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门静脉癌栓论文-彭国文,史德刚,陈迪耀,王健鹏

肝癌门静脉癌栓论文-彭国文,史德刚,陈迪耀,王健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肝癌门静脉癌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癌,肝细胞,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索拉非尼

肝癌门静脉癌栓论文文献综述

彭国文,史德刚,陈迪耀,王健鹏[1](2019)在《TACE与射频消融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多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TACE与射频消融(RFA)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多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多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44例,女24例;年龄28~58岁,中位年龄44岁。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索拉非尼组和TACE+RFA组,两组各34例。索拉非尼组予以TACE+RFA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两组患者肝功能、AFP、VEGF水平比较采用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生存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索拉非尼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2%(21/34)、85%(29/34),明显高于TACE+RFA组的41%(14/34)、74%(25/34)(χ~2=2.885,1.439;P<0.05)。治疗后索拉非尼组AFP和VEGF水平分别为(251±43)、(106±10)μg/L,明显低于TACE+RFA组的(421±68)、(154±13)μg/L(t=-3.023,-3.321;P<0.05)。索拉非尼组皮疹、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4%(8/34)、29%(10/34),明显高于TACE+RFA组的6%(2/34)、9%(3/34)(χ~2=4.221,4.660;P<0.05)。索拉非尼组1年生存率为88%(30/34),明显高于TACE+RFA组的68%(23/34)(χ~2=12.645,P<0.05)。结论 TACE+RFA联合索拉非尼是晚期肝癌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用于多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治疗,但应注意其不良反应与相关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张璐西,吴金平,阮程华,吴康[2](2019)在《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肝细胞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肝细胞肝癌(HCC)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8例HCC伴PVTT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5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6.2岁;慢性乙型肝炎35例,慢性丙型肝炎3例,酒精肝病4例,其他6例;巨块型肿瘤27例,浸润型肿瘤11例,多发结节型肿瘤10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A组25例接受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其中男性23例,女性2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4.1岁。B组23例接受单纯TACE治疗,其中男性20例,女性3例;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57.3岁。A组再按照PVTT的不同类型分为A_1组、A_2组:主干PVTT组(A_1组)11例,分支PVTT组(A2组)14例。评价指标为客观缓解率(ORR)、中位总生存时间(MOS)、中位肿瘤进展时间(MTTP)。结果 3个月内疾病控制指标ORR值比较,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0%vs 30.4%;χ~2=0.328,P> 0.05);A_1组与A_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2%vs 50.0%;χ~2=7.317,P> 0.05)。各组间MOS相比较,B组MOS短于A组(7.8个月vs 12.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3,P <0.05);A_1组MOS短于A_2组(5.1个月vs 13.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9,P <0.05)。各组间MTTP相比较,B组MTTP短于A组(2.7个月vs 5.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P <0.05);A_1组MTTP短于A_2组(2.8个月vs 5.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P <0.05)。结论 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伴PVTT的HCC安全有效,优于单纯TACE,延长其MOS和MTTP;伴有分支PVTT的HCC的疗效优于伴有主干PVTT的HCC。(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期刊2019年06期)

周传力,田世超,陈晓理,黄进,张显平[3](2019)在《微波消融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效果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波消融(MWA)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H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PHC合并PVTT患者92例,其中接受MWA联合TACE治疗的患者为联合组(n=47),仅接受TACE治疗的为对照组(n=45)。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短期疗效、生存情况、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比较2组患者术后3个月治疗有效率(RR)。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对各项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用Cox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联合组和对照组RR分别为42.2%和11.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 679,P <0. 05)。2组患者治疗后3 d均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和肝区疼痛等不良反应。联合组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4. 7%、23. 4%、6. 4%,对照组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22. 5%、8. 9%、0,联合组中位生存时间(10. 9个月)明显高于对照组(5. 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749,P <0. 05)。术前AFP、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癌栓分型、BCLC分期和Child-Pugh分级与合并PVTT的PHC患者的生存相关(χ2值分别为9. 356、7. 641、11. 352、9. 764、8. 236、17. 392,P值均<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癌栓分型、BCLC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风险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1.997 (1. 608~3. 145)、1. 584 (1. 306~2. 757)、1. 690 (1. 035~2. 683),P值均<0. 05]。结论 MWA联合TACE治疗PHC合并PVTT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肿瘤大小、癌栓分型、BCLC分期。(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彭辉,肖仁斌,王江涛,文兆明,周开良[4](2019)在《经导管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导管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江西省湘雅萍矿合作医院收治的40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20例)和研究组(20例)。对照组单独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研究组联合采用经导管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和随访12个月后两组的生存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6和12个月内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导管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疗效显着,且不良反应少,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在临床进行研究和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26期)

