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证人证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证人,证言,证据,冤假错案,资格,笔录,刑事诉讼。
证人证言论文文献综述
赵苑位[1](2019)在《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独立性与真实性保障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记忆功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但若置身刑事案件中,由于案件裁决依仗精准与细节方能定夺,需要事无巨细地斟酌事件始末,而这又依赖于证人的指认来加持和佐证,但是证人证词的独立性和正确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与污染。本文首先以司法心理学为范式作为切入点对此进行介评,说明证人证词的双重性质;在此前提下,对影响证人证词独立性、正确性的污染因素进行了简要说明,从而对症下药,找出到底是司法活动中哪些环节造成了证人指认的偏差;展开横向比较,介绍了域外关于专家证人制度、自由心证制度、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践与法理以从中获得启示;阐述构想,寻找对症下药的良方,我国诉讼建立在职权主义的基础之上,被告处于较弱势地位,因而,为被告合法利益考虑,确保证人证词最大化的独立性与真实性。(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32期)
侯晓焱,邢永杰[2](2019)在《我国证人证言排除的刑事司法实务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我国司法实务中非法证据的概念尚不清晰,当事人和司法人员理解各异。选取当事人提出的非法证据排除申请作为切入点,并聚焦证人证言类证据为研究对象,经数据收集和分析后发现:实务中的证言排除情形对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设计的价值目标覆盖比较全面,法官审查时体现出司法能动性,行使裁量权的幅度较大,形成了证据排除实践的丰富样态。同时,制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庭前解决争议比例小、对证据排除效果的评价标准待商榷、因非法证据概念模糊造成的裁判尺度不一等问题。应立足非法证据排除的价值目标,明确裁判思路和裁量尺度,推进制度开展。(本文来源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于凯[3](2019)在《刑事诉讼证人证言认定规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证人证言作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极为普遍。但囿于主观性强、内容稳定性差、易受外界干扰等特性,证人证言也会存在失真的风险,特别是在刑事诉讼中,一旦错误认定证人证言极易给案件当事人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有必要对证人证言的认定规则进行全面检视、系统完善,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证人证言认定错误导致的冤假错案。完善刑事诉讼证人证言认定规则,必须首先明确证人证言的相关基础理论及发展演变史,本文第一章从概念等基础理论入手,对证人证言认定的过程进行了分阶段剖析,为后续展开讨论打下了理论基础。第二章聚焦两大法系的证人证言认定规则,通过法律文本的分析比较总结出两大法系的规则体系。第叁章立足我国的证人证言规则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的立法现状与实务困境,总结了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在立法层面,形式上条文分散、数量不足、位阶不一;内容上规定粗放、多概括性语言、可操作性不强。其次,在司法层面,证人出庭难的困境继续存在,庭前会议制度虚化,交叉询问效果不佳,辩护律师正常履职存在障碍。第四章针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建议:第一,将完善立法作为目标导向,努力构建系统化的证人证言认定规则体系;第二,理顺证人证言认定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落脚点是保障被告人的正当权利,实现庭审实质性对抗;第叁,明晰证人证言认定过程中的采纳和采信步骤,合理区分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内容;第四,完善庭前会议制度、证人出庭制度、交叉询问制度,使制度覆盖证人证言在审判程序“运动”的全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期刊2019-06-05)
余新兵[4](2019)在《证人证言可信度评价的语篇信息成分分析途径——一项前导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证人证言可信度研究吸引了包括心理学家和计算语言学家在内的许多研究人员关注,但目前的成果有诸多需要完善之处。Yuille呼吁证人证言可信度研究需要跨学科、多维度的合作。从语篇信息分析的角度,运用实证的、量化的方法,初步证明语篇信息分析可以将真实证人证言与虚构的证人证言区分开,为综合性证人证言可信度评价机制开辟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游文亭[5](2019)在《美国证人证言维持制度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证人证言维持制度要求检察官在调查取证中与重要证人保持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案件辅助人完成,以确保证人不因个人情况改变而不参与作证。还要求对证言内容进行记录,防止证人庭审中伪证、翻证,从而提高司法的公平与效率。借鉴美国证人证言维持制度,应当赋予我国证人在法定情形下的"拒绝作证权",同时采取录音、录像等方式对证人证言进行固定,加强证人的人身及信息安全保护,为我国证据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人民检察》期刊2019年07期)
董园园[6](2019)在《试论我国民事诉讼证人证言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发展,我国民事诉讼领域的立法也随之不断完善,证人证言制度作为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法定的证据形式之一,在庭审的过程中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法官多会利用证人提供的证言来查明案件事实,认定是非曲直。但因为一个案件的证人在法庭中进行作证的过程中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在立法上也存有漏洞,造成证人所做的证言难以在民事诉讼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将从证人资格、证人证言的证明力、我国证人证言制度的不足以及相应的完善措施等方面来浅析我国民事诉讼证人证言制度。(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09期)
