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互通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交通,互联,冲突,东盟,运行速度,安全评价。
互通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珍贵[1](2019)在《基于云模型的互通优化方案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互通优化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建立序关系-云模型综合评价模型,先分析互通立交的影响因素和相关规范,提出互通立交评价指标和分级体系,然后结合序关系法确定指标权重,构造云模型正向发生器确定各二级指标的确定度向量,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其评价等级;以长沙市云栖路沿线区域互通为例开展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可解决综合评价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可为互通优化方案对比、互通改造措施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本文来源于《公路与汽运》期刊2019年03期)
尚婷,盛启锦,白婧荣[2](2019)在《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隧道-互通路段安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互通路段的安全性,基于熵权物元评价模型,首先,选取9个评价指标,建立了隧道-互通路段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其次,对测定的各个评价指标数据合理取值后计算各评价指标的关联函数值,并且采用熵权法客观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最后,通过赋权对隧道-互通路段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路段的安全性为"轻度危险"且更偏向于"安全边缘"一侧。隧道出口-渐变段起点的长度对其安全性影响最为明显,匝道内、隧道出口和连接段路面摩擦系数次之,隧道长度的影响最弱。(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2期)
张驰,宫权利,马向南,张敏,齐晨[3](2018)在《互通立交单车道入口小客车运行速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单车道入口小客车运行速度特征,计算小客车在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入口处的运行速度模型,确保车辆在衔接段运行速度之间的协调,使车辆安全运行,在分析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单车道入口处小客车运行速度实测数据基础上,得出小客车在入口处运行规律。使用链式开普勒雷达测速仪对入口处小客车速度进行实时采集,选取8条匝道特征点(合流鼻、合流点以及加速车道终点)处自由流状态下小客车速度作为分析样本,采用K-S检验对所取样本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在满足检验要求并分析叁角区段和加速换道段速度及加速度特性后,确定自变量参数。最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小客车在合流点及加速车道终点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并用4条匝道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合流点处车辆运行速度与合流鼻速度及叁角区段长度呈正相关,与平曲线半径倒数呈负相关;加速车道终点处运行速度与合流鼻速度及加速换道段长度呈正相关,与平曲线半径倒数呈负相关;模型通过了回归等式及回归参数显着性和平均相对误差检验,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平均值均小于10%,所建模型满足精度要求。研究结果对《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JTG B05—2015)中车辆运行速度相关规定进行补充说明,为高速公路安全性评价及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郑展骥,项乔君,李涵,顾欣[4](2018)在《互通立交分流区交通冲突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互通立交分流区存在频繁的变换车道现象,导致交通流运行紊乱、交通冲突频发。为分析互通分流区交通安全状况,首先分析车头时距及车辆变道位置等交通流特性与交通冲突的关系,然后采用间隙接受理论判别交通冲突区间,构建基于间隙接受理论的分流区交通冲突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车辆变道位置与交通冲突地点存在显着相关性,均位于距基准点600 m以内和减速车道的前60 m路段;交通冲突临界间隙为2.21 s,基于间隙接受理论的交通冲突区间为(2.06 s,2.31 s);分流区交通冲突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统计结果的相对误差在10%以下。减速车道长度以及分流比是影响交通冲突数的主要因素,可作为分流区交通安全改善方案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马向南[5](2017)在《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单车道出入口小客车运行速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里程不断增加,架设在高速公路上的互通立交数量骤增,与此同时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处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入口在设计阶段及运营期存有大量安全隐患。我国现有《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中采用车辆运行速度进行安全性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该规范并未对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入口车辆运行速度进行相关规定,对此开展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入口运行速度研究势在必行。论文以四川某高速公路互通立交主线范围内交通事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在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入口范围内交通事故数量明显高于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路段及立交出口事故数量高于立交入口的结论,通过对互通立交出入口交通事故类型进行统计分析,追尾型事故占有率较大,并从安全角度出发,确定本文研究区域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入口,综合考虑了主线及变速车道行驶特征,确定车辆运行速度的影响因素。论文主要是对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单车道出入口小客车运行速度及加速度进行分析研究。对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入口以渐变段起点及合流鼻开始,每隔10m提取一组速度数据,最终对每个记录点运行速度信息进行SPSS统计分析、汇总,并运用行车动力学仿真软件CARSIM进行纵向加速度仿真分析,确定将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入口分为渐变段、减速段及叁角区段、加速换道段。论文以自由流状态下小客车为研究对象,利用链式雷达获取12座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口及12座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入口处小客车实时行驶数据,分别经过小客车行驶速度描述性统计、特征点运行速度计算、残差独立性检验、共线性诊断分析、回归系数分析及自变量参数间关系检验,建立了高速公路立交单车道出入口小客车运行速度预测模型,通过对4座立交出口及4座立交入口进行相对误差平均值验算,模型精度可满足要求。本文对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单车道出入口小客车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的研究,有助于完善现有对立交出入口运行速度的规定,保障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入口的行车通畅及驾驶人生命财产。(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5-17)
