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昌市樟木中学高芬
枯燥的年代、乏味的数字、众多的人物、错综的事件、繁琐的线索……再加上历史科目在诸多学生甚至一些老师的心目中本身就是副科,因此在中学课堂上愿学乐学的学生少之又少。但作为老师,我们深知学好历史对学生一生的重要性,怎样改变这种尴尬的状况让学生重新走进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呢?从教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愿学乐学,学有所得!
一、打破常规呆板的导课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引入时代的活水
如我在讲抗日战争时期东北三省饱受日本铁蹄践踏摧残时,我在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听两首歌曲: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和《长城谣》,让学生在悲壮哀婉的旋律中去感受那段屈辱的历史,了解东北人民颠沛流离的凄惨生活,这样带着强烈的感情走进课堂,主动寻求更多相关历史知识,甚至走出课堂,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来丰富自己;同样,影视剧则更为学生所青睐。比如我在讲解卢沟桥事变时,我结合最近正热播的电视剧《大刀》中的“喜峰口大捷”的故事情节来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子就被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中来,直到下课,很多学生都还沉浸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之中。同样,当我讲到历史文化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化部分的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预习,并且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朗诵比赛。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关汉卿的“天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天;地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地”!有了这样充分的准备,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部分同学甚至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讲到李煜的词时,结合南唐泯灭北宋建立的历史,让学生在《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惆怅中,领略时代的更迭,失败者无限的愁绪与无奈。这样,通过富多彩的形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过去无聊的死记硬背为“我想学,我要记”,教学效果大为改善。
二、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积极投入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许多学生坐在台下只能充当收音机,看老师在台上侃侃而谈,而自己并未收获多少,往往事倍功半。后来,当讲到一些较简单的知识的时候,我决定选择一些学生来担任老师,并指导这些学生讲什么,怎么讲,学生既新奇又感兴趣,讲的同学特别认真,听的同学更加专注,同时,组织台上台下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老师适时引导。在不知不觉中,不仅拓展了宽度深度,更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不少学生爱上历史,都想找机会充当一回小老师。
三、根据历史教学内容,让学生选择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进行讲述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有他喜欢或厌恶的历史人物。作为老师,我们应当及时了解,在尊重学生认识的同时,做出正面积极的引导,而通过让学生讲述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在接受书本知识的同时,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面,有时为了在台上讲几分钟,他们会寻找大量相关资料,此时,若再引导他们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将能更大限度地训练学生思维,甚至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
四、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细,若教师按部就班、一一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的情绪。在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交由学生处理,鼓励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例如,学生将《和同为一家》(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文成公主入藏”编成历史短剧,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文成公主入藏”,路途漫漫,留恋依依,学生在表演中大胆创新,塑造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青海有一座日月山,唐朝时是唐与吐蕃的分界地,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唐太宗特地为她铸造了两面黄金宝镜———日月镜。宝镜能照见中原河山,让她思乡时使用。文成公主途经这里,举目四望,草原空旷,杳无人迹;拿出宝镜东望,长安城繁花似锦,不禁潸然泪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她毅然踏入吐蕃地界,扔掉日月镜。一位留恋故土,却又能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文成公主形象栩栩如生。这一剧情的安排,既尊重了历史,又融入了丰富合理的想象。整个历史短剧流畅、生动、活泼、有趣。大唐皇帝气度非凡,胸襟宽阔,以汉藏两族关系为重,不乏有泱泱大国的风范;吐蕃赞普热情豪爽、豁达朴实;文成公主善良美丽、感情细腻真挚。这些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真实、可信,丝毫不矫揉造作。
历史短剧全部程序由学生自己制作完成,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根据历史学科及中学生的特点,将音乐、诗歌、小说、影视、传说、故事等引入课堂,增强历史知识的时代性、生动性、趣味性,做到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力争向“四十分钟要效益”。真正做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