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树论文_任晓英,高文荣,王政昆,朱万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缅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亲缘,消化道,凸多边形,脂肪,形态,触诊,细胞。

中缅树论文文献综述

任晓英,高文荣,王政昆,朱万龙[1](2019)在《中缅树鼩肥满度、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形态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不同区域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的体重、肥满度、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形态是否存在地理差异,对中国分部的中缅树鼩进行了采样,样本来自于云南省(河口、昆明、勐腊、大理、腾冲和片马)、贵州省(兴义)、四川省(西昌)、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和乐业)和海南省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实验室繁殖的F1代个体,对其体重、胴体重、体长、内脏器官和消化道的长度、重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海南地区中缅树鼩的体重、胴体重和肥满度较大,而昆明地区的较小;海南和大新地区中缅树鼩的褐色脂肪组织和肝脏重量较大,昆明地区的较小,身体组成的其他指标均表现出显着的地区差异;大新地区中缅树鼩的消化道总长度显着大于其他种群,片马地区的最小,片马和腾冲地区中缅树鼩的总消化道含内容物重显着大于其他种群,实验室繁殖个体较小,消化道各指标也出现了地区差异。以上所有结果说明,不同地区的中缅树鼩在体重、肥满度、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形态方面出现了地理差异,而这些差异可能和其适应不同的栖息环境有关。(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7期)

