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义”看现实生活中的“义”

关羽的“义”看现实生活中的“义”

谢燕彩(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中图分类号:I20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2-0133-01

摘要:《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一个义薄云天、英勇刚傲的名将奇人,是唯一一个可以和文圣人孔子相提并论的武官。关羽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也是《三国演义》刻画最为着力的,是关羽的“义”。关羽的“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名词,既包含了君臣之间的“忠义”,更包括了兄弟之间的情义,还包括了有恩必报的“义气”。其中本文紧紧围绕关羽“义”的品质特点,结合当今社会的义对其表现出的多种形式进行分别阐述,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举证说明,使关羽形象的内在气质和外在行为达到了完美结合,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英雄形象,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关羽的义;现实中的义;兄弟情义

关公之义,源于“春秋大义”。《春秋》记载了社会大变革时期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其目的是恢复周礼,使社会各阶层人安于其位,遵守礼制,不得僭越,从而达到社会由乱而治的政治目的。关公生活的时代,世道衰微,纲常不整,和西周末年的社会特点极其相似,仁人志士伤时忧世,从《春秋》中能找到对社会的解释,也能找到人生价值取向。关公喜读《春秋》,并从中得到不少启示和指引,缘由也应如此。关公之义有着丰富的内涵,表现为忠心报国,除暴安民,知恩图报;还表现为君有礼,长幼有序,朋友有情,它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结合体。关公把义发挥到极致,也因义而获美名。

关公终其一生,实践一个“义”字。青年除恶,体现的是义;桃园结拜,凝聚的是义;身在曹营,恪守的是义;沙场释敌,遵循的是义;追随刘备,其核心是义。关公是义的化身,义的注解。

一、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是因为人们羡慕他们兄弟之间的义薄云天的义气。“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正是因为这句誓言,让他们三个结下了不解之缘,可谓是生死之交。当时大家都认为关羽归顺曹操,但是刘备他坚信他们之间的友情和关羽的为人,知道他并不是真心归顺,肯定有什么难言之隐。正因为刘关张三人之间的情谊深似海和义盖云天的义气,还有刘备的信任,最后关羽又回到刘备和张飞的身边,也正符合了他们的结拜的誓言。现实生活中的人充满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有几个能和自己真心交谈和交朋友的人,所以人们才会如此羡慕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并对该故事津津乐道,为的就是表达心中的美好愿望和对刘关张三人敬佩之情。人生得一知己,夫复何求!

二、华容道义释曹操

关羽是一个很顾情谊的人,赤壁之战,曹军遭到火攻,惨败而逃。残兵败卒逃到华容道,由于道路狭窄和泥泞不堪,伤残病弱者纷纷倒地,使曹军无法前进,曹操令人马践踏而过,又踩死很多士卒,最后只剩三百余骑。这时忽听一声炮响,冲出一队人马,拦住去路,原来是依诸葛亮的估计早已埋伏在这里的由关羽率领的五百校刀杀了出来。曹军人困马乏,根本无力抵抗,众人不禁为之惊呆。曹操无奈,上前与关羽叙旧求情,要求放他们一条生路。关羽顾念旧时恩谊,将曹军败卒残兵全部放走使曹操全身而退逃回。后人有诗曰:“曹操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敞开金锁放蛟龙。”那么反观当今世界,念旧情,不忘别人昔日的恩情与帮助的人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也越来越少了,有的甚至会落井下石。在利益的驱使下已经使人们模糊了自己的良知,不知道感恩,不会回报。

三、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作为一员武将,威风凛凛,活跃在三国历史舞台,这仅是关羽形象的一面,表现在关羽身上更为可贵的则是他的忠义品质。中国有记载的历史两千年,武将成百上千,为何唯独关羽享有殊荣,走向圣坛?

一日,操见关公所穿绿锦战袍已旧,即度其身,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关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之。曹操笑其节俭,关公答曰:“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与上。”

关羽滞留曹营期间,曹操先后送给他金银绸衣、美女宝马,并加其爵号,可谓用心良苦矣!但关羽心念刘备,一刻不忘。在探知刘备确切消息后,去意坚定,封金挂印,护送兄嫂,千里走单骑,以实际行动,描画了一个大大的“义”字。关羽将曹操给予的一切“封其所赐”,分文不取,“拜书告辞”,正如曹操所说,贿赂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这又表明关羽为追求既定的志向,视名利为粪土的品质。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关羽对待自己的兄长的感情和心里的那份忠义之情,没有因为现实的物质获利益的诱惑、高官厚禄而忘了自己,迷失了自己。同样在我们现实社会,这种反面的例子也数不胜数,有谁还没能面对物质与金钱的诱惑而无动于衷呢,而像关羽一样始终坚守自己的“兄弟情”始终不忘自己的兄弟,他们不是亲生兄弟却胜似亲生兄弟,而我们的生活中,一母同胞的兄弟之间为了争夺财产、为了争夺继承权,牺牲的何止是生命,泯灭的有何止是是他们的良知?前进的是历史,退后的却是人性。

四、过五关斩六将

刘备军被曹操击败,刘、关、张失散。其中关羽被曹操军包围。曹操非常欣赏关羽才华英武,曹操希望招降关羽,遂派张辽,张文远游说关羽,关羽出于对兄长刘备的结拜誓言,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和与张辽的情谊,同意暂时归降曹操,但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要确保兄嫂安全;三是如有刘备消息要立即离去,曹操不能阻拦。曹操爱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关羽真心归降。在关羽“归降”曹操的日子里,关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被封为汉寿亭侯,上马金,下马银,赐予“赤兔马”。就当事情这样顺理成章的进行时,突然,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隘,立斩曹操六员大将。

“过五关斩六将”这个故事体现了关羽与刘备两人深厚的兄弟情谊。按理说关羽在曹操那里受到如此优厚的待遇,加官进爵,也给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但最后他还是义不容辞的离开了曹营。丝毫没有贪恋的意思。假设现实社会中的我们,能够如此决绝的放弃吗?为了一个“义”字放弃高官厚禄、锦衣玉食吗?我们做不到,而他却能理所当然的去是实践自己的承诺。关羽报的是“忠臣不侍二主”的回绝,忠心一片,苍天可鉴!今日主客离别,明朝战场厮杀,在名利和忠义之间,关羽的这一选择又该是让多少人汗颜呢?那些用“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来为自己追求功利找寻借口的现实中的人,他们又怎么会明白那份感情呢?

五、结束语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可见对他的评价都是极高的。

流逝的是历史的沧桑,存留的是那份永远被世人所传诵的义

溜走的是历史的岁月,印下的却是人们对他的无限的崇拜与敬重

淡忘的是历史的痕迹,定格的是他无限高尚的人格魅力

的确他的一生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构成一幅历史的画面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关羽的义、关羽对刘备的感情、对刘备的义被历史定格在最高的画面。在历史的沉淀中我们后人应该汲取养分来为思考我们的生活,让历史不是沉睡的过去,而让历史活在心中指引我们向前。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2005.

[3]田福生.关羽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4]罗贯中.增像全图三国演义[I].毛宗岗评点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标签:;  ;  ;  

关羽的“义”看现实生活中的“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