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环及镜头模组,所述压环包括物侧面、与所述物侧面相对设置的像侧面以及连接面,所述连接面包括第一连接面及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自所述像侧面远离光轴的边缘朝所述物侧面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面自所述第一连接面靠近所述物侧面的边缘朝远离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面用于供注塑模具的接缝位置的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压环可以避免其像侧面上产生毛刺,从而不会影响像侧面的平面度及压环的高度。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压环,其特征在于:包括物侧面、与所述物侧面相对设置的像侧面以及连接面,所述连接面包括第一连接面及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自所述像侧面远离光轴的边缘朝所述物侧面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面自所述第一连接面靠近所述物侧面的边缘朝远离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面用于供注塑模具的接缝位置的设置。
设计方案
1.一种压环,其特征在于:包括物侧面、与所述物侧面相对设置的像侧面以及连接面,所述连接面包括第一连接面及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自所述像侧面远离光轴的边缘朝所述物侧面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面自所述第一连接面靠近所述物侧面的边缘朝远离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面用于供注塑模具的接缝位置的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环还包括靠近所述光轴的内侧面,所述内侧面连接于所述像侧面与所述物侧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面包括第一内侧面、第二内侧面及第三内侧面,所述第一内侧面自所述物侧面靠近所述光轴的边缘朝所述像侧面弯折延伸,所述第二内侧面自所述第一内侧面远离所述物侧面的边缘朝靠近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内侧面自所述第二内侧面靠近所述光轴的边缘朝远离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内侧面与所述物侧面连接,所述第三内侧面与所述像侧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环还包括与所述内侧面相对设置的外侧面,所述外侧面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物侧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面包括第一外侧面、第二外侧面及第三外侧面,所述第一外侧面自所述第二连接面远离所述光轴的边缘朝所述物侧面弯折延伸,所述第二外侧面自所述第一外侧面靠近所述物侧面的边缘朝远离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外侧面自所述第二外侧面远离所述光轴的边缘朝所述物侧面延伸,所述第一外侧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面连接,所述第三外侧面与所述物侧面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物侧面、所述像侧面、所述内侧面及所述外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涂黑层。
7.一种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模组包括镜筒、透镜及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压环,所述镜筒具有透光孔,所述透光孔与所述镜筒的内部连通,所述透镜及所述压环设于所述镜筒内,所述压环位于所述透镜的像侧,所述压环与所述透镜抵接,所述压环用于将所述透镜固定于所述镜筒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透镜沿所述光轴方向叠设于所述镜筒内,多个所述透镜中离所述透光孔最远的一个所述透镜与所述压环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镜筒内的遮光板,所述遮光板具有过光孔,所述过光孔与所述透光孔相连通,所述遮光板设于多个所述透镜中离所述透光孔最远的一个所述透镜的物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镜筒内的遮光片,所述遮光片具有通光孔,所述通光孔与所述透光孔相连通,所述遮光片设于多个所述透镜中离所述透光孔最远的一个所述透镜与所述遮光板之间。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环及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现有的镜头模组的压环通常是采用模具注塑成型,并且模具的接缝位置设置在压环的像侧面上,这样将导致在注塑成型压环时接缝位置的毛刺会形成在像侧面上,从而影响像侧面的平面度及压环的高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压环的像侧面产生毛刺的压环及镜头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环,其包括:
物侧面、与所述物侧面相对设置的像侧面以及连接面,所述连接面包括第一连接面及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自所述像侧面远离光轴的边缘朝所述物侧面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面自所述第一连接面靠近所述物侧面的边缘朝远离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面用于供注塑模具的接缝位置的设置。
可选地,所述压环还包括靠近所述光轴的内侧面,所述内侧面连接于所述像侧面与所述物侧面之间。
