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残留病灶论文_张世恒,杨月明,韩怡波,刘伶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小残留病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灶,微小,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流式,表型。

微小残留病灶论文文献综述

张世恒,杨月明,韩怡波,刘伶[1](2019)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其微小残留病灶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其微小残留病灶(MR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血液科诊治的小儿ALL 62例,记录患儿的一般资料与血液学等指标。所有患儿都给予VDLP方案诱导化疗,记录MDR水平与随访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儿都顺利完成治疗,MRD阳性13例,阳性率为20. 96%。MRD阳性患儿的1年与2年生存率低于MRD阴性患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MRD患儿的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融合基因、染色体核型等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pearman法显示MRD与融合基因、染色体核型都有显着相关性(P <0. 05);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融合基因、染色体核型都为影响MRD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小儿ALL与其MRD存在显着相关性,MRD可预测患儿预后,可指导进行临床个体化治疗,促进改善患儿预后。(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任雨虹,刘澎[2](2019)在《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加。近年来针对CLL的新药层出不穷,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监测逐渐成为评估疗效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目前常用的MRD检测方法,包括流式细胞学和基于PCR法的分子学检测,并介绍了其在初治CLL疗效评价、预后评估和在移植后CLL复发预警方面的应用进展。(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晰,张卓,段明玥,张艳敏,王军阳[3](2019)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化疗后微小残留病灶免疫表型改变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化疗过程中首次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免疫表型的变化规律及特点,为临床诊断及后续微小残留病的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393例B-ALL患儿的免疫分型结果及诱导化疗第15天首次MRD数据。结果:(1)在393例白血病中,B-ALL相关特征性免疫表型的出现频率为:CD19+/CD10+/34+64.4%;CD19+/CD10+/34部分表达,15.5%;CD19+/CD34+/CD20+,58.5%;CD19+/CD10+/CD13+,13.2%;CD19+/CD10+/CD33+,5.9%;CD19+/CD10+/CD117+,0.7%;CD19+/CD10+/CD123+,50.1%;CD19+/CD10-/34±,5.9%;CD19+/CD10-/CD20-,2.5%;CD34bright,12.2%;(2)共有285例首次MRD检测结果呈阳性,有181例(63.5%)MRD检测结果至少有1个抗原荧光强度发生改变,其中出现一个抗原强度变化的为83例(29.1%),2个抗原荧光强度变化的为57例(20.0%),3个抗原荧光强度变化为31例(10.9%),4个及4个以上抗原荧光强度变化为10例(3.5%)。抗原荧光强度变化频率最高的依次为CD45、CD34、CD20;(3)共有7例患儿复发,复发时行免疫分型检测,其中4例与初发时有抗原荧光强度变化。结论:(1)儿童B-ALL远高于其他白血病类型,且具有独特的相关特征性免疫表型。初发B-ALL免疫分型结果不仅可完善白血病MICM分型,更是化疗后MRD监测的线索及客观依据;(2)在儿童B-ALL化疗过程中,免疫表型极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在后续的微小残留病灶检测过程中应注意对变化抗原的判断和追踪。(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9期)

