本性质及结构 |
5.1.2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氧缺陷对金红石型SnO_2体相电子结构及磁性的影响 |
5.2.1 计算方法及模型 |
5.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氧缺陷对金红石型SnO_2表面电子结构及磁性的影响 |
5.3.1 电子结构计算方法 |
5.3.2 含氧缺陷的SnO_2(001)表面电子结构及磁性研究 |
5.3.3 含氧缺陷的SnO_2(110)表面电子结构及磁性研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MgO表面d~0铁磁性的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6.1.1 MgO的基本性质及结构 |
6.1.2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计算方法及模型 |
第三节 MgO(001)表面电子结构及磁性研究 |
6.3.1 含氧缺陷的MgO(001)表面电子结构及磁性研究 |
6.3.2 含Mg空位的MgO(001)表面电子结构及磁性研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科学心理学早期的另一种声音 ——描述心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描述心理学总论 |
第一节 描述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描述心理学的历史演变 |
一、描述心理学的源起与产生 |
二、严格科学传统描述心理学的发展路径 |
三、浪漫主义传统描述心理学的发展路径 |
四、描述心理学的后续融合效应 |
第三节 描述心理学的理论形态 |
一、布伦塔诺:意动描述心理学 |
二、斯顿夫:机能描述心理学 |
三、胡塞尔:本质描述心理学 |
四、狄尔泰:体验描述心理学 |
五、斯普兰格:结构描述心理学 |
六、斯特恩:人格描述心理学 |
第二章 描述心理学的思想来源 |
第一节 描述心理学的社会条件 |
第二节 描述心理学的哲学渊源 |
一、康德哲学 |
二、经验哲学 |
三、亚里士多德哲学 |
四、浪漫主义 |
五、历史哲学 |
六、现象学思想和解释学思想 |
第三节 描述心理学的科学土壤 |
第四节 描述心理学的心理学背景 |
第三章 严格科学传统的描述心理学 |
第一节 布伦塔诺的意动描述心理学 |
一、布伦塔诺其人 |
二、描述心理学与发生心理学的区分 |
三、描述心理学的人文科学观 |
四、描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五、描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六、描述心理学的心理分类论 |
第二节 斯顿夫的机能描述心理学 |
一、斯顿夫其人 |
二、描述心理学的人文科学观 |
三、描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四、描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五、描述心理学的心理分类论 |
第三节 胡塞尔的本质描述心理学 |
一、胡塞尔其人 |
二、胡塞尔早期的描述心理学研究 |
三、胡塞尔的“三维”意向结构模型 |
四、胡塞尔的本质描述心理学思想 |
第四章 浪漫主义传统的描述心理学 |
第一节 狄尔泰的体验描述心理学 |
一、狄尔泰其人 |
二、描述心理学与说明心理学的区分 |
三、描述心理学的人文科学观 |
四、描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五、描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六、描述心理学的具体理论 |
第二节 斯普兰格的结构描述心理学 |
一、斯普兰格其人 |
二、描述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
三、描述心理学的人格类型观 |
四、描述心理学的心理发展观 |
第三节 斯特恩的人格描述心理学 |
一、斯特恩其人 |
二、描述心理学与说明心理学的关系 |
三、描述心理学的人文科学观 |
四、描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五、描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五章 描述心理学的后续融合效应 |
第一节 描述心理学与第三势力心理学的发展融合 |
一、描述心理学与现象学心理学的发展融合 |
二、描述心理学与存在心理学的发展融合 |
三、描述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融合 |
第二节 描述心理学与当代质性心理学的发展融合 |
一、质性心理学的哲学依据 |
二、质性心理学的基本特征 |
三、质性心理学的具体方法 |
四、质性心理学的研究实例 |
第六章 描述心理学的理论特征 |
第一节 描述心理学的科学观 |
第二节 描述心理学的对象论 |
第三节 描述心理学的方法学 |
第四节 描述心理学的理论观 |
一、反对方法中心论,坚持问题中心论 |
二、反对还原论,坚持整体论 |
三、反对因果决定论,坚持自由意志论 |
四、反对主客二元论,坚持主客同一论 |
五、反对价值中立论,坚持价值负载论 |
第七章 描述心理学的评价 |
第一节 描述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
一、延续和推进了心理学与哲学的传统联系 |
二、开创了现代科学心理学的人文科学研究取向 |
三、确立了面向实事本身的研究风格 |
四、强调了人类心理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关系 |
第二节 描述心理学的主要局限 |
一、没有形成统合性的理论体系 |
二、带有浓厚的理论思辨色彩 |
三、缺少对具体心理主题的微观研究 |
四、操作和推广难度较大 |
第三节 描述心理学的主要影响 |
一、对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影响 |
二、对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
三、对“第三势力”心理学的影响 |
四、对当代质性心理学的影响 |
第四节 描述心理学的主要启示 |
一、重新定位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
二、重新审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三、整合主观经验范式与客观实验范式 |
四、加强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
五、推动心理学面向现实生活和实际应用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四、磁性化肥养分效应磁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活化水灌溉和施加铁镁锌对小白菜生长的耦合影响[D]. 朱梦杰.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长期不同施肥旱作红壤有机碳固定机制与碳平衡[D]. 李冬初.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磁化水处理对镉胁迫下107杨生长、生理特性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D]. 张瑛.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5]磁化水灌溉对桑树硬枝扦插生根的影响[D]. 毕思圣.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8)
- [6]用于浅表土壤水分分析的单边核磁共振传感器[D]. 余登洁. 重庆大学, 2017(06)
- [7]西双版纳大渡岗茶园土壤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研究[D]. 丁迈.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8]徐州市典型污染源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磁学响应研究[D]. 毛应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3)
- [9]低维体系d0铁磁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D]. 王敏. 南开大学, 2014(04)
- [10]科学心理学早期的另一种声音 ——描述心理学研究[D]. 王申连.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标签:土壤重金属污染论文;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论文; 重金属元素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