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燃烧论文-吴子龙,朱建军,苏志伟,韩卫

组合燃烧论文-吴子龙,朱建军,苏志伟,韩卫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合燃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均质混合气引燃,甲醇,聚甲氧基二甲醚,燃烧特性

组合燃烧论文文献综述

吴子龙,朱建军,苏志伟,韩卫[1](2018)在《醇醚燃料组合燃烧模式下发动机燃烧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台CY25柴油机进行改造,加装进气道喷嘴。利用均质混合气引燃组合燃烧模式的优势,用高十六烷值的聚甲氧基二甲醚引燃甲醇空气预混合气。研究压缩比对不同甲醇占能比下燃烧始点、燃烧持续期、放热率、压力升高率、缸内压力及相位的影响。研究表明,甲醇高汽化潜热值导致燃烧初期缸内温度降低,燃烧相位后移,不同压缩比下各燃烧特性随甲醇占能比提高,变化趋势相同,波动幅度存在差异,随着压缩比升高放热率峰值、压力升高率峰值、缸内压力峰值、缸内温度峰值最大增幅达34.9%、41.8%、30%、25%,同时对发动机经济性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8年11期)

李志强,赵冬,吴云柯,何鹏[2](2018)在《强旋-V型钝体组合燃烧装置绕流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强旋流对钝体绕流旋涡脱落规律的影响,利用PIV速度场仪和高频动态压力传感器等测量仪器研究了强旋-V型钝体组合稳燃装置中旋流器出口安装位置对旋涡脱落频率和尾流流场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旋流器出口位置安装在钝体内部时,可获得较小的旋涡脱落频率。随着旋流器安装位置向钝体出口方向逐渐移动时,旋涡脱落频率增大。当旋流器出口置于钝体外部时,将破坏钝体剪切旋涡的几何特征,从而导致钝体旋涡脱落机制的改变。另外,当旋流体积流量控制在一定范围(0~1m~3/h)内,增大旋流流量有助于减小钝体绕流剪切旋涡的脱落频率,对比无旋流时的V型钝体绕流,当旋流流量为1m~3/h时,旋流器出口位置位于钝体尾缘内部1倍开口直径处的V型钝体绕流St数下降幅度最大,约为34.96%。一定范围内的旋流同样有利于扩大回流区,在旋流流量为0.5m~3/h时回流区长度达到最大,约为钝体开口直径的2.3倍。但当旋流体积流量过大时,将导致下游流动恶化,钝体的火焰稳定性能可能会急剧下降。(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3](2016)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技术研发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姚春德团队研发的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技术突破了甲醇难以压燃的应用障碍,实现了用甲醇替代柴油,柴油替代率达到45%以上。该技术在机械工业科技大会上荣获2016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姚春德团队开发了整套甲醇喷射系统的关键部件,建立了完整的自主开发体系。利用自主研制的电控系统,在发动(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期刊2016年06期)

