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标式电子检流计(论文文献综述)
陈祥榛[1](2018)在《支持多点喷射的柴油-LNG双燃料发动机电控单元与标定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将传统非道路柴油机改装为柴油—LNG双燃料发动机不仅能有效地减少排放污染物,同时节约了燃料成本,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本文基于福建省科技厅高校产学合作项目,对柴油—LNG双燃料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开发。本文以SL2110DKT单体泵柴油机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燃料发动机的控制需求进行研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电子控制单元硬件的设计与开发、电子控制单元基础软件的设计和上位机标定软件的开发。电子控制单元硬件采用Mentor Graphics PADS软件进行设计与开发,主要包括主控芯片最小系统电路、电源模块、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执行器驱动模块、CAN通信电路和PCB板等。重点工作是设计升压电路与电磁阀驱动电路并针对选用电磁阀进行匹配,在设计PCB板时,采用单点接地的方式和最小环路定律降低电磁干扰。电子控制单元基础软件采用CodeWarrior软件进行程序编写、调试及生成目标代码,主要包括单片机主程序、底层驱动程序、上层驱动程序和中断处理任务,使电子控制单元可支持双燃料发动机多点顺序喷射。同时结合柴油机标定工作,在基础软件中集成了CAN总线驱动程序、CCP驱动程序和CCP指令的解析程序,以及针对选用的单片机设计了内存双数据区,可通过FLASH更新功能对MAP数据进行在线标定。基于Visual Studio 2013软件进行上位机标定软件开发,主要包括用户界面的设计与各模块后台逻辑功能实现。标定软件功能主要分为四个模块:通信设置、系统参数、MAP标定和数据监测。在通信设置模块中完成上下位机的连接;在系统参数模块中标定独立参数;在MAP标定模块中,可对A2L文件和S-Record文件进行解析,通过在线/离线的方式对MAP数据进行标定,以及可对MAP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和导入/导出;在数据监测模块中,可实时监测和记录柴油机测量变量。最后,对研发的电子控制单元和标定软件进行了台架试验和硬件在环试验,验证了所研发电控单元软硬系统的有效性。
吴军[2](2015)在《一种接触式电子油门位置传感器的研制》文中指出本论文通过对当前现有产品的改进,设计了一种新的电子油门位置传感器。与现有的产品相比,它具有生产效率高,报废率低,生产成本低等特点。在原材料方面新产品省去了导电油墨;在工艺方面,省去了超声波清洗工艺,导电油墨印刷工艺和导电油墨烘烤工艺;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减少了耗材的使用和降低了产品的报废率。论文介绍了接触式电子油门位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生产制造工艺及特点,特别是对油墨制作,油墨印刷,电阻修正,热铆接等工艺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对现有产品的生产工艺分析,查找生产制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改进方案,最终确定用PCB代替塑料印刷底板同时重新设计本体部件的改进方案。运用多种软件来设计PCB底板和新本体,并制作新产品样件进行产品功能的验证。概括起来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所示:(1)学习和分析当前变阻型电子油门位置传感器,包括设计和工艺,查找当前生产制造过程中的问题,包括生产效率和报废率。(2)确定使用PCB代替塑料底板的设计方案,设计新的印刷PCB底板和新的本体。(3)使用Protel DXP设计PCB单板,使用CAM350来制作PCB拼板,使用Solidworks来重新设计本体。(4)使用3D打印机制作新本体样品,购买PCB样品,并制作传感器样品。(5)验证产品设计,使用现有的功能测试机对样品进行测试并进行成本比较。
武恒宝[3](2014)在《直流电子负载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确保电力电子装置的各种性能指标,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一般都要对即将出厂的电力电子装置进行加载特性测试。传统负载一般为电阻、电阻箱等静态负载。这些负载的值及负载类型不易修改,使用不便;负载值随温度或其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精确度不高。电子负载是一种对电力电子装置尤其是电源设备进行性能检测的试验装置。与传统的模拟电阻负载相比具有功能多样、调节便利、体积小、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1],在各种交直流电源及蓄电池等的性能测试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本论文在充分调研和查阅相关技术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直流电子负载总体设计方案,论文详细分析探讨了电子负载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实现。为便于控制的实现和功能的扩展,本设计主要工作是采用运算放大器设计实现了恒阻、恒压和恒流三种工作模式。功率输出器件选用了大功率MOSFET实现,输出功率可达300W以上,并实现了较高的控制精度和较宽的调节范围。采用美国Cygnal公司的C8051F020[2]作为控制器,对检测电路、键盘电路及显示电路的控制,以实现系统对信号的采集、参数的设置及功能选择和各种信息的显示等。实验后期的软、硬件联合调试结果表明,本设计能实现了设计要求的恒流、恒压、恒阻工作模式,测试指标符合预期要求。
