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荧光纳米微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荧光,纳米,微粒,磁性,量子,明治,大分子。
荧光纳米微粒论文文献综述
郭宝琴,刘蓉,吴党洁[1](2019)在《超顺磁氧化铁纳米微粒在HER-2阳性乳腺癌模型MRI和荧光成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超顺磁氧化铁纳米微粒(SPIONs)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模型磁共振成像(MRI)和荧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建立纳米探针,对其表征进行检测。制备乳腺癌小鼠模型,采用纳米探针于小鼠尾静脉注射,采用荧光成像和MRI判断纳米颗粒能否聚集于乳腺癌病灶部位。分别设置对照组、A组(应用四氧化叁铁-免疫球蛋白G-吲哚菁绿)、B组(应用曲妥珠单抗+四氧化叁铁-曲妥珠单抗-吲哚菁绿)、C组(应用四氧化叁铁-曲妥珠单抗-吲哚菁绿)。检测纳米颗粒表征,给予小鼠活体MRI和活体荧光成像检查。结果本实验通过建立SPIONs,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25. 89±3. 63) nm。偶联后的纳米颗粒于828处存在明显吸收峰,与荧光染料吲哚菁绿的荧光发射波长相同。纳米颗粒弛豫率较高,达107. 67 nM~(-1)·s~(-1)。纳米颗粒溶液在近红外激光持续照射后的温度最高达57. 85℃。采用纳米探针于小鼠尾静脉注射1 d后,活体MRI癌灶部位T_2信号最低。C组小鼠癌灶部位△T_2值为(30. 68±5. 14) ms,较对照组(3. 13±0. 98) ms、A组(4. 52±1. 15) ms、B组(12. 14±2. 25) ms显着升高(P <0. 05); B组小鼠癌灶部位△T_2值较对照组和A组显着升高(P <0. 05)。活体荧光成像可见纳米颗粒于小鼠癌灶组织和腹腔脏器出现一过性浓聚,且经膀胱进行排泄,1 d后于癌灶部位出现明显聚集。结论构建四氧化叁铁-曲妥珠单抗-吲哚菁绿的SPIONs纳米探针可能是HER-2阳性乳腺癌MRI和荧光成像的一种潜在显像剂。(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黄涛[2](2018)在《水溶性Ag:ZnSe/ZnSe、Ag:ZnSe/ZnSe/ZnS和Ag:ZnSe/SiO_2-NH_2荧光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点,又叫做半导体纳米晶,因其独特的光化学特性,在荧光标记,光催化,发光LED光电器件等方面凸显巨大价值而应用广阔。早期研究的是Cd类量子点,比如CdS、CdTe、CdSe等,因其发光效率高而用做荧光探针,尤其是用于成像,传感器,但是Cd类量子点的生物毒性高,限制了Cd类量子点在有机体的分析检测领域应用。Zn类量子点,与Cd类量子点相比,其较低的毒性,荧光性能较好,而ZnSe量子点因其是紫外到蓝色的区域宽带隙理想蓝光材料,可以作为掺杂改性的主体材料。与在水溶液中合成的镉类量子点相比,ZnS、ZnSe量子点的毒性低得多,表明它们可用作生物测定,细胞和组织成像的凸显标记,如今已逐渐取代Cd类量子点,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在Zn类量子点中掺杂金属离子,可对量子点的荧光特性进行改性;在微球表面外延生长一层无机、大分子壳层,对量子点表面缺陷进行钝化处理,可以增强荧光发光强度,改善稳定性;同时,选择适合的表面修饰剂,可以使得量子点具备优异的水溶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大分子偶联性。因此,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在水相中直接合成毒性较低,荧光产率较高且稳定的L-半胱氨酸修饰的水溶性ZnSe掺杂核壳量子点,并取得以下成果:(1)在水相中利用外延生长法,在Ag:ZnSe量子点表面包覆一层ZnSe壳层,合成以L-半胱氨酸为修饰剂的水溶性Ag:ZnSe/ZnSe量子点。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能谱分析(EDX)、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PL)仪器进行测定,表明成功合成出近似球形的直径约为3.4纳米的Ag:ZnSe/ZnSe量子点,荧光量子产率达到20.59%,而Ag:ZnSe的量子点荧光产率为 15.46%,提高了5.13%。n(Ag:ZnSe):n(ZnSe)=1:0.2,n(Zn):n(Se)=1:1,pH=10,回流1小时,荧光效果最好。该量子点在暗室下能放置50天,仍保持荧光强度不变。在紫外灯长时间照射下,Ag:ZnSe/ZnSe量子点荧光强度变化不大。与Ag:ZnSe量子点相比,Ag:ZnSe/ZnSe量子点在过氧化氢溶液中的稳定性提高。(2)在Ag:ZnSe/ZnSe量子点表面包覆一层ZnS壳层,合成以L-半胱氨酸为修饰剂的水溶性Ag:ZnSe/ZnSe/ZnS量子点。