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连云港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探索组织结构新体制为牵引,着力健全组织网络、创新体制机制、建强人才队伍,不断提升社科工作能力水平,有效开创了全市社科工作新格局。
一、健全组织机构,织密社科工作“一张网”
一方面,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社科工作体系。一是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实现高校社联全覆盖。深入落实江苏省《关于推进高校社科联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宣[2015]3号)精神,将高校社联建设纳入年度重点目标和重要议事日程,深入各高校细致指导和持续推动筹备成立工作,2016年推动淮海工学院等5所高校成立了社联,实现了高校社联从空白到大半成立的突破。2017年和2018年初又推动江苏财会职业学等3所高校成立了社联,至此,市内8所高校全部成立社联,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实现了高校社联全覆盖。二是在全国率先实现一级学科市级学会基本齐全。针对连云港市社科学科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全市仅有经济学、法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少数几个社科类一级学科市级学会的实际,市社联坚持将一级学科市级学会的成立与市各高校学科建设相结合,2016年推动成立了市哲学与社会学学会、市政治学会、市公共管理学会、市心理学与教育学学会、市中国文学学会、市外国文学学会、市艺术学会等7个市级学会,2017年推动市历史学会、市人类学学会、市伦理学会、市新闻传播学会等4个一级学科市级学会成立,并吸收市法学会为团体会员, 2018年推动市体育学会、市宗教学会、市美学会等一级学科市级学会成立,实现一级学科市级学会由“屈指可数”到“基本齐全”的历史转变。三是在全国地级市率先成立了连云港市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委。为切实加强社科类社团党组织建设,市社联积极开展非公有制社会团体党建探索工作,2017年推动在86个社科类社会组织中成立了42个党组织,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连云港市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委,形成了由市社联党组、机关党总支和市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委组成的“一组两委”党的组织构架,从而推动党的建设在全市社科类社会组织中逐步生根开花。四是在全省率先探索成立乡镇街道社联。2018年12月12日,赣榆区赣马镇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江苏省首家乡镇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12月20日,海州区海州街道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这是江苏省首家街道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逐步形成“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四级社联工作机构。另一方面,加强横向联络,搭建合作平台。一是成立国内首家智库行业协会。系统梳理和整合全市党政部门、高校、县区和企事业单位等智库资源,2016年成立连云港市智库业协会, 承担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四大职能,是中国大陆首家智库行业协会。被《光明日报》评为全国智库建设15件标志性事件之一。二是发起成立全国“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智库联盟。积极响应国家加强智库联盟建设的号召,2016年6月,连云港市社联发起成立全国“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智库联盟,至今已发展到53个理事单位(城市社联)和67个会员单位,秘书处常设在连云港市社联,协调推动共同搭建起“一带一路”建设智库合作平台,理事城市轮流组织举办理事大会暨丝路智库论坛,常态化开展智库领域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力量。三是创新成立全省首家地市级社科普及志愿者协会。2016年市社联牵头成立连云港市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协会,把广大社科专家学者、机关企业事单位和街道社区社科普及志愿者组织起来,成立科普小分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科普及志愿工作,为促进公众人文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创新体制机制,激活社科工作“一盘棋”
一是在全国率先建立领导机构工作新体制。制定出台市社联常委会工作规则,在常委会中内设决策咨询等9个专门委员会并明确工作职责,由主席、副主席和常委分工负责。各专门委员会在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分别开展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并定期报告,有效解决了“兼职不兼事、常委不常做”的问题,这在全国社联系统还是首创。二是建立健全规划引领机制。会同市发改委,制定印发《连云港市“三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明确全市社科工作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全市社科发展和社联建设提供了遵循,落实了举措。这是连云港市历史上第一个社科规划。三是健全联系工作机制。建立全市社科普及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全社会社科普及合力;建立市社联机关干部联系社科类社会组织和专家制度,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打造“社科工作者之家”,社联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和创新力日益增强。四是建立健全“达标创模”长效机制。2017年,在全市社科类社会组织中,创新开展为期一年的以“严格落实制度、强力整顿达标、争创模范社团”为主题和“达标创模”活动,切实解决少数社科类社会组织中存在的“拟任班子和召开研讨会不报批、组织不健全、逾期未换届、长期不年审、活动不经常、规定不执行”等突出问题,同时评选表彰一批“模范社团”。在此基础上,2018年又制定印发《关于建立“达标创模”活动长效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会同市民政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组织管理的若干意见》,切实推进“达标创模”活动常态化和社团规范化建设。五是建立健全社科研究、奖励、管理机制。先后出台印发《连云港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办法》《连云港市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管理办法》《连云港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创建与管理办法》等制度,使各项计划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六是建立完善社联党建制度。制定印发了《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党组议事决策制度》《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组织生活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党员教育培训制度》《领导干部上党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党务公开制度》《党员干部述职述廉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党组织建设情况考核制度》《党员千部业绩考评制度》等17项制度。七是建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印发了《连云港市社联后勤管理制度》《连云港市社联机关办文和印章管理制度》《连云港市社联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连云港市社联公务接待管理规定》 《连云港市社联考勤和请(销)假制度》《连云港市社联财务管理规定》《连云港市社联关于规范干部职工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连云港市社联档案管理制度》《连云港市社联信息宣传工作制度》等9项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推动了社联自身规范化建设。
三、建强人才队伍,擎起社科工作“一面旗”
一是建强领军人才团队。组织开展市首届十大社科名家评选和市首批重点智库命名活动,首批建立6个市“社科名家工作室”和命名一批重点智库,建成一批有连云港特色、学术领先,能直接承担全国全省社科研究重大委托项目的知名科研团队。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社科名家和领军团队的项目扶持、出版资助和奖励力度,有力提高了社科工作的影响力带动力。二是加强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实施社科人才“青蓝工程”、青年社科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开展连云港市首届十佳青年社科英才评选等活动,培养了一批青年社科骨干,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队。三是提升社团骨干人才队伍。通过组织赴外学习培训合作课题研究、理论学术沙龙、社科名嘴评优等,培养提升社科人才队伍。建立社团负责人轮训制度,每年赴外举办一期社科工作培训班,打造高素质的社科管理人才队伍。2017年赴武汉大学,2018年赴厦门大学先后举办两期社科工作培训班,100名社科工作者在培训中开拓视野,提升能力。四是建立社科专家人才信息共享机制。首次编印了《连云港市社科工作手册》,进一步明确了全市社科工作任务、政策措施、组织机构、领导人员、通讯方式等,进一步增强了组织之间的联络。市社联专门印发通知,广泛征集社科专家、社科类社会组织和社科成果的基本信息,建立了全市社科专家库、信息库和成果库,整合全市社科资源优势,为开展各类社科评审、评奖、评估、考核,为进一步加强社科组织联络和推进成果转化提供信息共享平台。五是完善人才激励和使用机制。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社科工作者。加强社科优秀人才使用,通过上挂下派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科青年骨干到实践部门锻炼和工作,推动市人事部门在高层次人才选拔、职能评定等方面给予社科类人才政策性倾斜,营造社科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2016年全市选派了一批青年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其中大部分是社科青年骨干。六是完善社科人才柔性流动合作机制。坚持“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通过共建中国社科院“一带一路”(连云港)研究基地、中国社科院知识社会(连云港)研究基地等形式,加强课题合作,发挥中国社科院等高端智库专家优势,联合开展重大课题研究,为连云港市高质量发展服务。
标签:连云港市论文; 制度论文; 组织论文; 工作论文; 社会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科学现状及发展论文; 中国论文; 《大陆桥视野》2019年第1期论文; 连云港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