刘秋霞[4](2010)在《高阻电子检流计的设计》文中指出在全面分析指针式检流计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高阻电子检流计。采用恒流源式场效应管差分放大电路作为信号检测、放大电路,同时提高了输入阻抗,减小了检测电路对被测电路的影响,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利用LM393电压比较器及其外围电路共同组成了信号比较放大电路,电压比较器LM393的输出控制着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的状态,从而控制着发光二极管的状态,使指示效果更加直观、明显。
李为[5](2009)在《配网电力电缆故障测距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求,目前,越来越多的中低压配电系统由架空线转化成电力电缆输送电能。但是埋设在地下的电缆一旦发生故障,由于电缆敷设地况复杂,往往很难排除故障,阻碍了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直接造成经济损失以及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电缆故障测距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的实际意义。电缆故障测距的方法很多,包括离线故障测距方法与在线故障测距方法。目前离线故障测距方法比较成熟,但查找起来比较麻烦;因在线故障测距方法不够完善,其故障测距结果还不够理想。本文在研究现有的各种电缆故障测距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分布参数电缆物理模型的故障测距方法。对于一条电缆,由于其分布电容的存在,须用分布参数模型来表征电缆的物理模型,本文采用分布参数模型,通过对电缆的分段递推,推导出了电缆物理模型的数学模型。由于电缆物理模型的分布参数数学模型比较复杂,要辨识电缆模型的参数比较困难。由于人工神经网络具有逼近复杂系统的求解能力,本文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对电缆分布参数数学模型的参数进行辨识的方法,并将辨识后的电缆分布参数数学模型用于电缆故障的测距。本文利用matlab软件平台实现了电缆物理模型的人工神经网络数学模型,在ATP仿真平台上搭建了一条1OkV配电电缆模型,并在此电缆模型上产生了用于电缆数学模型辨识的数据样本。利用已得到的数据样本,就电缆物理模型的人工神经网络数学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其训练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对电缆分布参数数学模型的参数进行辨识是可行的。基于辨识后的电缆分布参数数学模型,本文利用在ATP仿真平台上获取的电缆区内两相短路、三相短路的故障数据,就基于分布参数电缆物理模型的故障测距方法进行了仿真分析,其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电缆故障测距方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能在线获得电缆故障的距离。
韩敬伟[6](2007)在《智能测量仪器平台体系结构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我国智能测试仪器一直依赖国外进口或仿制跟踪,难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难以形成平台化、工程化和系列化。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通过综合研究国外不同厂家、不同门类和不同型号的测量仪器的设计思想和发展趋势,总结归纳了智能测量仪器的基本组成和体系架构。在此基础上,论文结合智能测量仪器的特点、我国国情,遵循“通用化、模块化和组合化”的原则,提出了一种具有较强实时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的四处理器架构的智能测量仪器平台,并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架构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最后,结合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研制,论文详细阐述了这种体系架构在智能测量仪器中的应用,验证了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希望本文能够指导智能测量仪器的研发,缩短开发周期,缩小与国外的技术差距,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和开发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测量仪器产业的发展。
薛居宝,杨善迎[7](2006)在《一种实用的电平显示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善迎[8](2004)在《光标式电子检流计》文中认为
