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嵌锂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化学,锂离子电池,组态,合金,化合物,电压,氧化钼。
嵌锂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郗凯,李颖[1](2010)在《纳米棒状Li-Ti-O化合物的制备与电化学嵌锂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在碱性条件下的水热法,合成了钛酸钠纳米棒,在此基础上用熔融盐离子交换方法制备了钛酸锂中间体,在400~700℃的空气气氛下烧结,得到的纳米棒状Li-Ti-O化合物由贫锂的锐钛矿结构LixTiO2和立方尖晶石结构Li4Ti5O12两相构成。用恒电流充放电研究了其电化学嵌/脱锂性能。结果表明,经600℃热处理的纳米棒状Li-Ti-O化合物具有最佳的比容量、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放电性能。(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0年11期)
陈胜尧[2](2009)在《水系可充锂离子电池嵌锂化合物的修饰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致力于高安全性、低成本的水系可充锂离子电池的嵌锂化合物,包括橄榄石LiFePO4、尖晶石LiMn2O4及单斜晶型Li3V2(PO4)3的制备及多种修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种修饰方法对锂离子嵌入化合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为了满足实际应用要求,初步探索了水系可充锂离子电池V2O5/LiMn2O4的锂离子嵌入/脱出机理。1.导电聚吡咯为碳源修饰橄榄石LiFePO4的研究利用环境友好的水热法合成了粒径约10μm的LiFePO4粉末,为了改善其比容量和倍率性能,通过原位化学聚合生成导电聚吡咯包覆层,然后进行高温碳化得到了LiFePO4/C复合物。导电聚吡咯作为一种特殊碳源,在高温碳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芳环化合物,可以显着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能,从而实现了比容量的提高和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的改善。2.多壁碳纳米管(MWNTs)修饰尖晶石LiMn2O4的研究利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尖晶石型LiMn2O4材料,针对LiMn2O4导电性能及循环稳定性差的缺点,对该材料进行了多壁碳纳米管(MWNTs)的复合。将MWNTs包裹于LiMn2O4表面,增加了材料导电率,同时减小了固相法合成颗粒的尺寸,改善了颗粒分布的均匀性,获得了电化学比容量的增加以及充放电倍率性能的改善。3.过渡元素锰、钛掺杂Li3V2(PO4)3的研究采用LiF为锂源,通过高温固相法一步合成了单斜晶型Li3V2(PO4)3粉末,为了改善材料的导电性能,掺杂了锰、钛过渡金属元素,对改性后的样品进行了物相结构分析和形貌观察分析,通过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确定了锰、钛掺杂比例的最佳值,详细研究了在不同倍率下,掺杂复合材料的充放电比容量及电化学倍率性能。4.水系混合电池V2O5/LiMn2O4锂离子嵌入/脱出机理研究利用分析纯V2O5与LiMn2O4材料进行电荷匹配,组装了水系混合电池V2O5/LiMn2O4,研究了锂离子在水系电解液中的嵌入/脱出机理。同时利用恒流充放电测试初步探索了影响该混合体系电化学稳定性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09-03-01)
宋继梅,杨捷,宋娟,郑化桂[3](2007)在《层状化合物叁氧化钼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脱嵌锂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氧化钼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主要以叁种相态存在:热力学稳定的正交相、热力学介稳的单斜相和六方相。本文介绍了叁氧化钼的制备方法,概述了它们电化学脱嵌锂性质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叁氧化钼晶体作为电极活性材料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改进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方法,展望了叁氧化钼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钼业》期刊2007年05期)
