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东北暴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暴雨,尺度,水汽,暖锋,东北地区,形势,天气。
东北暴雨论文文献综述
穆广田,周欣欣[1](2019)在《吉林油田力保强降雨期间“零损失”》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穆广田 通讯员周欣欣)近一周以来,吉林油区进入降雨模式。吉林油田超前做好应急抢险和措施保障,严阵以待应对雨情和严峻的防汛形势。进入7月份,这个公司便与省市应急管理部门和气象部门建立起随时沟通咨询制度,根据第一时间掌握的气象信息,制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报》期刊2019-08-19)
任丽,孙磊,张桂华,白雪梅,张天华[2](2019)在《一次东北暖锋锋生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及成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量以及0.25°×0.25°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1日发生在黑龙江南部的暖区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副高加强西伸北抬及有台风活动的背景下,副高外围的水汽输送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低层西南风的增大导致暖锋锋生,暖锋的辐合抬升作用加强,造成较大范围的暴雨天气;锋生区附近存在CSI,锋生作用及CSI的释放,加强了沿着锋面倾斜向上的斜升气流及锋面次级环流,CSI导致的斜升气流的发展进一步触发对流不稳定,导致大范围的垂直上升运动,降水显着加强;暖锋云带内部探空分析显示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以短时强降水为主的对流发展。暴雨是由云团的后向传播造成的,强降水以暖云降水为主,降水效率高,雨强大,暖锋稳定少动,由暖锋锋生所致的对流单体在同一区域重复新生,并沿暖锋自西向东传播,形成列车效应,暴雨中心一直有最大反射率因子超过45 d Bz且降水效率高的强回波活动,持续时间超过4 h,导致强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累积量大。(本文来源于《暴雨灾害》期刊2019年04期)
洪潇宇[3](2019)在《东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ICAPS常规资料、NCEP分辨率1°×1°再分析资料等,对2013年8月15-17日东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范围广、强度大,高空槽及东北冷涡是本次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西南低空急流不断从渤海向东北地区输送水汽并在该地辐合,为本次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散度的高低空配置表明,东北地区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假相当位温的高值区和较大的梯度表明,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出现。本次暴雨的高低空和地面系统配合、动力、热力、水汽条件良好,均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9年21期)
马殿博[4](2019)在《2016年7月20日~23日华北北部、内蒙东部、东北南部地区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天气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地面、高空及云图资料,分析2016年7月20日~23日华北暴雨天气的成因。从形势场来看,此次华北地区暴雨为"东高西低"形势下的冷涡型暴雨;过程后期,华北冷涡东移减弱为冷槽影响内蒙东部一带,在冷槽东移的过程中又形成了新的波动小槽进而影响内蒙东南部、东北南部一带。而随着副高在系统发展过程中不断向西挺进,从华南西部到华北、东北一带的水汽通道建立加强,对后期降水强度的加大及降水落区的北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马梁臣,孙力,王宁[5](2018)在《东北地区典型暴雨个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1°NCEP的GDAS资料同时引入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轨迹模式(HYSPLIT v4.9),选取了东北地区2009年6月27日至7月1日的冷涡暴雨个例、2010年8月19-22日切变暴雨个例、2013年8月14-17日气旋暴雨个例和2012年8月27-30日的台风暴雨个例,模拟计算了四个个例的水汽输送通道以及不同源地的水汽贡献。结果表明:四个暴雨个例的水汽输送通道基本有两支,一支是南海或西太平洋的海上水汽输送,另一支是西北气流的水汽输送。不同天气系统造成的典型暴雨个例的水汽输送特征各有差异。冷涡暴雨个例中,42.1%的水汽贡献来自于西太平洋和南海附近,鄂霍次克海附近的水汽亦有一定的补充,西北气流和海上水汽各约占50%;切变暴雨个例和气旋暴雨个例水汽输送较相近,以西太平洋和南海的通道的水汽输送为主体,西北气流水汽比重减少,另外切变暴雨有局地水汽的贡献;台风暴雨个例中,北太平洋和黄海、渤海水汽是本次台风暴雨水汽主要来源。降水量的大小和分布的密集程度与海上水汽的贡献率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8-10-24)
金宇,金树志,于璐,杨黎黎,王新秀[6](2018)在《2014年一次东北暴雨过程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MICAPS常规数据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自动站及常规气象资料,对2014年6月26日到28日东北地区发生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综合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高空急流对暴雨的作用,并对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横槽转竖和东北低涡是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高空急流的作用促进了高低层的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低层850h Pa为正涡度并有较强的向上的垂直速度,促进了垂直上升运动,为(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4 青年论坛》期刊2018-10-24)
