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稽察特派员制度与内部审计(论文文献综述)
薛文凯[1](2019)在《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研究 ——基于2010-2018年审计结果公告的分析》文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真实以及经营合规的重要保障,对于企业达成经营目标并最终实现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离不开“设计——执行——评价——改进”的内部控制闭环,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对内部控制进行改进能够持续提高内部控制对目标实现合理保证的程度。近年来,由于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导致中央企业“屡审屡犯”现象普遍,造成了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政府审计作为中央企业外部监督体系的一部分,每年都会开展对中央企业的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公告,具有权威性、客观性、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利用政府审计结果公告的客观性以及综合性,通过中央企业审计结果公告揭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实现“对症下药”,对于健全中央企业内部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0-2018年审计署公布的145份中央企业审计结果公告为样本,对审计结果公告反映的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现状进行梳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以帮助中央企业有效防控风险,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本文结合理论阐释了内部控制缺陷的产生原因、后果及其整改,并对中央企业政府审计制度、中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明确了中央企业的监管现状。之后从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整改情况四个方面对审计结果公告反映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中央企业在授权审批、合同控制以及全面预算方面的内部控制普遍存在缺陷并且多数中央企业都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整改不力的情况,而中央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执行——评价——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运行不畅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从内部控制设计、内部控制执行以及内部控制评价与改进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审计结果公告的视角对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分析,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对缓解中央企业“屡审屡犯”的现状提出建议,拓展了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视角,丰富了国有企业政府审计的相关文献,对中央企业改善管理、政府审计提高效率以及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陈琳[2](2014)在《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研究 ——基于重庆市的案例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5年来,国有企业经历了从国营、国有到国家出资企业的改革基本路径。尤其是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批准新一轮机构改革方案,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日益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的法律制度更加健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不断加快,公司治理日趋规范。监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独立的监督机构,是治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权力制衡和监督的作用。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央企业及部分省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分析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吸收国外股份制企业内部监督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归纳总结监事会工作规律和经验,提出改革创新监事会制度的目标、原则和思路,着力从监事会体制、机制和工作制度层面,提出适合当今中国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改革创新的模式,探索监事会工作的制度规范。
云南省国资委董事会和监事会工作处[3](2009)在《求真务实 探索创新 努力开创监事会工作新局面——云南省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十周年回顾》文中指出建立和推行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和规范监事会制度,过渡到从体制上、机制上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云南省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不断解放恩想,求真务实,探索创新,使监事会制度逐步趋于完善,各项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文莎[4](2009)在《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对于完善国有资产的监督机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国有企业监督体制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监督与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缘起,到国有企业稽察特派员与监事会制度在国有重点企业的并行,再到国有企业监事会在国有企业的全面推广与适用,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产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现行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解决了我国国有企业政企分开后所有者监督缺位的问题,建立了一条独立于企业的信息渠道。同时,外派监事会制度在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等方面有着比其它监督制度明显的优势。但是,现行外派监事会制度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它适应范围较窄,仅仅适用于国有独资公司(企业),而对国有控股公司,通过派出的股东代表、国有董事、参加股东会、董事会,对企业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这显然是不够的,不符合国有经济总体发展的要求;它还存在难以实现事前介入、过程监督以及监事会的职能不对应,权责不对等等问题。与此同时,世界很多发达国家在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德国的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中设立企业内部专门监督机构的典型代表,而法国的国有企业监督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国家稽察员制度,还有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对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完善都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针对现行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德国、法国和新加坡的国有企业经营监督体制的制度精髓,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我国未来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模式的选择;第二,国有监事的派出与选任的程序化;第三,国有企业监事会组织机构的内部化;第四,提高国有企业监事会的法律地位;第五,充实国有企业监事会的职权;第六,严格国有监事的法律责任;第七,完善国有监事的激励机制。
