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中风论文_向兴刚,沈宝藩,林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出血中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缺血性,脑出血,张量,蛛网膜,磁共振,脑水肿,血浆。

出血中风论文文献综述

向兴刚,沈宝藩,林琳[1](201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痰瘀蒙蔽清窍型出血中风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改良Rankin量表(mR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价国医大师沈宝藩教授自拟方一醒脑开窍汤治疗急性期痰瘀蒙蔽清窍型出血中风病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易于推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中风病方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64例患者,中医辨证:出血中风病(痰瘀蒙蔽清窍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在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第一天起鼻饲或口服醒脑开窍汤,药物组成:叁七粉、当归、丹参、红花、川芎、郁金、贝母、远志、代赭石、牛膝等,功效:活血化瘀、祛痰熄风、醒脑开窍,一日两次,每次200ml,共4周。在干预前,干预2周后、4周后,随访1月后测评NIHSS、GCS、mRS、MBI评分;干预2周后、4周后,随访1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干预4周后,复查头颅CT,对比脑水肿体积。结果:①不同时间NIHS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分组NIHS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②不同时间GC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分组GC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③不同时间mR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分组mR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④不同时间MBI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分组MBI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⑤干预2周后、干预4周后、随访1月后,两组临床疗效与临床总有效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⑥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脑水肿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醒脑开窍汤治疗急性期痰瘀蒙蔽清窍型出血中风病,可以降低NIHSS、mRS评分,提高GCS、MBI评分。②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痰瘀蒙蔽清窍型出血中风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脑水肿,有效改善患者意识障碍、减轻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失、并能够加速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行为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大会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及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19-08-16)

蒋媛静,罗宁[2](2019)在《基于因子分析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合并脑微出血的中医证候要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因子分析方法,探索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合并脑微出血患者的证候要素特征。方法收集195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合并脑微出血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资料,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对各个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进行因子分析统计,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公因子提取,并根据结果确定中医证候要素。结果因子分析共提取6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为80.56%,结合中医证候学进行判断,可归纳为痰湿、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肝阳上亢等。结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合并脑微出血证候要素以痰湿、气虚、血瘀为主,临床治疗应重视健脾化痰、补气、活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19年02期)

马萌[3](2018)在《有关中风病脑缺血与出血问题的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风病脑缺血与脑出血有着相同的病理基础,相同的病机,两者之间可互相影响,相互转化。且两者之间的转化是动态的,具有多变性。中风病无论脑缺血或是脑出血,其结果都是引起局部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缺血缺氧。中风病脑缺血与脑出血的治疗与预后其实并无二致,中风病脑缺血与脑出血是一种疾病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宜割裂开来,尤其是在其治疗过程中,二者是辩证的对立统一。(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杨艳萍,萧峰,王晓辉,于春香,赵福臣[4](2018)在《急性缺血性中风并发出血转变临床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急性缺血性中风并发出血转变在临床中危险性较高,而患者的病发危险程度往往和自身的辩证分型和特征等存在密切关系,因此从探微角度出发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并发出血转变的详细情况进行分析就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本次研究则针对其作出详细分析和综述。(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8年15期)

潘晗[5](2016)在《中药穴位熨敷治疗出血中风急性期脑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中药穴位熨敷治疗出血中风急性期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出血中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给予中药穴位熨敷治疗法,对照组6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24h内、7d、14d叁阶段脑水肿与血肿体积大小等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穴位熨敷治疗出血中风急性期脑水肿疗效显着,副作用小,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6年32期)

