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配位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位数,常数,金属,羰基,亚胺,等离子体,凝胶。
配位数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云卿[1](2019)在《2维多配位数等相互作用的逾渗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逾渗理论是处理强无序和具有随机几何结构系统常用的理论方法之一。这一理论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当系统的成分或者某种意义上的密度变化达到一定值(称为逾渗阈值)时,在逾渗阈值处系统的一些物理性质会发生尖锐的变化,即在逾渗阈值处,系统的一些物理现象的连续性会消失。逾渗相变,指的是在庞大无序系统中随着联结程度,或某种密度,占据数,浓度的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程度,系统内突然出现(或消失)某种长程联结性,性质发生突变,我们称发生了逾渗相变,或者说发生了尖锐的相变。正是这种逾渗相变,使之称为描述多种不同现象的一个自然模型,用于阐明相变和临界现象的一些最重要的物理概念,其中很多概念对非晶态固体(高分子材料是典型的一种)是十分有用的。利用蒙特卡洛方法研究逾渗模型是广泛常见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研究人员已经针对不同的逾渗模型(键逾渗,座逾渗,不同相互作用程的键逾渗等等)研究发明了相对应的蒙特卡洛方法。在目前与我们的研究相关的是3态,4态,2态Potts模型,并且在这些模型中,采取了等相互作用,即每一个中心原子可以与周围的配位原子都以相同强度相互作用。我们保持相互作用的各相同性,即在二维正方形格子上,一个中心原子与四个近邻方向的相互作用保持90度旋转对称性。在这样的系统中,从最近邻相互作用情形开始逐渐增加具有相互作用的配位数直到完全图相互作用情况,对于每个配位数取值,都研究相关的临界性质,从而确定每种情况对应的相变普适类。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所有的有限配位数模型都对应着短程相互作用普适类,在短程相互作用稳定点与完全图相互作用稳定点之间并没有发现叁相点,这与之前对于叁色和四色Potts模型有所不同。我们用数值方法确定了一个描述从平均场普适类到短程相互作用普适类渐变的重整化指数,yr≈2/3。这个指数也确定了从平均场普适类到短程相互作用普适类的连续的渐变。对于有限配位数的相互作用,我们近似确定了配位数和修正项系数的数值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28)
黄文忠[2](2019)在《高选择性的基于高配位数罗丹明衍生物的稀土离子化学发光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罗丹明衍生物在其闭环状态下是不发光和无色的,在开环后呈现红色并且具有强烈的荧光发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种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基于罗丹明衍生物的金属阳离子或氧化物的荧光探针已经被广泛报道。同时,对于开发稀土元素离子的发光传感器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也被大量关注。然而,据我们所知,用于检测稀土离子的罗丹明衍生物传感器至今未被报道。因此,结合我们对罗丹明基团作为金属阳离子识别单元的已有研究成果,我们致力开发用于稀土元素离子检测的化学发光传感器。在这里,我们报道了配体L和大环MR这两个罗丹明系列的化学发光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和结构表征。其中,L1和MR1已被证明可以用作稀土元素离子的化学发光传感器。Dy3+, Ho~(3+),Er~(3+),Tm3+,Yb~(3+)和Lu~(3+)这六种稀土离子会导致L1开环,并伴随有显着的颜色变化和强烈的荧光发射;然而,大环MR1的开环,颜色变化以及荧光发射只有在Dy~(3+)和Tb3+这两种离子的存在下才会发生。(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5-15)
韩欣彤[3](2019)在《3d双过渡金属与羰基形成低配位数化合物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在现代配位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化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近些年,随着实验条件和计算机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被证实和研究,然而对于低配位的双核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却研究的很少。因此,本文在BP86/6-311G(d)的计算水平下,系统的研究了TM_2CO_2(TM=Sc-Zn)和TM_2CO_3(TM=Sc-Zn)两个体系的低能结构的点群、基态电子态、几何结构、振动频率以及红外强度等规律,主要内容如下:(1)在TM_2(CO)_2(TM=Sc-Zn)和TM_2(CO)_3(TM=Sc-Zn)两个体系中,通过对比C-O不分离的结构和C-O分离的结构的能量,我们发现对于含有d电子数较少的前过渡金属原子的结构,其C-O分离的结构能量最低;对于含有d电子数较多的后过渡金属原子,其C-O不分离的结构能量最低。