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组织演化论文_冯家伟,牛梦超,王威,单以银,杨柯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组织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观,塑性,组织,晶粒,晶体,耐热钢,能力。

微观组织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冯家伟,牛梦超,王威,单以银,杨柯[1](2019)在《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的力学行为与微观组织演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和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等手段研究了2.4 GPa级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在时效过程中析出相的演化规律及其与材料力学性能的关系。对组织观察的结果表明,马氏体时效钢在时效过程中析出相的演化规律分为叁个阶段:时效初期富Ni和富Ti团簇的形成、峰时效期金属间化合物Ni_3Ti及其界面处富Mo相的形成、过时效阶段Ni_3Ti的粗化和富Mo相过渡为Ni_3Mo。力学性能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抗拉强度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时效时间为4 h时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2560 MPa。断裂韧性呈现与抗拉强度相反的变化趋势,时效时间为4 h时的断裂韧性值最低,仅为20 MPa·m~(1/2)。根据不同时效阶段材料中析出相的演化规律,探讨了马氏体时效钢的力学行为与析出相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车畅,钱公,杨喜胜[2](2019)在《长期服役T91钢的微观组织定量分析及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超临界锅炉广泛使用的T91钢,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等材料学分析手段,对长期服役条件下T91钢的微观组织进行定量化分析,研究服役前后微观组织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服役后,T91钢析出第二相的总量增加。M23C6和MX相占析出相总量的百分比降低,Laves相占析出相总量的百分比增加。M23C6和Laves相的尺寸增加。Laves相尺寸在运行50 000 h后呈加速增长趋势。(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07期)

刘立娜,于渤[3](2019)在《知识和组织惯例互动演化视角下后发企业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追踪后发企业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探究后发企业动态能力的来源、形成机制及其演进规律,构架一个基于知识和组织惯例互动演化视角的动态能力形成和演化的理论框架。依据这一研究框架,对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简称哈电集团)进行纵向案例研究。研究表明:后发企业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是由利用式动态能力和探索式动态能力两个维度以及每个维度下特定的过程和惯例构成;后发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是知识和组织惯例互动演化的结果;在知识和组织惯例互动演化的过程中,后发企业动态能力呈现出利用式动态能力向探索式动态能力演化的演进规律。(本文来源于《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倪自飞,严木香,刘祥[4](2019)在《冷拔大变形珠光体钢丝微观组织演化与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EM,TEM,VSM和XRD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珠光体钢丝在冷拔大变形过程中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应变量的增加,渗碳体片层经弯曲、剪切、拉伸等变形逐渐转向拉拔方向,最后形成平行于拉拔方向的纤维状组织。冷变形还引起了渗碳体部分溶解,且渗碳体的溶解量随着应变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应变量高于2.18后,渗碳体溶解量显着增加。由于溶解后的碳原子进入到铁素体晶格中,使得铁素体晶格点阵常数变大,其衍射峰随应变量的增加而产生微小左移。应变量较低时,钢丝抗拉强度随着应变量的增加近似线性增加,但是当应变量大于2.18之后,钢丝的抗拉强度显着增加,溶解的碳原子产生的固溶强化效应以及对位错的钉扎作用对钢丝的强度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现代冶金》期刊2019年03期)