徐学毅[5](2009)在《加强国有出资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资产实"两权分离"和分级管理体制;各级国资管理部门受同级人民政府委托,履行出资人职责,建立起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本文拟从各地国资监管部门采取的国有出资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着手,进而分析国有出资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如何加强和完善国有出资企业财务管理提出对策、建议。
万春芳[6](2007)在《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全球经济、竞争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日益聚集在经济与科技上。在这一背景和趋势下,企业经营者的地位日益重要。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是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经营者监管是由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及由此在企业运营中产生的问题决定的。因此,国有企业的成功归根到底还取决于良好的企业经营者的监管模式与机制。本文在对经营者监管理论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首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界定包括政府与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关系与国企经营者监管内涵和理念,并且分析了国外国有企业监管及带给我们的启示。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政府对国企经营者监管的现状,主要从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督机制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深圳的三级授权模式和东方锅炉股票贪污案这两个案例来具体分析现状,分析监管机制出现问题的原因。本文通过以上的分析,提出了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机制的构建,分别从完善政府监管、企业内部监管、社会监管三方面进行构建。首先提出政府监管中的正确定位,同时政府要加快竞争性市场体系的制度建设,并且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加强经营者市场的宏观调控。而企业内部监管机制的重点是加强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管,并在国有企业建立新型的经营者选聘和培养机制。社会监管则从声誉监管、社会舆论监管和道德监管方面进行探讨。本文同时提出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对完善对经营者的监管也是必不可少的。
李小健[7](2007)在《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企业改革经历了20多年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国有公司经营者动力不足、预算软约束、决策失误、监督乏力、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财务管理混乱、财务造假泛滥等。仔细分析这些问题,无一不与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有关,因而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是财务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本文从我国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现状出发,以马克思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现代财务理论为指导,在借鉴国外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首先对国有公司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进行垫铺性的分析说明,这是研究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问题的逻辑出发点。其次,研究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基本内容和运行基础:公司财务治理。再次,对国有公司目前财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目标模式:市场导向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模式。最后,根据目标模式的各构成要素,分别研究了各子机制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内容。第一章导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思路方法,对国内外研究动态作了评述,并说明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财务管理机制总论本章从分析财务关系入手,阐述了财务管理机制的基本概念,说明了财务管理机制与经营机制与财务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财务管理机制的运行基础:公司财务治理,它以产权制度为基础,以财权配置为重点,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也是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运行基础。同时研究了在委托代理制下产权制度安排和财权在国有公司的配置问题。第三章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也是财务管理机制赖以建立的基础。根据利益兼顾原则,提出了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分层确定观点,即国有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总体目标分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济目标和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目标两个层次。具体目标中的经济目标包括公司在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方面的目标,具体目标的社会目标可分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和提高社会效益。第四章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模式构建本章针对目前财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剖析,在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企业财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在构建目标和原则的指导下,设计出了我国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目标模式:市场导向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模式,具体内容为,综合激励的动力机制、运行顺畅的运行机制、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为以后各章研究提出了基本思路。第五章财务管理动力机制根据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的动力机制目标,本章重点探讨了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激励动力方式。年薪制是以年为单位决定工资薪金的制度。在我国试行已有十多年,出现了一元结构、二元结构、三元结构等多种结构模式,本文认为二元结构模式适合我国国情,即年新=基薪+风险收入,对于激励作用最显着的风险收入应以超额利润为依据确定较为合理,即风险收入=超额利润×比例系数×考核指标完成系数。