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铁粒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粒子,基质,磁性,骨髓,磁共振,干细胞。
纳米铁粒子论文文献综述
刘宏芳,钱天伟,赵东叶[1](2013)在《利用稳定的零价纳米铁粒子悬浮液还原固定土壤和地下水中的ReO_4~-》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非放射性的高铼酸根离子(ReO4)代替放射性的高锝酸离子(TcO4),研究用淀粉做稳定剂的零价纳米铁(nZVI)粒子悬浮液还原固定土壤和地下水中高锝酸根离子的机理.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8h的反应时间内,用淀粉做稳定剂的零价纳米铁粒子悬浮液对初始浓度为10mg/L的ReO4的还原去除效率高达96%左右.对实验数据进行动力学拟合的结果表明,该反应满足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反应速率常数为0.43h1(T=25℃,pH6.9).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证实ReO4的反应产物为ReO2.pH7~8之间是nZVI与Re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最佳pH区间.当实验温度从15℃增加到45℃时,kobs相应地从0.38h1增加到0.53h1.通过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方程计算得出,反应的活化能为7.61kJ/mol.柱实验的结果表明,用淀粉做稳定剂的零价纳米铁粒子悬浮液([Fe]=560mg/L)处理含有ReO4的黄土时,流出液中的Re元素比对照实验减少了57%.研究结果表明,用淀粉做稳定剂的零价纳米铁粒子悬浮液可用于土壤和地下水中ReO4的修复工作.(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3年11期)
黄钊,陈乾旺,刘业如[2](2009)在《碳纳米管内分立的纳米铁粒子的热氧化性能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纳米铁填充的碳纳米管基复合纤维在空气中的热氧化性能。结果表明:一般在室温即被氧化的铁(Fe)纳米粒子在170℃仍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这一方面是由于碳纳米管的保护作用所致,另一方面碳纳米管末端的Fe纳米粒子在室温下即迅速被氧化成反尖晶石型Fe3O4/γ-Fe2O3,170℃以下能有效阻止氧分子向碳纳米管内扩散。因此,170℃可以被看作氧分子扩散进入碳纳米管腔的极限温度。在170℃以下时,氧分子无法渗透Fe3O4/γ-Fe2O3晶格在管腔中形成氧分子。当温度高于170℃时,氧分子渗透发生,管腔内的Fe纳米粒子由靠近管末端位置到内部逐渐被氧化。由于相对良好的热氧化稳定性,Fe填充碳纳米管基复合纤维的铁磁性将可以在更高温度范围内得以保持。(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赵军,李煜,肖乐勤,徐复铭,周伟良[3](2008)在《碳包裹纳米铁粒子的制备及其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离子交换树脂(D113)为碳源,与二价铁离子交换后形成含金属的前驱体(Fe/D113),经400~700℃热解制备了碳包裹纳米铁粒子.用XRD、HRTEM等技术对热解产物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初步分析了其形成机理并用VSM研究了热解产物的磁性能.结果表明:Fe/D113的热稳定性要强于D113;400~700℃的热解产物中铁的晶体结构与热解温度有关,且热解产物中的纳米铁粒子的粒径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磁性能研究表明,400℃热解产物具有超顺磁特性,500~700℃热解产物的矫顽力Hc均远大于相应的块体铁,并与产物中纳米铁粒子的尺寸有关;所有热解产物比饱和磁化强度Ms小于相应的块体材料,并随其中纳米铁粒子尺寸的增大而增加.(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艺》期刊2008年06期)
王平,朱以华,杨晓玲,韩霄[4](2008)在《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扩孔及组装磁性纳米铁粒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十六胺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合成孔径约3nm的多孔球形结构介孔二氧化硅(MS)材料.为满足组装磁性纳米粒子所需的孔径要求,提出了一种可较大程度扩大孔径的方法-复盐浸渍法,用多组分盐溶液(NaC1:LiCl:KNO3=4:1:1,ω)浸渍MS微球,然后在300℃加热2h,扩大MS孔径,扩孔后的MS微球孔径在10nm左右.采用电化学方法在MS介孔内合成Fe纳米粒子,并在H2气氛下加热还原得到Fe/SiO2磁性复合微球,制备出的磁性复合微球孔道内均匀地分布着Fe粒子.(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景猛,刘新权,梁鹏[5](2007)在《纳米铁粒子标记人骨髓基质细胞及移植后MRI示踪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纳米粒子标记骨髓基质细胞的方法、SPIO对骨髓基质细胞活性的影响及自体移植后用MRI进行体内示踪的可行性。