梅丽[2](2019)在《中缅树鼩脂肪组织季节性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栖息于不同自然环境中的动物具有各自的生存适应对策,小型哺乳动物可通过增加产热的方式抵御严寒。NST为小型哺乳动物处于低温环境下的主要产热方式,其发生部位通常被认为是BAT。近年来研究发现,在特定条件刺激下,WAT可诱导产生米色脂肪细胞,该细胞能表达褐色脂肪细胞的产热基因—UCP1。本论文以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为研究对象,在本研究组之前的研究基础上,从个体、组织器官、分子层面探究自然环境下中缅树鼩脂肪组织的季节性变化情况,为建立中缅树鼩在不同季节变化环境下能量稳态维持机制及其生存适应模式提供基础材料。本论文主要进行以下四个部分的研究:1.中缅树鼩体重和产热的季节性变化中缅树鼩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NST及UCP1含量均出现显着季节性差异。其中冬季中缅树鼩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UCP1含量极显着高于夏季,春秋差异不显着。冬季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UCP1含量、NST较夏季分别增加了23.67%、36.74%、22.65%、28.69%、44.34%。表明中缅树鼩在冬季通过增加摄食量,从而增加体重,通过增加UCP1的含量促进NST适应寒冷环境。中缅树鼩冬季体重增加可能与其生境有关。中缅树鼩常栖息的热带、亚热带及其高原地区,食物资源也相对充足,即使在冬季,中缅树鼩仍可通过增加食物储存来满足能量消耗,因此中缅树鼩冬季摄食量高于夏季,以增加体重抵御严寒。其冬季体重的增加有一部分可能来源于脂肪组织的增重。2.中缅树鼩PET/CT扫描及脂肪组织形态学的季节性变化研究(1)PET/CT扫描:本研究利用PET/CT对不同季节下的中缅树鼩进行扫描,探究其脂肪组织的代谢活性。结果显示:(1)白色脂肪组织:冬季中缅树鼩腹股沟WAT的~(18)氟—氟化脱氧葡萄糖(~(18)F-FDG)吸收后,平均辐射值(SUV)最大,夏季SUV最小,春秋两季介于冬夏之间。(2)褐色脂肪组织:冬季中缅树鼩肩胛BAT的~(18)F-FDG吸收后,SUV最大,夏季SUV最小,春秋两季介于两者之间。表明处于冬季的中缅树鼩WAT、BAT的代谢活性均增强。(2)脂肪组织形态学研究(苏木素-伊红染色切片HE):(1)白色脂肪组织:夏季白色脂肪细胞形态较大,为单腔室脂肪滴,冬季分化出具有小脂滴的多腔室脂肪细胞,细胞间隙增多,且颜色变暗。(2)褐色脂肪组织:夏季细胞直径最大,排列疏松,冬季细胞直径最小,细胞数量最多,排列紧密。结果表明WAT中冬季的脂肪滴较夏季明显变小,冬季的WAT颜色变深,表现出与褐色脂肪组织相似的形态,这可能是线粒体数量增加所致,WAT中出现了细胞分化。BAT在冬季细胞数量增多,脂肪滴变小,表明BAT通过分化增加褐色脂肪数量使脂肪组织增重,从而增加UCP1含量,促进NST。3.中缅树鼩脂肪组织流式分析的季节性变化(1)白色脂肪组织:中缅树鼩WAT进行UCP1抗体标记,夏季白色脂肪细胞UCP1阳性表达最低,为8.98%,冬季UCP1阳性表达最高,为60.91%。进一步利用米色脂肪细胞特异性抗体CD137对中缅树鼩腹部WAT进行标记,发现其变化趋势与UCP1标记趋势一样:随着气候变冷,CD137阳性表达的细胞增加。(2)褐色脂肪组织:中缅树鼩BAT进行UCP1抗体标记,夏季BAT有22.38%的细胞显示出阳性,冬季有83.78%的细胞出现UCP1阳性表达。结果表明中缅树鼩在冬季,白色脂肪组织中UCP1及CD137阳性表达均增加,诱导WAT“褐变”,可能产生米色脂肪细胞;BAT中UCP1阳性表达增加,表明其产热活性增强。4.中缅树鼩PPARα、COX-2、PGC-1α基因表达量的季节性变化(1)白色脂肪组织:中缅树鼩WAT中COX-2冬季表达量极显着高于春、夏、秋叁季;PGC-1α表达量冬季达到最高,显着高于夏季,春秋两季PGC-1α表达量介于冬夏之间;PPARα基因表达量季节变化不显著。(2)褐色脂肪组织:中缅树鼩BAT中COX-2秋季和冬季的表达量极显着高于春、夏两季;PGC-1α基因表达量季节变化不显著;PPARα春季和冬季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夏季。中缅树鼩WAT中COX-2、PGC-1α的表达量均表现为冬季高于夏季,说明WAT发生了“褐变”。中缅树鼩BAT中冬季PPARα、COX-2的表达量均高于夏季,说明冬季中缅树鼩BAT通过促进褐色脂肪细胞分化,增加UCP1含量,提高NST越冬。综上所述,中缅树鼩在冬季,通过诱导WAT发生“褐变”,产生米色脂肪细胞,增加UCP1的表达量,弥补由BAT发生的NST不足;褐色脂肪组织则分化出更多的原生褐色脂肪细胞,使UCP1活性增强,提高NST的方式来抵御严寒。本研究首次证明了中缅树鼩在自然环境的低温条件下WAT也能发生褐变,生成产热细胞,BAT发生分化以增加产热。(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8)