可选地,所述内侧面包括第一内侧面、第二内侧面及第三内侧面,所述第一内侧面自所述物侧面靠近所述光轴的边缘朝所述像侧面弯折延伸,所述第二内侧面自所述第一内侧面远离所述物侧面的边缘朝靠近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内侧面自所述第二内侧面靠近所述光轴的边缘朝远离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内侧面与所述物侧面连接,所述第三内侧面与所述像侧面连接。
可选地,所述压环还包括与所述内侧面相对设置的外侧面,所述外侧面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物侧面之间。
可选地,所述外侧面包括第一外侧面、第二外侧面及第三外侧面,所述第一外侧面自所述第二连接面远离所述光轴的边缘朝所述物侧面弯折延伸,所述第二外侧面自所述第一外侧面靠近所述物侧面的边缘朝远离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外侧面自所述第二外侧面远离所述光轴的边缘朝所述物侧面延伸,所述第一外侧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面连接,所述第三外侧面与所述物侧面连接。
可选地,所述物侧面、所述像侧面、所述内侧面及所述外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涂黑层。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所述镜头模组包括镜筒、透镜及上述的压环,所述镜筒具有透光孔,所述透光孔与所述镜筒的内部连通,所述透镜及所述压环设于所述镜筒内,所述压环位于所述透镜的像侧,所述压环与所述透镜抵接,所述压环用于将所述透镜固定于所述镜筒内。
可选地,所述透镜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透镜沿所述光轴方向叠设于所述镜筒内,多个所述透镜中离所述透光孔最远的一个所述透镜与所述压环抵接。
可选地,所述镜头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镜筒内的遮光板,所述遮光板具有过光孔,所述过光孔与所述透光孔相连通,所述遮光板设于多个所述透镜中离所述透光孔最远的一个所述透镜的物侧。
可选地,所述镜头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镜筒内的遮光片,所述遮光片具有通光孔,所述通光孔与所述透光孔相连通,所述遮光片设于多个所述透镜中离所述透光孔最远的一个所述透镜与所述遮光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环,其包括物侧面、与物侧面相对设置的像侧面及连接面,连接面包括第一连接面及第二连接面,第一连接面自像侧面远离光轴的边缘朝物侧面延伸,第二连接面自第一连接面靠近物侧面的边缘朝远离光轴的方向延伸,这样使得像侧面与物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连接面与物侧面之间的距离,即,第二连接面比像侧面更接近物侧面。第二连接面用于供注塑磨具的接缝位置的设置,这样在注塑成型压环时接缝位置的毛刺会形成在第二连接面上,从而能够保证像侧面的平面度。由于第二连接面比像侧面更接近物侧面,从而使得该毛刺不会影响压环的高度。因此,压环采用这种结构设计能够避免其像侧面上产生毛刺,从而不会影响像侧面的平面度及压环的高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镜头模组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遮光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镜头模组100包括镜筒1、透镜2及压环3。镜筒1具有透光孔11。透光孔11与镜筒1的内部连通。透镜2及压环3设于镜筒1内。压环3位于透镜2的像侧。压环3与透镜2抵接。压环3用于将透镜2固定于镜筒1内。
如图1及图2所示,压环3包括物侧面31、与物侧面31相对设置的像侧面32以及连接面33。连接面33包括第一连接面331及第二连接面332。第一连接面331自像侧面32远离光轴OO’的边缘朝物侧面31延伸。第二连接面332自第一连接面331靠近物侧面31的边缘朝远离光轴OO’的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面332用于供注塑模具的接缝位置的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物侧是指在实际应用该镜头模组100时,靠近物体的一侧。像侧是指在实际应用该镜头模组100时,靠近像面的一侧。其中,像侧到物侧的方向为图中X方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环3,其包括物侧面31、与物侧面31相对设置的像侧面32及连接面33,连接面33包括第一连接面331及第二连接面332,第一连接面331自像侧面32远离光轴OO’的边缘朝物侧面31延伸,第二连接面332自第一连接面331靠近物侧面31的边缘朝远离光轴OO’的方向延伸,这样使得像侧面32与物侧面3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连接面332与物侧面31之间的距离,即,第二连接面332比像侧面32更接近物侧面31。第二连接面332用于供注塑磨具的接缝位置的设置,这样在注塑成型压环3时接缝位置的毛刺6会形成在第二连接面332上,从而能够保证像侧面32的平面度。由于第二连接面332比像侧面32更接近物侧面31,从而使得该毛刺6不会影响压环3的高度。因此,压环3采用这种结构设计能够避免其像侧面32上产生毛刺6,从而不会影响像侧面32的平面度及压环3的高度。
如图1所示,镜筒1呈中空筒状,其包括筒壁12及收容腔13。透镜2与筒壁12抵接并收容于收容腔13内。具体地,筒壁12包括第一筒壁121及自第一筒壁121延伸的第二筒壁122。第一筒壁121与第二筒壁122形成收容腔13。第一筒壁121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与收容腔13连通的透光孔11。当镜头模组100用于成像时,外部光线从透光孔11进入到镜筒1内并穿过透镜2,最后汇聚到成像区上。
如图1所示,透镜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透镜2沿光轴OO’方向叠设于镜筒1内。多个透镜2中离透光孔11最远的一个透镜2与压环3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透镜2的数量为六个。六个透镜2沿光轴OO’方向叠设于镜筒1内。需要说明的是,透镜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设置成四个或者五个,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便于描述,由像侧到物侧的方向排列的六个透镜2分别为第一透镜21、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第四透镜24、第五透镜25及第六透镜26。六个透镜2中离透光孔11最远的一个透镜2为第一透镜21。压环3与第一透镜21抵接。