方法从患者体内分离出骨髓基质细胞并进行培养、传代,移植前用SPIO标记,普鲁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内的纳米铁粒子,并(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毛克祥[6](2007)在《纳米铁粒子改性玻璃/酚醛防热复合材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隐身材料作为实现武器装备和作战平台雷达隐身的一个有效和经济的重要技术手段,引起各军事强国的强烈兴趣。但目前传统的隐身材料一般采用涂料形式喷涂在产品表面,因此有使用温度低的缺点,无法满足导弹这类在飞行中剧烈摩擦生热的武器的使用要求;导弹武器系统的发展对导弹武器用隐身材料提出迫切需求。考虑到纳米铁粒子作为一种新型的吸波剂材料和增强增韧材料,当与导弹外壳防热材料结合,不仅能够在大幅度提高外壳防热材料物化性能的同时,有望用它设计出结构简单、隐身频段宽的导弹隐身外壳。为此,本文应用非水微乳液合成技术制备了两种不同表面属性和粒径的纳米铁磁性粒子,并用它们作为填充材料,对玻璃/酚醛防热复合材料进行改性,研究了纳米铁磁性粒子的表面属性、粒径、填充含量对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机械性能和雷达波吸收性能等材料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如下:1)随纳米粒径的增大,当纳米粒子表面为MP时,改性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先增加后减少,在100nm处时分别到达极值171.9MPa和15.9GPa;弯曲强度、层剪强度、线烧蚀率逐渐降低;压缩强度、热导率和比热容变化不明显;当纳米粒子表面为双端氨基聚氨酯(ATPU)时,改性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弯曲强度、层剪强度逐渐降低;线烧蚀率逐渐增大;弹性模量有下降趋势;压缩强度变化不大,先上升后下降;热导率和比热容变化不明显;2)增加纳米铁粒子的含量,改性复合材料的密度有增加的趋势;抗拉强度先升高再降低,在5%出现最大值171.9MPa;弯曲强度、弹性模量、压缩强度逐渐增加;层剪强度、线烧蚀率、热导率逐渐降低。3)随粒子粒径的减小,改性复合材料介电常数略有增加,并在X波段出现共振峰且向高频移动。随粒子填充量增加,复合材料介电常数增加,X波段的共振峰强度增加,同时略向高频移动。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和改性复合材料平板试样的实际测量,结果表明,适量的磁性纳米金属铁粒子添加到复合材料中,可以实现部分隐身功能,5%含量改性复合材料的微波衰减在8GHz~16GHz达到-3dB~5dB,初步实现了部分吸波隐身功能,表明该结构-功能一体化隐身-防热复合材料设计制备具有可行性和工程实用性。(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7-05-01)
景猛,刘新权,梁鹏,张相彤,李长宇[7](2007)在《纳米铁粒子标记人骨髓基质细胞及移植后MRI示踪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纳米粒子标记骨髓基质细胞的方法、SPIO对骨髓基质细胞活性的影响及自体移植后用MRI进行体内示踪的可行性。方法从患者体内分离出骨髓基质细胞并进行培养、传代,移植前用SPIO标记,普鲁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内的纳米铁粒子,并测定SPIO对骨髓基质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手术将标记细胞和非标记细胞自体移植入患者颈髓的不同部位并进行MRI检查。结果普鲁蓝染色表明纳米铁粒子在细胞内呈现蓝色颗粒,标记细胞组和非标记组活性无明显差异。移植后2w行颈髓MRI检查显示,在移植标记磁性细胞的一端,可见到明显的低信号改变,移植未标记细胞的部位没有信号改变。结论SPIO可以标记骨髓基质细胞且对细胞活性无影响,标记细胞移植后在体内能观察到明显的MRI信号改变,可对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在活体内的迁徙情况提供影像学证据。(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期刊2007年01期)
丁建旭,廖其龙,杨定明[8](2006)在《聚合物包覆纳米铁粒子的结构及其磁性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铁粒子具有极大的反应活性而被氧化。本文简要综述了聚合物包覆的纳米铁及其磁性能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06年08期)