朱万龙,叶芳艳,王政昆[3](2019)在《野外、实验室驯化和实验室繁殖中缅树鼩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形态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来源(野外、实验室驯化和实验室繁殖)的中缅树鼩的体重、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形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实验室驯化种群和实验室繁殖种群胴体湿重差异显着,实验室繁殖种群的心干重、肝脏重、肺湿重、肺干重和肾干重都较其他两个种群明显偏大.实验室驯化种群个体之间的胃含内容物重差异显着,胃长度较其他两组差异极显着,其他消化道形态差异指标均表现为野外个体较小.表明不同来源的中缅树鼩在体重、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形态等方面已经出现了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和其栖息的环境有关.(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侯东敏,王政昆,朱万龙[4](2019)在《基于行为及气味对中缅树鼩亲缘识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之一是行为的辨别和分类,动物社会行为发生的首要条件是对气味信号的辨识。亲缘识别是个体产生用于识别的线索从而进行识别的过程。实验基于行为及气味对中缅树鼩的亲缘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亲属与非亲属中缅树鼩的活动、休息、取食、修饰行为表现出昼夜节律性,且活动、休息、修饰行为均呈双峰型;亲属中缅树鼩的取食行为呈双峰型,而非亲属中缅树鼩呈单峰型。中缅树鼩更显着偏向于选择与其具有亲属关系动物的尿液、个体及暗盒气味。以上结果表明亲属和非亲属中缅树鼩的行为模式存在差异。此外,尿液等气味因素会对中缅树鼩的亲缘识别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谌立新,张浩,朱万龙,王政昆[5](2018)在《昆明市海口林场中缅树鼩家域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域是野生动物生态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家域的面积取决于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成本,是衡量个体对环境资源需求的空间标准。为了解野外状态下中缅树鼩的生态习性,采用传统的标记重捕法结合无线电追踪系统于2018年3—5月,对昆明市海口林场野外中缅树鼩种群数量进行估算,对9只野外中缅树鼩家域监测,使用95%最小凸多边形法(MCP)估算家域。结果显示:海口林场中缅树鼩密度为3.4只/公顷,一个成年雄性和雌性每天最远移动距离分别为353.85m和320.23 m,成年雄性家域面积为10 723.86 m~2(n=5),成年雌性家域面积为8 651.43m~2(n=4)。首次采用无线电遥感技术对国内中缅树鼩家域进行研究,旨在充实国内树鼩的野外生态学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梅丽,朱万龙,侯东敏,张海姬,谌立新[6](2018)在《不同季节中缅树鼩脂肪细胞的流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季节下中缅树鼩脂肪组织的变化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对春夏秋冬四季中缅树鼩白色脂肪细胞进行UCP1、CD137,对褐色脂肪细胞进行UCP1抗体标记研究。结果显示:中缅树鼩白色脂肪组织细胞群夏季UCP1、CD137阳性表达最低,分别为8.98%、4.42%,冬季达到最高,分别为60.91%、35.54%;褐色脂肪组织细胞群在夏季UCP1阳性表达为22.38%,冬季则高至83.78%。以上结果表明中缅树鼩在冬季,白色脂肪组织中UCP1及CD137阳性表达均增加,诱导白色脂肪组织"褐变",可能产生米色脂肪细胞;褐色脂肪组织UCP1阳性表达增加,表明其产热活性增强。(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29期)

陈佳琦,马玉华,张庆宇,赵玲,邬继文[7](2018)在《触诊法在中缅树鼩妊娠诊断和预产期确定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树鼩是灵长类的近亲[1],因其体形小、繁殖快、饲养成本低而更具大规模应用的优势,被广泛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2-3]。中缅树鼩是树鼩中地理分布最广的一个种,也是我国的唯一现生树鼩。妊娠诊断和预产期确定是中缅树鼩繁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高中缅树鼩重复利用率和繁殖率,实现中缅树鼩的精细化分段饲养管理,降低饲养成本,推动中缅树鼩实验动物化进程有积极意义。在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18期)