李涵[6](2017)在《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分流区交通冲突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种类繁多,若从交通流的运行规律来看,可以将互通立交定义为由合流区、交织区和分流区叁部分组成的道路。互通立交分流区是指在出口匝道附近,有一股或多股车流从主线车流分离出来的路段,包括出口匝道上下游附近收到分流影响的、交通流运行有别于高速公路基本路段的区域。在分流区,交通流存在频繁的变换车道现象,导致交通流运行紊乱、交通冲突频发,使得互通立交分流区已成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易发地带,因此,如何保障互通立交分流区交通安全,已成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交通安全改善中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为了分析分流区的交通安全状况,通常采用交通事故数据作为基础。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获得满足于统计要求的事故数据,从而使得基于事故数据的安全评价方法难以进行研究,于是人们采用了交通冲突技术来对交通安全的评价方法进行完善。在交通冲突技术中,冲突数据的有效获得是安全评价及安全改善工作的基础。因此本文建立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分流区交通冲突预测模型,通过采集分流车辆的变道特征和交通流参数,便能计算得到高速公路分流区一定时间段内发生冲突数,减少了人员统计交通冲突的工作量,提高了获取交通冲突数据的效率。围绕着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分流区交通冲突预测模型的构建,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1、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分流区交通流与交通冲突相关数据采集方法通过航拍视频观测分流区交通,利用多次回放以获得不同类型的数据。一方面,测算出在实际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分流区车辆在每个车道的运行速度、车头时距、变道位置等交通流数据;另一方面,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先采用德尔菲法主观判定冲突,再利用软件测算TTC值来进一步检验其可靠性,以保证交通冲突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同时在采集交通冲突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采集交通冲突发生位置,外侧车头间隙等与交通冲突相关的数据,便于之后对于交通冲突机理的研究。2、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分流区交通流与交通冲突基本特征分析根据观测处理得出的数据,首先对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分流区的交通流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分流区每个车道上的运行速度、车头时距分布规律都略有不同,其中最外侧车道尤为明显;然后对分流区交通冲突的发生位置与外侧车头时距进行分析,得出发生交通冲突的位置与车辆变道的位置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同时发生交通冲突时外侧的车头时距较为集中的位于一个范围内。3、基于间隙接受理论的分流区交通冲突形成机理以分流车辆的变道特征为基础,将分流车辆的变道看作是间隙接受的过程,描述了交通冲突的形成机理,指出高速公路分流区交通冲突的发生是由于外侧车流车头时距位于某个区间时,其接受间隙不够大或者驾驶员对于拒绝间隙的判断失误所造成的,并借鉴临界间隙的计算方法确定了该区间的阈值。4、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分流区交通冲突预测模型在分析车辆冲突机理和对间隙接受理论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根据交通流车头时距的分布规律与临界间隙的关系计算分流车辆在变道分流时会引起交通冲突的概率值,进而通过内侧车道的小时分流交通量计算出分流区分流处的小时冲突数,建立交通冲突预测模型;并通过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最终基于模型的影响因素分别提出了基于设计和管理层面的减少交通冲突的方法。综上,本文以实际调查和数据分析为基础,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改进了交通冲突的调查方法,分析了交通冲突的机理,提出了新的间隙接受模型,并给出了参数计算方法;将其结合车头时距分布规律建立了分流区交通冲突预测模型,通过实测数据检验了模型精度并提出了减少交通冲突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5-01)
杨睿,程桂林,徐懂理[7](2016)在《IEC 61970 CIM与IEC 61850 SCL模型互通性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智能电网中IEC 61970和IEC 61850这2种标准之间互通性的问题展开研究。分析了2种标准的数据结构模型,探讨了2种数据模型之间互通的可能性,以双母线带母联断路器的主接线结构为例,分别建立IEC 61970公共信息模型(CIM)和IEC 61850模型,详细描述了2种标准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模型映射。结果证明了该数据交换和模型映射方法的可行性,为2种标准之间的数据互通提供了一种方法。(本文来源于《江苏电机工程》期刊2016年03期)
赵世鹏[8](2016)在《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互通立交出口交通安全评价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分流区往往是整个高速公路系统的“瓶颈”路段,车辆在出口附近要频繁的变换车道,交通流呈现接近交织运行的不稳地状态。由于驾驶行为的复杂性,互通立交分流区区域是一个交通事故易发地点,因此,保障互通立交分流区交通安全,已成为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结合我国出口匝道组合情况,进行分类并统计每种组合的常见形式,明确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实测数据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交通冲突进行分类,并得出各类交通冲突的阈值;分别从分流区上、中、下游选取交通量、速度、变道行为等参数研究,分析不同断面不同参数的分布特征,从而得出互通立交分流区交通流特征的变化规律;通过仿真结果分析不同交通流参数及道路几何设计指标与交通冲突关系,基于曲线回归及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各类交通冲突回归模型;选取综合风险指数作为交通冲突的综合指标来进行评价,并应用安全服务水平的概念对互通立交分流区的安全状况进行分级。通过“σ理论”的划分方法给出每级安全服务水的划分标准以及其定性描述。本文为互通立交分流区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改善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安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服务水平等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5-13)