夏天东,郭龙帮,张涵,乔及森[5](2019)在《电沉积微/纳米晶镍板微观表征与冷轧变形微观组织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公司生产的电沉积镍板为对象,研究了该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为了深入探讨该金属的力学行为特别是塑性变形机制,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冷轧变形,观察了其微观组织的演化。结果表明,该电沉积镍存在宽晶,尺寸为0.5~1.5μm,并有大量生长孪晶;抗拉强度在385~461 MPa之间,在垂直无始极片方向达到了最低值(385 MPa);在水平有始极片方向达到了最高值(461MPa),且断口具有典型的塑性韧窝状形貌,说明试样塑韧性良好。电沉积镍冷轧变形达到90%时,晶粒尺寸明显减小;随着变形程度增加,硬度逐渐增大,出现了加工硬化。轧制过程导致本来取向随机的晶粒在某些晶面和晶向出现择优取向,当轧制变形达到98%时,晶面织构系数TC_((220))=76.4%,出现了(220)面的变形织构。(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王情情[6](2019)在《切削加工Ti-6Al-4V微观组织形成及演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切削加工中剧烈的力热载荷对钛合金(Ti-6Al-4V)切屑和已加工表面微观组织产生重要影响,改变Ti-6All4V物理力学性能(材料硬度),进而影响Ti-6Al-4V零件服役性能。因此开展切削加工Ti-6Al-4V微观组织形成及演化机理的研究,可预测Ti-6Al-4V已加工表面微观组织演化规律,为Ti-6A1-4V已加工表面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和预测提供理论指导;通过优化Ti-6Al-4V切削工艺参数,改善已加工表面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指导Ti-6Al-4V实际切削加工。另一方面,通过分析Ti-6Al-4V切屑材料微观组织变化可为切屑断裂行为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以直角切削Ti-6Al-4V为研究对象,通过切削理论、材料学、材料力学等理论建模分析,采用有限元及其二次开发技术、显微观测等对Ti-6Al-4V切屑和已加工表面微观组织形成与演化机理进行研究,揭示切削加工Ti-6Al-4V微观组织演化与材料多物理场分布(应变、应变率、温度)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控制零件材料的微观组织演化,阐述材料微观组织演化对Ti-6Al-4V硬度变化的影响机制。首先,针对切削加工中Ti-6Al-4V的晶粒细化机制进行研究,建立晶粒尺寸与材料应变、应变率和切削温度间的映射关系,分析不同切削速度(50-500 m/min)下晶粒尺寸变化规律,揭示不同切削速度下Ti-6Al-4V晶粒细化机制。通过直角切削实验获取切削力、切屑形态以及理论计算切屑材料塑性变形应变/应变率,验证Ti-6Al-4V直角切削有限元仿真模型,获得不同切削速度下Ti-6Al-4V应变、应变率等多物理场分布规律;基于Zener-Hollomon(Z-H)方程修正切削加工Ti-6Al-4V晶粒尺寸预测模型,实现Ti-6All4V晶粒尺寸预测;分别与切屑、已加工表面亚表层、已加工表面最表层晶粒尺寸实验观察统计结果对比验证所建立的Z-H晶粒细化预测模型,获得Ti-6Al-4V晶粒细化临界切削速度;对已加工表面亚表层进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实验观察,探索不同切削速度下晶粒的塑性变形(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细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切削速度为300 m/min时切屑剪切带和已加工表面晶粒细化程度最高,已加工表层晶粒由初始尺寸20 μm左右细化至8μm左右,剪切带晶粒尺寸细化至2-6 μm,在此切削速度(50-300 m/min)范围内,应变率对Ti-6Al-4V晶粒细化起主导作用,塑性变形(动态回复)引起的细化晶粒占比逐渐增大。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300-500 m/min),已细化晶粒尺寸逐渐长大,高切削温度对晶粒细化起主导作用,动态再结晶引起的细化晶粒占比逐渐增大。其次,通过分析切削加工Ti-6Al-4V变形孪晶形成类型,探索切削过程中Ti-6Al-4V变形孪晶形成的临界条件,揭示切削加工Ti-6Al-4V变形孪晶形成机制。采用聚焦离子束切割技术以及TEM观测分析Ti-6Al-4V切屑和已加工表面亚表层区域变形孪晶形貌及类型,耦合切削加工中应变率、温度因素以及Ti-6Al-4V晶粒尺寸变化建立变形孪晶启动临界应力预报模型,获得切削加工Ti-6Al-4V变形孪晶形成的临界条件,实现切削加工Ti-6Al-4V变形孪晶体积分数预测。基于切削过程中材料主应力方向变化以及孪晶界形貌建立孪晶形成模型,揭示切削加工载荷特性对变形孪晶形成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Ti-6Al-4V在较高切削速度(v≥ 200 m/min)下产生{10-11}纳米压缩孪晶,孪晶尺寸在5-30 nm。高应变率、高切削温度和大尺寸晶粒有利于变形孪晶的产生,且高切削温度降低变形孪晶启动临界应力。孪晶界交叉形貌分布与切削过程中材料最大主应力方向变化一致,揭示切削加工载荷特性下Ti-6Al-4V变形孪晶的“扭转-剪切”形成机制。然后,建立切削加工Ti-6Al-4V瞬态加压致热阶段相变预测模型和快速冷却阶段相变预测模型,揭示其马氏体相变机理。分析切削过程中材料应力分布规律对α-Ti和β-Ti位向关系变化的影响规律,揭示瞬态加压致热阶段马氏体相变机制,考虑材料切削温度和局部应力的影响,基于相变动力学建立切削加工Ti-6Al-4V瞬态加压致热阶段相变预测模型,实现瞬态加压致热阶段相变预测;针对切削加工快速冷却速率以及Ti-6Al-4V材料属性(β-Ti稳定元素),建立快速冷却阶段相变预测模型,实现Ti-6Al-4V快速冷却阶段相变预测,并通过TEM实验和XRD物相分析验证预测结果。结果表明,瞬态加压致热阶段α-Ti转变为β-Ti,此阶段相变符合剪切马氏体相变,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切屑剪切带、第二变形区以及已加工表层区域β-Ti体积分数在50%-90%变化,切削加工局部应力降低β-Ti初始相变温度,加速α-Ti向β-Ti转变。快速冷却阶段,已生成的β相又分解为α相和α"相,Ti-6Al-4V最终物相组成为α相、β相和α"相混合组织,且β相体积分数略有降低。α-Ti与β-Ti新生成的位向关系对称性更强,有利于β相分解为α"相。最后,建立切削加工Ti-6Al-4V微观组织演化(晶粒细化、变形孪晶和相变)-显微硬度关系模型,分析切削加工H-6Al-4V微观组织演化对材料硬度的影响规律,揭示切削加工Ti-6Al-4V微观硬化机理。耦合切削加工Ti-6All4V晶粒细化、变形孪晶、相变等微观组织演化,建立微观组织演化-加工硬化(应力)预测模型并与加工硬化(应力)理论计算结果对比进行可靠性验证,探索微观组织演化对Ti-6Al-4V加工硬化(应力)的影响规律;建立切削加工Ti-6Al-4V显微硬度-加工硬化(应力)对应关系,预测切削加工Ti-6Al-4V微观组织演化-加工硬化(应力)-显微硬度变化,揭示切削加工Ti-6Al-4V微观组织演化对其硬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变形孪晶引起的加工硬化机制主要是孪晶界和孪晶内不滑动位错,对Ti-6Al-4V硬度提高影响最大。晶粒细化次之,且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晶粒细化对Ti-6Al-4V加工硬化的影响先增大后减小,切削速度为300 m/min时晶粒细化引起的加工硬化最明显。β相比例变化对Ti-6Al-4V硬度变化影响最小,在瞬态加压致热阶段和快速冷却阶段对Ti-6Al-4V加工硬化影响分别表现为“软化”和“硬化”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6)