宋继梅,宋娟,郑化桂[4](2006)在《层状化合物MoO_3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嵌锂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1 引言锂离子电池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新型高能可充电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比容量大、自放电率小、循环寿命长、适用温度范围宽、无记忆效应、环境污染小等优点, 广泛应用于手提电话、便携式电脑、摄象机等设备中。市售的锂离子电池主要采用 LiCoO2作为正极材料,但由于钴资源匮乏,环境不友好,相对价格较高,推广应用受到限制。LiNiO2正极材料合成较困难,并且安全性差;LiMnO2属于热力学亚稳态,在锂离(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6-11-01)
李志友,张晓泳,黄伯云,刘志坚,曲选辉[5](2003)在《嵌入式化合物嵌锂电压的表达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化合物单相嵌锂时的晶体结构和嵌锂能的变化特征 ,采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的分析方法 ,推导了任意嵌入式化合物的嵌锂电压的表达式 ,并用它来预测了Li1+xV3 O8的嵌锂电压。对该式中各参数的分析及Li1+xV3 O8嵌锂电压的计算结果表明 :嵌锂电压主要取决于空位嵌锂能 ,嵌锂过程中的组态熵变对电压的贡献较小 ;已嵌入的锂离子及其邻近阳离子的还原所导致的嵌锂能的变化是影响电压平稳性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李志友,黄伯云,刘志坚,曲选辉[6](2002)在《嵌入式化合物嵌锂电压的统计热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化合物单相嵌锂时的晶体结构和嵌锂能的变化特征,采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的分析方法,推导了任意嵌入式化合物的嵌锂电压的表达式。对该式中各参数的分析表明:嵌锂电压主要取决于空位嵌锂能,嵌锂过程中的组态熵的变化对电压的贡献较小;已嵌入的锂离子及其邻近阳离子的还原所导致的嵌锂能的变化是影响电压平稳性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2年02期)
张丽娟,赵新兵,蒋小兵,吕春萍[7](2001)在《金属间化合物CoSb_3的电化学嵌锂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金属间化合物 Co Sb3作为锂离子电池阳极材料在 1ML i PF6 /EC+ DMC( 1∶ 1)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具有 skutterudite结构的 Co Sb3和不具有此种结构的 Co Sb3最大可逆容量分别为 5 73 m Ah· g- 1 和 4 4 4 m Ah·g- 1 ,10个循环内可逆容量分别保持在 4 0 0 m Ah· g- 1和 2 2 0 m Ah·g- 1以上 ,采用非原位 XRD方法研究二者嵌锂机理 ,发现 skutterudite结构虽然不起储锂作用 ,但它破坏后形成的微观结构却有利于循环过程。加入 10 % (质量分数 ,下同 )微碳球 MCMB后 Co Sb3电化学性能大大提高 ,最大可逆容量达 715 m Ah· g- 1 ,循环 2 0次后可逆容量保持在 5 0 0 m Ah· g- 1 以上。(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01年04期)
张丽娟[8](2001)在《某些锑、铋基金属间化合物的嵌锂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对高容量、长寿命二次电池的需求。本文着眼于此,制备了若干锂离子电池负极用新型金属间化合物,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和吸放锂机制,并通过改性进一步提高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通过真空熔炼及退火处理方法得到了两种结构的CoSb_3合金。研究发现,具有单相结构的CoSb_3首次可逆容量超过570mAhg~(-1),第10个循环时保持在400mAhg~(-1)左右,性能优于未经退火处理的多相合金CoSb_3。非原位XRD研究表明,首次放电过程中金属锑化物不可逆分解,后续循环中以Sb作为活性中心可逆储锂。此外还从粒子尺寸及充放电电压限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单相CoSb_3电极充放电性能的因素并通过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得到Li~+在固体电极CoSb_3中的化学扩散系数D_(Li)的数量级约为10~(-12)cm~2s~(-1)。添加碳纳米管CNT和微碳球MCMB对单相CoSb_3进行改性发现,加入MCMB得到的CoSb_3-MCMB首次可逆容量为715mAhg~(-1),第20个循环时可逆容量还保持在529mAhg~(-1)左右,可逆容量及循环寿命均有提高。加入碳纳米管的CoSb_3-CNT效果则不明显。采用TEM技术研究了两种改性材料的微观结构并对其改性作用进行了分析。 通过真空熔炼方法和机械合金化方法分别得到多相合金CoFe_3Sb_(12)和FeSb_2。