何敏,郭宏宇,竺彩华[9](2015)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中国东盟贸易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和边界效应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2004-2012年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面板数据,利用引力模型和边界效应模型分析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对中国东盟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交通、通信、能源叁大领域的"硬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目前中国东盟各国间的双边贸易影响并不明显;中国东盟各国间存在贸易边界效应,程度较小,在3.51-9.52之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提高了贸易效率,有利于减少市场分割,从而降低贸易的边界效应,对于中国东盟各国间的贸易产生了积极的正向影响。(本文来源于《国际经济合作》期刊2015年09期)
富德佶[10](2015)在《基于模型的CTCS-3列控系统互联互通测试自动分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证CTCS-3列控系统的跨线运营能力,铁道部统一组织互联互通工作,互联互通测试是CTCS-3列控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铁道部基础部和C3攻关组对互联互通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互联互通的因素,讨论解决方案,以实现不同厂家的设备互联互通,可以看出保证互联互通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目前列控系统互联互通测试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列控系统功能和设备复杂,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不断升级,要求测试人员有过硬的专业技术;②测试记录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复杂,人工分析会造成效率低下;③由于测试人员的疏忽和失误会造成测试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在互联互通测试中对车载设备和地面设备是分开测试的。本文以车载设备第叁方实验室互联互通测试为例,研究一种互联互通测试结果自动分析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百联互通测试的关注点为车地之间的数据交互,本文从车载设备与RBC的无线消息交互入手,进行测试结果分析,车地之间每一次消息交互可看成一次系统的状态变迁,这些变迁都是根据测试序列执行得到的,因此本文从测试序列入手律立了一个基于测试序列的完整的车载设备模型,将测试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生个状态点和状态迁移情况都建立到模型中。在实际的测试过程中,对于测试执行路径,必有一条模型中的可达路径与之相匹配。因此可以通过系统状态可达性分析的方法找出该路径,并对该路径中各状态点与状态迁移的信息进行分析即可找出测试过程中导致系统故障的原因。同时根据状态可达路径自动生成的原理,买现测试结果自动分析。本文选用的建模方法为时间自动机建模方法建立车载设备模型,并通过编程解析时间自动机中的XML文件与实际的测试记录数据来寻找匹配路径,最后通过分析路径中的各个点锁定故障原因。本文主要对如何根据测试序列建立车载设备模型,如何实现路径匹配,以及如何最终实现测试结果自动分析进行详细介绍。(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5-03-30)
互通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评价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互通路段的安全性,基于熵权物元评价模型,首先,选取9个评价指标,建立了隧道-互通路段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其次,对测定的各个评价指标数据合理取值后计算各评价指标的关联函数值,并且采用熵权法客观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最后,通过赋权对隧道-互通路段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路段的安全性为"轻度危险"且更偏向于"安全边缘"一侧。隧道出口-渐变段起点的长度对其安全性影响最为明显,匝道内、隧道出口和连接段路面摩擦系数次之,隧道长度的影响最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互通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珍贵.基于云模型的互通优化方案综合评价[J].公路与汽运.2019
[2].尚婷,盛启锦,白婧荣.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隧道-互通路段安全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3].张驰,宫权利,马向南,张敏,齐晨.互通立交单车道入口小客车运行速度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郑展骥,项乔君,李涵,顾欣.互通立交分流区交通冲突预测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
[5].马向南.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单车道出入口小客车运行速度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7
[6].李涵.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分流区交通冲突预测模型[D].东南大学.2017
[7].杨睿,程桂林,徐懂理.IEC61970CIM与IEC61850SCL模型互通性分析与研究[J].江苏电机工程.2016
[8].赵世鹏.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互通立交出口交通安全评价模型[D].东南大学.2016
[9].何敏,郭宏宇,竺彩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中国东盟贸易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和边界效应模型的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5
[10].富德佶.基于模型的CTCS-3列控系统互联互通测试自动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