杨蒙[7](2019)在《基于元素微调的激光立体成形近TC4合金微观组织演化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TC4钛合金目前在航空航天、汽车、生物医疗等领域受到重点关注,对于形状复杂的结构件,当前主要通过锻造/铸造+机加工及粉末冶金的方式获得,造成合金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周期长。采用激光立体成形技术制备TC4合金正符合对航空航天飞机零部件设计中效率高、周期短、柔性化、性能好的要求。然而,激光立体成形TC4钛合金由于其快速凝固,原始β晶粒内部细长针状α分布特点,造成其呈现高强低塑的特点。要使得激光立体成形TC4钛合金零件能在航空航天领域大范围内使用,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通过调控其微观组织来改善合金强度高、塑性低的特点,基于此,本文通过在低Al、V含量TC4中添加纯Ti的方式,微调合金中Al、V含量,设计出Ti-5.6Al-3.8V、Ti-5.3Al-3.6V、Ti-5.0Al-3.4V叁种钛合金,研究其组织的变化规律及材料的常规室温性能,在此基础上优化合金成分,并针对优化后的激光立体成形Ti-5.6Al-3.8V和Ti-5.3Al-3.6V合金进行亚临界退火加固溶时效处理,研究热处理后晶粒及相的演化规律及其对材料硬度、强度性能的影响,为实现强度高、塑性好的近TC4合金零部件的制备奠定理论基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Ti-5.6Al-3.8V、Ti-5.3Al-3.6V、Ti-5.0Al-3.4V钛合金柱状晶均垂直于扫描方向生长,晶粒平均宽度约600~700μm。随着Al、V含量的等梯度递减,不同成分钛合金晶粒的平均宽度变化很小。沉积材料由Ti-5.6Al-3.8V转变为Ti-5.3Al-3.6V时,β晶内α板条的平均宽度几乎不变;但Al含量再次降低至5.0wt%、V降低至3.4wt%时,α板条尺寸变化较大,由平均约0.91μm增加至平均1.26μm,表明激光立体成形叁种钛合金原始β晶内α相尺度变化并非随Al、V含量的递减而线性变化。2.相同工艺参数下,随着Al、V含量的等梯度递减,叁种钛合金的硬度在减小;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在下降,延伸率在显着增加(从平均约9.9%增加至14.0%),可见其拉伸性能随Al、V含量的递减呈非线性变化;在该工艺参数下激光立体成形Ti-5.6Al-3.8V和Ti-5.3Al-3.6V钛合金的室温拉伸性能达到锻件标准,用于后续的热处理研究。3.选择优化后的激光立体成形Ti-5.6Al-3.8V和Ti-5.3Al-3.6V钛合金进行亚临界退火加固溶时效处理,热处理后柱状晶尺度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晶粒内部α板条的平均宽度、平均长宽比发生显著改变,α板条的平均宽度由0.9μm明显增加至约5μm,长宽比由9显着减小至约4.5,但α相体积分数热处理前后几乎不变。4.两种钛合金热处理后硬度减小;强度略有降低(仅约25MPa);延伸率显着增加(从沉积态的10%~11%增加至12%~17%)。结果表明激光立体成形低Al、V含量的TC4和近TC4钛合金热处理后,在不牺牲合金材料强度的同时能提高钛合金的塑性。(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2)