股权激励分为股票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由于股票期权是一种事后给付方式,其动力激励效果最好,对此本文应用实证资料、典型案例分析了股权激励的原理、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第六章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本章对运行机制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原理,结合国有公司具体情况进行了不断完善与创新的具体研究,提出了对策。在预算机制中,要根据公司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预算模式,预算执行与考核要增强力度,克服预算软约束弊端。共同治理的决策机制是以公司财务经理为主,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决策主体、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和遏制经理机会主义的制衡手段,其关键是财务决策权的配置和重大投融资决策的科学管理。财务控制机制的核心是财务控制权的配置,可具体选用集权型、分权型和集权分权结合型等。风险管理机制中,应用预警系统,以定性方法和方量方法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并针对不同财务风险提出了防警与排警措施。第七章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国有公司财务监督机制是建立在内外财务监督关系基础之上的,监督机制的主要方式为审计监督。在外部监督机制中,强调国家审计监督的“龙头”地位和依靠CPA社会审计监督主要力量,并对CPA中介监督出现的信誉危机问题,从国内外相关事件的分析中,查找原因,提出完善的对策。内部监督机制中,应完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保证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及监事会等各层次监督主体有效行使监督权,同时应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会计监督和财务总监制度。第八章财务管理评价机制本章对我国国有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沿革做了回顾,对现行财务指标体系优缺点作了评述,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净利润或每股收益、经济增加值、市盈率、托宾q等财务指标与产品等级品率、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研发费投入比重、技改投入率等非财务指标,使其更适合国有公司的特点。同时,大胆借鉴,应用平衡记分卡、业绩多棱体等方法,从战略上对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机制进行创新。论文创新之处:论文构建的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新模式:市场导向下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型模式,即综合激励的动力机制,运转顺畅的运行机制,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创新性。在财务管理目标确定中提出的分层确定论观点,以及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财务治理以财权配置为中心,财务治理是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运行基础的观点具有新意。
陈美华[8](2007)在《国有资产占有企业审计监督主体的重新确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国有资产占有企业不仅要接受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内部多种形式的监督,而且可能要同时接受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审计监督。由于各种审计主体职责重复、各自为政,在导致审计资源严重浪费的同时,还造成许多国有资产占有企业长期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因此,本文从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现行架构出发,对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及其他多种审计主体的分工与配合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将我国国有资产占有企业置于一个合理有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之中。
李昶[9](2006)在《大型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有资产质量,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我国进行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改革。国资委与授权经营公司依据产权关系,形成了出资者和受资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此种国资产业链的形成,对构筑现代企业国资经营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出资者与受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作为国资代表者的国资委对经营层缺乏有效约束,经营层在自利心理的作用下,不惜违背公司整体利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不应有的流失。因此如何有效的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重点企业的国有资产运营进行有效的监督,成为官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探索试点,我国推出了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作为一种针对大中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的监督制度,正逐步为各方面所接受。但目前对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研究和认识还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为了更好的推行这一制度,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进一步提高对国有资产监管的效益,提高国有资产的安全性。 本文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基本理论和比较、实证等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实施中问题做了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全文除导论外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外派监事会制度的运行特点分析。这部分对外派监事会制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阐述了推行外派监事会的必要性,描述了外派监事会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其在国有企业的运行特点。并在分析财务总监制,稽查特派员定位和不足之处的基础上,说明了实行外派监事会的必要,并对外派监事会和财务总监制及稽查特派员制度进行了比较。第二部分,外派监事会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本部分指出了影响外派监事会作用发挥的社会观念、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和内部机制四个因素,为更好的发挥外派监事会的作用创造了条件。第三部分,加强外派监事会制度的若干思考。本部分说明要想更好实施外派监事会制度,必须充分考虑每个企业的特点,特别是在企业凝聚力、社会文化以及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三方面。由此得出结论,中国的外派监事会制度,应该立足于中国自身的环境和现实,在找准位置、获取有效信息、进行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监事会制度。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一分析视角的创新,从外派监事会和财务总监制,稽查特派员的比较分析,实施外派监事会企业的不同企业文化方面说明如何更好的