周长志,茅海祥,杨群[7](2018)在《黔东北一次致洪特大暴雨天气过程雷达回波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SWAN等资料,分别从大尺度系统及中尺度特征对2016年7月3~4日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出现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且阻挡高空槽快速东移,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是造成此次特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为降水区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堆积。雷达回波特征分析表明,积层混合型降雨回波在铜仁上空较长时间内聚集,并呈稳定、少动的"准静止状态";强度大于45d Bz的雷达回波垂直伸展厚度与降雨量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径向速度、回波顶高、风场的垂直结构等雷达产品及SWAN产品对客观反映暴雨天气特征也有较好的可参考性。(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8-10-24)
孙颖姝,王咏青,沈新勇,周玉淑,邓国[8](2018)在《一次“大气河”背景下东北冷涡暴雨的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FNL再分析资料、NCEP GDAS资料和观测降水资料,应用HYSPLIT轨迹追踪模式,对2016年7月25日一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背景、大气河在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暴雨前后的演变特征以及暴雨水汽来源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下,东北冷涡、鄂海阻高、日本以东的低压、高低空急流是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过程中有两条源于西太平洋的大气河,一条经我国南海区域向北继而向东北延伸,核心水汽通量极强,另一条经东海、黄海向北输送,两条大气河的湿层均十分深厚。通过大气河的输送作用,热带地区的暖湿水汽直接输送到中纬度地区,为此次暴雨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南来的暖湿气流与东北冷涡环流的偏北干冷气流汇合,在暴雨区附近产生了强烈上升运动,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动力抬升机制。水汽轨迹追踪表明此次暴雨的水汽源地主要有西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和欧亚大陆,低层水汽主要由偏南大气河输送,中层水汽主要来自于西南大气河。(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8年04期)
杨雪艳,秦玉琳,张梦远,张同[9](2018)在《基于“配料法”的东北冷涡暴雨预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4年中国东北地区20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东北冷涡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了低空急流、切变对冷涡暴雨的影响;诊断分析了可表征冷涡暴雨过程中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热力不稳定条件的比湿、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散度、垂直速度、K指数等物理参数,研究了东北冷涡暴雨发生时上述各物理参数需要达到的阈值指标,利用研究的物理参数阈值指标以及低空急流和切变等配料因子构建了东北冷涡暴雨的"配料法"预报模型,结合ECMWF模式和T639模式数值预报产品将"配料法"暴雨预报模型进行了业务化应用试验及效果评估。结果表明,东北冷涡有66%会产生暴雨,冷涡暴雨多发生在7—8月;低空急流和切变对冷涡暴雨有触发作用,91.2%的冷涡暴雨发生时对流层低层存在急流或切变;基于"配料法"的冷涡暴雨预报TS评分比ECMWF模式和T639模式暴雨预报评分提高了7.4%和11.1%,且明显减少了暴雨的漏报率。(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赵珊珊,朱骏[10](2018)在《鄂东北地区暴雨天气过程中尺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反演、自动站降水量等资料,选取发生在鄂东北地区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预报暴雨天气的中尺度因子。从而为预报区域性强降水,确定降水落区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8年21期)
东北暴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量以及0.25°×0.25°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1日发生在黑龙江南部的暖区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副高加强西伸北抬及有台风活动的背景下,副高外围的水汽输送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低层西南风的增大导致暖锋锋生,暖锋的辐合抬升作用加强,造成较大范围的暴雨天气;锋生区附近存在CSI,锋生作用及CSI的释放,加强了沿着锋面倾斜向上的斜升气流及锋面次级环流,CSI导致的斜升气流的发展进一步触发对流不稳定,导致大范围的垂直上升运动,降水显着加强;暖锋云带内部探空分析显示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以短时强降水为主的对流发展。暴雨是由云团的后向传播造成的,强降水以暖云降水为主,降水效率高,雨强大,暖锋稳定少动,由暖锋锋生所致的对流单体在同一区域重复新生,并沿暖锋自西向东传播,形成列车效应,暴雨中心一直有最大反射率因子超过45 d Bz且降水效率高的强回波活动,持续时间超过4 h,导致强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累积量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北暴雨论文参考文献
[1].穆广田,周欣欣.吉林油田力保强降雨期间“零损失”[N].中国石油报.2019
[2].任丽,孙磊,张桂华,白雪梅,张天华.一次东北暖锋锋生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及成因初探[J].暴雨灾害.2019
[3].洪潇宇.东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J].南方农业.2019
[4].马殿博.2016年7月20日~23日华北北部、内蒙东部、东北南部地区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
[5].马梁臣,孙力,王宁.东北地区典型暴雨个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8
[6].金宇,金树志,于璐,杨黎黎,王新秀.2014年一次东北暴雨过程成因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4青年论坛.2018
[7].周长志,茅海祥,杨群.黔东北一次致洪特大暴雨天气过程雷达回波特征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8
[8].孙颖姝,王咏青,沈新勇,周玉淑,邓国.一次“大气河”背景下东北冷涡暴雨的诊断分析[J].高原气象.2018
[9].杨雪艳,秦玉琳,张梦远,张同.基于“配料法”的东北冷涡暴雨预报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18
[10].赵珊珊,朱骏.鄂东北地区暴雨天气过程中尺度特征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