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落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落,体系,乡村,乾县,龙海市,蒙古高原,大冶。
聚落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昊雁[1](2019)在《混沌的边缘:明长城军事聚落体系自组织临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囿于线性墙体的概念,长城沿线聚落体系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较少得到关注,从而妨碍对长城的深入认识。文中基于自组织理论和自组织临界性判据,通过计算明长城军事聚落体系网格分维、功率谱指数、Hurst指数和Zipf维数,揭示明长城军事聚落体系在空间、等级和时间叁个方面分布的幂律规律,并结合史实给予发生学解释。结果表明:明长城军事聚落体系是一种复杂的空间自组织系统,在空间格局、等级结构和时间涨落方面均呈现分形结构和无标度特征;作为农牧博弈的秩序体现,宏观中央计划性和微观适应活动的自组织性客观统一于明长城军事聚落体系的演进过程。(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7期)
施一峰,陈骁[2](2018)在《都市区边缘型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特征及机制研究——以福建龙海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县域城镇化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龙海市城乡聚落体系演进历程的梳理,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引力模型等方法,认为其在空间上呈南疏北密、通道型集聚分布的特征,并进一步得出都市圈核心边缘区县域城乡聚落体系"动力产生—动力传输—驱动形成—驱动反馈"的驱动机制。基于此本文提出合理有序地促进人口城乡间流动、加强完善区域间基础配套设施、推进统筹城市、城乡的制度创新的优化策略。本文所运用的聚落空间分析方法以及驱动力传导模型对于县域城镇化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期刊2018-11-24)
蒋鑫,谭敏洁,王向荣[3](2018)在《美丽乡村视角下基于“山水—湖田—聚落”体系的诸暨地区乡村景观保护与营建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丽乡村作为近年来乡村建设领域的热点话题备受关注,而乡村景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浙江省北部诸暨地区的湖田乡村景观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美丽乡村的视角下,通过对传统乡村"山水-湖田-聚落"体系景观特征的梳理,并借助ENVI软件对四个年份的卫星影像图提取分析,剖析快速城镇化下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对诸暨地区的乡村景观保护和营建提出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其他同类乡村提供借鉴和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0)
王鼎[4](2018)在《民国时期湖北省大冶县聚落体系与镇市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在课题组对清代民国时期晋中地区传统市场与聚落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对鄂东南大冶县的聚落及市场交易行为展开研究。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文化习俗、聚落组织方式、传统市场建构逻辑有较大差异,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重点关注大冶县镇市交易活动的开展形式与布局、聚落体系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本文首先对大冶县自然地理条件及社会发展条件进行了梳理,包括区位、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系、矿藏、人口等,其中对经济发展和交通条件做了较为详实的描述。社会生产模式和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的组织体系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这也是基于人们对当地地理气候资源条件的适应性发展。掌握这些背景信息,将为探究大冶县市场格局以及聚落体系提供基础支撑。其次,讨论大冶县的聚落体系及分布特征,分别从县城、乡镇、村落叁个层级来解读聚落等级体系、聚落规模体系和聚落布局特征,并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生活习俗的角度来说明各自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然后,系统地探究了大冶县的镇市格局。对民国时期大冶县17个镇市展开具体描述,并依据镇市规模大小以及功能复合度对它们进行层级划分,从中发现镇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会基于一定的区位、经济、社会条件,并分别从交通条件、近现代工业发展、宗教活动对交易活动的影响叁个方面归纳总结大冶镇市的发展特征。最后,探讨聚落体系与镇市的关系,我们基于对大冶县聚落与镇市发展关系的理解,将拥有“散居聚落、镇市交易”特征的大冶县与“集居聚落、庙会交易”特征的平遥县进行聚落体系、交易活动多维度的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大冶县镇市格局和聚落体系建构的理解。(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郭炎,刘达,赵宁宁,董又铭,李志刚[5](2018)在《基于精明收缩的乡村发展转型与聚落体系规划——以武汉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之下,是"触目惊心"的乡村收缩现实。