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潜叶蛾论文-王兴国,刁文杰,武庆阳

桃潜叶蛾论文-王兴国,刁文杰,武庆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桃潜叶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桃潜叶蛾,发生规律,生活习性,绿色防控

桃潜叶蛾论文文献综述

王兴国,刁文杰,武庆阳[1](2016)在《郓城县桃潜叶蛾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桃潜叶蛾可为害桃、杏、李、樱桃、苹果、梨等果树的叶片,近年来在郓城县果园为害日渐严重。发生严重的果园,落叶达70%以上,严重影响桃的产量和质量。介绍桃潜叶蛾的发生规律、为害特点、生活习性,总结绿色防治技术,以便更好地防治桃潜叶蛾。(本文来源于《植物医生》期刊2016年06期)

罗坤[2](2016)在《闽西山区桃园桃潜叶蛾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桃潜叶蛾是闽西山区桃园的常发性害虫,2015年在局部桃园暴发,造成提早落叶,严重影响树势。通过对发生桃园的调查研究,认为品种、树龄、气候等因素对其发生为害有明显影响,并提出选择抗虫品种、开展健身栽培,人工诱杀及适时药剂防治等系列防治技术。(本文来源于《东南园艺》期刊2016年01期)

陈孝兰,陈波,李靖,孙淑霞,陈栋[3](2015)在《桃潜叶蛾发生动态监测与不同诱捕器诱捕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利用桃潜叶蛾性信息素监测桃潜叶蛾发生动态及其防治效果。[方法]采用性诱技术监测潜叶蛾成虫的发生动态,结合气象资料探讨了气候因子对潜叶蛾发生的影响,比较了3种诱捕器对潜叶蛾的诱捕效果。[结果]潜叶蛾在龙泉驿区1年发生7~8代,16~30 d完成1代;6~9月的发生程度重于3~5月,6~9月雨水相对集中,温度较高,有利于潜叶蛾成虫羽化;3种诱捕器中,船式诱捕器诱捕潜叶蛾的效果最好,共诱捕潜叶蛾6 276头,是叁角形诱捕器诱捕潜叶蛾数量的2.79倍,是白色粘板诱捕器诱捕潜叶蛾数量的9.18倍。[结论]试验结果为利用性诱剂防治桃潜叶蛾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25期)

逯改霞[4](2014)在《桃潜叶蛾性诱测报与药剂防治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性诱芯进行诱杀桃潜叶蛾成虫、预测预报该虫的发生动态和防治技术研究。分析2011、2012年两年的试验数据表明,在甘肃秦安,桃潜叶蛾一年发生6~7代,世代重迭。在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后的3~5天即第1代幼虫初孵化期喷1次药,以1%甲维盐3000倍液防治效果好,防效98.2%。在以后各代成虫高峰期后3~5天可择期喷药4次,适宜的喷药虫口密度临界值为666.7m2面积上5个诱捕器平均每天每个诱捕器诱得200头成虫时开始喷药。(本文来源于《落叶果树》期刊2014年05期)

姜瑞德,李晓军,盛如,陈铁牛,盛承发[5](2013)在《梨小食心虫和桃潜叶蛾性诱芯合用的诱蛾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在山东和河北进行梨小食心虫性诱芯和桃潜叶蛾性诱芯的单用与合用诱蛾试验。结果表明,合用两种性诱芯比单用时减少梨小、桃潜诱蛾量16.38%和11.32%,但与各诱芯单用诱蛾量相比差异均不显着;合用性诱芯不改变两种害虫诱蛾量的动态。两种性诱芯可以合用于梨小食心虫和桃潜蛾的虫情监测和诱捕防治。(本文来源于《落叶果树》期刊2013年06期)

翟浩,李晓军,王涛,李红,王长君[6](2013)在《桃蛀螟和桃潜叶蛾在肥桃产区的发生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2012年连续5年监测了桃蛀螟和桃潜叶蛾在肥桃产区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桃蛀螟和桃潜叶蛾在肥桃产区1年分别发生3代和5代,都有世代重迭现象。该两种害虫发生量大,危害严重,是重要防治对象。两种害虫每代成虫的发生高峰期年度间略有不同,发生的群体数量波动较大,应因时因地进行防治。(本文来源于《落叶果树》期刊2013年06期)