发现,FeSb_2的容量保持性能优于CoFe_3Sb_(12),在第10个循环时CoFe_3Sb_(12)的容量保持率在50%左右,而FeSb_2的容量保持率在70%以上。非原位XRD方法研究表明,CoFe_3Sb_(12)电极在首次放电(嵌锂)过程中存在拓扑反应和重构反应两个过程。采用交流阻抗方法研究了Li~+在CoFe_3Sb_(12)电极中的扩散系数D_(Li)。。 采用机械共混法得到了Bi_2Te_3/聚苯胺无机有机混杂材料。首次可逆容量约为476mAhg~(-1),10次循环时容量保持在280mAhg~(-1)以上。非原位XRD方法研究表明,Bi_2Te_3在首次放电时不可逆分解,生成的Bi和Te作为活性中心在后续循环中可逆的与Li化合。限制电压限可以显着提高其容量保持率。 化学气相沉积方法(CVD)制备的碳硅复合材料在容量上比天然石墨略有提高且循环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1-05-01)
嵌锂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致力于高安全性、低成本的水系可充锂离子电池的嵌锂化合物,包括橄榄石LiFePO4、尖晶石LiMn2O4及单斜晶型Li3V2(PO4)3的制备及多种修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种修饰方法对锂离子嵌入化合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为了满足实际应用要求,初步探索了水系可充锂离子电池V2O5/LiMn2O4的锂离子嵌入/脱出机理。1.导电聚吡咯为碳源修饰橄榄石LiFePO4的研究利用环境友好的水热法合成了粒径约10μm的LiFePO4粉末,为了改善其比容量和倍率性能,通过原位化学聚合生成导电聚吡咯包覆层,然后进行高温碳化得到了LiFePO4/C复合物。导电聚吡咯作为一种特殊碳源,在高温碳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芳环化合物,可以显着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能,从而实现了比容量的提高和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的改善。2.多壁碳纳米管(MWNTs)修饰尖晶石LiMn2O4的研究利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尖晶石型LiMn2O4材料,针对LiMn2O4导电性能及循环稳定性差的缺点,对该材料进行了多壁碳纳米管(MWNTs)的复合。将MWNTs包裹于LiMn2O4表面,增加了材料导电率,同时减小了固相法合成颗粒的尺寸,改善了颗粒分布的均匀性,获得了电化学比容量的增加以及充放电倍率性能的改善。3.过渡元素锰、钛掺杂Li3V2(PO4)3的研究采用LiF为锂源,通过高温固相法一步合成了单斜晶型Li3V2(PO4)3粉末,为了改善材料的导电性能,掺杂了锰、钛过渡金属元素,对改性后的样品进行了物相结构分析和形貌观察分析,通过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确定了锰、钛掺杂比例的最佳值,详细研究了在不同倍率下,掺杂复合材料的充放电比容量及电化学倍率性能。4.水系混合电池V2O5/LiMn2O4锂离子嵌入/脱出机理研究利用分析纯V2O5与LiMn2O4材料进行电荷匹配,组装了水系混合电池V2O5/LiMn2O4,研究了锂离子在水系电解液中的嵌入/脱出机理。同时利用恒流充放电测试初步探索了影响该混合体系电化学稳定性的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嵌锂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郗凯,李颖.纳米棒状Li-Ti-O化合物的制备与电化学嵌锂性能[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
[2].陈胜尧.水系可充锂离子电池嵌锂化合物的修饰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3].宋继梅,杨捷,宋娟,郑化桂.层状化合物叁氧化钼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脱嵌锂性质研究[J].中国钼业.2007
[4].宋继梅,宋娟,郑化桂.层状化合物MoO_3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嵌锂性质[C].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5].李志友,张晓泳,黄伯云,刘志坚,曲选辉.嵌入式化合物嵌锂电压的表达式[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3
[6].李志友,黄伯云,刘志坚,曲选辉.嵌入式化合物嵌锂电压的统计热力学[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
[7].张丽娟,赵新兵,蒋小兵,吕春萍.金属间化合物CoSb_3的电化学嵌锂特性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1
[8].张丽娟.某些锑、铋基金属间化合物的嵌锂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