如何引导乡村"精明"收缩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既有研究引入"精明收缩"的理念指引乡村规划,但乡村地域的聚落体系规划如何借鉴这一理念的内涵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文章在乡村发展转型的语境下,挖掘"精明收缩"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对乡村地城聚落体系规划的原由、核心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理论探讨。以武汉市为例,对乡村聚落体系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具体阐释。文章认为,精明收缩导向的乡村聚落体系规划源于从乡村地域层面统筹化解生产要素"错配"矛盾的现实需求,重构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实现协同发展的主要目标,以及塑造乡村特色的愿景;同时,需要融合问题与目标的双重导向,确定聚落的规模、数量、等级、布局、职能和联系,实现精准规划。(本文来源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佟宝全,包玉龙,杨兵兵,阿荣[6](2018)在《锡林郭勒牧区聚落体系演化特征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锡林郭勒牧区(9旗市)145个规模以上聚落为研究客体,采用全国5次(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及2015年调查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空间统计技术等方法,对研究区聚落体系的结构形态、规模等级、时空演变特征及机制进行分析。结构形态的动态特征表明,一定程度的外在作用力对地理环境基底均衡性产生影响,进而将对Christaller景观产生重大影响;规模等级的动态特征在不同时期遵循严格的规模-位序法则;50 a间,聚落规模总体变化速率基本与历史上的"大事件"一一对应。锡林郭勒牧区聚落体系的演化特征及其机制表明,经典的中心地体系在典型牧区依然受传统因素的影响,而当前对中心地体系影响深刻的信息化、网络化等因素在牧区未产生显着影响。另外,促使聚落体系演变的驱动因素以外因为主,内生动力不足为其主要特征。总体认为,锡林郭勒牧区聚落体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对蒙古高原人地关系系统的调控与优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陈嘉璇[7](2017)在《明南直隶地区海防军事聚落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海防军事聚落体系是明代边疆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保护我国东南沿海免受倭寇侵扰而组织起的防御体系。这些军事聚落由卫、所、营堡、水寨、巡检司、烽燧等构成并驻扎于沿海各要地。而南直隶地区,由于地处腹心要地,长江入海口处,担负着守护留都安全的重任,又是明朝财赋重地,防御的重要性很高。本文旨在研究明代南直隶地区的海防军事聚落体系,以期完善传统聚落研究体系,为军事聚落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其他学科研究提供素材。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南直隶海防体系的背景、海防军事聚落的时空分布、聚落的规模形制以及南直隶地区海防体系与宣府镇北路地区长城防御体系的比较。第一部分通过文史整理,梳理了明代海防的发展背景、过程及制度,又就南直隶地区海防的重要性、作用和辖区界定进行了说明。并梳理了南直隶海防的叁个层次——舟师巡海、水寨游兵与大小聚落。第二部分重点就聚落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对卫所、营堡、水寨的构成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不同类型聚落的发展脉络之差别。然后,将各军事聚落的历史地理位置进行了考证并建立数据库。通过GIS技术对不同类别的聚落进行空间分析,可以看出不同聚落的军事重点、空间分布和防御方式的差异。第叁部分着眼于聚落本身,介绍了明代海防不仅有卫城、所城的等级差别,还有实土、非实土的不同类型。通过史料找寻其城池规模与驻兵数目的历史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级别以及不同类型的卫所城聚落之间的规模差别。通过历史地图、近代实测与卫星地图的比对划定原卫所城池的边界范围并分析街巷空间特征,然后对聚落现存实体情况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从防御层级、聚落空间分布及聚落规模形制叁个方面对南直隶地区和宣府北路地区的军事聚落体系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王嘉玲[8](2017)在《武汉市新洲区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持续发展、理性规划的要求,就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如何认识城乡聚落体系发展规律,选择武汉市新洲区,强调县域实际,注重定量计算的数学手段,研究其城乡聚落体系格局与形成机制。首先通过解译遥感影像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新洲区城镇聚落变化的特征及原因;再基于现状地理要素、空间统计学和分形特征方法,计算并可视化显示了当代新洲区城乡聚落空间分布和规模形态格局,分析认为新洲区城乡聚落在空间分布上整体接近随机,各街镇由北向南集聚程度上升,以向心性集聚为主,各街镇关联程度紧密、整体交通网络薄弱;聚落规模南部高峰值集聚、北部低值连绵,各级街镇规模差异较大,中小街镇发育不足,首位度高,形态呈现中心与外围、沿江与内陆双分异格局。最后基于演进特征和现状格局提出新洲聚落体系受自然条件、行政区划和工业发展影响,总结出新洲区城乡聚落体系发展属于产业进化主导的机制。(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期刊2017-11-18)
张超,吴映梅[9](2017)在《山区集镇聚落体系等级规模与空间结构实证研究——以宣威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理学的综合观出发,突出集镇在聚落发展演变中的重要作用,叁分聚落为城市、集镇、农村,构建集镇聚落体系等级规模综合评价体系,应用熵值法、GIS空间分析、分形分维理论方法,对集镇聚落体系的等级规模与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等级规模方面,集镇聚落体系中大集镇优势地位突出,等级结构呈"锥形瓶"状分布;空间结构方面,集镇自市中心向外围密度升高,空间分布呈现小聚集形态,交通联系较为薄弱。可通过加强市场建设、改善交通条件等影响集镇聚落体系发展演化的控制变量,构建山区大乡村、大聚落、城镇、城市聚落体系,实现聚落体系的优化发展。(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6-26)
