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统植物学知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统药用植物,红瑶,龙胜,民族植物学
传统植物学知识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设,曹丽敏,粟新政,曹明[1](2019)在《广西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知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瑶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红瑶是其中一个分支,因妇女服饰上的花纹图案以大红色为主而得名,其生活习俗饱含民族特色,对植物尤其是药用植物的利用方式,与其他民族不同。该研究采用经典的民族植物学理论和方法,访问调查了广西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种类,根据植物拉丁名、中文名、当地名、用途、用法及药用部位,对其进行民族植物学编目,并与《中国药典》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共记录到药用植物95种,隶属于57科83属,其中蔷薇科、百合科种类最多,分别含有7种,显示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全株入药的植物种类41种,占总数的43.16%;根入药的种类为23种,占总数的24.21%;叶入药的种类为13种,占总数的13.68%。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以全株、根及叶为主;治疗风湿类疾病的药物比重最大,为23.47%,推测与其生活的环境有关;与《中国药典》比较,发现71种植物未被其收录,另有17种虽被收录但主治功效不同,有7种被收录且主治功效大致相同,为新型中药的研发提供了借鉴。同时,还探讨了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资源现状及文化传承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3期)
张俪斌,王趁,李姗,王雨华[2](2019)在《我国蓝草的传统植物学知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蓝草在我国历史上曾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蓝草制备的植物靛蓝具有抗菌消炎和抗紫外线等保健作用,然而在合成靛蓝商业化的冲击下,蓝草制靛技艺几乎消亡。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环保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植物靛蓝需求量不断增加,对蓝草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关注。该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我国民间利用的蓝草种类及分布,对我国蓝草制靛工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重点阐述了制靛工艺原理和工艺传承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文献记载的我国蓝草共10种及变种,分属于6科6属,现利用的蓝草仅5种;我国蓝草制靛工艺从浸揉染色法发展为固态发酵制蓝法和液态发酵制靛法,只有液态发酵制靛法沿用至今;制靛工艺是将蓝草中的前体物质转化为靛蓝并伴有靛玉红等副产物生成的过程,影响靛蓝纯度的因素包括蓝草的材料选择、温度、浸泡时间、pH值、溶氧量等。目前我国蓝草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蓝草种类的古籍考证、蓝草种质资源的挖掘以及蓝草传统制靛工艺的还原和再现等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3期)
萨日娜[3](2017)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蒙古族传统植物学知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乌拉特中旗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乌拉特部蒙古族集中居住的旗县之一,当地蒙古族牧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积累了植物学方面的传统知识。但是目前为止对乌拉特蒙古族的传统植物学知识的研究尚未开展。这些传统知识经历了千百年畜牧业经济活动及长期的实践检验、指导了牧民传统的畜牧业生产经营。因此这类知识和经验对当地植物资源开展科学的整理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具有民间利用实践为基础的线索和依据。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传统知识不断流失的今天,对这些知识和经验开展调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采用民族植物学的文献研究、证据标本采集鉴定以及关键人物访谈等方法,对乌拉特中旗蒙古族命名植物的特点以及野生植物的传统利用等进行调查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植物命名方面,当地蒙古族对植物的命名有着特殊的结构、类型以及依据。这与当地的生活生产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过对当地蒙古族的访谈调查得到野生植物的民间名93条,对应植物分类学上的72种1变种植物,隶属25科58属;(2)植物利用方面,当地蒙古族对野生植物的利用涉及到4方面,即食用、药用、饲用以及文化用。当地传统野生食用植物有6种,隶属5科5属;有野生蔬菜用、野生水果用、野生调味用3种类型;当地传统野生药用植物有20种,隶属11科18属。分为人用药用植物和牲畜用药用植物两大类;当地传统饲用植物有65种,隶属21科52属;当地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因此对饲用牧草有着当地独特的评价,评价度较高的牧草有37种;当地文化用野生植物有26种,隶属17科25属,涉及到宗教信仰、民间文学、传统习俗等方面;(3)在与其他地区蒙古族民间所利用的野生植物的对比方面,乌拉特中旗与额济纳旗蒙古族所利用的野生植物的科、属、种的相似性分别为13.73%、11.40%、10.56%。乌拉特中旗与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所利用的野生植物的科、属、种的相似性分别为18.18%、11.24%、9.85%。乌拉特中旗蒙古族民间植物学知识是当地人在漫长的畜牧生产中积累而来,包含着对大自然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义,并且具有发掘、传承和保护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6)