利用TEM、XRD、EDX、IR、UV-Vis、PL等仪器进行测定。成功合成出粒径为3.7nm的Ag:ZnSe/ZnSe/ZnS量子点,球形,荧光量子产率达到24.84%,而Ag:ZnSe/ZnSe的荧光量子产率为24.84%,与Ag:ZnSe相比较,提高了 9.38%。当 pH=10,回流 1.5 小时,核壳壳比例为n(Ag:ZnSe):n(ZnSe):n(ZnS)=1:0.2:0.2,n(Zn):n(S)=1:1时荧光强度最好。该量子点在暗室中能够稳定存放70天。与Ag:ZnSe/ZnSe核壳量子点相比,Ag:ZnSe/ZnSe/ZnS单核双壳量子点在紫外辐射下的稳定性和双氧水氧化作用下的稳定性都有明显提高。(3)采用Stober方法,在Ag:ZnSe量子点外部包覆一层Si02,制备Ag:ZnSe/Si02-NH2纳米微粒。使用常见的仪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透射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荧光光谱等)对Ag:ZnSe/Si02-NH2纳米微粒进行分析,所合成的Ag:ZnSe/Si02-NH2为平均粒径为30 nm球形微粒,荧光量子产率为13.34%。当加入TEOS溶液为20以,APTES为10μl,pH=10时,荧光强度最好。暗室下能稳定放置100天左右,仍保持荧光强度不变;在紫外灯照射下,Ag:ZnSe/Si02能长时间稳定,荧光强度没有发生变化;在过氧化氢溶液中,Ag:ZnSe/Si02-NH2的荧光强度稳定性好,与Ag:ZnSe相比较,Ag:ZnSe/Si02-NH2量子点的稳定性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0)
张李钰,何威,杨颖,孙宏利,宋佳凝[3](2016)在《新型核酸适配体荧光纳米微粒用于人干扰素-γ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由两条核酸适配体与人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高亲和力构建的叁明治结构和磁性纳米颗粒的磁性分离技术,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新型荧光纳米微粒,建立基于核酸适配体的新型荧光纳米微粒用于人IFN-γ的检测。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γ核酸适配体B1-4和T2对IFN-γ的结合特异性;将生物素修饰的B1-4固定于链霉亲和素包被的纳米磁珠上,连接B1-4的纳米磁珠可通过B1-4与IFN-γ的亲和性捕获IFN-γ,再利用另一条FAM修饰的IFN-γ核酸适配体T2形成(B1-4)-(IFN-γ)-(T2)叁明治夹心结构,构建新型核酸适配体荧光纳米微粒;IFN-γ分别与核酸适配体荧光纳米微粒孵育不同时间以探索该检测系统中IFN-γ与磁珠的最佳孵育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磁珠12 h内荧光变化,探索时间对检测体系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与不同浓度IFN-γ孵育的磁珠表面荧光强度,绘制IFN-γ检测标准曲线;检测血清对检测特异性的影响。结果:B1-4和T2对IFN-γ的结合特异性高;叁明治夹心结构对IFN-γ检测特异性好,任意改变其中一因素则磁珠表面荧光信号显着下降,叁明治夹心结构构建失败;此法对IFN-γ的响应线性浓度为0~50 ng/L,其线性方程为y=3.512x+1.060,敏感度为1 ng/L;12 h内测得的荧光信号稳定,并无明显衰减;血清对体系检测特异性无明显影响。结论:成功构建核酸适配体荧光纳米微粒用于人IFN-γ的测定。(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6年27期)
柯鹏[4](2016)在《基于金磁复合微粒和荧光纳米粒子的肌红蛋白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检测技术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技术,已普遍用于临床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本文以肌红蛋白为研究对象,将金磁复合微粒和荧光纳米硅小球引入到免疫检测中,在研究制备金磁复合微粒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金磁复合微粒和荧光纳米小球的免疫分析技术,进一步拓展了纳米粒子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层层组装的方法制备金磁复合微粒,以溶剂热法制备Fe3O4纳米粒子(MNPs),对MNPs进行硅包埋和羧基功能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表面BSA修饰和金包埋,制得金磁复合微粒。透射电镜(TEM)结果表明,金磁复合微粒是由一层20nm左右的金纳米粒子吸附在Fe3O4纳米粒子表面所形成的,其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2.