孙道雯[10](2017)在《新型城镇化导向下乾县乡村聚落体系发展规划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不同时代背景所赋予的时代任务各有侧重,相关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在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上,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又一次给中国在摸索城镇化的道路上指明了新的方向。新型城镇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些许时日,试点地域也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是由于各地的个体差异性,切入点、落脚点各有不同,在不同地域的成功经验难以照搬照套。再加之国内外关于聚落体系所涉及的乡村聚落体系规划理论及实践内容的研究成果较多,关于村镇体系规划的相关研究也硕果累累,但是在县域范围中对结合城镇体系与村镇体系的聚落体系进行融合规划的偏少,各地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对乡村聚落体系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和摸索。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多样,孕育了千姿百态的聚落,不同聚落各自有各自的特征和演变过程。在不同地域上,聚落的发展或因外力影响,或因内力作用而取得相近或相反的发展成果;在同一地域上,聚落也处于不同的因素而各有发展,或成功或曲折。学界对于聚落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本文以乾县为对象,借以探讨在复杂地貌中乡村聚落的发展。文章以乾县自身的现状出发,从空间布局、聚落职能、等级、经济、建设发展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归纳分析乾县的实际问题。从现行的乡村聚落规划的发展、法律法规探析目前乡村聚落体系规划的不足之处,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新内涵,总结乾县乡村聚落体系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导向下建设的必要性,并搭构规划框架,在原始体系的基础上,总结了复合“本土化”的精简化乡村网络层级结构,以新型乡村社区的形式组织聚落体系,并对其布点的方式、模式进行了总结研究,整理出乾县新型乡村社区的空间整合结果,以此组织乡村聚落体系。此外还对体系的内容进行了外向延伸,上延至更综合的产业发展动力机制,下延至设施建设的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建构了一套完善的发展规划结构。最后,从实际出发对“本土化”的乡村聚落体系结构提出产社融合的产业发展策略、维护生态安全的空间管制策略、乡村聚落体系规划策略、渐进式的空间布局策略、效率与经济的支撑体系配置策略和人本与多元的实施保障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聚落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县域城镇化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龙海市城乡聚落体系演进历程的梳理,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引力模型等方法,认为其在空间上呈南疏北密、通道型集聚分布的特征,并进一步得出都市圈核心边缘区县域城乡聚落体系"动力产生—动力传输—驱动形成—驱动反馈"的驱动机制。基于此本文提出合理有序地促进人口城乡间流动、加强完善区域间基础配套设施、推进统筹城市、城乡的制度创新的优化策略。本文所运用的聚落空间分析方法以及驱动力传导模型对于县域城镇化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落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昊雁.混沌的边缘:明长城军事聚落体系自组织临界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2].施一峰,陈骁.都市区边缘型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特征及机制研究——以福建龙海市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2018
[3].蒋鑫,谭敏洁,王向荣.美丽乡村视角下基于“山水—湖田—聚落”体系的诸暨地区乡村景观保护与营建探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2018
[4].王鼎.民国时期湖北省大冶县聚落体系与镇市格局研究[D].深圳大学.2018
[5].郭炎,刘达,赵宁宁,董又铭,李志刚.基于精明收缩的乡村发展转型与聚落体系规划——以武汉市为例[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8
[6].佟宝全,包玉龙,杨兵兵,阿荣.锡林郭勒牧区聚落体系演化特征及其机制[J].地理科学.2018
[7].陈嘉璇.明南直隶地区海防军事聚落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7
[8].王嘉玲.武汉市新洲区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研究[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2017
[9].张超,吴映梅.山区集镇聚落体系等级规模与空间结构实证研究——以宣威市为例[C].2017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7
[10].孙道雯.新型城镇化导向下乾县乡村聚落体系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