(2)在TM_2(CO)_2(TM=Sc-Zn)和TM_2(CO)_3(TM=Sc-Zn)两个体系中,我们对比了含有d电子数较少的前过渡金属原子的结构中C-O不分离的结构和C-O分离的结构之间的能量差,发现随着d电子数的增加而能量差逐渐降低。(3)在C-O不分离的TM_2(CO)_2(TM=Sc-Zn)和TM_2(CO)_3(TM=Sc-Zn)两个体系中,通过对比C-O键长和C-O伸缩振动频率,我们发现对于含有d电子数较少的前过渡金属原子的结构,其C-O键长和C-O伸缩振动频率都远远偏离单独的CO分子中C-O键长和C-O伸缩振动频率;对于含有d电子数较多的后过渡金属原子的结构,其C-O键长和C-O伸缩振动频率都更接近单独的CO分子中C-O键长和C-O伸缩振动频率,但依然有所差异;对于3d轨道电子全占满的Cu原子和Zn原子的结构中,C-O键长和C-O伸缩振动频率和单独的CO分子中C-O键长和C-O伸缩振动频率很接近。(4)我们分析了TM_2(CO)_2(TM=Sc-Zn)和TM_2(CO)_3(TM=Sc-Zn)两个体系中的TM-TM距离,并与单独的TM_2分子以及其他已经被发现的含有TM-TM金属多重键的羰基化合物中的TM-TM键长进行了对比,发现低配位的TM_2(CO)_2(TM=Sc-Zn)和TM_2(CO)_3(TM=Sc-Zn)中的TM-TM之间都存在相对较短的距离,期待存在强关联相互作用。(5)在TM_2(CO)_2(TM=Sc-Zn)和TM_2(CO)_3(TM=Sc-Zn)两个体系中,结构的相对稳定和C-O伸缩振动频率都有一样的变化规律,这是因为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中金属原子与羰基配体之间的配位键的强弱对结构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过渡金属原子拥有较少的d电子时,其很难与羰基配体形成有效的反馈π键;当过渡金属原子拥有较多的d电子时,其能够与羰基配体之间发生更好的电子转移,形成更强的反馈π键,反馈π键和σ配键的协同作用会进一步促进羰基配合物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赵顺省,赵远,苟珍妮,刘向荣,杨再文[4](2017)在《连接链长度诱导席夫碱锌镉双金属配合物中Cd(Ⅱ)配位数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两种经典的席夫碱——二邻香草醛缩乙二胺(HL~1)和二邻香草醛缩1,3-丙二胺(HL~2)分别先后与乙酸锌、硝酸镉反应,得到了两种席夫碱锌-镉异金属双核配合物[ZnCdL~1(CH_3CN)(NO_3~-)_2]1和[ZnCdL~2(NO_3~-)_2(H_2O)]2。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1结晶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_1/C,其晶体结构中Zn~(2+)配位数5,配位原子分别是席夫碱配体中的两个亚甲氨基中的2个N原子、两个酚氧基的2个O原子和一个乙腈分子的N原子;Cd~(2+)配位数8,配位原子分别是席夫碱配体中两个酚氧基的2个O原子、两个甲氧基的2个O原子和两个硝酸根的4个O原子。而2结晶为正交晶系,空间群P212121。与1不同的是,晶体结构中Zn~(2+)也配位数5,但配位原子分别是席夫碱配体中的两个亚甲氨基中的2个N原子、两个酚氧基的2个O原子和一个硝酸根的O原子;Cd~(2+)配位数为7,配位原子分别是席夫碱配体中两个酚氧基的2个O原子、两个甲氧基的2个O原子、一个硝酸根的2个O原子和一个水分子的1个O原子。结构分析表明席夫碱中连接链长的增加导致席夫碱穴状配位点减小,与Cd~(2+)形成的配位键键能更大,键长更短,以至于Cd~(2+)配位数降低。TG-DTG和荧光光谱测试表明两种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有了一定程度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论文集-论文》期刊2017-07-19)
卓倩,孔飞,杨文卿,许丽洪,陈庆华[5](2017)在《丁腈橡胶/无机金属盐配位聚合物的配位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丁腈橡胶(NBR)/无机金属盐配位聚合物体系的参数:NBR的分子量、NBR的溶解度参数和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配位体系的配位数.结果表明,NBR与无机金属盐发生了配位交联,NBR/CuCl_2配位聚合物的配位数为4,NBR/LaCl_3配位聚合物的配位数为8.(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朱维耀,张晓静,韩宏彦,李兵兵,李建辉[6](2017)在《配位数对剩余油分布及采收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自助设计研制的微观可视化规则模型,利用微观驱替装置对水驱过程中剩余油形态及流动特征进行显微观察和分析,并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定量考察水驱驱油效果,研究配位数对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对采收率的影响规律,并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微观剩余油规律数值模拟配位数为4的水驱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剩余油分布形态为柱状剩余油和膜状剩余油两种形态,配位数越大,驱替效果越好,剩余油所占孔隙比例越小,且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剩余油分布与实验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7年01期)