侯东敏,任晓英,王政昆,叶芳艳,朱万龙[8](2018)在《中缅树鼩行为及其节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中缅树鼩行为规律,对中缅树鼩的行为进行了观察。采用竞技场观察中缅树鼩的行为及其节律。结果表明,中缅树鼩主要有活动、取食、交配、修饰、标记、攻击、储食、防御、休息、威吓、友好共11种行为。其中活动行为、交配、取食行为的高峰期均与光照的出现和消失有关,表现出昼夜节律性。中缅树鼩交配行为于7:30~9:30达到高峰,雄性追逐雌性时间可达30~50 min,中缅树鼩交配时间短而次数多。另外还产生较多友好、攻击、储食、标记行为,且凡昼夜节律性行为均同光照周期的变化密切相关。但愿本成果能为促进中缅树鼩的实验动物模型化进程提供部分科学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侯东敏,王政昆,张浩,朱万龙[9](2018)在《中缅树鼩亲缘行为的观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之一是行为的辨别和分类。区分认识动物的活动、休息、取食、标记等行为能够更为系统地理解其生态功能。中缅树鼩在生物学特性上是除灵长类动物外较其他动物更接近于人的哺乳动物,因此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领域的新型实验动物。对中缅树鼩亲缘行为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中缅树鼩具有嗅闻尿液、粪便、阴部等行为,这可能说明尿液、粪便和阴部腺体中包含相关的信息素成分影响其亲缘行为;还发现中缅树鼩发生"伸懒腰"行为,从行为生态学的角度支持中缅树鼩与灵长类近亲的假说。(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侯东敏[10](2018)在《中缅树鼩亲缘识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亲缘识别在哺乳动物的配偶选择、婚配制度的建立以及维持社群等级等方面都居于重要地位。近亲交配不利于有害隐性等位基因在动物后代中保持隐性,极易增加后代的死亡率、畸形率和发病率,致使动物后代繁殖适合度降低,不利于动物种群的生存。近亲交配的有效回避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亲缘识别,它在哺乳动物繁殖育种及种群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化学通讯在哺乳动物的亲缘识别、维护社群结构稳定、领域标记及躲避天敌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尿液化学通讯是哺乳动物进行交流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尿液气味在亲缘识别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作为一种新型实验动物在医学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以中缅树鼩为实验动物,在已知中缅树鼩是否具有亲属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尿液挥发性成分分析、亲缘行为观测以及亲缘气味识别叁个方面分别对亲属和非亲属中缅树鼩进行研究,以期鉴定亲属和非亲属中缅树鼩尿液中与亲缘识别相关的有效挥发性成分;观察亲属和非亲属中缅树鼩共同生活时的行为习性;探索中缅树鼩对于亲属和非亲属个体的尿液气味、动物个体气味、生活暗盒气味的不同反应,为揭示中缅树鼩的亲缘识别机制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本论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1.单个体、亲属与非亲属中缅树鼩尿液的GC-MS分析(1)中缅树鼩单个体、亲属个体共同生活、非亲属个体共同生活时尿液挥发性成分的主要种类均为醇类、烷烃、酯类及酮类;(2)物质“Formic acid,octyl ester”,在中缅树鼩单个体生活的情况下:雄性尿液样本中均未检测到物质存在,而在雌性尿液样本中均能检测到物质存在;在亲属个体共同生活的情况下:所有尿液样本中均能够检测到物质存在;在非亲属个体共同生活的情况下:亲代雌性与子代雄性共同生活时的尿液样本中均未检测到物质存在;而子代雌性与子代雄性共同生活时,雄性尿液样本中均能检测到物质存在,雌性尿液均未检测到物质存在;(3)亲属个体共同生活时尿液特有的物质为:“3-Decen-1-ol,(E)-”、“5-Hept en-1-ol,2,6-dimethyl-”、“[1,1'-Bicyclopentyl]-2-ol”、“5-Tridecene,(Z)-”、“2,4-Di thiapentane”、“Caryophyllene oxide”、“Cyclohexanol,3-ethenyl-3-methyl-2-(1-methylethenyl)-6-(1-methylethyl)-,[1R-(1α,2α,3.beta.,6α)]-”、“Cyclopentane,butyl-”、“Phenol,2-chloro-5-methyl-”和“Corymbolone”;(4)非亲属个体共同生活时尿液特有物质为:“α-Farnesene”;亲属和非亲属中缅树鼩共同生活时其尿液挥发性成分数量和种类都不相同,推测中缅树鼩的亲缘识别受到其尿液中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的调控。2.中缅树鼩亲缘行为模式观测(1)亲属或非亲属个体共同生活时的活动、取食、休息、修饰等行为的高峰期均与光照的出现和消失有关,表现出昼夜节律性;观测到中缅树鼩个体发生“伸懒腰”行为;(2)亲属个体共同生活时的攻击行为发生时间极显着小于非亲属个体共同生活时的时间(P<0.01),亲属个体共同生活时的友好行为发生时间显着大于非亲属个体共同生活时的时间(P<0.05),亲属个体共同生活时的标记行为发生时间显着小于非亲属个体共同生活时的时间(P<0.05);(3)在行为观察中,均发现中缅树鼩产生嗅闻尿液的行为;观察还发现中缅树鼩存在嗅闻粪便和嗅闻阴部的行为。3.中缅树鼩亲缘气味识别观测(1)亲代雌性对亲属个体的选择时间显着大于对非亲属个体的选择时间(P<0.05),子代雌性、子代雄性对亲属个体的选择时间极显着大于对非亲属个体的选择时间(P<0.01);(2)亲代雌性、子代雌性、子代雄性中缅树鼩对亲属个体尿液气味的选择时间均极显着大于对非亲属个体尿液气味的选择时间(P<0.01);(3)亲代雌性、子代雌性对亲属个体生活暗盒的选择时间显着大于对非亲属个体生活暗盒的选择时间(P<0.05),子代雄性对亲属个体生活暗盒的选择时间极显着大于对非亲属个体生活暗盒的选择时间(P<0.01)。综上所述,中缅树鼩的亲缘识别极有可能受到其尿液中挥发性成分的调控,亲属和非亲属个体的行为模式具有较为显着的差异,个体气味、尿液气味以及环境气味等因素均会影响中缅树鼩的亲缘识别行为。(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8)