王酾安[10](2004)在《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企业的核心。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后,国有企业虽然建立了公司制,但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存在诸多问题。改制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行为短视和不规范,不仅如此,企业经营者还出于各种目的操纵会计工作,屏蔽财务会计真实信息,使得国有企业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等,严重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在客观上影响了国民经济运行秩序。 会计监督是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各种监督。会计监督被看作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体系。会计监督不力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因素,会计监督问题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改制的国有企业更有特殊的强调意义。 国有企业会计监督失效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本文以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为研究重点,找出现行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不足之处,以公司治理为理念,对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重新构建,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所谓多元化,是指会计监督主体由各公司治理主体、各政府部门以及司法部门组成;所谓多层次,是指会计监督中最基础的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然后是经营者的会计监督,再次是除经营者之外的各利益相关者的会计监督,最后是单位外部会计监督,其中司法部门的监督是最高层次的会计监督。在除经营者之外的各利益相关者的会计监督中,要强调国家所有者对国有企业的会计监督。 对于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设计,本文认为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应以公司治理结构为依据,划分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和单位外部会计监督。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又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会计监督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会计监督。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会计监督要在企业内部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即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会计监督,不仅应满足经营者对经营管理的需要,同时还应满足各派利益相关者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而对经营者进行再监督的需要。此外,由于我国国家所有者对国有企业会计监督的好坏是国企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所以对于国有企业的会计监督还应能满足国家所有者对经营者加强监督的需要,因此本文对国家出资者对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模式的构造也进行了分析。 最后说明了加强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外部环境构造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形成会计监督不力,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强调了国有企业会计监督的特殊意义;第二部分论述了国有企业会计监督的历史沿革;第三部分探讨了国有企业会计监督失效的原因: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是针对第三部分国有企业会计监督失效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分别是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和加强国有企业会计监督的外部环境的构造问题。
二、稽察特派员制度与内部审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稽察特派员制度与内部审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研究 ——基于2010-2018年审计结果公告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政府审计结果公告研究 |
1.2.2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研究 |
1.2.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和制度背景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组织演化理论 |
2.1.2 PDCA理论 |
2.2 制度背景 |
2.2.1 中央企业政府审计制度 |
2.2.2 中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
2.2.3 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3 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分析 |
3.1 审计结果公告数据采集说明 |
3.1.1 审计结果公告的样本选择 |
3.1.2 内部控制缺陷的统计原则 |
3.2 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结构分析 |
3.2.1 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总体构成 |
3.2.2 按要素统计的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构成 |
3.3 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趋势分析 |
3.3.1 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总体趋势 |
3.3.2 按要素统计的中央企业内部控制趋势 |
3.4 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业务与要素分析 |
3.4.1 按业务类型统计的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 |
3.4.2 按要素统计的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 |
3.5 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分析 |
3.5.1 审计结果公告反映的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 |
3.5.2 央企整改公告反映的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 |
4 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成因分析 |
4.1 中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
4.1.1 中央企业内部控制设计适应性不足 |
4.1.2 中央企业关键领域内部控制亟待加强 |
4.2 中央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效果有待提高 |
4.2.1 中央企业执行力文化缺失 |
4.2.2 内部控制执行缺乏有效监控 |
4.2.3 考核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内部控制执行效果 |
4.3 中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和改进机制有待优化 |
4.3.1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设计不够科学 |
4.3.2 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机制亟待健全 |
4.3.3 政府审计整改落实机制存在缺陷 |
5 完善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中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
5.1.1 提高中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适应性 |
5.1.2 改进中央企业关键领域内部控制 |