林飞燕,陈志晓,陈金玲,黎莉,李帅[4](2019)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免疫表型及微小残留病灶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细胞免疫表型及其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65例作为本研究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入我院健康体检正常者40例作为本研究对照组。所有受试对象均进行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患者均接受临床治疗,比较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免疫表型的差异,观察MM患者治疗后的MRD阴性与阳性情况并分析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对MRD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ROC曲线分析;对患者随访,比较MM治疗后MRD阳性与阴性组患者无症状进展期PFS。结果观察组受试对象CD19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CD56、CD117以及CD138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两组患者CD38、CD13、CD33、CD20以及CD34阳性表达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CD38 (+)/CD138 (+)为MM阳性诊断标准可知其敏感度为89. 23%(58/65),CD38 (+)/CD138 (+)与CD19 (-)联合检测作为新的标准显示其诊断敏感度为86. 15%(56/65),特异度为76. 92%(50/65),准确度为76. 92%[(56+50)/(56+9+50+15)],ROC曲线分析显示其曲线下面积为0. 823 (0. 747,0. 899)>0. 5。经治疗后,65例MM患者中MRD阴性患者16例,阳性患者49例。分别以CD38 (+)/CD138 (+)/CD19 (-)、CD38 (+)/CD138 (+)/CD19 (-)/CD56 (+)以及CD38 (+)/CD138 (+)/CD19 (-)/CD117 (+)为诊断标准对治疗后MM患者进行MRD诊断,其中CD38 (+)/CD138 (+)/CD19 (-)诊断的敏感度(93. 75%)最高,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 795 (0. 681,0. 909)],CD38 (+)/CD138 (+)/CD19 (-)/CD117 (+)的特异度最高(95. 9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MRD阳性患者的平均PFS为(l5. 47±4. 29)月,MRD阴性患者的平均PFS为(24. 93±5. 46)月,MRD阴性患者PFS明显长于MRD阳性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 337,P=0. 000)。结论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细胞免疫表型及其微小残留病灶检测中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巧梅[5](2019)在《微小残留病灶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动态监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诱导缓解后微小残留病灶(MRD)水平,探讨不同检测时间点的MRD水平与ALL患者复发的关系以及不同检测时间点的MRD水平与3年总生存率(OS)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2010年1月~2015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64例初诊ALL患者进行化疗期间第33天、第12周、第6个月、第9个月、第12个月骨髓MRD水平检测。根据MRD水平分为MRD阳性组和MRD阴性组。评价MRD阳性组和MRD阴性组的性别、年龄、亚型、染色体、融合基因、白细胞计数和化疗第15天骨髓象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分析ALL患者不同检测时间点的MRD水平与复发的关系,并探索MRD水平与患者3年OS的关系。结果:1、64例患者化疗期间,MRD阳性组和MRD阴性组的白细胞计数、BCR-ABL和MLL-AF4融合基因、化疗第15天骨髓象以及危险度分层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D阳性组和阴性组的性别、年龄、亚型、染色体、E2A-PBX1和TEL-AML1融合基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LL患者在化疗期间第33天、第12周和第6个月MRD阳性组复发率显着高于MRD阴性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9个月和第12个月MRD阳性组与MRD阴性组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LL患者化疗期间第33天和第12周MRD阳性组早期复发率显着高于晚期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个月、第9个月和第12个月MRD阳性组与MRD阴性组的早期和晚期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LL患者化疗期间第33天和第12周MRD阳性组与阴性组的3年O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期间第6个月、第9个月和第12个月MRD阳性组与阴性组3年OS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复发与未复发患者3年O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复发患者早期与晚期复发3年O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对64例ALL患者骨髓标本用流式细胞术对MRD进行动态监测,发现MRD对ALL预后可以做出早期预测,ALL患者化疗期间第33天和第12周MRD阳性的患者早期复发率增加;化疗期间MRD阳性出现的时间越早,3年总生存率越低。(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孙丽丽,李慧波,孔德胜,陈文佳,徐秉岐[6](2019)在《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动态微小残留病灶(MRD)的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血液科收治的60例AML患者,在诱导治疗第8天,第21天,每次巩固治疗前1天,结束化疗随访过程中,检测骨髓形态学变化和应用MFC监测患者骨髓MRD,并动态随访。定义未发现异常表型细胞(MRD<10~(-4))为阴性,其余为阳性。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1个月(3到16个月),早期MRD(诱导化疗第8天)阴性的患者占58.33%,MRD阳性的患者占41.67%。MRD阴性的患者在诱导治疗接受第21天100%达到CR,MRD阳性的患者80%达到CR。第一次巩固治疗结束后,MRD阴性的患者预后明显较MRD阳性的患者好。结论:动态监测MRD对预测AML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和预测复发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侯健,钟璐[7](2018)在《加强微小残留病灶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发生率居血液系统肿瘤第2位,至今仍为无法治愈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新药的不断出现,包括免疫调节药物(沙利度胺、来那度胺或泊马度胺)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或卡非佐米)及合并大剂量化疗的自体干细胞移植,MM治疗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不断提高,从传统化疗药物治疗的CR率约5%,到目前的50%以上,显着改善了(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张庆义[8](2017)在《过继细胞转输治疗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过继细胞转输对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应用数据库检索有关CIK细胞治疗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的随机对照试验将检索到的原始研究进行质量评估,评价过继细胞转输治疗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MRD(-)对比MRD(+)的临床预后生存率及安全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72篇,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3个试验报道了3年复发率,化疗后联合CIK治疗组在3年复发率方面与单纯化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IT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头痛、头晕、恶心或心动过速,且多具有自限性,尚未见与AIT相关的感染。结论辅助AIT治疗能降低白血病MRD阳性患者化疗1年的复发率,可改善生存率及远期复发率无明显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7年A0期)