梁水保[8](2019)在《电-热-力场作用下微互连中微观组织演化及其对可靠性影响的相场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集成电路封装和集成技术的高速发展,微互连焊点尺寸和间距持续减小。目前应用于叁维封装和集成中的微互连焊点和Cu填充硅通孔(TSV)结构的尺寸通常为微米级,微焊点和Cu填充TSV这两种微互连结构中的微观组织演化及其不均匀性对其在电-热-力场下服役时的宏观性能和可靠性影响更为显着。本文工作主要采用相场法从“宏观物理场作用–微观组织演化–宏观性能和可靠性影响”的角度研究了上述两种微互连结构中的微观组织演化及其对可靠性的影响。首先,采用晶体相场法研究了微互连焊点中柯肯达尔(Kirkendall)空洞的形核及生长规律,随后用相场法分别研究了电场和温度梯度作用下焊点中微空洞的演化规律,并探讨了多个微空洞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粗化规律及其对微焊点所承载电压及开路失效的影响;创建了用于研究电场作用下金属材料中晶界迁移和晶粒生长演化的相场模型,并研究了微互连焊点中的β-Sn晶界迁移和晶粒择优生长规律;研究了电场作用下BGA结构Cu/Sn-58Bi/Cu微互连焊点中的微观组织演化、宏观电学和力学性能的变化及微-宏观内在交互作用机制;研究了温度梯度作用下近线型Cu/Sn-58Bi/Cu微互连焊点中的微观组织演化和热传输性能的变化规律,阐明了微观组织不均匀性与热传输性能变化的作用机理;最后采用相场法研究了Cu填充TSV结构中晶粒形貌演化与热-力行为的交互作用及其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Kirkendall空洞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孕育、形核、生长、愈合,微互连Cu/Cu_3Sn界面位向差的增大会促进微空洞的形核,导致微空洞数目增加。研究还发现,电场作用下微空洞向低电势侧迁移,且电场强度较低时,微空洞的迁移速度恒定;微空洞的迁移速度与空洞的半径呈反比,而随着电场强度增大呈线性增大;电场强度足够大时,圆形微空洞定向迁移的同时其演化形貌失稳,甚至呈扁平状。温度梯度下微空洞向冷端迁移,其迁移速度随温度梯度增加而增大,温度梯度足够大时微空洞演化也出现失稳现象;温度梯度下微互连中局部温度不均匀性可使微空洞向低温区聚集合并粗化,直至形成裂纹状微空洞。电场作用下多空洞均会向阴极侧迁移,导致微互连焊点的电压升高,且较低电场下微互连焊点在开路失效时的电压变化幅度更大,电场可加速多空洞的粗化。对电场作用下β-Sn晶界定向迁移和晶粒择优生长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晶界向阳极侧迁移,且c轴垂直于电流方向时该晶粒会优先生长,使得体系两端的电压降低。晶粒择优生长导致的晶粒收缩或生长速度与电流密度呈正比例关系,高密度电流可导致晶粒形貌在定向迁移时演化失稳,即呈扁平状向阳极侧迁移,系统两端的电压随电流加载时间延长而变化。研究还发现,高密度电流作用于均匀多晶体系时不同取向晶粒出现竞争性生长,而不均匀多晶体系中c轴与电流方向夹角较小的晶粒其长大速度减小甚至快速被周围低电阻晶粒吞并,且高密度电流(1×10~5 A/cm~2)作用下使晶粒形貌演化严重失稳,晶粒不再呈多边形状。对电场作用下BGA结构Cu/Sn-58Bi/Cu微互连焊点的微观组织演化和宏观物理性能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Bi原子沿电子流动方向迁移,导致阴极和阳极侧分别形成富Sn层和富Bi层,产生高度不均匀的微观组织,进而导致钎料体中电流密度不均匀分布,且电流主要经过富Sn相传导而尽量绕过富Bi相;微焊点的电阻随着电流加载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钎料体内最大电流密度则逐渐下降;Sn-58Bi钎料中微观组织不均匀性导致其中von Mises应力分布不均匀,富Sn相中的应力高于富Bi相,而富Bi和富Sn相的重新分布使微焊点中的平均von Mises应力随电流加载时间延长而降低;电流应力作用下富Bi相的粗化速度明显大于等温热时效时的粗化速度。对温度梯度作用下线型Cu/Sn-58Bi/Cu微互连焊点的相分离行为和热物理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Bi原子沿热通量方向迁移,Bi原子在冷端偏析而聚集形成富Bi层,在热端形成富Sn层;温度梯度下富Bi相的粗化相比于等温时效条件下更快,且富Bi相的等效半径随时间而呈线性增加;热通量优先通过富Sn相传导而绕过富Bi相,且在两相间产生显着的温度梯度;富Bi相的迁移及偏聚导致Sn-58Bi钎料的热导率显着下降。研究结果还表明,随温度升高,TSV铜柱经历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共叁个阶段;铜柱中不同取向晶粒中应力和应变不同,使得铜柱内应力和应变呈现不均匀分布,各晶粒发生塑性变形的程度亦与其晶粒取向密切相关;铜柱中的平均von Mises应力和平均等效塑性应变随铜柱内晶粒平均尺寸的增大而降低,但当铜柱内晶粒数目较少(即晶粒平均尺寸很大)时,铜柱中平均von Mises应力和平均等效塑性应变随铜柱内晶粒平均尺寸的增加而增大;随铜柱中晶粒平均尺寸的增大,铜胀出量先减小后增大,且Cu/SiO_2界面的剥离可使得TSV中铜胀出量显着增加;服役过程TSV中Cu晶粒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对TSV中热应力分布的影响更为显着,热应力会驱使TSV中具有低杨氏模量的Cu晶粒优先生长,导致铜柱中平均von Mises应力降低,且TSV铜柱中平均弹性应变能密度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9)

