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用地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形态,城市,产业,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经济发展,设施。
用地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赵静湉,陈彦光,李双成[1](2019)在《京津冀城市用地形态的双分形特征及其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城乡一体化的标志之一是城镇体系结构的一体化,这个过程可以从标度的角度进行描述和评价。分形是标度分析的重要方法,地理空间无尺度分布特征的典型参数是分维。论文以京津冀城镇体系为例,利用遥感图像的解译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开展分形分析、位序-规模分布分析和异速标度分析,用以解释1995—2013年间京津冀城镇体系演化的过程。结果表明,京津冀城镇体系及其演化的特征有:(1)京津冀空间结构和位序-规模分布都表现为自仿射双分形结构;(2)京津冀区域的城市人口-城区面积异速标度退化为假线性关系;(3)随着城镇体系的演化,自仿射的双分形结构逐步向自相似分形结构演化。由此得出结论:其一,京津冀城镇体系存在结构性的不协调因素。其空间结构和等级结构具有二元化特征,但演化方向却呈现内在结构一体化的显着趋势。其二,大城市用地不够集约。城市边缘区的无序扩张导致土地利用铺张浪费。地方政府和规划专家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城镇体系演化的这种特征和趋势制定管理措施和优化规划方案。(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项清,阚瑷珂,刘飞,杨枭,何杰[2](2019)在《基于产业用地拓展的山地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以攀枝花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把攀枝花市作为山地资源型城市的典型研究对象,选取1986—2016年城市用地与社会经济的面板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分析,利用拓展指数、形状指数、集成度、空间效率等指标,对攀枝花市全面建设期和协调发展期的产业空间拓展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明确攀枝花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时序特征,探究产业空间拓展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关联机制,以期为攀枝花的城市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表明,攀枝花的产业扩展和城市形态演变呈现出相同的阶段性特征,产业结构调整是城市空间演变的直接动力,产业空间拓展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组团式演变,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提高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集约水平。未来攀枝花可通过优化产业承载空间,形成紧凑集约型和山水生态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提高城市的集聚能力和空间效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城市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产业》期刊2019年01期)
李欣,方斌,殷如梦,施龙博[3](2018)在《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城市形态与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开展城市形态与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内在关联分析,可进一步揭示城市居住用地变化发展的作用机理,为科学土地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方法]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采用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借助集对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并结合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城市形态与居住用地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结果](1)研究区内居住用地总体集约利用水平较好,贴近度为0.598 1,置信度判别等级为2,百家湖片区和秦淮河沿岸片区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2)居住用地整体的紧凑度小、分形维数较大,用地较为分散,居住用地的扩展多依靠外缘增长的方式;(3)城市形态对集约利用水平具有一定影响,在影响程度和方向上空间异质性显着,改善将军山片区、牛首山片区的用地形态可提升地区的集约利用水平,而老城片区、科学园区则需着重内部改造。[结论]基于江宁区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文章从城市形态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8年08期)
侯学平[4](2018)在《借力“叁旧改造”重构湾区经济形态下珠叁角用地新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珠叁角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经济引擎,也是支撑大湾区发展的重要载体空间。2016年,珠叁角9市地区生产总值占粤港澳大湾区总量的72.6%,土地面积占比则高达97.68%。对于缩短大湾区与世界级湾区发展差距而言,提升珠叁角土地利用的效率与质量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期刊2018-06-20)
舒心,夏楚瑜,李艳,童菊儿,史舟[5](2018)在《长叁角城市群碳排放与城市用地增长及形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是一种重要的碳源,城市扩张过程中的用地面积增长和空间特征变化均会影响城市碳排放。分析1995—2015年长叁角城市群碳排放重心转移,查明碳排放和城市用地增长的脱钩状态时空变化,并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城市形态对碳排放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 1995—2015年长叁角城市群碳排放重心经历了西南向-西北向-东南向-西北向的转移过程,这种转移过程与其相应时期内部分城市的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有关;(2) 1995—2015年,长叁角城市群碳排放与城市用地增长的脱钩状态存在着显着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区由以扩张负脱钩为主变化为以弱脱钩为主,2005年以后,区域之间的脱钩差异开始缩小,总体来看研究区脱钩状态趋向于同质。至2015年,近70%的城市已达到了脱钩,其中上海等城市实现了强脱钩;(3)连续完整的地块在区域内的主导程度会对城市碳排放产生负向的影响,而城市用地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和聚集程度对碳排放有着正向的影响,且相对而言,聚集程度的正向影响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7期)
丁微[6](2018)在《城市用地组合形态与路网结构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路网结构与城市交通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但是有关土地利用、路网结构与交通运行相关的研究大多致力于研究土地利用、路网结构与交通需求及交通模式的关系,国内有关土地利用与路网结构的交通安全影响研究还处于定性讨论阶段。本文的研究目标为通过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和路网结构的交通安全影响,基于交通分析小区的土地利用和道路网络结构建立交通安全服务水平模型。首先,以交通分析小区为基本地理单元,进行土地利用、道路网络、交通事故、人口经济以及交通运行等数据的地图匹配;接着分别选取道路网络表征参数和土地利用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将交通分析小区构划分为不同的道路网络形态和用地组合形态,通过地理加权模型研究道路网络形态和用地组合形态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探究其影响机理;然后,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s模型基于道路网络形态和用地组合形态建立交通安全服务水平模型;最后,以国内城市为实例,通过基于浮动车轨迹数据的间接安全评价方法对交通安全服务水平模型进行验证。本文以交通分析小区为基本地理单元,将道路网络结构分为四种形态,将土地利用分为五种形态。研究发现,休闲娱乐用途主导的用地组合形态+多种混合型路网结构、休闲娱乐用途主导的用地组合形态+平行格状型路网结构、社区服务型用地组合形态+多种混合型路网结构、社区服务型用地组合形态+平行格状型路网结构组合对应的交通分析小区交通安全服务水平较低,交通安全质量较差,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点;基于浮动车轨迹数据的间接安全评价结果和交通安全服务水平模型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该研究成果可以为考虑交通安全的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的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4-01)