张颖[6](2016)在《出血中风中经络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出血中风中经络之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阴虚风动证皮质脊髓束(CST)的受损情况,分析中经络各组证型的CST受损差异,并对叁组FA值比率(rFA值)、Fugl-Meyer(F-M)评分、NIHSS评分的情况进行比较,为出血中风中经络提供临床客观观察指标;分析32例患者CST级别与F-M评分、rFA值与NIHSS评分有无相关性及不同CST级别与rFA值情况比较,探讨DTI评估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2例符合条件的出血性中风病患者,年龄45~77岁(59.13±9.60),出血量8-24m1(14.88±4.60)。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发病1周内行DTI检查,基于感兴趣区(ROI)测量患侧及对侧大脑脚区FA值,并于发病1周内行NIHSS及F-M评定,DTI检查后重建双侧CST。分析32例患者CST级别与F-M评分、rFA值与NIHSS评分有无相关性及对不同CST级别与rFA值情况进行比较;并按证型将32例患者分成叁组: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组(12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9例)、阴虚风动证组(11例),比较中经络各组证型的CST受损差异,并对叁组rFA值、F-M评分、NIHSS评分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对32例患者双侧FA值比较,患侧受损区FA值较对侧相应区域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公式:患侧FA值/健侧FA值得出FA值降低比率(rFA值),发现rFA值和NIHSS评分值具有之间呈显着负相关性(P<0.05),rFA值越高,NIHSS评分越低。2.不同CST级别患者的一般资料、DTI检查及运动功能评定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对不同CST级别与rFA值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不同CST级别的rFA值不全相同。进一步比较见CST 1级与CST 2级、CST 1级与CST 3级、CST 2级与CST 3级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不同CST级别的F-M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可见不同CST级别与F-M评分呈显着负相关性(P<0.05),CST级别越高,F-M评分越低。3.出血中风中经络叁组一般资料、DTI检查及运动功能评定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比较叁组CST级别的例数分布情况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叁组CST级别的例数分布情况不全相同。进一步比较见阴虚风动组与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组、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组、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比较见阴虚风动组CST级别较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组、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明显偏高。分别对叁组的rFA值、F-M评分、NIHSS评分进行检验,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叁组rFA值分布情况不全相同。多重比较结果,阴虚风动组与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组、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的rFA值、F-M值、NIHSS评分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组、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的rFA值、F-M值、NIHSS评分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阴虚风动组rFA值及F-M值较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组、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组低,NIHSS评分较其他两组高。结论:1.出血中风阴虚风动组与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组、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的CST受损程度及FA值大小有一定差异,可将DTI及FA值作为阴虚风动组的临床客观观察指标之一。2.DTI可清晰直观的显示脑出血CST的受损程度,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6-01)

吕晶[7](2015)在《从痰、热、实浅析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风)中医病机》一文中研究指出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中医"中风"范畴,中风虽病机复杂,不外乎风、火、痰、热、瘀等病理因素所致,笔者结合中风的病机,从痰、热、实叁者为切入点,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中风急证,以"肝肾阴虚,痰热化风,腑实气闭"为病机,"痰热腑实"为急性期主要证型,依据"急则治其标"原则,提出"通腑泄热,熄风化痰"为其急性期治法,为临床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吴成翰,陈燕茹,高丽丽[8](2015)在《出血中风病中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借助LncRNA芯片分析,寻找与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导致的出血性中风病相关的LncRNA,进一步分析其与出血性中风病的相关性(包括功能作用及生物标志),为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途径;通过中医辨证将出血中风患者分为中经络及中脏腑,探讨相关LncRNA在这两种证型的表达情况,为中医微观辨证提供分子生物学水平的依据。方法:1.将出血性中风病患者按病因分为:动脉瘤组、血管畸形组、高血压组,按同年龄、同性别配对收集得到相应的对照组,通过Arraystar Human LncRNA Microarray V3.0芯片分析筛选获得各病例组的血浆差异表达LncRNAs和mRNAs(相对于对照组而言),同时结合差异表达LncRNAs与差异表达mRNAs的联合分析结果,进一步分析差异表达LncRNAs与出血性中风病的相关性。2.将出血性中风病患者按中医证候分为:中经络组、中脏腑组,分析差异表达LncRNAs在这两组证型的表达情况。结果:1.出血性中风病血浆中,动脉瘤组有519个上调、278个下调的差异表达LncRNAs,血管畸形组有1666个上调、1478个下调的差异表达LncRNAs,高血压组有978个上调、720个下调的差异表达LncRNAs。对差异表达LncRNAs进一步筛选获得最显着的差异表达LncRNAs,其中LncRNAs ENST00000421997、NST00000446789、ENST00000554552是目前已注释的神经系统较为相关的LncRNAs。2.分别比较最显着的差异表达LncRNAs在中经络组及中脏腑组的表达情况,发现它们在中经络组的表达比中脏腑组更显着。3.动脉瘤组有12个上调和10个下调的差异表达LncRNAs与蛋白编码基因(差异表达LncRNA/mRNA基因联合配对)相关。血管畸形组有192个上调和531个下调的差异表达LncRNAs与蛋白编码基因(差异表达LncRNA/mRNA基因联合配对)相关。高血压组有69个上调和85个下调的差异表达LncRNAs与蛋白编码基因(差异表达LncRNA/mRNA基因联合配对)相关。结论:1.血浆中差异表达LncRNAs可能可以作为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一种生物标志物。2.血浆中差异表达LncRNAs在出血性脑卒中疾病中可能具有某些功能。3.血浆差异表达LncRNAs可能更适合作中经络证的生物标志检测指标,或者血浆差异表达LncRNAs在出血中风病的生物功能可能与其中经络、中脏腑证侯本质差异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5-09-11)