王文彪[9](2019)在《多晶铜冷轧塑性变形微观组织与织构演化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是将晶体塑性力学本构关系与有限元方法相结合,从晶粒尺度上模拟金属的塑性变形过程。晶体塑性理论引入了塑性剪切应变来描述滑移系上的位错运动,运用统计学思想将不连续的位错运动看作连续的塑性变形过程,从而将微观结构与宏观的连续介质力学联系在一起。因此,晶体塑性有限元在模拟材料变形过程中织构演变及其对性能的影响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本文以T2紫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单轴拉伸实验和单向冷轧实验,并结合金相显微技术(OM)、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和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研究了多晶铜冷轧塑性变形微观结构演化规律,揭示了多晶铜冷轧塑性变形机制,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多晶铜在不同拉伸和轧制变形量后的试样进行实验表征,发现位错滑移是多晶铜主要的塑性变形机制。在多晶铜塑性变形过程中,晶粒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即沿着拉伸或轧制方向变成细长状。塑性变形使位错产生增殖,位错的运动重构使其相互缠绕形成位错墙,晶粒内部小角度晶界增多;(2)通过对不同拉伸和轧制变形下的多晶铜试样进行EBSD实验分析,得出多晶铜在单轴拉伸变形过程中,随着变形量的增加,极图的强度沿着拉伸方向成对称分布,形成典型的丝织构,即<111>丝织构;多晶铜在冷轧过程中,随着轧制的变形量增加,{111}面极密度呈唇形分布,{110}面织构强度增加,而且集中在ND方向,形成{110}<112>板织构;(3)构建多晶铜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通过试错法拟合单轴拉伸实验所得应力-应变曲线确定了相应晶体塑性材料参数。模拟结果表明,晶体塑性有限元能够很好的模拟多晶铜的应力应变力学行为,而且能够很好的捕捉织构演化的主要特征。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111>丝织构逐步形成,从而形成择优取向。且在拉伸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力应变分布不均匀;(4)利用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对多晶铜冷轧制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出多晶铜晶粒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力应变分布不均匀,晶粒塑性变形所受到的变形抗力随着变形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周围晶粒协调变形的要求,呈现多系滑移的特征,随着变形的增大,滑移系的启动数目增多,且不同的滑移系对塑性变形的贡献值也不同。(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3)