龙春林,顾玮,刘宇婧,洪利亚,黎平[4](2016)在《传统植物学知识的现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植物学知识一直是维持各民族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它不仅是古代人们从事采集、农耕活动的根本,在现代社会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并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民族植物学研究各个民族的传统植物学知识,包括植物的民间分类、传统利用和管理方式等,它不仅对调查、编目、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传统植物学知识,也发现和验证这些知识的价值,并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社区发展。我们近期对传统植物学知识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涉及广西壮族对植物的民间分类,云南藏族和傣族的传统食用植物知识,海南黎族、广西毛南族和壮族、云南基诺族的传统药用植物知识,水族传统利用酒曲植物的知识,南方少数民族管理观赏植物的传统知识,侗族染色植物的传统知识,菩提子和云南山茶花的文化价值。研究发现:许多关于植物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异传统知识掩埋在贫穷落后的表象之下,各民族社区中掌握较多传统植物学知识的人越来越少,随着传承和保护环节的缺失,传统植物学知识正在加速消亡,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抢救、保护和传承。水族利用103种植物作为酒曲植物,然而掌握酒曲植物知识的人已经不多;海南乐东黎族能获得药用植物种类减少至50种,远低于生境相似地区正在利用的药用植物种类,且传统药用植物知识在年轻一代中己十分贫乏。现代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少数民族传统利用的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富含良好的生物活性物质;而传统的观赏植物、文化植物,则往往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南方少数民族采食藤黄的果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御癌细胞的作用;傣族食用云南石梓花制作的年糕,客观上起到了保肝护肝的作用。通过对传统植物学知识的研究,揭示其科学内涵,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发现新的价值,将为少数民族社区发展服务,为现代社会做出新的贡献。(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亚太民族植物学论坛会议文集》期刊2016-07-16)
刘文江,潘伯荣[5](2016)在《黑果枸杞的利用价值与民族植物学传统知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属于茄科(Solanaceae)枸杞属(Lycium)的多年生落叶灌木,别名苏枸杞、黑枸杞、黑刺,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中亚、高加索和欧洲亦产。黑果枸杞耐干旱,常生于盐碱土荒地、沙地或路旁。根据媒体报道,黑枸杞是生长于青海格尔木大草原上的野生植物,对于草原来说,是防风固沙的重要植被。但从2015年8月10日至今,有超过5000人涌入洗劫了草原上超过300万亩草场,目的就是为了采摘这种豆粒般大的紫黑色浆果,而逐利成为最大的动机。报道称,黑枸杞被称为"软黄金",近年来产地价格涨了近8倍,增长到近500元/公斤。最贵的"特级产品"卖到4000多元一斤。究其走俏的原因,是因黑果枸杞是藏族和维吾尔族的传统药材,藏药称为"旁玛",维药称"阿勒卡特"。据《晶珠本草》和《四部医典》记载,藏医将其果实入药,用于治疗心热病、心脏病、妇科病等病症;而且《维吾尔药志》中记载,果实是健胃、滋补和通经药;用其果实和根皮治疗尿道结石、癣疥、齿龈出血等病症,民间则作为滋补强壮以及降压药使用。上世纪50-60年代,有关黑果枸杞的研究多侧重在介绍西北荒漠植被时提到;70-80年代,只是介绍黑果枸杞可做固沙植物利用,同时也有研究其种植技术;青海"叁刺(唐古特白刺、黑果枸杞和沙棘)"开发中,多注重是沙棘果实的利用,对黑果枸杞的研究甚少;本世纪以来,随着藏药资源的丌发利用,人们发现了黑果枸杞药用价值,前期侧重果实中的色素利用,后经多人多方面分析,发现其钙、铁、尼克酸含量分别为高于红果枸杞,果实含芦丁、槲皮素、木犀草素等黄酮类成分,尤其是原花青素超过蓝莓等天然野生植物果实,很快通过商业与媒体炒作,黑果枸杞成了"高原圣药"。(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亚太民族植物学论坛会议文集》期刊2016-07-16)
曹明,苏礼英,明新,陈建设[6](2016)在《广西上思南屏瑶族传统药用植物知识的民族植物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原理,对上思南屏瑶族传统药用植物知识进行了实地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物种信息、利用方式与资源现状.结果表明,野生药用植物是南屏瑶族民众日常生活中一类重要的植物资源,常见的有118种,主要用于治疗胃痛、腹泻、呼吸道感染、风湿关节痛和外伤等疾病.依据拉丁名、中文名、当地名、用途、用法、药用部位等信息对南屏瑶族传统药用植物知识进行了编目,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南屏瑶族传统药用植物资源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期刊2016年02期)
曹乌吉斯古楞,特布沁[7](2015)在《蒙药药用植物学与蒙古族民间传统药知识相互渗透教学的探索——以药用植物民间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用植物民间名是蒙古族民间传统药知识的主要内容之一,具有鲜明的特征。牧民们利用植物的形态特征、植物的性味、生境以及生活型给植物命名,把植物特征直观、形象、简明地描述出来,便于当地人识别与利用。在高等医药教学中,将蒙古族传统药知识的民间名知识融入到蒙药药用植物学教学当中,不仅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并掌握药用植物学的相关内容,同时也将起到传统知识的传承与保护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医药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呼伦[8](2012)在《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传统植物学知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民间有着丰厚的传统植物学知识和经验,其内容包括了当地野生植物的命名与分类、利用、管理和保护等方而,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传统植物学知识体系。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民间命名野生植物的依据多样化,具有显着的地区人文文化特色。当地民间使用的232条植物名对应于现代植物分类学上的116种、1个亚种、8个变种、1个变型相对应,隶属43科93属。至今,这些民间所使用的植物名仍指导着牧民去识别、利用和管理当地野生植物资源,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民间利用的野生植物以用途可分为食用、饲用、药用、建筑和技术与工艺用和文化用等5大类。民间食用植物包括粮用植物1种、调味用植物4种、茶用植物4种、水果用植物6种、蔬菜用植物13种。民间药用植物有36种,兽药用植物有12种,药用方法上的简单易行、应急使用等特征正适合着草原畜牧业生活。另外,当地牧民利用饲用植物方而的知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充分体现了典型草原牧业民族的属性,当地牧民所列举的38种饲用植物中优等和良等饲用植物占63.15%。建筑和技术与工艺用植物种类不是很多,有12种,但这方面的传统知识对当地牧民畜牧业生产和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地蒙古族民间的传统民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领域中融入着很多当地野生植物,从而丰富了草原民族文化,并为当地野生植物的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地区与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民间所利用野生植物的科、属、种数的相似性分别为75.32%、64.29%和58.26%。(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6)