陈小伍,方驰华,刘胜军,崔冰,王岩[9](2006)在《超顺磁性纳米铁粒子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对其分化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超顺磁性纳米铁粒子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其存活、增殖及向肝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确定最佳标记浓度,为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追踪同种异体移植的磁标记细胞奠定基础。方法使用菲立磁(Ferumoxides)标记大鼠BMSCs,采用Prussianblue染色、电镜等鉴定Ferumoxides标记BMSCs的效率;检测标记后BMSCs的诱导分化率评估其向肝细胞分化能力。门静脉和肝内局部移植标记BMSCs后行MRI肝脏扫描。结果标记培养基Fe3+浓度在11.2 ̄16.8μg/mL时,Prussianblue染色可见90%以上细胞阳性,透射电镜可见铁颗粒位于胞浆中;标记后BMSCs向肝细胞分化的能力与正常未标记BMS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e3+浓度在5.6μg/mL时,着色率<60%;Fe3+浓度为22.4μg/mL、28.0μg/mL时培养基中死细胞增多,且诱导分化后AFP与白蛋白阳性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记BMSCs门静脉和肝内局部移植后大鼠肝脏在MRI的SE-T2WI序列扫描下与移植前比较局部呈明显低信号改变。结论标记培养基Fe3+浓度在11.2 ̄16.8μg/mL时,Ferumoxides对BMSCs标记效率较高,且不影响其存活、增殖及向肝细胞分化能力,标记后的BMSCs可用于进一步实验。活体MRI示踪肝内或门静脉移植Ferumoxides标记的BMSCs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医学杂志》期刊2006年03期)
董星龙,左芳,钟武波,李哲男,陈平[10](2005)在《纳米铁粒子表面接枝聚合甲基丙烯酸甲酯》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纳米铁粉,利用甲基丙烯酸(MAA)和盐酸处理纳米铁粉,通过乳液聚合方法,在纳米铁粉存在下MMA原位聚合,形成纳米铁/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粒子。分析结果表明,MMA在纳米铁粒子表面接枝聚合,纳米铁粉表面的双键参与了聚合反应,所形成的复合粒子具有核壳结构,这种复合粒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05年06期)
纳米铁粒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纳米铁填充的碳纳米管基复合纤维在空气中的热氧化性能。结果表明:一般在室温即被氧化的铁(Fe)纳米粒子在170℃仍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这一方面是由于碳纳米管的保护作用所致,另一方面碳纳米管末端的Fe纳米粒子在室温下即迅速被氧化成反尖晶石型Fe3O4/γ-Fe2O3,170℃以下能有效阻止氧分子向碳纳米管内扩散。因此,170℃可以被看作氧分子扩散进入碳纳米管腔的极限温度。在170℃以下时,氧分子无法渗透Fe3O4/γ-Fe2O3晶格在管腔中形成氧分子。当温度高于170℃时,氧分子渗透发生,管腔内的Fe纳米粒子由靠近管末端位置到内部逐渐被氧化。由于相对良好的热氧化稳定性,Fe填充碳纳米管基复合纤维的铁磁性将可以在更高温度范围内得以保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铁粒子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宏芳,钱天伟,赵东叶.利用稳定的零价纳米铁粒子悬浮液还原固定土壤和地下水中的ReO_4~-[J].科学通报.2013
[2].黄钊,陈乾旺,刘业如.碳纳米管内分立的纳米铁粒子的热氧化性能研究(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9
[3].赵军,李煜,肖乐勤,徐复铭,周伟良.碳包裹纳米铁粒子的制备及其磁性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8
[4].王平,朱以华,杨晓玲,韩霄.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扩孔及组装磁性纳米铁粒子[J].过程工程学报.2008
[5].景猛,刘新权,梁鹏.纳米铁粒子标记人骨髓基质细胞及移植后MRI示踪的临床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7
[6].毛克祥.纳米铁粒子改性玻璃/酚醛防热复合材料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7].景猛,刘新权,梁鹏,张相彤,李长宇.纳米铁粒子标记人骨髓基质细胞及移植后MRI示踪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7
[8].丁建旭,廖其龙,杨定明.聚合物包覆纳米铁粒子的结构及其磁性能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6
[9].陈小伍,方驰华,刘胜军,崔冰,王岩.超顺磁性纳米铁粒子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对其分化能力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
[10].董星龙,左芳,钟武波,李哲男,陈平.纳米铁粒子表面接枝聚合甲基丙烯酸甲酯[J].现代化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