5.2 提高中央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能力 |
5.2.1 加强中央企业执行力文化的建设 |
5.2.2 健全内部控制执行监控机制 |
5.2.3 完善中央企业负责人绩效考评体系 |
5.3 优化中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和改进机制 |
5.3.1 科学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
5.3.2 健全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机制 |
5.3.3 优化审计政府审计整改落实机制 |
6 结束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研究 ——基于重庆市的案例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
第二章 我国监事会制度历史及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
第二节 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产生及发展 |
一、按照《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向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的产生及发展 |
二、按照《公司法》设立监事会的发展与现状 |
第三节 地方国有企业监事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情况 |
一、依据《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派出监事会 |
二、依据《公司法》设立监事会 |
三、地方国有企业监事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启示 |
第四节 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面临的挑战 |
一、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面临的新环境和新问题 |
二、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面对的挑战 |
第三章 国外公司监事会制度研究及启示 |
第一节 大陆法系公司监事会制度 |
一、德国公司监事会制度 |
二、我国台湾地区监察人制度 |
第二节 海洋法系国家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
一、英美国家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形成 |
二、英美国家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现状 |
三、对英美国家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评价 |
第三节 日本公司监察人制度 |
一、日本公司监事会(监察人)制度的形成 |
二、日本公司监事会(监察人)制度现状 |
三、对日本公司监事会(监察人)制度的评价 |
第四节 监事会制度的国际比较及趋同性 |
一、共性及差异 |
二、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化 |
第五节 对我国监事会制度的启示 |
一、公司治理中监督模式的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
二、国有企业监督模式的选择需要“顶层设计” |
三、强化和完善我国监事会制度的途径 |
第四章 重庆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改革历程 |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改革现状 |
一、重庆市“外派内设”监事会体制的制度演进 |
二、重庆市“外派内设”监事会体制的组织架构 |
三、重庆市“外派内设”监事会体制形成以来的工作情况 |
第三节 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一、重庆市“外派内设”监事会机制优势和特点 |
二、重庆市“外派内设”监事会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五章 重庆市国有企业监事会体制完善建议 |
第一节 重构国有企业监事会的功能定位 |
一、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体系 |
二、厘清公司治理体系中的几个关系 |
三、国有企业监事会的职能定位 |
第二节 整合企业内部监督资源 |
一、整合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督资源 |
二、建立与“老三会”常态化的工作联系机制 |
三、建立母子公司监事会工作联动机制 |
第三节 改进监事会工作方式方法 |
一、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 |
二、强化监督成果的运用 |
三、强化监事会及工作机构的设置 |
四、强化监事及监事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
参考文献 |
(4)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理论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的切入点 |
1.3 研究思路与分析方法 |
1.4 文章结构与预期创新点 |
第2章 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理论依据和历史沿革 |
2.1 国有监事概念的界定 |
2.2 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理论依据 |
2.2.1 产权理论 |
2.2.2 代理成本理论 |
2.2.3 分权制衡理论 |
2.3 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历史沿革 |
2.3.1 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监督与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缘起 |
2.3.2 国有企业稽察特派员与监事会制度在国有重点企业并行 |
2.3.3 国有企业监事会在国有企业的全面推广与适用 |
2.3.4 几点基本认识 |
第3章 现行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的利弊分析 |
3.1 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的优势 |
3.1.1 解决了出资人监督缺位问题 |
3.1.2 外派监事会监督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和威慑性 |
3.1.3 外派监事会监督工作具有综合性和规范性 |
3.2 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尚存的主要问题 |
3.2.1 适用范围较窄 |
3.2.2 难以实现事前介入与过程监督 |
3.2.3 职能与权责不对应 |
3.2.4 外派监事会人员组成不合理 |
3.2.5 外派监事会力量薄弱而难以实施有效监督 |
3.3 几点基本评论 |
3.3.1 外派监事会的实践有效保证了出资人监督权的到位 |
3.3.2 外派监事会制度为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建设积累了经验 |
3.3.3 外派监事会制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
第4章 国外国有企业经营监督模式及启示 |
4.1 德国国有企业经营监督模式及启示 |
4.2 法国国有企业监督模式及启示 |
4.3 新加坡淡马锡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
4.3.1 淡马锡公司的简况 |
4.3.2 淡马锡经验对我国发展国有经济的启示 |
第5章 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立法构想 |
5.1 我国未来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模式的选择 |
5.2 国有监事的派出与选任的程序化 |
5.2.1 派出范围 |
5.2.2 选任机关 |
5.2.3 选任程序 |
5.2.4 任职资格 |
5.3 国有企业监事会组织机构的内部化 |
5.3.1 国有企业监事会人员构成设计 |
5.3.2 国有企业监事会机构组成 |
5.3.3 国有企业监事会的角色转换 |
5.3.4 国有企业监事会职能定位 |
5.3.5 处理好国有企业监事会与其他机构关系 |
5.4 提高国有企业监事会的法律地位 |
5.5 充实国有企业监事会的职权 |
5.5.1 一般的职权 |
5.5.2 特殊的职权 |
5.6 严格国有监事的法律责任 |
5.7 完善国有监事的激励机制 |
5.7.1 报酬激励机制 |
5.7.2 声誉激励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加强国有出资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国有出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