制备叁种荧光纳米粒子,荧光硅纳米粒子,荧光聚丙烯酰胺聚烯酸共聚物纳米粒子,荧光PAAAM包埋的纳米硅小球。先采用St?ber法制备硅纳米小球,硅纳米小球偶联Rhodamine red X(Rh X)后羧基功能化制备基功能化的荧光硅纳米小球(SNP@Rh X);用反相微乳法制备出PAAAM纳米小球后偶联Rh X后制得荧光聚丙烯酰胺聚烯酸共聚物纳米粒子(PAAAM@Rh X);硅纳米小球用3-(异丁烯酰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MPS)修饰后,再在表面聚合一层PAAAM后偶联Rh X制得聚丙烯酰胺聚烯酸共聚物包埋的荧光纳米硅小球(SNP@PAAAM@Rh X)TEM结果表明叁种荧光纳米小球都具有很好的分散性;通过实验确定荧光硅纳米小球和PAAAM包埋的荧光纳米硅小球的Rh X的最佳偶联量为1%(W/W);对比叁种荧光纳米粒子后选择了荧光硅纳米粒子对肌红蛋白进行检测;3.构建了一种检测肌红蛋白的新方法,在这种方法中使用金磁复合微粒作为固相载体分离和富集肌红蛋白,以荧光纳米粒子作为定量检测手段,对肌红蛋白实现了快速检测,该检测方法的检测时间不超过30 min,在浓度为0~250 ng/mL的范围内拥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3),其理论最低检测限达到0.28 ng/mL,并且拥有很好的重复性和选择性。(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05-01)
陈勇兵,王秀玲,刘勇健,刘敏,甫亚锋[5](2016)在《双功能磁性荧光纳米复合Fe_3O_4/PMIDA@CdSe/CdS微粒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FeCl_3·6H_2O和FeSO_4·7H_2O为原料,制得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利用静电吸引合成了双甘膦包裹的Fe_3O_4/双甘膦(PMIDA),使磁性微球表面连上大量的功能基团羧基,再与乙二胺通过键合使磁性微球外面修饰着氨基。将修饰过巯基乙酸的量子点CdSe/CdS与磁性微粒混合,量子点表面的羧基与Fe_3O_4表面的氨基进行连接。对其进行荧光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荧光显微镜等表征,结果表明:复合后的微球具备很好的发光性能和优越的磁性能。(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6年01期)
王静静,刘莹,吴莹,孙松[6](2015)在《银纳米微粒对锌卟啉的荧光增强效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波长为407 nm的激光照射以银纳米颗粒作为荧光增强剂的成人全血溶液,研究其对血液中锌卟啉(ZPP)的荧光增强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胶体状态的银纳米颗粒可以显着增强锌卟啉的荧光强度,增强效果最大可以达到5.2倍,且荧光增强效率随银胶加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分析认为,当溶液中锌卟啉分子和银纳米颗粒之间的距离满足荧光增强条件时,引起荧光强度的增加。加入大量的银胶颗粒时,分子之间作用距离逐渐减小,增强效果发生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银纳米颗粒可以实现低浓度血样中锌卟啉荧光的增强效应,为提高锌卟啉检测的灵敏度和精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黄跃英,雷康,熊虎,殷香保,黄长文[7](2015)在《耦联CD133/ABCG2抗体的荧光磁性纳米微粒的制备与靶向性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耦联抗CD133及ABCG2抗体的荧光Fe3O4纳米微粒,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和癌细胞转移后的定位。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制备Fe3O4磁性纳米粒子,在其外面包裹羧基化葡聚糖,然后与带有荧光基团的CD133及ABCG2抗体耦联,制备成一种可以检测CD133和ABCG2双阳性细胞的免疫磁性纳米微粒,继而检测其表征和抗性;体外检测制备的磁性纳米微粒对人SP细胞的靶向性;肝癌SP细胞裸鼠皮下种植制作肝癌模型,尾静脉注射经筛选的纳米微粒,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磁性纳米微粒的体内靶向作用。结果成功制备得到了具有磁性、粒度均匀的磁性纳米微粒,且在体内外均有荧光和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性。结论成功制备得到了可用于检测CD133及ABCG2双阳性肝癌干细胞的免疫荧光磁性纳米微粒。