陈超,姚春德,窦站成,潘望,危红媛[4](2017)在《喷射时刻对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颗粒物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减少甲醇掺烧后的柴油机颗粒物排放,在一台由增压中冷的高压共轨柴油机改造成的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MCC—diesel/methanol compound combustion)发动机上详细研究了柴油喷射时刻对两种燃料共燃时的颗粒物生成及其排放的影响.试验工况选择重型柴油机常用的A50工况.试验结果表明,当柴油在上止点后喷射时,颗粒物排放的数量浓度随着甲醇替代率的增加而减少,当上止点前喷射时,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先减少后增加.随着喷射时刻的提前,颗粒中超细颗粒所占比例增大.随着喷射时刻的推迟,甲醇替代率降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作用增强,同时甲醇替代率降低颗粒物几何平均直径的作用减弱.(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苏志伟[5](2016)在《PODE/甲醇组合燃烧在防爆柴油机中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以防爆柴油机为牵引力的井下无轨运输逐渐成为主流,但是对柴油机进排气系统进行防爆改造,将导致其不能同时兼顾动力性和排放特性,尤其微粒排放大大增加,这势必威胁到井下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改善防爆柴油机缸内燃烧过程,降低污染物排放已迫在眉睫。PODE/甲醇组合燃烧模式改变了传统柴油机缸内燃烧形式,提高燃烧等容度,进而提高有效热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防爆柴油机动力性的损失,同时这种燃烧模式能实现微粒的大幅度降低,但存在小负荷工况THC、CO排放高和大负荷工况发动机工作粗暴问题。本文采用进气道喷射高辛烷值的甲醇形成预混合气,在缸内喷射高十六烷值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es,PODE)将其引燃,利用甲醇极高的抗爆性、较大的汽化潜热和PODE极好的着火性能拓宽甲醇在防爆柴油机中的负荷界限。进行发动机台架试验,通过调整甲醇比例、压缩比、试验燃料、供油提前角来改变缸内燃烧过程,并加装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ycling,EGR)和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在保证动力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排放。研究结果表明,PODE/甲醇双燃料组合燃烧能实现微粒超低排放,且大负荷下有效热效率稍高于原机水平,通过降低压缩比并结合EGR可以很好控制大负荷下的粗暴燃烧,采用DOC装置可以使THC、CO排放降幅超过30%,供油提前角的改变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缸内燃烧过程。通过对发动机缸内压力振荡和燃烧噪声指标分析可知,甲醇比例对二者的影响与发动机负荷有关,负荷不同,缸内燃烧温度不同。小负荷缸内温度较低,易失火引起压力振荡,大负荷时,缸内燃烧过程粗暴,压力升高率急剧上升,造成压力振荡及燃烧噪声加剧,但是通过EGR率的增加可明显降低压力振荡和燃烧噪声。利用正交试验分析方法分析了甲醇比例、压缩比、供油提前角叁因素对燃烧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甲醇比例对燃烧排放特性的影响较大。本文成功将组合燃烧模式应用到防爆柴油机上,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煤基双燃料在防爆柴油机中的应用,这不但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而且还实现煤基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为双燃料组合燃烧在防爆柴油机上的应用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臧继嵩,许文娟[6](2015)在《生物柴油和甲醇组合燃烧对发动机排放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台Isuzu 4HF1的直喷柴油机为试验机,采用生物柴油和甲醇组合燃烧方式进行排放性能的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发动机在不同负荷下,甲醇的喷射比例从0至60%的组合燃烧模式与纯生物柴油燃烧模式相比,组合燃烧模式中CO2的排放减少,最高降幅达到10%;并且NOx的排放量下降了9.1%-29.6%;微粒质量浓度降幅最大为65.7%,均优于纯生物柴油模式。而CO和HC的排放含量明显提高,提高幅度达到6倍,但经过排气管安装催化转换处理器之后,含量可低于纯生物柴油模式。(本文来源于《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张健,王忠,刘帅,赵洋,张登攀[7](2014)在《EGR对甲醇-柴油组合燃烧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叁维仿真软件AVL Fire建立进气道喷射甲醇、缸内喷射柴油的模型,应用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改变2 200r/min,136N·m工况下的EGR率(0%,5%,15%,25%和35%),分析了EGR对甲醇-柴油组合燃烧发动机燃烧过程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EGR率为0相比,随着EGR率增加,甲醇-柴油组合燃烧发动机着火延迟期先缩短后延长,缸内最高压力降低,EGR率为5%时,着火延迟期缩短2°曲轴转角;随着EGR率增加,放热率曲线由双峰分布向单峰分布转变,最高温度下降,高温持续时间缩短;随着EGR率增加,NOx排放降低,CO和炭烟排放上升,与EGR率为0时比,EGR率为15%时的NOx排放量降低了54%。(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14年06期)

王建云[8](2014)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在工程机械上的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能源与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节能减排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同样,我国作为世界级的汽车与能耗大国,2013年的石油表观消费量为5.14亿吨,石油进口量突破3亿吨,对外依存度达59.5%,因此,寻找内燃机替代燃料减少石油资源的消耗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甲醇作为一种燃料,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而且富氧、可再生,早已被证明可以应用在内燃机中。尤其是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拥有巨大的甲醇产能,而石油资源紧缺,使得甲醇可以、也有必要成为我国内燃机替代燃料的理想选择之一。本课题组提出了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iesel and Methanol Compound Combustion,DMCC)技术,成功地将甲醇应用在柴油机上,到目前为止已有十余年的经验积累。然而,我们过去的研究主要针对自然吸气式与增压中冷式发动机;应用则主要针对重型卡车,并未涉及采用增压非中冷发动机的非道路工程机械。因此,围绕DMCC技术在工程机械上应用的可行性及对其工作特性的影响,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首先,本课题是在一台增压非中冷的典型工程机械发动机上进行部分改装,使其能够使用DMCC技术。并搭建试验台架,进行发动机纯柴油与DMCC两种燃油模式的试验对比、分析,研究DMCC技术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其次,在台架试验得到满意结果之后,本课题结合先前的工作基础对矿山运输车与装载机进行了DMCC技术的应用改装;并通过实际运行考察工程机械使用DMCC的应用效果。台架研究表明,工程机械发动机在使用DMCC时,与纯柴油对比有如下不同:1)在燃烧特性方面,进气温度更低,平均降幅达6.2℃;最大放热率增大,平均增幅达44.2 k J/(m3°CA);爆发压力上升,负荷越大上升越明显,平均上升0.76MPa,升幅为6.8%。2)在动力性方面,外特性扭矩会出现2.8%的小幅下降;外特性功率与原机相比最大降幅为5.5k W、平均下降3.3k W,降幅2.1%。3)燃油经济性方面,甲醇对柴油的替代率平均能达30%左右;有效燃油消耗率降低,最大降幅为15 g/(k W·h),平均降幅为5.0 g/(k W·h),同比下降2.3%;有效热效率提高,平均增幅为0.87%。应用结果表明,工程机械DMCC应用的动力性增强,燃油经济性提高。以矿车为例,实况运行的替代率达35%,燃油成本下降24%。(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12-01)