2 国有出资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式 |
2.1 会计委派制 |
2.2 稽察派员制 |
2.3 财务总监制 |
3 国有出资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困难 |
3.1 财务管理基础薄弱, 依法理财意识不强 |
3.2 会计核算不规范, 内控机制不健全 |
3.3 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风险防范意识差 |
3.4 内部审计不健全, 外部审计质量不高 |
3.5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能力不强 |
4 加强国有出资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
(6)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章 经营者监管理论基础 |
2.1 委托代理理论 |
2.1.1 委托代理理论的论述 |
2.1.2 委托代理理论问题及其主要类型 |
2.2 公司治理论 |
2.2.1 公司治理概念的界定 |
2.2.2 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
2.3 监督理论 |
2.3.1 共同监督机制 |
2.3.2 相机监督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关问题的界定与国外国企监管借鉴 |
3.1 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的内涵 |
3.2 政府与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关系 |
3.3 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的理念 |
3.4 国外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的借鉴 |
3.5 国外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的启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机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4.1 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机制的现状 |
4.1.1 我国国企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分析 |
4.1.2 外部监督机制的现状分析 |
4.2 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的案例分析 |
4.2.1 深圳市三级授权经营模式的分析 |
4.2.2 东方锅炉股票贪污案分析 |
4.3 监管机制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政府的角色定位不准 |
4.3.2 政府的市场制度构建不完善 |
4.3.3 政府监督管理的非专业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机制的构建 |
5.1 完善政府监管 |
5.1.1 正确界定政府的监管地位 |
5.1.2 竞争性的市场体系的制度建设 |
5.1.3 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 |
5.1.4 加强经营者市场的宏观调控 |
5.2 完善企业内部监管 |
5.2.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5.2.2 建立新型的经营者选聘和培养机制 |
5.3 完善社会监管 |
5.3.1 声誉监管 |
5.3.2 社会舆论监管 |
5.3.3 道德监管 |
5.4 建立与监管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财务管理机制总论 |
2.1 财务及财务关系 |
2.1.1 财务关系实质 |
2.1.2 财务关系内容 |
2.2 机制与财务管理机制 |
2.2.1 机制的内含 |
2.2.2 财务管理机制 |
2.3 财务管理机制与经营机制和财务体制的关系 |
2.3.1 财务管理机制与经营机制的关系 |
2.3.2 财务管理机制与财务体制的关系 |
2.4 财务管理机制的运行基础:公司财务治理 |
2.4.1 公司财务治理及其在财务管理机制中的作用 |
2.4.2 公司财务治理的基础:财权制度 |
2.4.3 委托代理制下的产权制度安排和财权配置 |
第三章 财务管理机制目标 |
3.1 财务管理机制目标的意义及特性 |
3.1.1 财务管理机制目标的意义 |
3.1.2 财务管理目标的特性 |
3.2 主要财务管理目标评价 |
3.2.1 产值最大化 |
3.2.2 利润最大化 |
3.2.3 股东财富最大化或所有者财富最大化 |
3.2.4 每股收益最大化或资本利润率最大化 |
3.3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 |
3.3.1 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各种利益集团 |
3.3.2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 |
3.4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因素及措施 |
3.4.1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因素 |
3.4.2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措施 |
第四章 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模式的构建 |
4.1 构建财务管理机制的原则 |
4.1.1 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
4.1.2 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原则 |
4.1.3 政企职责分开,政资职能分明的原则 |
4.1.4 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权责关系,坚持两权分离原则 |
4.1.5 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的原则 |
4.2 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构成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
4.2.1 财务管理动力机制及其存在问题 |
4.2.2 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
4.2.3 财务监督机制及其存在问题 |
4.2.4 财务评价机制及其存在问题 |
4.3 借鉴西方经验,洋为中用 |
4.3.1 美国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特点 |
4.3.2 德国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特点 |
4.3.3 日本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
4.4 学习西方经验,构建我国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模式 |
4.4.1 西方发达国家财务管理机制给我们的启示 |
4.4.2 我国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目标模式 |
第五章 财务管理动力机制 |
5.1 设计财务动力机制的理论依据 |
5.1.1 经理激励的基本理论 |
5.1.2 财务动力机制的模式 |
5.2 物质激励手段 |
5.2.1 经营者年薪制 |
5.2.2 经营者股权激励 |
5.3 经营者精神激励 |
5.3.1 经营者精神激励概述 |
5.3.2 精神激励的形式 |
5.4 综合激励方案的设计与组织 |
5.4.1 各种激励方法的比较 |
5.4.2 综合激励方案的设计 |
5.4.3 经营者综合激励方案的组织工作 |
第六章 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
6.1 财务预算机制 |
6.1.1 财务预算机构设置 |
6.1.2 预算的编制 |
6.1.3 预算执行 |
6.1.4 预算监控和考评 |
6.1.5 预算模式的选择 |
6.1.6 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机制中的特殊使命 |
6.2 共同治理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 |
6.2.1 共同治理分层财务决策机制的内涵 |
6.2.2 共同治理财务决策机制决策权的配置 |
6.2.3 国有公司筹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管理 |
6.3 财务控制机制 |
6.3.1 相机干预财务控制机制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