杨善迎[9](2003)在《用现代电子器件革新物理实验的研究》文中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不仅能够使学生理解、巩固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的电子元器件不断涌现,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物理实验在这方面受到的冲击尤为显着。采用现代电子技术革新物理实验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1、光标式电子检流计的研究与应用运用短路电流放大器对电流进行检测,运用电压比较器和发光二极管对放大器的输出电压进行比较、显示的方法制成的光标式电子检流计,能克服指针式检流计表头内阻大,临界电阻大,响应速度慢等缺点,能同步定性地显示检测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灵敏、直观,且能检测脉冲电流和变化较快的电流。用于LC电磁振荡的演示,单根导线切割磁感线的演示等实验中取得很好的演示效果。2、内阻几乎为零的小量程电流表的研究与应用微安表的内阻达到3000欧,运用短路电流放大器,结合指针电压表设计制作带集成电路的指针表,即能保留原指针电流表读数稳定、方便、便于观察演示的优点,又克服了指针电流表内阻大、精度低的缺点,其内阻几乎为零。尤其是克服了在小电流测量中,电流表内阻串联在待测回路中,对回路电流的影响。3、激光调制和激光通信演示仪的制作与应用研究现在市售激光调制和激光通信原理演示装置价格较高,我设计和制作的激光调制和激光通信原理演示装置,花费十几元钱就可制作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本装置采用音乐集成电路的输出信号直接对激光二极管发出的连续激光进行强度调制;用光敏二极管作探测器将激光信号转变为音频信号,再经音频集成功率放大电路放大后用喇叭将声音还原。由于在调制和接收电路中采用了集成电路,外围电路元件很少,调试简便,很容易获得成功。4、简易话筒的研究与应用声学教学中,通过话筒来实现声电转换,为示波器提供反映声波变化规律的电信号,借助示波器观察研究声波的波形,学生对声波的波形就有深刻的理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运用音频集成运放电路LM386制作的简易话筒,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用于声学实验,取得良好的效果。5、数字显示、连续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普教仪器中通用的低压电源和学生电源内阻大,负载调整率差。我制作的数字显示、连续可调直流稳压电源,主要有输出电压可调的单片稳压集成电路LM317和ICL7 IO7CPL构成。具有较完善的过载保护功能,连续可调,读数方便、准确,使用方便,价格低廉。6、6V限流充电器 在实验室中,干电池使用起来价格太贵。镍氢「曰也除具有干电池的优点外,没有污染,循环使用寿命可达1000次,长期使用起来很经济。从电池使用寿命角度来看,J漫速恒流充电无疑是对保证电池寿命最好的方法。我主要运用单片稳压集成电路LM3 17制作的6v限流充电器,能够对电池进行慢速恒流充电,保证了电池寿命。7、}舜时特大电流电源的研究与应用 实验室中的稳压电源输出电流一般在4A以下,我运用电容器能够储存电荷释放电荷的特点,制作了瞬时特大电流电源,瞬间输出电流可达近千安培。在电流的磁场教学中,使用该电源能够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电流产生磁场的现象,效果很好。8、正负电荷检验仪的研究与应用 常规的金属泊验电器,易受温度、湿度的影响,效果较差,且.不能直接检验电荷的正负。而现有的用场效应管或晶体三极管制作的电子验电器虽具有灵敏度高,受温度影响小,可直接判断电荷的正负等优点,但容易出现误判,同种电荷在靠近和远离验电器时出现相反的结论,重复性差,准确度不高。我制作的正负电荷检验仪,采用两组高放大倍数的复合管,分别担当正负电荷的检验,对两组电荷的判断彼此独立,互不影响,对称性好,灵敏度也很高;采用CMOS数字电路组成优先鉴别延时一保持电路,防止了检测电路的重复触发和误触发,保证了检验的准确性;.采用双色发光二极管组成“十”、“一”号字符屏,以不同颜色和符号显示检测结果,‘形象直观。9、光强测控仪的研究与制作 现行的光控仪,如光强测量仪,光控报警系统等,种类繁多。其中也存在不少弊端。尤其是作为实验仪器,由于其封装性强,不利于学生对该仪器的掌握。本装置主要是以光电池特性的实验为基本理论,学生通过光强度控制电路、光强度测最电路和光强度报警系统的设计和装配,对光测控仪作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并通过实践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杨善迎,薛居宝[10](2003)在《光标式电子检流计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计的光标式电子检流计能克服指针式检流计表头内阻大 ,响应速度慢等缺点 ,它是利用电子电路和LED发光排同步显示检测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灵敏、直观 ,且能检测脉冲电流和变化较快的电流
二、光标式电子检流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标式电子检流计(论文提纲范文)
(1)支持多点喷射的柴油-LNG双燃料发动机电控单元与标定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非道路发动机的发展现状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双燃料发动机电控系统研发现状 |