(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刘秉鑫[8](2015)在《温度响应性大分子配体功能化的荧光纳米微粒杂化体系的制备、光学性质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包括半导体纳米微粒(量子点)和金属纳米微粒(或团簇)在内的荧光纳米微粒由于其不同于对应的体材料的特殊性质而在最近几十年广受研究者青睐。这些荧光纳米微粒与传统的染料相比,则表现出诸多特殊的化学和荧光性质,如荧光量子产率高、荧光稳定性好、发射波长具有尺寸依赖性等。此外,由于这些荧光纳米微粒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因此可作为大分子配体功能化的平台。大分子配体/荧光纳米微粒杂化材料可结合杂化基元各自的优异性能,并可能产生二者均不具备的协同效应。这种不同性质之间的协同作用为构筑多功能集成的新型荧光纳米微粒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本论文则选择荧光半导体量子点和金纳米微粒为平台,进而利用配位相互作用,修饰以多功能的热敏(或温度响应)性大分子配体,旨在构筑一类荧光性质可调、组装形态可控、热敏响应以及环境响应的多功能集成的新型荧光纳米微粒/聚合物杂化纳米体系。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设计并合成了含有8-羟基喹啉和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单元的无规共聚的大分子配体(CPL),并在水溶液中通过配位相互作用得到了CPL功能化的具有热敏性的Cd Te/Zn S量子点杂化体系。研究了配位驱动的自组装形态与双通道荧光发射性质,即源于量子点的本征发光(606nm)和CPL通过配位相互作用与Cd Te/Zn S量子点表面Zn2+形成稳定的发光层(517nm)的协同作用。量子点本征发光与表面配位发射相协同的双通道发射可通过温度变化实现热敏随温度变化实现可逆互相转变。本章系统研究了该双通道发射量子点的荧光、热敏性能和自组装形态。此外,基于双通道发射的大分子配体功能化的Cd Te/Zn S量子点对硝基芳香爆炸物苦味酸具有选择性、比率型荧光响应,检测可达9 n M。(2)以CPL为功能性配体,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法制备了非巯基配体功能化蓝光金纳米微粒。其中,通过p H诱导还原所制得的蓝光金纳米微粒表现出有趣的配体诱导自组装、聚集诱导荧光增强现象。此外,我们还探究了CPL功能化的金纳米微粒的荧光发射机理,阐明其蓝光源于表面8-羟基喹啉配体-金电荷转移的结果。此外,蓝光金纳米微粒还可以选择性地检测溶液中的Hg2+,其检测限低至0.9 n M。该蓝光金属纳米微粒具有低细胞毒性,因此还可应用于细胞荧光成像。(3)利用具有环硫官能团的甲基丙烯酸环硫丙酯(ETMA)和具有热敏性质的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单体的无规共聚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热敏性大分子配体(S-CPL)。以S-CPL为配体,通过不同的方法原位(in-situ)还原制得了不同粒径和形貌的金纳米微粒Au@S-CPL。其中,p H诱导还原法可制得粒径小于2 nm的金纳米团簇且具有双通道发射的荧光特性。所得到的金纳米团簇Au@S-CPL进一步应用于对硝基苯酚的催化还原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存在Au+的金纳米团簇对Na BH4还原硝基苯酚的反应体系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并且由于S-CPL的热敏性还赋予金纳米团簇的催化活性具有热“开关”可控性。此外,各向异性金纳米微粒对于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也体现出一定的催化活性。(4)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方法,设计并合成了含有8-羟基喹啉单元与NIPAM单元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并以此构筑了具有配位能力的胶束。通过配位相互作用诱导量子点与胶束形成组装体,从而实现了:a)配位基元准确定位量子点于胶束核或壳部;b)配位发射与量子点本征发射协同作用的双通道发射;c)在同一胶束中利用多通道发射(量子点红光发射、表面配位绿光发射以及胶束的蓝光发射)的协同效应,基于叁基色原理获得了白光发射的纳米杂化胶束。(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汪鑫[9](2015)在《磁性、荧光、CT造影纳米微粒的制备、表征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复合微粒,尤其是功能性纳米复合微粒近年来研究广泛。