6.3.2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权的配置 |
6.3.3 国有公司集团的财务控制 |
6.3.4 改革国有公司经营者选择机制,消除行政任命制 |
6.4 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
6.4.1 财务预警的概念及机制构成 |
6.4.2 财务预警分析方法 |
6.4.3 财务风险的防警与排警对策 |
第七章 财务管理监督机制 |
7.1 构建国有公司财务监督机制的思路 |
7.1.1 国有公司财务监督关系 |
7.1.2 构建国有公司财务监督机制的基本思路 |
7.2 国有公司外部财务监督机制 |
7.2.1 国家对国有公司的财务监督机制 |
7.2.2 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 |
7.3 国有公司内部财务监督机制 |
7.3.1 国有公司内部财务监督基础 |
7.3.2 企业内部职能部门财务监督机制 |
第八章 财务管理评价机制 |
8.1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的概述 |
8.1.1 不同评价主体对公司财务业绩评价一般说明 |
8.1.2 财务评价机制模式的确定 |
8.2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8.2.1 我国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沿革 |
8.2.2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
8.3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机制创新的探索 |
8.3.1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机制的几点思考 |
8.3.2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机制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大型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分析视角、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二、外派监事会监督过程中的特点 |
(一) 外派监事会制度的重要地位 |
(二) 外派监事会制度的发展现状 |
(三) 外派监事会制度的主要内容 |
(四) 我国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的运行特点 |
(五) 对历史上监督制度的经验总结 |
三、外派监事会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一) 整体认识不到位 |
(二) 组织体制不科学 |
(三) 法律法规不完善 |
(四) 内部机制不健全 |
四、加强外派监事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 |
(一) 提高整体认识 |
(二) 优化组织体制 |
(三) 完善法律法规 |
(四) 健全内部机制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国有企业及国有企业会计监督的特殊强调意义 |
1.1 国有企业界定 |
1.2 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
1.3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
1.3.1 所有者缺位或不到位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 |
1.3.2 董事会运作缺乏约束机制 |
1.3.3 企业领导体制不规范 |
1.3.4 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对称 |
1.4 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 |
1.5 国有企业会计监督的特殊强调意义 |
1.5.1 会计监督的基本理论问题 |
1.5.2 会计监督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
1.5.3 会计监督对于改制的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 |
2 国有企业会计监督的历史沿革 |
2.1 会计监督的立法实践 |
2.1.1 《会计法》中会计监督的发展变化 |
2.1.2 新《会计法》中的会计监督体系 |
2.1.3 新老《会计法》中关于会计监督的主要区别 |
2.2 国家出资者对国有企业会计监督问题的提出 |
2.3 国家出资者对国有企业会计监督的模式 |
2.3.1 会计委派制 |
2.3.2 财务总监委派制 |
2.3.3 稽察特派员(外派监事会制) |
2.3.4 国家审计 |
3 引起国有企业会计监督失效的原因 |
3.1 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备,监督功能缺失 |
3.2 国有企业产权界定模糊 |
3.3 现行国有企业经理制度缺陷 |
3.4 会计信息生产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制约 |
3.5 会计系统缺乏监督职能和监督动力 |
3.6 缺乏会计信息公开制度 |
3.7 法律环境的缺陷,政治经济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
4 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 |
4.1 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
4.2 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基本框架 |
4.3 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层次划分 |
4.4 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 |
4.4.1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
4.4.2 单位外部会计监督 |
4.4.3 国家出资者对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模式的构造 |
5 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外部环境构造 |
5.1 理顺产权关系,明晰国有资产投资主体 |
5.2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
5.3 建立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
5.4 健全和完善会计法规,并加大处罚和执法力度 |
5.5 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建立会计的职业管理制度 |
参考文献 |
四、稽察特派员制度与内部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研究 ——基于2010-2018年审计结果公告的分析[D]. 薛文凯.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2]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研究 ——基于重庆市的案例调查研究[D]. 陈琳. 厦门大学, 2014(09)
- [3]求真务实 探索创新 努力开创监事会工作新局面——云南省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十周年回顾[J]. 云南省国资委董事会和监事会工作处. 国有资产管理, 2009(09)
- [4]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研究[D]. 文莎. 湖南大学, 2009(01)
- [5]加强国有出资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与思考[J]. 徐学毅. 科技创新导报, 2009(03)
- [6]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机制研究[D]. 万春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2)
- [7]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研究[D]. 李小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8]国有资产占有企业审计监督主体的重新确立[J]. 陈美华. 财政监督, 2007(04)
- [9]大型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昶.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9)
- [10]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D]. 王酾安. 中国海洋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