1.3 课题来源与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子控制单元的硬件设计 |
2.1 电子控制单元硬件总体结构 |
2.2 主控芯片选型及最小系统模块设计 |
2.2.1 主控芯片选型 |
2.2.2 最小系统模块 |
2.3 电源模块 |
2.3.1 Buck降压电路 |
2.3.2 三端稳压电路 |
2.3.3 Boost升压电路 |
2.4 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 |
2.4.1 曲轴/凸轮轴转速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 |
2.4.2 温度信号处理电路 |
2.4.3 气体温度压力信号处理电路 |
2.4.4 模拟量信号处理电路 |
2.4.5 开关量输入处理 |
2.5 执行器驱动模块 |
2.5.1 双燃料喷射电磁阀驱动电路 |
2.5.2 低边负载驱动电路 |
2.6 CAN通信模块 |
2.7 PCB板的设计与制作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控制单元的基础软件设计 |
3.1 电子控制单元基础软件总体结构 |
3.2 主程序设计 |
3.2.1 起动工况子程序 |
3.2.2 怠速工况子程序 |
3.2.3 常规工况子程序 |
3.3 中断处理任务 |
3.3.1 任务切换 |
3.3.2 曲轴/凸轮轴信号中断 |
3.3.3 电磁阀驱动的中断控制 |
3.3.4 CAN报文接收中断 |
3.4 上层驱动 |
3.4.1 模拟量信号输入处理 |
3.4.2 工作相位判断 |
3.4.3 喷射电磁阀驱动控制 |
3.4.4 CAN报文发送 |
3.4.5 CCP驱动程序与指令处理 |
3.4.6 FLASH更新功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位机标定软件设计 |
4.1 标定软件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 |
4.1.1 功能需求分析 |
4.1.2 开发方式的选择 |
4.1.3 功能模块设计 |
4.2 Duilib库简介 |
4.3 标定软件中界面的绘制 |
4.3.1 界面绘制流程 |
4.3.2 基础控件的使用 |
4.3.3 自定义图谱显示控件 |
4.3.4 自定义仪表显示控件 |
4.4 主界面的设计 |
4.5 通信设置模块的设计 |
4.5.1 通信设置界面 |
4.5.2 CAN通信处理模块 |
4.5.3 建立通信连接 |
4.6 系统参数模块的设计 |
4.7 MAP标定模块的设计 |
4.7.1 MAP标定界面 |
4.7.2 MAP数据测量 |
4.7.3 A2L文件解析功能 |
4.7.4 S-Record格式文件解析功能 |
4.7.5 MAP在线标定功能 |
4.7.6 数据导入/导出功能 |
4.8 数据监测模块的设计 |
4.8.1 数据监测界面 |
4.8.2 监测数据测量 |
4.8.3 数据动态记录 |
4.8.4 特殊独立参数标定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 |
5.1 试验主要设备 |
5.1.1 试验柴油机 |
5.1.2 台架试验装置 |
5.2 系统测试 |
5.2.1 数据监测测试 |
5.2.2 特殊独立参数标定 |
5.2.3 MAP数据标定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附录一:电控单元软件源代码 |
(2)一种接触式电子油门位置传感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电子油门位置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当前工艺分析和设计方案确定 |
2.1 引言 |
2.2 电位计工作原理 |
2.2.1 电位计介绍 |
2.2.2 电位计原理 |
2.3 当前制造流程介绍 |
2.4 丝网印刷工艺介绍 |
2.4.1 线网和刮刀介绍 |
2.4.2 印刷机介绍 |
2.5 导电油墨介绍 |
2.6 电阻油墨及其制作工艺介绍 |
2.7 印刷过程分析 |
2.7.1 超声波清洗底板的介绍 |
2.7.2 印刷工具的安装 |
2.7.3 印刷位置和墨重检查 |
2.7.4 正常印刷 |
2.8 烘烤工艺介绍 |
2.9 印刷底板检查要求介绍 |
2.10 修阻工艺介绍 |
2.11 热铆接工艺介绍 |
2.12 超声波焊接工艺介绍 |
2.13 产品测试要求介绍 |
2.14 产品包装介绍 |
2.15 当前工艺总结 |
2.1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产品的设计 |
3.1 引言 |
3.2 当前产品电气设计分析 |
3.3 机械部件设计分析 |
3.3.1 底板 |
3.3.2 转头 |
3.3.3 本体 |
3.3.4 面盖 |
3.4 新产品部件设计 |
3.4.1 新产品设计方案 |
3.4.2 新底板外形尺寸设计 |
3.4.3 新本体的材料和工艺选择 |
3.4.4 新本体设计方案 |
3.4.5 本体连接器设计 |
3.4.6 本体腔体外部设计 |
3.4.7 本体腔体内部设计 |
3.5 新PCB印刷底板设计 |
3.5.1 PCB介绍 |
3.5.2 新底板电气原理图的绘制 |
3.5.3 PCB电阻图形绘制 |
3.5.4 PCB单板设计 |
3.5.5 PCB拼板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产品制作与验证 |
4.1 引言 |
4.2 尺寸验证 |
4.3 实物制作与验证 |
4.3.1 PCB印刷底板制作 |
4.3.2 本体制作 |
4.3.3 新产品制作 |
4.3.4 新产品测试要求 |