崔凤娟[7](2018)在《证人证言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糊语在庭审证人证言中普遍存在。本文基于美国辛普森案讯问证人阶段的真实庭审语料对证人证言中的各类模糊语的出现频次、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模糊语在证言中发挥着信息、交际与语篇叁大功能,庭审规则的制约以及证人群体特点是模糊语语用功能产生的重要动因。模糊语是证人顺应语境变化,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交际目的的一项语用策略。(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研究(辑刊)》期刊2018年02期)
姜丽娜[8](2018)在《证人证言心理学研究的法律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证人作证资格证人作证资格解决的是哪些人可以作证的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民事诉讼法》也有类似的规定。从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来看,不能作为证人的情况包括两种,一是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年幼;二是不能正确表达意志。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于证(本文来源于《人民法治》期刊2018年20期)
王贤德,安凯[9](2018)在《侦查阶段证人证言的真实性保障——以20起虚假证人证言引发的错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证人证言作为有人的思维参与而产生的具有主观性的证据,具有不同于实物证据的特点,其真实性可能因多种因素而改变。本文通过对冤假错案的分析,根据来源将影响证言真实性的因素分为证人自身的影响、警方行为产生的影响、犯罪嫌疑人行为产生的影响。询问证人作为获取证人证言的主要手段,极易受到影响而改变。因此,需要通过规范取证行为、提供权利救济以及加强证据审查来保障证人证言的真实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检察官》期刊2018年12期)
吴闪[10](2018)在《美国民事诉讼证人证言采信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证人证言作为民事证据的法定种类,在诉讼过程中理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为一种言词证据,相较于实物证据而言,其易受到个体主观因素以及外界环境等各方面影响,往往导致证据的真实性难以判断。如何尽可能减少主观性对证人证言的影响以及如何规范证人证言采信,已然成为证人制度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关键。近年来,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以及2012年我国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的施行,证人出庭作证率有所上升的同时,新的问题随之产生,即证人证言采信率低、采信的标准模糊等问题在民事诉讼中尤为突出。对于证人证言采信制度的研究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纵观世界各国,美国是证人制度发展相对完善的国家之一。本文主要以其为研究对象,力求全方位地了解美国证人证言采信的过程。在对证人的范围进行界定时,不难发现我国的证人仅指行为证人,而美国的证人包括当事人、行为证人和专家证人。即便在证人范围上有所区别,但这并不影响我国对先进制度的参考借鉴。证人的弹劾、传闻证据规则、伪证罪与藐视法庭等制度的设置使得证人证言采信有所保障。同时,交叉询问制度下多轮直接询问和交叉询问的循环使得当事人进行充分的“对质”,这无疑也更有利于发现案件真实。为了有效解决我国民事诉讼证人证言的采信难题,笔者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采信制度,结合我国实际,从规范证人询问程序和细化民事伪证责任层面提出了些微建议,希望本文之粗浅看法能够为完善我国证人证言的采信提供相应参考。(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6-07)
证人证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阶段我国司法实务中非法证据的概念尚不清晰,当事人和司法人员理解各异。选取当事人提出的非法证据排除申请作为切入点,并聚焦证人证言类证据为研究对象,经数据收集和分析后发现:实务中的证言排除情形对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设计的价值目标覆盖比较全面,法官审查时体现出司法能动性,行使裁量权的幅度较大,形成了证据排除实践的丰富样态。同时,制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庭前解决争议比例小、对证据排除效果的评价标准待商榷、因非法证据概念模糊造成的裁判尺度不一等问题。应立足非法证据排除的价值目标,明确裁判思路和裁量尺度,推进制度开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证人证言论文参考文献
[1].赵苑位.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独立性与真实性保障浅析[J].法制与社会.2019
[2].侯晓焱,邢永杰.我国证人证言排除的刑事司法实务观察[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9
[3].于凯.刑事诉讼证人证言认定规则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9
[4].余新兵.证人证言可信度评价的语篇信息成分分析途径——一项前导性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游文亭.美国证人证言维持制度及其启示[J].人民检察.2019
[6].董园园.试论我国民事诉讼证人证言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9
[7].崔凤娟.证人证言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研究[J].外国语文研究(辑刊).2018
[8].姜丽娜.证人证言心理学研究的法律议题[J].人民法治.2018
[9].王贤德,安凯.侦查阶段证人证言的真实性保障——以20起虚假证人证言引发的错案为例[J].中国检察官.2018
[10].吴闪.美国民事诉讼证人证言采信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