中缅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栖息于不同自然环境中的动物具有各自的生存适应对策,小型哺乳动物可通过增加产热的方式抵御严寒。NST为小型哺乳动物处于低温环境下的主要产热方式,其发生部位通常被认为是BAT。近年来研究发现,在特定条件刺激下,WAT可诱导产生米色脂肪细胞,该细胞能表达褐色脂肪细胞的产热基因—UCP1。本论文以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为研究对象,在本研究组之前的研究基础上,从个体、组织器官、分子层面探究自然环境下中缅树鼩脂肪组织的季节性变化情况,为建立中缅树鼩在不同季节变化环境下能量稳态维持机制及其生存适应模式提供基础材料。本论文主要进行以下四个部分的研究:1.中缅树鼩体重和产热的季节性变化中缅树鼩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NST及UCP1含量均出现显着季节性差异。其中冬季中缅树鼩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UCP1含量极显着高于夏季,春秋差异不显着。冬季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UCP1含量、NST较夏季分别增加了23.67%、36.74%、22.65%、28.69%、44.34%。表明中缅树鼩在冬季通过增加摄食量,从而增加体重,通过增加UCP1的含量促进NST适应寒冷环境。中缅树鼩冬季体重增加可能与其生境有关。中缅树鼩常栖息的热带、亚热带及其高原地区,食物资源也相对充足,即使在冬季,中缅树鼩仍可通过增加食物储存来满足能量消耗,因此中缅树鼩冬季摄食量高于夏季,以增加体重抵御严寒。其冬季体重的增加有一部分可能来源于脂肪组织的增重。2.中缅树鼩PET/CT扫描及脂肪组织形态学的季节性变化研究(1)PET/CT扫描:本研究利用PET/CT对不同季节下的中缅树鼩进行扫描,探究其脂肪组织的代谢活性。结果显示:(1)白色脂肪组织:冬季中缅树鼩腹股沟WAT的~(18)氟—氟化脱氧葡萄糖(~(18)F-FDG)吸收后,平均辐射值(SUV)最大,夏季SUV最小,春秋两季介于冬夏之间。(2)褐色脂肪组织:冬季中缅树鼩肩胛BAT的~(18)F-FDG吸收后,SUV最大,夏季SUV最小,春秋两季介于两者之间。表明处于冬季的中缅树鼩WAT、BAT的代谢活性均增强。(2)脂肪组织形态学研究(苏木素-伊红染色切片HE):(1)白色脂肪组织:夏季白色脂肪细胞形态较大,为单腔室脂肪滴,冬季分化出具有小脂滴的多腔室脂肪细胞,细胞间隙增多,且颜色变暗。(2)褐色脂肪组织:夏季细胞直径最大,排列疏松,冬季细胞直径最小,细胞数量最多,排列紧密。结果表明WAT中冬季的脂肪滴较夏季明显变小,冬季的WAT颜色变深,表现出与褐色脂肪组织相似的形态,这可能是线粒体数量增加所致,WAT中出现了细胞分化。BAT在冬季细胞数量增多,脂肪滴变小,表明BAT通过分化增加褐色脂肪数量使脂肪组织增重,从而增加UCP1含量,促进NST。3.中缅树鼩脂肪组织流式分析的季节性变化(1)白色脂肪组织:中缅树鼩WAT进行UCP1抗体标记,夏季白色脂肪细胞UCP1阳性表达最低,为8.98%,冬季UCP1阳性表达最高,为60.91%。进一步利用米色脂肪细胞特异性抗体CD137对中缅树鼩腹部WAT进行标记,发现其变化趋势与UCP1标记趋势一样:随着气候变冷,CD137阳性表达的细胞增加。(2)褐色脂肪组织:中缅树鼩BAT进行UCP1抗体标记,夏季BAT有22.38%的细胞显示出阳性,冬季有83.78%的细胞出现UCP1阳性表达。结果表明中缅树鼩在冬季,白色脂肪组织中UCP1及CD137阳性表达均增加,诱导WAT“褐变”,可能产生米色脂肪细胞;BAT中UCP1阳性表达增加,表明其产热活性增强。4.中缅树鼩PPARα、COX-2、PGC-1α基因表达量的季节性变化(1)白色脂肪组织:中缅树鼩WAT中COX-2冬季表达量极显着高于春、夏、秋叁季;PGC-1α表达量冬季达到最高,显着高于夏季,春秋两季PGC-1α表达量介于冬夏之间;PPARα基因表达量季节变化不显著。(2)褐色脂肪组织:中缅树鼩BAT中COX-2秋季和冬季的表达量极显着高于春、夏两季;PGC-1α基因表达量季节变化不显著;PPARα春季和冬季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夏季。中缅树鼩WAT中COX-2、PGC-1α的表达量均表现为冬季高于夏季,说明WAT发生了“褐变”。中缅树鼩BAT中冬季PPARα、COX-2的表达量均高于夏季,说明冬季中缅树鼩BAT通过促进褐色脂肪细胞分化,增加UCP1含量,提高NST越冬。综上所述,中缅树鼩在冬季,通过诱导WAT发生“褐变”,产生米色脂肪细胞,增加UCP1的表达量,弥补由BAT发生的NST不足;褐色脂肪组织则分化出更多的原生褐色脂肪细胞,使UCP1活性增强,提高NST的方式来抵御严寒。本研究首次证明了中缅树鼩在自然环境的低温条件下WAT也能发生褐变,生成产热细胞,BAT发生分化以增加产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缅树论文参考文献