朱建颖,林继军,段华玲,弓振斌[7](2015)在《凝胶过滤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测定聚乙烯亚胺-金属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及平均配位数》一文中研究指出络合物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是表征高分子聚合物与金属离子络合反应的重要参数,也是研究高分子聚合物应用于金属离子分离、富集过程及工艺参数优化的理论基础~[1、2],本工作建立了基于凝胶过滤色谱(GFC)分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聚乙烯亚胺(PEI)与金属络合物稳定常数、(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四分册)》期刊2015-04-19)
俞联梦[8](2015)在《甲醇水混合溶液的配位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不同水模型研究甲醇水溶液的配位数,通过研究发现,TIP4P-甲醇和TIP5P-甲醇随甲醇浓度变化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且采用TIP3P-甲醇体系的配位数随甲醇质量分数的增加急剧下降。(本文来源于《科技致富向导》期刊2015年02期)
杨士凤[9](2014)在《凝胶过滤色谱-ICPMS联用技术测定聚合物—金属络合物稳定常数和配位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建立了基于化学平衡理论模型以及凝胶过滤色谱(GF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的高分子聚合物-金属络合物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测定新方法。以聚乙烯亚胺(PEI)和金属离子M2+为例,对形成的PEI-M络合物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进行测定,以HAc-NaAc为流动相,凝胶色谱柱分离大分子络合物(PEI-M)以及金属元素的小分子络合物(M(Ac)i、M(OH)j)、游离态离子(M2+),最后用ICP-MS测定不同形态金属元素的浓度;利用建立的化学平衡理论模型,计算PEI与M形成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建立的在线分离、测定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为高分子聚合物-金属络合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分为五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水体中重金属(Cu、Cd)的性质、危害及去除方法;简述了聚合物络合-超滤技术在重金属去除领域的应用,及常用水溶性聚合物(PEI)的性质、应用等;对测定聚合物-金属络合物稳定常数和平均配位数的常用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最后简要阐述了凝胶过滤色谱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第二章是络合反应化学平衡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实验设计。根据络合反应的化学平衡理论,建立了测定高分子聚合物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和平均配位数的化学理论模型。基于该模型,结合GFC-ICPMS联用技术,设计了测定PEI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和平均配位数的实验方案。第叁章在第二章建立的化学理论模型基础上,采用GFC-ICPMS联用技术,测定了PEI与Cu2+形成的络合物PEI-Cu的稳定常数和平均配位数。实验结果表明:25℃,pH4.1~5.3时,PEI-Cu络合稳定常数为109.6~1010.7,平均配位数为1.0~1.3。考查了溶液pH对络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溶液pH的增大,PEI-Cu的稳定常数和平均配位数均增大。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溶液pH的增加,PEI中胺基质子化的程度降低,有利于PEI络合金属离子。第四章基于第二章建立的化学理论模型,利用GFC-ICPMS联用技术,测定了PEI与Cd2+形成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和平均配位数。结果表明:25℃,pH4.1~5.3时,PEI-Cd络合稳定常数为108.7~1097,平均配位数为1.0-1.4。对影响络合反应平衡的因素pH值进行了考查,结果显示PEI-Cd的稳定常数和平均配位数也呈现与PEI-Cu相同的趋势,即随溶液pH的升高而增大。最后比较了相同条件下,PEI-Cu与PEI-Cd络合稳定常数和平均配位数的大小,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出现该结果的原因。第五章对本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接下来的工作做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4-05-01)
