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育

浅议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育

殷涛山东省龙口第一中学265701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高中政治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关键是弹好“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自主探究”三步曲。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

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是要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入胜的事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以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铺垫。

二是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把知识一筒子倒净的习惯做法,要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

三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讲哲学常识可进行“哲理辩论”,讲政治常识可以举办“时事述评”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形式。只要教师精心策划,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要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1.一人当一次“教师”。

要有计划地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地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实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而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两种思维的有效形式。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开展专题性研究课程,在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课程是以作调查、搞实验、搞设计、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特定载体,并特别强调校内外、课内外学科间的交互作用,注意引导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最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为目标的教学活动。这种研究型课程可以真正构建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社会活动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开展研究性课程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搜集有效信息资源,再通过学生自己建构专题性知识网络,综合提取多学科的主干知识并给予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标签:;  ;  ;  

浅议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