余海涛[9](2014)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方式在机车柴油机上的燃烧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尽管电气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但是内燃机车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内燃机车以柴油动力为主,虽然数量不多,但是燃油消耗量大,每年内燃机车消耗的柴油约占全年柴油总消耗的6%左右。我国的石油资源不足,每年的进口量已经接近60%,对石油能源安全构成很大的压力。因此,寻找清洁的有效的替代燃料也就变得十分重要。甲醇是一种含氧浓度高的燃料,燃烧起来更加充分。制取甲醇所用原材料主要来源于煤炭,技术成熟,成本较低,这与我国富含煤炭的能源结构也是十分匹配的。因此,采用甲醇替代内燃机的石油燃料,以缓解国家石油能源压力十分重要。课题组于多年前提出了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方式,并将其成功应用到高速车用柴油机上。以往的台架实验以及整车实验的结果表明,使用这种方式可以在动力性不降低的情况下大幅度有效地替代柴油,提高了燃料经济性及其有效热效率,同时可以降低碳烟与NOx排放。本课题是在一台机车用中速柴油机上对其进行部分改装,使其满足运行柴油/甲醇组合燃烧的要求。在该机上加装甲醇供应及其喷射系统,采用自己开发的电控单元对甲醇喷射量和喷射时刻按照发动机实际运行工况进行适时调节;同时安装缸压等必要传感器以收集发动机的运行参数,利用得到的参数分析研究该发动机在运行组合燃烧模式的燃烧特性;另外,将该机运行柴油/甲醇组合燃烧的的性能与原机燃用柴油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在机车中速柴油机上维持其动力性不变的条件下,采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方式是可行的。与原机的纯柴油模式相比,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的燃烧滞燃期增长,燃烧持续期缩短,燃烧过程更加的集中。在不同负荷下有着不同的特点,中低负荷下,燃烧呈现单峰快速放热,扩散燃烧基本消失;在大负荷下,预混燃烧比例有所提高,但燃烧过程仍保持双峰放热规律。同时,二元燃料燃烧方式下的最大爆发压力与压力升高率均高于原机,最高燃烧温度也随着甲醇喷射量的增加而升高。另外,研究结果发现,二元燃料燃烧的热效率的高低与负荷密切相关,在低转速600r/min时,随着甲醇的喷入,有效热效率降低,且随着替代率的升高,热效率降低幅度加大,在33%替代率时下降了9.06%。但是,在高转速1000r/min喷入甲醇后,随着喷射量的增加,有效热效率得到提高,负荷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其热效率。(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05-01)

夏琦,姚春德,魏立江,刘军恒[10](2014)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的温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台增压共轨发动机上采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iesel/methanol compound combustion mode,DMCC)方式进行了温度特性研究。对DMCC模式下缸内燃烧温度、缸内燃烧最高温度、进气温度和排气温度与纯柴油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MCC模式下的进气温度比原机模式平均下降80%以上,同时也降低了缸内高温持续时间和缸内最高燃烧温度。(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4年02期)

组合燃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明强旋流对钝体绕流旋涡脱落规律的影响,利用PIV速度场仪和高频动态压力传感器等测量仪器研究了强旋-V型钝体组合稳燃装置中旋流器出口安装位置对旋涡脱落频率和尾流流场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旋流器出口位置安装在钝体内部时,可获得较小的旋涡脱落频率。随着旋流器安装位置向钝体出口方向逐渐移动时,旋涡脱落频率增大。当旋流器出口置于钝体外部时,将破坏钝体剪切旋涡的几何特征,从而导致钝体旋涡脱落机制的改变。另外,当旋流体积流量控制在一定范围(0~1m~3/h)内,增大旋流流量有助于减小钝体绕流剪切旋涡的脱落频率,对比无旋流时的V型钝体绕流,当旋流流量为1m~3/h时,旋流器出口位置位于钝体尾缘内部1倍开口直径处的V型钝体绕流St数下降幅度最大,约为34.96%。一定范围内的旋流同样有利于扩大回流区,在旋流流量为0.5m~3/h时回流区长度达到最大,约为钝体开口直径的2.3倍。但当旋流体积流量过大时,将导致下游流动恶化,钝体的火焰稳定性能可能会急剧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合燃烧论文参考文献

[1].吴子龙,朱建军,苏志伟,韩卫.醇醚燃料组合燃烧模式下发动机燃烧特性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

[2].李志强,赵冬,吴云柯,何鹏.强旋-V型钝体组合燃烧装置绕流实验研究[J].推进技术.2018

[3]..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技术研发取得进展[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6

[4].陈超,姚春德,窦站成,潘望,危红媛.喷射时刻对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颗粒物排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7

[5].苏志伟.PODE/甲醇组合燃烧在防爆柴油机中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6].臧继嵩,许文娟.生物柴油和甲醇组合燃烧对发动机排放性能的影响[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

[7].张健,王忠,刘帅,赵洋,张登攀.EGR对甲醇-柴油组合燃烧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J].车用发动机.2014

[8].王建云.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在工程机械上的研究及应用[D].天津大学.2014

[9].余海涛.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方式在机车柴油机上的燃烧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

[10].夏琦,姚春德,魏立江,刘军恒.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的温度特性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4

标签:;  ;  ;  ;  

组合燃烧论文-吴子龙,朱建军,苏志伟,韩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