杨士凤,段华玲,林继军,朱建颖,弓振斌[10](2014)在《测定高分子聚合物-金属配合物稳定常数及平均配位数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基于化学平衡理论模型以及凝胶过滤色谱(GF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的高分子聚合物-金属配合物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测定新方法。以聚乙烯亚胺(PEI)和Cu2+为例,对形成的PEI-Cu配合物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进行测定,以0.02 mol·L-1 HAc-NaAc为流动相,凝胶色谱柱分离大分子PEI-Cu配合物以及Cu的小分子配合物、游离态离子,最后用ICPMS测定不同形态金属元素的浓度;利用建立的化学平衡理论模型,计算PEI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测得25℃,pH4.1~5.3时,PEI-Cu配合物稳定常数为109.6~1010.7,平均配位数为1.0~1.3。建立的在线分离、测定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为高分子聚合物-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配位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罗丹明衍生物在其闭环状态下是不发光和无色的,在开环后呈现红色并且具有强烈的荧光发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种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基于罗丹明衍生物的金属阳离子或氧化物的荧光探针已经被广泛报道。同时,对于开发稀土元素离子的发光传感器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也被大量关注。然而,据我们所知,用于检测稀土离子的罗丹明衍生物传感器至今未被报道。因此,结合我们对罗丹明基团作为金属阳离子识别单元的已有研究成果,我们致力开发用于稀土元素离子检测的化学发光传感器。在这里,我们报道了配体L和大环MR这两个罗丹明系列的化学发光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和结构表征。其中,L1和MR1已被证明可以用作稀土元素离子的化学发光传感器。Dy3+, Ho~(3+),Er~(3+),Tm3+,Yb~(3+)和Lu~(3+)这六种稀土离子会导致L1开环,并伴随有显着的颜色变化和强烈的荧光发射;然而,大环MR1的开环,颜色变化以及荧光发射只有在Dy~(3+)和Tb3+这两种离子的存在下才会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配位数论文参考文献
[1].欧阳云卿.2维多配位数等相互作用的逾渗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黄文忠.高选择性的基于高配位数罗丹明衍生物的稀土离子化学发光传感器[C].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3].韩欣彤.3d双过渡金属与羰基形成低配位数化合物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4].赵顺省,赵远,苟珍妮,刘向荣,杨再文.连接链长度诱导席夫碱锌镉双金属配合物中Cd(Ⅱ)配位数的变化[C].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论文集-论文.2017
[5].卓倩,孔飞,杨文卿,许丽洪,陈庆华.丁腈橡胶/无机金属盐配位聚合物的配位数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朱维耀,张晓静,韩宏彦,李兵兵,李建辉.配位数对剩余油分布及采收率的影响[J].当代化工.2017
[7].朱建颖,林继军,段华玲,弓振斌.凝胶过滤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测定聚乙烯亚胺-金属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及平均配位数[C].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四分册).2015
[8].俞联梦.甲醇水混合溶液的配位数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5
[9].杨士凤.凝胶过滤色谱-ICPMS联用技术测定聚合物—金属络合物稳定常数和配位数[D].厦门大学.2014
[10].杨士凤,段华玲,林继军,朱建颖,弓振斌.测定高分子聚合物-金属配合物稳定常数及平均配位数的新方法[J].无机化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