马卫丽[7](2013)在《桃潜叶蛾性信息素的不对称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传统农药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寻找对环境友好、低毒的绿色农药可谓是迫在眉睫。昆虫信息素的发现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利用昆虫信息素来防控农作物虫害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这类化合物,现有的合成方法普遍存在路线长、收率低、成本高等缺点,因此,寻找更加经济的合成方法将这类农药推广应用是很有必要的。桃潜叶蛾是我国果园中最具破坏力的害虫之一,首次被鉴定出来的桃潜叶蛾性信息素的结构是14-甲基-1-十八碳烯,其中天然的S-构型的活性比较高。本文首次将便宜易得已商品化的(S)-4-苄基-2-恶唑烷酮应用于桃潜叶蛾性信息素的合成中,提出一条高效的价格低廉、路线短的合成(S)-14-甲基-1-十八碳烯的新方法,为信息素的扩大生产及推广应用提供借鉴。首先,先将桃潜叶蛾性信息素(目标化合物1)拆解成手性合成子A1和C12中间体2两个片段。片段A1以商品化的正已酰氯为底物,经过和Evans模板手性辅助剂(S)-4-苄基-2-恶唑烷酮对接,然后在强碱LDA作用下以78%的收率得到手性甲基化产物9,再在-10°C下利用LAH还原制备化合物8,实验中对于化合物8的分离纯化不仅费力而且收率很低,所以实验时直接将8的粗品和苯磺酰氯反应,最终以2步55%的总收率得到关键手性片段A1。而C12片段中间体2又可以由C9+C3模式来制备,C9模式中以1,9-壬二醇为底物,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以89%的收率得到了1,9-壬二醇的单溴代产物,然后用THP保护羟基并转化为格氏试剂,再在金属催化剂Li2CuCl4催化下以66%的收率完成和C3结构烯丙基溴的偶联,之后在对甲苯磺酸催化的甲醇溶液中脱去THP保护基、PPh3/CBr4作用下溴化后再转化为格氏试剂,最后再次利用金属催化剂Li2CuCl4催化下以65%的收率完成主要片段A1和C12中间体2的C-C偶联。实验总共通过6步反应,以30.3%的总收率完成了目标化合物1的全合成。桃潜叶蛾性信息素的相关活性测试和工艺研究仍在进行当中。(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蔡志平,彭延,张栋海,李克福,郭建斌[8](2012)在《桃潜叶蛾在小海子垦区的生活史及发生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农叁师小海子垦区利用性诱剂监测桃潜叶蛾生活史及发生规律,结果发现,桃潜叶蛾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在4月上旬,终见期在10月下旬,全年共发生6代,在4月上旬至10月下旬基本上都有成虫发生,约每月发生1代,有世代重迭现象。全年发生盛期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尤以7月、8月成虫发生量最多。(本文来源于《新疆农垦科技》期刊2012年07期)

吴艳玲,李凡建,汤继更[9](2012)在《桃潜叶蛾发生及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桃潜叶蛾属鳞翅目,潜蛾科。危害桃、杏、李、樱桃、苹果、梨等核果及仁果的叶片。近年为害日渐严重。发生严重的区域,桃树5月下旬开始落叶,8月下旬大量落叶,个别地块落叶达70%以上,严重影响桃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笔者对桃潜叶蛾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进行技术攻关,使该虫得到控制,好叶率达到90%以上。现将其发生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1、发生规律桃潜叶蛾主要以冬型成虫在落叶、杂草、土壤(本文来源于《中国果菜》期刊2012年07期)

侯迎春[10](2012)在《露地及温室栽培桃潜叶蛾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辽宁省营口市桃园(包括露地和温室栽培)桃潜叶蛾危害严重,受害植株70%叶片被害,严重时单叶有虫斑10余条,导致叶片发黄脱落,影响产量、果实质量,也影响树势和次年花芽的形成。温室桃园投入大,受灾后损失更加严重。因此,有必要明确露地及温室桃潜叶蛾的发生规律,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控制其发生危害。(1)为害特点桃潜叶蛾以幼虫为害叶片,在叶(本文来源于《中国果树》期刊2012年04期)

桃潜叶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桃潜叶蛾是闽西山区桃园的常发性害虫,2015年在局部桃园暴发,造成提早落叶,严重影响树势。通过对发生桃园的调查研究,认为品种、树龄、气候等因素对其发生为害有明显影响,并提出选择抗虫品种、开展健身栽培,人工诱杀及适时药剂防治等系列防治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桃潜叶蛾论文参考文献

[1].王兴国,刁文杰,武庆阳.郓城县桃潜叶蛾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J].植物医生.2016

[2].罗坤.闽西山区桃园桃潜叶蛾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J].东南园艺.2016

[3].陈孝兰,陈波,李靖,孙淑霞,陈栋.桃潜叶蛾发生动态监测与不同诱捕器诱捕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

[4].逯改霞.桃潜叶蛾性诱测报与药剂防治试验[J].落叶果树.2014

[5].姜瑞德,李晓军,盛如,陈铁牛,盛承发.梨小食心虫和桃潜叶蛾性诱芯合用的诱蛾效果[J].落叶果树.2013

[6].翟浩,李晓军,王涛,李红,王长君.桃蛀螟和桃潜叶蛾在肥桃产区的发生动态[J].落叶果树.2013

[7].马卫丽.桃潜叶蛾性信息素的不对称合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8].蔡志平,彭延,张栋海,李克福,郭建斌.桃潜叶蛾在小海子垦区的生活史及发生规律研究[J].新疆农垦科技.2012

[9].吴艳玲,李凡建,汤继更.桃潜叶蛾发生及防治技术[J].中国果菜.2012

[10].侯迎春.露地及温室栽培桃潜叶蛾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果树.2012

标签:;  ;  ;  ;  

桃潜叶蛾论文-王兴国,刁文杰,武庆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