下面以第一透镜21为例描述其具体结构,第二透镜22至第六透镜26的结构与第一透镜21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所示,第一透镜21包括光学部211及环绕光学部211设置的连接部212。光学部211用于对外部光线进行发散或者汇聚,光学部211可以根据实际成像的需要设置成凹或凸的形状。连接部212用于与筒壁12抵接,以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镜头模组100还包括设于镜筒1内的遮光板4。遮光板4具有过光孔41。过光孔41与透光孔11相连通。遮光板4设于多个透镜2中离透光孔11最远的一个透镜2的物侧。可以理解的,过光孔41与透光孔11相连通,这样可使从透光孔11进入的光线能够从过光孔41穿出,最后汇聚到成像区上。当外部光线从透光孔11进入镜筒1内后会照射在透镜2的非光学区,从而形成杂散光。遮光板4用于阻挡杂散光进入镜头模组100的成像区域,以提高镜头模组100的成像质量。在本实施例中,遮光板4设于第一透镜21的物侧。
具体地,如图1及图3所示,遮光板4呈环状。遮光板4的中心位置开设有过光孔41。遮光板4包括靠近物侧的顶壁42、靠近像侧的底壁43、连接顶壁42与底壁43且远离光轴OO’的外侧壁44以及连接顶壁42与底壁43且靠近光轴OO’的内侧壁45。内侧壁45与光轴OO’之间的距离自向侧到物侧的方向逐渐减小。
如图1所示,镜头模组100还包括设于镜筒1内的遮光片5。遮光片5具有通光孔51。通光孔51与透光孔11相连通。遮光片5设于多个透镜2中离透光孔11最远的一个透镜2与遮光板4之间。可以理解的,通光孔51与透光孔11相连通,这样可使从透光孔11进入的光线能够从通光孔51穿出,最后汇聚到成像区上。遮光片5用于阻挡杂散光进入镜头模组100的成像区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镜头模组100的成像质量。在本实施例中,遮光片5设于第一透镜21与遮光板4之间。
具体地,如图1所示,遮光片5呈环状。遮光片5的中心位置开设有通光孔51。通光孔51、过光孔41及透光孔11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并与光轴OO’重合。
如图1及图2所示,压环3还包括靠近光轴OO’的内侧面34。内侧面34连接于像侧面32与物侧面31之间。
具体地,内侧面34包括第一内侧面341、第二内侧面342及第三内侧面343。第一内侧面341自物侧面31靠近光轴OO’的边缘朝像侧面32弯折延伸。第二内侧面342自第一内侧面341远离物侧面31的边缘朝靠近光轴OO’的方向延伸。第三内侧面343自第二内侧面342靠近光轴OO’的边缘朝远离光轴OO’的方向延伸。第一内侧面341与物侧面31连接。第三内侧面343与像侧面32连接。
可以理解的,内侧面34采用弯折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得入射光线经过多次反射或折射后其照射强度衰减,从而能够起到减弱杂散光的作用。
如图1及图2所示,压环3还包括与内侧面34相对设置的外侧面35。外侧面35连接于第二连接面332与物侧面31之间。
具体地,外侧面35包括第一外侧面351、第二外侧面352及第三外侧面353。第一外侧面351自第二连接面332远离光轴OO’的边缘朝物侧面31弯折延伸。第二外侧面352自第一外侧面351靠近物侧面31的边缘朝远离光轴OO’的方向延伸。第三外侧面353自第二外侧面352远离光轴OO’的边缘朝物侧面31延伸。第一外侧面351与第二连接面332连接。第三外侧面353与物侧面3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侧面351、第二外侧面352及镜筒1的筒壁12形成点胶槽7。点胶槽7用于将压环3固定镜筒1内。
如图1及图2所示,内侧面34上设置有涂黑层。当外部光线进入镜筒1内后会在压环3上发生反射或折射,并且在内侧面34上形成的反射或折射光最容易照射至成像区域并对成像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内侧面34上设置涂黑层能够吸收该杂散光,从而有效减弱镜筒1内的杂散光影响,有利于提高镜头模组100的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如图1及图2所示,像侧面32上设置有涂黑层。压环3的像侧面32最接近成像区,在该表面形成的反射或者折射光会直接照射至成像区。因此,在像侧面32上设置涂黑层能够进一步吸收镜筒1内的杂散光,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提高镜头模组100的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如图1及图2所示,物侧面31上设置有涂黑层。压环3的物侧面31直接面对进入镜筒1内的光线,其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入射光线,并将其反射至镜筒1内的其他结构表面上。因此,在物侧面31上设置涂黑层能够进一步吸收镜筒1内的杂散光,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提高镜头模组100的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如图1及图2所示,外侧面35上设置有涂黑层。这样,压环3的每个表面都能够对入射至其上的光线吸收、削弱,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镜筒1内的杂散光,以使镜筒1模组的成像质量达到最佳。
需要说明的是,涂黑层可以是石墨层,也可以是其他黑色粉末涂层。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79185.0
申请日:2018-12-3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SG
国家/省市:SG(新加坡)
授权编号:CN209387990U
授权时间:20190913
主分类号:G02B 7/02
专利分类号:G02B7/02;G02B7/00
范畴分类:30A;
申请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新加坡卡文迪什科技园大道85号2楼8号
发明人:邓再兵
第一发明人:邓再兵
当前权利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巍巍
代理机构:44298
代理机构编号: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光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