花尔[9](2011)在《内蒙古巴林右旗蒙古族传统植物学知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巴林右旗蒙古族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传统植物学知识包括植物命名知识和野生植物利用知识。巴林右旗蒙古族民间传统使用的203条民间植物名称对应于现代植物分类学的182种、8变种、1变型、l栽培变种。当地民间植物名具有显着的结构、类型、命名依据及地区与人文文化特色。植物的民间名仍然被当地人使用,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存在价值。野生植物的传统利用知识涉及到食用、药用、饲用、建筑和技术与工艺用、薪柴用、商品用、生产生活中其他用和文化用8个方面。巴林右旗蒙古族民间传统食用野生植物有44种,包括代粮用5种、食用油料用2种、茶用10种、蔬菜用19种、水果用15种、调味用6种。民间传统药用植物21种,兽药用植物10种。民间药用植物具有药用部位多样化、药用方法简单易行等特点,治疗咳嗽、关节炎、牲畜热症、跌倒损伤等常见的疾病。另外,当地牧民列举的32种饲用植物中优等植物和良等植物占65.79%。建筑和技术与工艺用野生植物有34种,薪柴用野生植物有7种,商品用野生植物有4种,生产生活中其他用植物5种,都对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地蒙古族通过崇拜植物、民间传说、民间文学、民歌等各种方式和行为,丰富了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内容,并为植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利用生态学Sφrenson相似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对巴林右旗蒙古族与阿鲁科尔沁旗和科左后旗两地区蒙古族民间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的比较结果表明,不管是在植物种类方面还是在科属水平上,巴林右旗和阿鲁科尔沁两地区的蒙古族所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的相似性比巴林右旗和科左后旗蒙古族民间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的相似性要更显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1-05-13)
梅泰理,杨云峰[10](2010)在《探析中国传统植物学知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瑟夫·尼达姆[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曾在《中国科学与文明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6卷第1期发表了对中国植物学的专项研究。由此,读者可以了解到:在中国古代医学和(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0年01期)
传统植物学知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蓝草在我国历史上曾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蓝草制备的植物靛蓝具有抗菌消炎和抗紫外线等保健作用,然而在合成靛蓝商业化的冲击下,蓝草制靛技艺几乎消亡。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环保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植物靛蓝需求量不断增加,对蓝草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关注。该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我国民间利用的蓝草种类及分布,对我国蓝草制靛工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重点阐述了制靛工艺原理和工艺传承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文献记载的我国蓝草共10种及变种,分属于6科6属,现利用的蓝草仅5种;我国蓝草制靛工艺从浸揉染色法发展为固态发酵制蓝法和液态发酵制靛法,只有液态发酵制靛法沿用至今;制靛工艺是将蓝草中的前体物质转化为靛蓝并伴有靛玉红等副产物生成的过程,影响靛蓝纯度的因素包括蓝草的材料选择、温度、浸泡时间、pH值、溶氧量等。目前我国蓝草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蓝草种类的古籍考证、蓝草种质资源的挖掘以及蓝草传统制靛工艺的还原和再现等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统植物学知识论文参考文献
[1].陈建设,曹丽敏,粟新政,曹明.广西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知识[J].广西植物.2019
[2].张俪斌,王趁,李姗,王雨华.我国蓝草的传统植物学知识研究[J].广西植物.2019
[3].萨日娜.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蒙古族传统植物学知识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4].龙春林,顾玮,刘宇婧,洪利亚,黎平.传统植物学知识的现代价值[C].第八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亚太民族植物学论坛会议文集.2016
[5].刘文江,潘伯荣.黑果枸杞的利用价值与民族植物学传统知识的关系[C].第八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亚太民族植物学论坛会议文集.2016
[6].曹明,苏礼英,明新,陈建设.广西上思南屏瑶族传统药用植物知识的民族植物学调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6
[7].曹乌吉斯古楞,特布沁.蒙药药用植物学与蒙古族民间传统药知识相互渗透教学的探索——以药用植物民间名为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
[8].呼伦.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传统植物学知识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9].花尔.内蒙古巴林右旗蒙古族传统植物学知识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0].梅泰理,杨云峰.探析中国传统植物学知识[J].风景园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