张江溯[10](2019)在《变形多晶体微观组织演化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工程问题复杂程度的日益增长,人们对材料的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材料的性能很大程度上由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所决定。研究微观组织演化及影响因素,能够对多晶体材料微观组织进行设计来改善其材料性能。目前,大量学者是通过实验手段观察研究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化特征,但是仅凭实验很难观察材料形变过程微观行为演化以及取向的变化。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采用计算机仿真手段在预测材料微观组织演化行为及其性能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Voronoi的图基本原理,通过编写Python脚本语言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中构造出叁维多晶体微结构几何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出晶界几何模型,实现了具有不同晶界厚度的多晶体微结构可视化。同时借助该软件内嵌的GUI插件开发辅助工具RSG对话框构造器,编写Python内核脚本程序,设计合理的参数对话框和定义关键字开发出材料微结构前处理建模插件Polycrystal Toolkit。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并结合晶体塑性理论探讨了多晶体晶粒数目以及晶粒初始取向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随后对ABAQUS进行二次开发,采用Fortran语言编写用户自定义场变量VUSDFLD子程序提取各个晶粒变形后的晶体学取向,研究了晶粒取向的演变规律。经研究表明:晶粒粗大的多晶体表面呈现出明显的凹凸现象。在一定体积内,随着晶粒个数的增多,多晶体变形逐渐趋于均匀,而且晶界越多,晶粒之间越紧固,表现出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同等变形条件下初始取向不同的两种多晶体模型应力分布和变形均呈不均匀分布,且同一晶粒的应力分布和变形程度差异非常大。多晶体在连续变形过程中,取向变化比较复杂,同时取向也会随着晶粒的转动发生相应的变化,有的晶粒取向变化较大,有的晶粒取向变化较小,还有些晶粒取向呈梯度分布,但差别很小。晶粒的取向在取向空间内转动的同时也会在某一稳定取向附近开始聚集,在聚集区,部分晶粒的取向梯度也会降低。(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4)

微观组织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超临界锅炉广泛使用的T91钢,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等材料学分析手段,对长期服役条件下T91钢的微观组织进行定量化分析,研究服役前后微观组织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服役后,T91钢析出第二相的总量增加。M23C6和MX相占析出相总量的百分比降低,Laves相占析出相总量的百分比增加。M23C6和Laves相的尺寸增加。Laves相尺寸在运行50 000 h后呈加速增长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组织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冯家伟,牛梦超,王威,单以银,杨柯.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的力学行为与微观组织演化的关系[J].材料研究学报.2019

[2].车畅,钱公,杨喜胜.长期服役T91钢的微观组织定量分析及演化规律[J].金属热处理.2019

[3].刘立娜,于渤.知识和组织惯例互动演化视角下后发企业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J].管理学报.2019

[4].倪自飞,严木香,刘祥.冷拔大变形珠光体钢丝微观组织演化与力学性能[J].现代冶金.2019

[5].夏天东,郭龙帮,张涵,乔及森.电沉积微/纳米晶镍板微观表征与冷轧变形微观组织的演化[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6].王情情.切削加工Ti-6Al-4V微观组织形成及演化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9

[7].杨蒙.基于元素微调的激光立体成形近TC4合金微观组织演化及性能[D].长安大学.2019

[8].梁水保.电-热-力场作用下微互连中微观组织演化及其对可靠性影响的相场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9].王文彪.多晶铜冷轧塑性变形微观组织与织构演化的机理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10].张江溯.变形多晶体微观组织演化行为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的分类及结构四种实验钢的显微组织(a)TRIPA(b)D....5V17.5合金在1250K下沉淀过程...模拟Ni75Al2.5V22.5合金在1200K下沉淀...模拟Ni75Al2.5V22.5合金在1100K下沉淀过...模拟Ni75Al4.3V20.7合金在1230K下沉淀过...

标签:;  ;  ;  ;  ;  ;  ;  

微观组织演化论文_冯家伟,牛梦超,王威,单以银,杨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