其中将具有磁性的无机材料(如Fe3O4, γ-Fe2O3, Ni, Co以及Mn的氧化物等)与各种具有功能性的聚合物材料(如环境响应性,荧光,靶向治疗等)相结合制备的磁性纳米复合微粒,由于其多样的功能性,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如靶向载药,蛋白质、基因、细胞分离,MRI、CT、光学造影成像)和工业应用(污水处理等)等领域,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而其研究潜力巨大。本文通过使用配体交换法和无皂乳液聚合法分别制备了具有磁性荧光功能的纳米粒子和具有磁性、荧光、CT叁重功能的高分子微球。配体交换法是用新合成的配体,在一定条件下置换原有材料表面配体的一类方法,在制备水性Fe304纳米粒子上应用广泛;无皂乳液聚合用于合成生物医用高分子微球,由于反应温和,没有乳化剂的加入,拥有明显的优势。其具体内容如下:使用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70),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以及可聚合的荧光配合物Eu(AA)3Phen合成出含稀土Eu元素的两亲性聚合物,然后以其作为配体,以油酸改性的Fe3O4粒子为核,通过配体交换法,制备出水性磁性荧光微粒。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粒径测试仪、X射线衍射仪、振动样品磁强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热重分析仪对该磁性荧光微粒的形态特征、磁性能和荧光性能等进行了测试表征。所获结果表明,制得的两亲性聚合物有效地包覆于磁性纳米粒子表面,最终产物磁性荧光微粒能够良好的分散于水相之中,且粒径均一,平均粒径仅45nm。磁性荧光微粒粉末室温下饱和磁化强度值是2.3 emu/g,荧光性能测试可得到微粒中稀土Eu3+在594 nm和619 nm位置的明显特征发射峰。实验室制备了新型含碘稀土配合物Eu(AA)2(DTA)Phen,并与Fe304磁流体、苯乙烯(St)以及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结合起来,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以Fe304为磁性中心的双层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球。新型含碘配合物具有优异的X射线造影和稀土荧光特性,相比于原料中的碘剂,配合物具有了更好的造影效果。结合了具有双重功能的配合物与超顺磁性Fe304纳米粒子制得的磁性功能微球可以应用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光学叁重功能造影成像,并表现出许多优良的特征:微球表现出良好的均匀分散性且具有很高的封装率;在体外CT试验中,当碘负载量低于4.8 mgI/ml微球仍然可以表现出明显的CT造影效果;微球的饱和磁化强度为2.16 emu/g,弛豫率为259.59 mM-1 S-1,其通过静脉注射至小鼠体内后,在肝脏和脾脏部位表达出良好的T2造影效果;在双光子共聚焦成像下,微球在肝脏和脾脏组织中表现出明显特征红色荧光。同时,新型的配合物和功能微球也显示出一种新的碘造影剂试验方法,具有潜在的研究前景。(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5-05-01)
[10](2014)在《美国科学家成功运用荧光纳米微粒组成26个字母》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科学家最近设计生产了由几十亿个荧光纳米微粒组成的26个字母,这些由固体聚合材料构成的颗粒能够在某种溶液中保持相当高的逼真度。研究人员相信,这些"字母"将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产生重要应用。该研究成果即将发表在3月29日的《物理化学杂志C》中,而相关图片也会登上封面。(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工业》期刊2014年02期)
荧光纳米微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量子点,又叫做半导体纳米晶,因其独特的光化学特性,在荧光标记,光催化,发光LED光电器件等方面凸显巨大价值而应用广阔。早期研究的是Cd类量子点,比如CdS、CdTe、CdSe等,因其发光效率高而用做荧光探针,尤其是用于成像,传感器,但是Cd类量子点的生物毒性高,限制了Cd类量子点在有机体的分析检测领域应用。Zn类量子点,与Cd类量子点相比,其较低的毒性,荧光性能较好,而ZnSe量子点因其是紫外到蓝色的区域宽带隙理想蓝光材料,可以作为掺杂改性的主体材料。与在水溶液中合成的镉类量子点相比,ZnS、ZnSe量子点的毒性低得多,表明它们可用作生物测定,细胞和组织成像的凸显标记,如今已逐渐取代Cd类量子点,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在Zn类量子点中掺杂金属离子,可对量子点的荧光特性进行改性;在微球表面外延生长一层无机、大分子壳层,对量子点表面缺陷进行钝化处理,可以增强荧光发光强度,改善稳定性;同时,选择适合的表面修饰剂,可以使得量子点具备优异的水溶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大分子偶联性。