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茜郭景
(解放军第202医院新生儿科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不同穿刺部位静脉留置效果分析。方法:选择120名患儿分别对腋下、手背、脚静脉进行静脉留置,根据其留置效果对比分析。结果:选择腋静脉进行静脉留置保留时间长、静脉炎发生率低,有显著差异。结论:新生儿选择腋静脉进行输液留置针保留时间长、静脉炎发生率低。
【关键词】新生儿;穿刺部位;留置针
【中图分类号】R322.1+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238-02
在新生儿疾病治疗过程中,静脉输液是最主要的给药途径。新生儿是较为特殊的患病群体,在生理、解剖方面有其特殊性,血管较细、弯曲较多、留置时间短,易发生静脉炎等原因,其留置较成人更易失败[1]。我科至2013年起选择腋静脉进行留置输液,明显降低了局部不良反应、延长了留置时间。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共进行120例静脉留置,其中腋静脉30例,手背30例,脚部30例。按照不同的穿刺部位分为3组,即腋静脉穿刺A组、手穿刺B组及脚部穿刺C组。各组间新生儿的日龄、病种等无明显差异。
1.2方法:给予A组实施腋静脉穿刺,B组实施手背静脉穿刺,C组实施脚背静脉或大隐静脉穿刺,3组均选用林华公司生产的Y型24G留置针,穿刺方法均相同。首先对穿刺区域进行消毒,尤其刚出生的新生儿,应用湿巾对其全身的血迹、胎脂等擦拭干净。消毒完毕后,取出静脉留置针与预充式注射器连接并排空气体待用。选取粗、直、弹性好的静脉进行穿刺,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其中选择腋静脉穿刺时,患儿平卧,头偏向对侧并在穿刺侧肩岬下垫一用毛巾做的小枕使其肩膀抬高20~30°,操作者左手持患儿三角肌处将手臂轻轻向外展110~130°,腋窝处呈水平暴露,在上臂内侧近腋窝约0.5~1cm处可见腋静脉的走行,此处即为腋静脉穿刺部分[2],进针角度保持与皮肤呈10~15°之间,进针后见回血表示穿刺成功。之后将针芯拔出,3M贴膜覆盖,胶布固定并接好正压接头。在手背静脉、脚背静脉穿刺成功后用胶布固定时应松紧适宜,以指趾端末梢血运良好为标准,避免过松过紧。同时记录穿刺部位、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期间注意观察有无红肿、渗漏、静脉炎及脱针等现象。
2结果
统计时排除因出院及个别原因而要求拔除留置针的病例,结果见下表
表不同穿刺部位效果比较
对以上3组不同部位静脉留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非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腋静脉未发生脱针现象、静脉炎,而手背静脉及脚部静脉均有发生脱管、静脉炎。用留置针静脉输液时,穿刺部位腋下对留置针的保留时间无影响,腋静脉的穿刺更有利于预防留置针脱针现象、及静脉炎的发生。
3讨论
3.1留置时间(1)上肢静脉管径小,留置针进入血管后紧贴血管壁,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患儿哭吵、活动和换尿布时,易使留置针套管在血管内摆动、弯折、刺激或损伤血管壁,缩短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而腋静脉管腔粗大,管壁厚,走行直,位置恒定,易固定,位置隐蔽,不易被患儿抓掉,安全性高,不易脱出,延长了留置针的使用时间。(2)严格无菌操作是腋静脉留置针时间延长的保障。穿刺前用0.5%碘伏常规消毒2遍,穿刺成功后再次用75%酒精消毒进针处周围皮肤8cm,待干后贴上3M透明敷贴。敷贴7d更换1次,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3)避免穿刺点感染:给患儿沐浴或擦身时要严防水浸润穿刺点局部。本组病例中腋静脉的留置时间一般为5-8d,而头皮、四肢留置时间均2-3d。
3.2手背、脚部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明显高于腋静脉留置针(1)静脉炎:患儿手背、脚部静脉回流速度慢,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易引起局部皮肤发红苍白甚至坏死,局部血管壁长时间处于药物刺激中,易并发静脉炎;腋静脉为大静脉,血流量大,流速快,管壁厚,弹性好,高渗液体进入后,能承受持续输液对血管壁的侧压,有助于高渗液体的输入不易发生静脉炎。(2)液体外渗:手背、脚部静脉持续输液易致液体外渗;腋静脉管径粗,留置针套管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且腋静脉位于上臂肌肉丰满处,从而减少了机械性的摩擦,减少了液体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3)堵管脱管:每次输液完毕用予预冲式注射器连接到正压接头上缓慢推边推边往外拔出注射器。这样既不会回血也不会凝血堵塞。
综上所述,手背、脚部静脉留置时间短,需经常更换穿刺部位,给患儿带来痛苦,增加护士工作量。使用腋静脉留置针可减少反复穿刺的次数,延长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确保抢救时静脉通畅准确及时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即节省经济支出又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间接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家属满意率。
参考文献:
[1]宋雪梅.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的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2011,41(1):54-55.
[2]王啸.腋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学[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0,8(4):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