4.3.5 测试设备 |
4.3.6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4 新旧产品成本比较 |
4.4.1 原材料成本比较 |
4.4.2 燃料与动力 |
4.4.3 生产工人工资和福利费 |
4.4.4 制造费用 |
4.4.5 总成本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附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3)直流电子负载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子负载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电子负载的结构组成 |
2.2 电子负载原理及功能 |
2.2.1 电子负载的控制原理 |
2.2.2 电子负载的功能 |
2.3 电子负载总体设计方案 |
2.3.1 直流电子负载的原理 |
2.3.2 直流电子负载的设计结构 |
第3章 电子负载硬件系统设计 |
3.1 电子负载三种模式工作原理 |
3.3 控制电路设计 |
3.3.1 核心处理器 |
3.3.2 键盘模块 |
3.3.3 采样电路模块 |
3.3.4 功率电路模块 |
3.3.5 液晶显示模块 |
3.3.6 D/A 与 A/D 转换模块 |
3.3.7 电源电路设计 |
3.4 电子负载系统 PCB 设计 |
第4章 系统控制软件设计 |
4.1 电子负载系统的控制程序 |
4.2 主程序流程图 |
4.3 电压电流 A/D 采样程序设计 |
4.4 液晶显示子程序 |
4.5 D/A 程序设计 |
4.6 键盘程序设计 |
第5章 系统调试及结果分析 |
5.1 硬件调试 |
5.2 软件调试 |
5.3 调试结果分析 |
5.3.1 实验数据 |
5.3.2 调试结果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高阻电子检流计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总体设计 |
1.1 总体结构 |
2.2 部分电路图及工作原理 |
2.3 系统测试[7] |
3 结论 |
(5)配网电力电缆故障测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力电缆故障测距的研究意义 |
1.2 电力电缆的故障分类 |
1.3 电力电缆故障的原因综述 |
1.4 电缆故障检测的步骤 |
1.5 国内外电力电缆故障测距理论方法 |
1.5.1 阻抗法 |
1.5.2 行波法 |
1.6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缆分布参数模型测距原理 |
2.1 基于电缆物理模型的故障测距原理 |
2.2 电缆故障测距数学模型 |
2.3 基于分布参数电缆物理模型的故障测距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缆模型参数中的神经网络辨识方法 |
3.1 神经网络理论简介 |
3.1.1 神经网络的发展及背景 |
3.1.2 神经网络的一般模型和特点 |
3.1.3 神经网络结构 |
3.1.4 神经网络的特点 |
3.1.5 神经网络的学习方法 |
3.1.6 运用神经网络的基本原则 |
3.1.7 BP算法简介 |
3.2 神经网络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3.3 基于神经网络的电缆模型参数的辨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缆模型参数辨识的仿真研究 |
4.1 电缆模型参数辩识的神经网络模型 |
4.1.1 matlab简介 |
4.1.2 电缆模型参数辨识的神经网络模型 |
4.2 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简介 |
4.3 电缆的ATP仿真模型 |
4.4 数据处理方法 |
4.5 电缆模型参数辨识的训练样本 |
4.6 电缆模型参数辩识的仿真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电缆物理模型故障测距方法的仿真研究 |
5.1 电缆故障仿真 |
5.2 基于电缆物理模型故障测距方法的仿真 |
5.3 仿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6)智能测量仪器平台体系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智能测量仪器的发展 |
1.2 智能测量仪器平台体系结构的发展 |
1.3 智能测量仪器平台体系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智能测量仪器平台基本体系结构 |
2.1 智能测量仪器的特点 |
2.2 智能测量仪器平台基本体系结构 |
2.3 硬件平台基本体系结构与组成 |
2.3.1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 |
2.3.1.1 嵌入式处理器子系统 |
2.3.1.2 存储器子系统 |
2.3.1.3 人机交互接口子系统 |
2.3.1.4 通信接口子系统 |
2.3.1.5 系统总线 |
2.3.1.6 附属电路 |
2.3.2 信号调理 |
2.3.3 输入/输出接口 |
2.3.2.1 模拟输入通道 |
2.3.2.2 模拟输出通道 |
2.3.4 开关、校准及容错处理电路设计 |
2.3.5 专用电路及电源系统 |
2.4 软件平台基本体系结构与组成 |
2.4.1 引导和监控程序 |
2.4.2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4.3 板级支持包 |