因此,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在水相中直接合成毒性较低,荧光产率较高且稳定的L-半胱氨酸修饰的水溶性ZnSe掺杂核壳量子点,并取得以下成果:(1)在水相中利用外延生长法,在Ag:ZnSe量子点表面包覆一层ZnSe壳层,合成以L-半胱氨酸为修饰剂的水溶性Ag:ZnSe/ZnSe量子点。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能谱分析(EDX)、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PL)仪器进行测定,表明成功合成出近似球形的直径约为3.4纳米的Ag:ZnSe/ZnSe量子点,荧光量子产率达到20.59%,而Ag:ZnSe的量子点荧光产率为 15.46%,提高了5.13%。n(Ag:ZnSe):n(ZnSe)=1:0.2,n(Zn):n(Se)=1:1,pH=10,回流1小时,荧光效果最好。该量子点在暗室下能放置50天,仍保持荧光强度不变。在紫外灯长时间照射下,Ag:ZnSe/ZnSe量子点荧光强度变化不大。与Ag:ZnSe量子点相比,Ag:ZnSe/ZnSe量子点在过氧化氢溶液中的稳定性提高。(2)在Ag:ZnSe/ZnSe量子点表面包覆一层ZnS壳层,合成以L-半胱氨酸为修饰剂的水溶性Ag:ZnSe/ZnSe/ZnS量子点。利用TEM、XRD、EDX、IR、UV-Vis、PL等仪器进行测定。成功合成出粒径为3.7nm的Ag:ZnSe/ZnSe/ZnS量子点,球形,荧光量子产率达到24.84%,而Ag:ZnSe/ZnSe的荧光量子产率为24.84%,与Ag:ZnSe相比较,提高了 9.38%。当 pH=10,回流 1.5 小时,核壳壳比例为n(Ag:ZnSe):n(ZnSe):n(ZnS)=1:0.2:0.2,n(Zn):n(S)=1:1时荧光强度最好。该量子点在暗室中能够稳定存放70天。与Ag:ZnSe/ZnSe核壳量子点相比,Ag:ZnSe/ZnSe/ZnS单核双壳量子点在紫外辐射下的稳定性和双氧水氧化作用下的稳定性都有明显提高。(3)采用Stober方法,在Ag:ZnSe量子点外部包覆一层Si02,制备Ag:ZnSe/Si02-NH2纳米微粒。使用常见的仪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透射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荧光光谱等)对Ag:ZnSe/Si02-NH2纳米微粒进行分析,所合成的Ag:ZnSe/Si02-NH2为平均粒径为30 nm球形微粒,荧光量子产率为13.34%。当加入TEOS溶液为20以,APTES为10μl,pH=10时,荧光强度最好。暗室下能稳定放置100天左右,仍保持荧光强度不变;在紫外灯照射下,Ag:ZnSe/Si02能长时间稳定,荧光强度没有发生变化;在过氧化氢溶液中,Ag:ZnSe/Si02-NH2的荧光强度稳定性好,与Ag:ZnSe相比较,Ag:ZnSe/Si02-NH2量子点的稳定性显着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荧光纳米微粒论文参考文献
[1].郭宝琴,刘蓉,吴党洁.超顺磁氧化铁纳米微粒在HER-2阳性乳腺癌模型MRI和荧光成像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2].黄涛.水溶性Ag:ZnSe/ZnSe、Ag:ZnSe/ZnSe/ZnS和Ag:ZnSe/SiO_2-NH_2荧光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3].张李钰,何威,杨颖,孙宏利,宋佳凝.新型核酸适配体荧光纳米微粒用于人干扰素-γ的测定[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
[4].柯鹏.基于金磁复合微粒和荧光纳米粒子的肌红蛋白检测方法[D].湖北工业大学.2016
[5].陈勇兵,王秀玲,刘勇健,刘敏,甫亚锋.双功能磁性荧光纳米复合Fe_3O_4/PMIDA@CdSe/CdS微粒的制备与表征[J].化工新型材料.2016
[6].王静静,刘莹,吴莹,孙松.银纳米微粒对锌卟啉的荧光增强效用研究[J].光学学报.2015
[7].黄跃英,雷康,熊虎,殷香保,黄长文.耦联CD133/ABCG2抗体的荧光磁性纳米微粒的制备与靶向性实验[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
[8].刘秉鑫.温度响应性大分子配体功能化的荧光纳米微粒杂化体系的制备、光学性质及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5
[9].汪鑫.磁性、荧光、CT造影纳米微粒的制备、表征及应用[D].湖北大学.2015
[10]..美国科学家成功运用荧光纳米微粒组成26个字母[J].中国粉体工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