易杰明,周新红,郑祖祥,陈云飞,魏征[5](2019)在《不同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观察组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各4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肝功能指标;术后第1年和第2年统计患者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术后第1年和第2年对存活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评估。结果观察组缓解率72.50%(29/40)高于对照组50.00%(20/40);观察组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年和第2年,观察组患者生存率和均高于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对照组,局部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可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疗效,改善肝功能,减少局部复发,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黄潭玉,周顺厚,关天明[6](2019)在《肝癌致门静脉癌栓80例表观扩散系数及扩散加权成像表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癌致门静脉癌栓(PVTT)80例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肝癌致PVTT患者80例,将其作为PVTT组,选取同期收治的单纯肝癌患者80例,作为无PVTT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接受常规MRI探查,并行DWI检查,测定两组肝癌病灶的ADC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DC值对肝癌致门静脉癌栓的预测价值。测定PVTT组门静脉癌栓病灶的ADC值,利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PVTT组患者肝癌病灶、癌栓病灶ADC值的相关性。分析PVTT组肝癌病灶、门静脉癌栓病灶的DWI、ADC表现。结果 PVTT组肝癌病灶的ADC值为(1.18±0.21)×10~(-3) mm~2/s,显着低于无PVTT组的(1.42±0.34)×10~(-3) mm~2/s(P<0.05)。ADC值预测肝癌致PVTT的曲线下面积为0.648。PVTT组癌栓病灶的ADC值为(1.02±0.14)×10~(-3) mm~2/s,显着低于PVTT组肝癌病灶的(1.18±0.21)×10~(-3) mm~2/s(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提示PVTT组肝癌病灶与癌栓病灶的ADC值呈正相关(P<0.05)。在80例肝癌致门静脉癌栓患者中,经MRI检出肝癌病灶92个,癌栓84支。经DWI提示在肝癌病灶中,高信号89个,低信号3个,经ADC提示高信号21个,低信号71个。经DWI提示在癌栓中,高信号80个,低信号4个,经ADC提示高信号20个,低信号64个。结论与单纯肝癌患者相比,肝癌致PVTT患者的肝癌病灶ADC值明显下降,其ADC值对PVTT发生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且肝癌致PVTT患者的肝癌病灶、癌栓病灶ADC值有较强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9年08期)

郑慧珂,孙昳,张丽[7](2019)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2015-10~2016-10在我院肿瘤科治疗的8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及叁维适形放疗(3D-CRT),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存周期、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有效率为75.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54%(P<0.05);观察组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有效率为85.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29%(P<0.05);观察组治疗后1年、1.5年、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低热、纳差、乏力、肝功能轻度异常等毒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显着,能有效提升近期疗效,延长生存周期,且安全性高,毒副反应无明显增加,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秀,管世鹤,陈礼文,杨凯,张浩[8](2019)在《PIVKA-Ⅱ在原发性肝癌及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原发性肝癌(HCC)及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中的诊断价值。收集56例初诊肝癌患者、32例慢性肝病患者和30例体检健康者外周血清。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PIVKA-Ⅱ在各组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HCC病理特征的关联;绘制ROC曲线分析其对HCC及PVTT诊断效能;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PVTT危险因素分析。HCC患者血清中PIVKA-Ⅱ和AFP均高于慢性肝病和健康者(PIVKA-Ⅱ:U=137.0、187.0,AFP:U=323.0、125.0,P<0.01),且PIVKA-Ⅱ在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肝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VKA-Ⅱ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和特异度均高于AFP,两指标联合检测的特异度高于单项检测。PIVKA-Ⅱ辅助诊断AFP阴性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95%CI:0.789~0.945,当cut-off值为45.88 mAu/m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95%和100%。血清PIVKA-Ⅱ水平与肿瘤大小、结节数目、重度MVI有关联(P<0.01)。PVTT患者血清中PIVKA-Ⅱ、AF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均高于HCC未合并PVTT(U=221.0、185.0、187.0,P<0.05),PIVKA-Ⅱ诊断PVTT特异度(91.43%)均高于AFP和VEGFA, PIVKA-Ⅱ(OR=2.997, 95%CI:1.217~7.381,P=0.017)是PVTT独立预测因子。血清PIVKA-Ⅱ对HCC及合并PVTT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闫慧文,王欣慧,江宇泳,杨志云[9](2019)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微创治疗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肝癌(PLC)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常起病隐匿,预后不良。门静脉癌栓(PVTT)是中晚期PLC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影响PLC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PLC病情进展迅速,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伴有PVTT,无法行根治性手术治疗。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射频消融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等微创治疗已成为无法行根治性手术治疗PLC合并PVTT患者的常用临床治疗手段,且微创治疗具有操作快捷、创面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特点。有效的临床治疗对改善PLC合并PVTT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9年15期)