赵晓燕,郭晓珺,汪江平,李园,吴学勤[9](2016)在《探究动态监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微小残留病灶(MRD)动态监测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选取48例T-ALL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追踪监测其不同治疗时间节点的MRD水平,同时进行5年或以上的跟踪随访,分析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特点,评估患儿3年和5年后的累积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在诱导治疗后第35天,MRD水平≥1×10~(-4)的患儿,其完全缓解率远低于MRD水平<1×10~(-4)的患儿,成功缓解后的复发率也显着高于后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远期疗效来看,首次诱导化疗获得完全缓解且MRD<1×10~(-4)的患儿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2.5%和71.2%,而首次化疗获得完全或部分缓解且MRD≥1×10~(-4)的患儿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4.5%和9.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MRD水平对T-ALL患儿的复发预测,治疗方案调整及预后判断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金兴,杨天新,蓝建平[10](2016)在《多参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微小残留病灶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些可被潜在治愈的疾病中,MRD的监测已经在治疗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对于多发性骨髓瘤这个目前仍被认为是难以治愈的疾病,MRD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随着移植和新药的出现给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疗效带来显着的提升,CR率从传统化疗的不足5%提升到50%以上,当前骨髓瘤治疗的目标已从既往追求疾病的平台期转向追求(本文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免疫治疗高峰论坛、2016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暨血液系统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16-05-26)

微小残留病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加。近年来针对CLL的新药层出不穷,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监测逐渐成为评估疗效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目前常用的MRD检测方法,包括流式细胞学和基于PCR法的分子学检测,并介绍了其在初治CLL疗效评价、预后评估和在移植后CLL复发预警方面的应用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小残留病灶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世恒,杨月明,韩怡波,刘伶.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其微小残留病灶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9

[2].任雨虹,刘澎.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的应用进展[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9

[3].张晰,张卓,段明玥,张艳敏,王军阳.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化疗后微小残留病灶免疫表型改变的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4].林飞燕,陈志晓,陈金玲,黎莉,李帅.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免疫表型及微小残留病灶的临床价值[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

[5].张巧梅.微小残留病灶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价值[D].兰州大学.2019

[6].孙丽丽,李慧波,孔德胜,陈文佳,徐秉岐.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7].侯健,钟璐.加强微小残留病灶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意义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8

[8].张庆义.过继细胞转输治疗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

[9].赵晓燕,郭晓珺,汪江平,李园,吴学勤.探究动态监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的临床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6

[10].金兴,杨天新,蓝建平.多参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微小残留病灶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C].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免疫治疗高峰论坛、2016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暨血液系统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2016

论文知识图

4两例患者的FCM和M蛋白检测的异常浆...检测消化道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外...

标签:;  ;  ;  ;  ;  ;  ;  

微小残留病灶论文_张世恒,杨月明,韩怡波,刘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