廖传明,刘艳萍,冷建春[9](2015)在《中医治疗脑出血(出血中风)急性期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从《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医学纲目》到《证治汇补》,脑出血一直没有归纳统一确切的病名,直到1986年在经过多次全国性中风专题学术会议及内科学术会议讨论后,统一病名为"中风病",又名"卒中"。199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医临床诊(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5年06期)

李宗武[10](2015)在《脑脉醒神胶囊治疗出血中风后急性期脑水肿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脑脉醒神胶囊对出血中风后急性期脑水肿的临床疗效,为治疗出血中风后急性期脑水肿提供一定的临床实验依据。方法:根据随机数表,将符合标准的6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分为30例治疗组和30例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标准临床路径治疗,治疗组加用通腑泄热、化瘀导痰开窍法治疗,服用脑脉醒神胶囊,疗程14天。通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后24小时内、7天、14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T观察血肿及水肿带吸收情况,计算平均水肿变化速率,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1.治疗前患者脑出血量、周围水肿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均P>0.05)。2.治疗7天、14天后两组患者血肿量均减少,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患者在脑出血的吸收上均有疗效,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脑水肿均较前增大,对照组较治疗组明显,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相比于对照组能延缓脑水肿增大的趋势。治疗14天后,两组患者脑水肿量均吸收减少,但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具有可比性,不能证明脑脉醒神胶囊是否能促进脑水肿吸收。治疗7天后两组间水肿平均变化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两组间平均变化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变化速率在早期(7天内)能够反应脑水肿的增大趋势。4.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标准评分降低不明显,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7天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不明显;治疗14天后两组患者标准评分均有降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治疗组对于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优于对照组。5.在临床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提示脑脉醒神胶囊临床疗效安全。结论:脑脉醒神胶囊具有通腑泄热、化瘀导痰开窍之功。脑脉醒神胶囊结合西医标准临床路径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意识、语言、肢体活动等神经功能缺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血肿的吸收,并且在早期(7天内)延缓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抑制周围水肿的加剧,减轻占位效应,从而减轻患者因继发脑水肿而出现的意识、语言、肢体功能等神经功能缺损。脑脉醒神胶囊治疗出血中风后急性期脑水肿,临床使用中安全可靠,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6-01)

出血中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应用因子分析方法,探索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合并脑微出血患者的证候要素特征。方法收集195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合并脑微出血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资料,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对各个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进行因子分析统计,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公因子提取,并根据结果确定中医证候要素。结果因子分析共提取6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为80.56%,结合中医证候学进行判断,可归纳为痰湿、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肝阳上亢等。结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合并脑微出血证候要素以痰湿、气虚、血瘀为主,临床治疗应重视健脾化痰、补气、活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出血中风论文参考文献

[1].向兴刚,沈宝藩,林琳.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痰瘀蒙蔽清窍型出血中风病的临床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大会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及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2019

[2].蒋媛静,罗宁.基于因子分析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合并脑微出血的中医证候要素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9

[3].马萌.有关中风病脑缺血与出血问题的商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4].杨艳萍,萧峰,王晓辉,于春香,赵福臣.急性缺血性中风并发出血转变临床探微[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

[5].潘晗.中药穴位熨敷治疗出血中风急性期脑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

[6].张颖.出血中风中经络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初步探讨[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

[7].吕晶.从痰、热、实浅析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风)中医病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8].吴成翰,陈燕茹,高丽丽.出血中风病中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分析[C].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

[9].廖传明,刘艳萍,冷建春.中医治疗脑出血(出血中风)急性期研究现状[J].四川中医.2015

[10].李宗武.脑脉醒神胶囊治疗出血中风后急性期脑水肿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一2看出,“行标”辨证中“风痰癖血痹阻...张新渝医学教育与科技[2002年度陕西省卫生厅科研...医学教育与科技[2002年度陕西省卫生厅科研...医学教育与科技[2002年度陕西省卫生厅科研...医学教育与科技[2002年度陕西省卫生厅科研...

标签:;  ;  ;  ;  ;  ;  ;  

出血中风论文_向兴刚,沈宝藩,林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