倚丹丹,李威,陈京龙[10](2019)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多学科治疗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发病率较高、预后差,现有的一线治疗索拉非尼收效甚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标准治疗索拉非尼的替代方案如外科切除、肝动脉栓塞化疗、放射治疗等可能改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生存率;而两种或多种治疗方案联合的多学科治疗模式可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因此,本文对近年来涉及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联合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探索更个体化的治疗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肝癌门静脉癌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肝细胞肝癌(HCC)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8例HCC伴PVTT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5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6.2岁;慢性乙型肝炎35例,慢性丙型肝炎3例,酒精肝病4例,其他6例;巨块型肿瘤27例,浸润型肿瘤11例,多发结节型肿瘤10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A组25例接受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其中男性23例,女性2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4.1岁。B组23例接受单纯TACE治疗,其中男性20例,女性3例;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57.3岁。A组再按照PVTT的不同类型分为A_1组、A_2组:主干PVTT组(A_1组)11例,分支PVTT组(A2组)14例。评价指标为客观缓解率(ORR)、中位总生存时间(MOS)、中位肿瘤进展时间(MTTP)。结果 3个月内疾病控制指标ORR值比较,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0%vs 30.4%;χ~2=0.328,P> 0.05);A_1组与A_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2%vs 50.0%;χ~2=7.317,P> 0.05)。各组间MOS相比较,B组MOS短于A组(7.8个月vs 12.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3,P <0.05);A_1组MOS短于A_2组(5.1个月vs 13.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9,P <0.05)。各组间MTTP相比较,B组MTTP短于A组(2.7个月vs 5.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P <0.05);A_1组MTTP短于A_2组(2.8个月vs 5.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P <0.05)。结论 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伴PVTT的HCC安全有效,优于单纯TACE,延长其MOS和MTTP;伴有分支PVTT的HCC的疗效优于伴有主干PVTT的HCC。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癌门静脉癌栓论文参考文献

[1].彭国文,史德刚,陈迪耀,王健鹏.TACE与射频消融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多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9

[2].张璐西,吴金平,阮程华,吴康.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肝细胞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疗效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9

[3].周传力,田世超,陈晓理,黄进,张显平.微波消融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效果及影响因素[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

[4].彭辉,肖仁斌,王江涛,文兆明,周开良.经导管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

[5].易杰明,周新红,郑祖祥,陈云飞,魏征.不同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分析[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9

[6].黄潭玉,周顺厚,关天明.肝癌致门静脉癌栓80例表观扩散系数及扩散加权成像表现分析[J].肝脏.2019

[7].郑慧珂,孙昳,张丽.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9

[8].王秀,管世鹤,陈礼文,杨凯,张浩.PIVKA-Ⅱ在原发性肝癌及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中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9

[9].闫慧文,王欣慧,江宇泳,杨志云.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微创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9

[10].倚丹丹,李威,陈京龙.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多学科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2019

标签:;  ;  ;  ;  ;  

肝癌门静脉癌栓论文-彭国文,史德刚,陈迪耀,王健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