2.4.4 设备驱动程序 |
2.4.5 应用程序 |
2.4.5.1 嵌入式实时测量程序 |
2.4.5.2 辅助支持程序 |
第三章 智能测量仪器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
3.1 智能测量仪器设计流程 |
3.2 硬件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
3.2.1 平台硬件选择原则 |
3.2.2 硬件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
3.2.2.1 前面板处理模块设计 |
3.2.2.2 DSP处理系统设计 |
3.2.2.3 GPU图形处理系统设计 |
3.2.2.4 主处理器系统设计 |
3.2.2.5 输入/输出、校准及容错电路设计 |
3.2.2.6 小结 |
3.3 软件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
3.3.1 平台软件选择原则 |
3.3.2 软件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
3.3.2.1 软件总体设计 |
3.3.2.2 前面板处理程序设计 |
3.3.2.3 DSP处理程序设计 |
3.3.2.4 图形显示处理程序设计 |
3.2.3.5 主处理程序设计 |
第四章 智能测量仪器设计实例 |
4.1 硬件平台的选择与设计 |
4.2 软件平台的选择与设计 |
4.3 设计效果 |
第五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光标式电子检流计(论文提纲范文)
工作原理 |
制作方法 |
(9)用现代电子器件革新物理实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光标式电子检流计的制作与应用研究 |
(一) 、 光标式电子检流计制作的必要性 |
(二) 、 集成运算放大器TL084的简单介绍 |
(三) 、 短路电流放大器的原理 |
(四) 、 光标式电子检流计的工作原理 |
(五) 、 光标式电子检流计的制作方法 |
(六) 、 光标式电子检流计的应用示例 |
二、 内阻几乎为零的小量程电流表的研究与应用 |
(一) 、 提高电流表精度的必要性 |
(二) 、 内阻几乎为零的小量程电流表的原理 |
(三) 、 内阻几乎为零的小量程电流表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
(四) 、 内阻几乎为零的小量程电流表的制作与使用 |
三、 激光调制和激光通信演示仪的制作与应用研究 |
(一) 、 激光调制和激光通信演示仪制作的必要性 |
(二) 、 运算放大器LM386的简单介绍 |
(三) 、 激光调制和激光通信演示仪的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
四、 简易话筒的制作和用于声学实验的研究 |
(一) 、 简易话筒制作的必要性 |
(二) 、 简易话筒的原理与制作 |
(三) 、 简易话筒在声学实验中的应用 |
五、 数字显示、连续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的研究与制作 |
(一) 、 制作稳压电源的必要性 |
(二) 、 LM317的简单介绍 |
(三) 、 数字显示、连续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的原理与制作 |
六、 6V限流充电器 |
(一) 、 制作6V限流充电器的必要性 |
(二) 、 6V限流充电器的原理及制作 |
七、 瞬时特大电流电源的研究与制作 |
(一) 、 瞬时特大电流电源制作的必要性 |
(二) 、 瞬时特大电流电源的原理、制作及使用 |
八、 正负电荷检验仪的研究与制作 |
(一) 、 正负电荷检验仪制作的必要性 |
(二) 、 正负电荷检验仪的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
(三) 、 正负电荷检验仪的制作及使用方法 |
九、 光强测控仪的研究与制作 |
(一) 、 光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特性 |
(二) 、 光强测控仪的设计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后记 |
四、光标式电子检流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持多点喷射的柴油-LNG双燃料发动机电控单元与标定软件的研究与开发[D]. 陈祥榛. 福州大学, 2018(03)
- [2]一种接触式电子油门位置传感器的研制[D]. 吴军. 苏州大学, 2015(06)
- [3]直流电子负载的设计与实现[D]. 武恒宝. 河北大学, 2014(10)
- [4]高阻电子检流计的设计[J]. 刘秋霞. 电子技术, 2010(02)
- [5]配网电力电缆故障测距研究[D]. 李为. 浙江大学, 2009(S1)
- [6]智能测量仪器平台体系结构研究[D]. 韩敬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7)
- [7]一种实用的电平显示器[J]. 薛居宝,杨善迎.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6(10)
- [8]光标式电子检流计[J]. 杨善迎. 电子世界, 2004(01)
- [9]用现代电子器件革新物理实验的研究[D]. 杨善迎. 山东师范大学, 2003(02)
- [10]光标式电子检流计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 杨善迎,薛居宝.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