王建国,张愚[7](2016)在《基于用地开发强度决策支持系统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优化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常州老城为例,介绍了基于用地属性相似关系所研制的2.0版用地开发强度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通过引入体现随机性的相似关系算法,得到各用地开发强度的合理波动区间,该结果基本符合规划决策经验和实际情况,体现了容纳现实偶然性的决策理性.通过振幅调节、参照地块次数、差异度控制和开发强度总值等参数设定,规划设计人员可有效控制系统运行过程和结果,体现城市设计意图,适应不同城市特定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开发强度和用地性质的典型街区模式菜单,尝试建立了一套运用该系统进行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优化控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城市发展无序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孙杰[8](2016)在《我国设施农业用地分布形态研究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设施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已经逐渐开始影响到整个农业的布局。作为设施农业的载体,设施农业用地因其特殊的用地类型和独特的生产方式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对我国各地区农业生产和设施农业用地的数据分析,了解我国设施农业用地的现状分布形态,并通过对影响设施农业用地分布形态的因素分析,建立对设施农业用地决策的基本模型和理论框架,并据此对我国未来设施农业用地的规划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我国设施农业由黄淮海、东南沿海、四川盆地、东北与西北地区构成,其中全国设施农业的60%以上分布于黄淮海地区,虽然其集中指数逐年下降,整体的设施农业用地趋于均衡,但是仍呈现高度集中的态势。(2)各地区设施农业用地的构成不尽相同,都市区设施农业用地中连栋温室占比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整体上设施农业用地类型与温度条件契合,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保温性能逐渐增强。设施农业用地有从中心区向四周发展的态势。(3)基于以上设施农业用地分布形态的特点,将其影响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并由此分析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设施农业生产状态,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只要边际产出大于边际投入,投资者的投入在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会变成对于设施农业用地的建设与改造,而且这种改造是对于农用地迁移种植的补充措施。(4)依据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与方向,将设施农业用地的驱动类型分为自然环境驱动型和社会经济驱动型,无论是以克服恶劣环境为主要目的环境改善型,还是以满足市场要求为目的的市场导向性设施农业用地,其原理都是通过克服最大限制条件,以充分发挥优势条件的生产价值。(5)在对全国各地设施农业用地分布影响因素的评价基础上,将未来设施农业分为叁个主要分区:东部沿海都市农业区、中部农产品生产集中区和西部北部恶劣条件改善区。对于不同地区,应当充分考虑该地区的环境特点,设立与环境相适应的设施农业用地规划。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条件下,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优化等措施引导设施农业用地的合理分布。(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6-01)
罗翔[9](2016)在《“中国智造”来了,产业用地如何破局》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由“世界工厂”向“中国智造”的转变,成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议从社会经济对工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在一定时期内,在城市建设用地的总盘子里划定工业用地所占的比重,以避免中心城区或开发区因过度追求高端化、虚拟化而出现空(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6-02-17)
王亮[10](2016)在《北京市城乡建设用地扩展与空间形态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北京市全市域的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分析技术,对北京市近30年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空间扩展有明显的阶段性、轴向性和圈层蔓延特征。北京市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展在不同时段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综合分析表明,人口激增加剧了对于空间的需求,产业发展奠定了空间形态的基础,空间战略的延续维系了形态的演化,大事件大项目的出现给城乡空间形态带来了变革。(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16年01期)
用地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把攀枝花市作为山地资源型城市的典型研究对象,选取1986—2016年城市用地与社会经济的面板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分析,利用拓展指数、形状指数、集成度、空间效率等指标,对攀枝花市全面建设期和协调发展期的产业空间拓展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明确攀枝花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时序特征,探究产业空间拓展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关联机制,以期为攀枝花的城市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表明,攀枝花的产业扩展和城市形态演变呈现出相同的阶段性特征,产业结构调整是城市空间演变的直接动力,产业空间拓展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组团式演变,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提高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集约水平。未来攀枝花可通过优化产业承载空间,形成紧凑集约型和山水生态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提高城市的集聚能力和空间效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城市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用地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赵静湉,陈彦光,李双成.京津冀城市用地形态的双分形特征及其演化[J].地理科学进展.2019
[2].项清,阚瑷珂,刘飞,杨枭,何杰.基于产业用地拓展的山地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以攀枝花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9
[3].李欣,方斌,殷如梦,施龙博.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城市形态与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
[4].侯学平.借力“叁旧改造”重构湾区经济形态下珠叁角用地新格局[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
[5].舒心,夏楚瑜,李艳,童菊儿,史舟.长叁角城市群碳排放与城市用地增长及形态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8
[6].丁微.城市用地组合形态与路网结构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18
[7].王建国,张愚.基于用地开发强度决策支持系统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优化控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6
[8].孙杰.我国设施农业用地分布形态研究与优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9].罗翔.“中国智造”来了,产业用地如何破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
[10].王亮.北京市城乡建设用地扩展与空间形态演变分析[J].城市规划.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