[1].任晓英,高文荣,王政昆,朱万龙.中缅树鼩肥满度、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形态的比较[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梅丽.中缅树鼩脂肪组织季节性变化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朱万龙,叶芳艳,王政昆.野外、实验室驯化和实验室繁殖中缅树鼩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形态的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侯东敏,王政昆,朱万龙.基于行为及气味对中缅树鼩亲缘识别的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9

[5].谌立新,张浩,朱万龙,王政昆.昆明市海口林场中缅树鼩家域的初步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梅丽,朱万龙,侯东敏,张海姬,谌立新.不同季节中缅树鼩脂肪细胞的流式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7].陈佳琦,马玉华,张庆宇,赵玲,邬继文.触诊法在中缅树鼩妊娠诊断和预产期确定方面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

[8].侯东敏,任晓英,王政昆,叶芳艳,朱万龙.中缅树鼩行为及其节律的研究[J].野生动物学报.2018

[9].侯东敏,王政昆,张浩,朱万龙.中缅树鼩亲缘行为的观察研究[J].绿色科技.2018

[10].侯东敏.中缅树鼩亲缘识别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中缅树鼩第二下臼齿(左)和第叁下...中缅树鼩头骨背面(a)、头骨腹面(...中缅树鼩各采样点头骨组合数据的...中缅树鼩头骨背面第一主成份和第...中缅树鼩下颌侧面第一主成份和第...中缅树鼩头骨侧面第一主成份和第...

标签:;  ;  ;  ;  ;  ;  ;  

中缅树论文_任晓英,高文荣,王政昆,朱万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