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坡耕地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耕地,资源,喀斯特,水土保持,烟土,表土,红壤。
坡耕地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陈正发,史东梅,何伟,夏建荣,金慧芳[1](2019)在《1980-2015年云南坡耕地资源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坡耕地资源作为山丘区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坡耕地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对合理规划利用坡耕地资源、开展区域坡耕地水土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1980-2015年7个时相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模型、核密度分析和景观指数模型对云南坡耕地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坡耕地面积为472.55万hm2,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为69.79%,平均坡度为15.62°,不同分区坡耕地空间分布差异显着。2)近35年坡耕地与林地、草地、水田等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着的动态转移过程,但转出与转入总体均衡,转移过程中坡耕地面积呈小幅增加趋势。3)大部分坡耕地坡度大于8°,其中>15°坡耕地比例高达78.54%,近35年来各坡度分级坡耕地均处于动态演变过程,坡度<15°的坡耕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而坡度>15°的坡耕地面积呈减小趋势,不同坡度分级坡耕地面积存在"减小→增大→减小"或"减小→增大→减小→增大"的动态变化过程,>25°坡耕地动态变化的波动幅度最大。4)近35年坡耕地核密度分布呈小幅度变化趋势,大部分区域坡耕地分布处于低密度区,高密度区面积占比最小,坡耕地分布呈现出4个显着的聚集分布带。5)坡耕地景观优势度在8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处于中间位置,而破碎化特征则在8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最为显着,近35年坡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小,坡耕地集中连片程度得到加强。(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肖美佳[2](2019)在《坡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及资源安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坡耕地是耕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地区的坡耕地比重达九成。坡耕地是自然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生态系统,目前关于坡耕地的评价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自然因子对于坡耕地的影响,而社会、经济等人为因子对坡耕地的影响关注度还不够。本研究以四川省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首先以地区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图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通过GIS提取了2000,2005,2010和2015年四期坡耕地面积,结合统计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坡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然后采用DPSIR框架建立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坡耕地资源安全现状,最后利用Meta整合分析方法分析四川省坡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四川省坡耕地面积变化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000-2015年,坡耕地面积减少了3263 km~2,缓坡耕地的减少速度明显快于中等坡度坡耕地,小于10°坡耕地面积减少最剧烈,减少了1467 km~2,尤其是在省会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坡度>25°不宜耕陡坡耕地面积减少了302km~2,但依然有相当的面积,生态退耕有待于继续推进。社会、经济因子与四川省坡耕地面积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生态因子和农业因子的荷载系数相对小。综合推断,对坡耕地面积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其次是社会因素,农业因素和生态因素最弱。(2)揭示了四川省坡耕地资源安全现状。采用DPSIR框架,建立了包括20个指标的坡耕地资源安全评价体系,涵盖社会、经济、坡耕地属性、管理、土壤养分等多个领域。评价结果显示,四川省坡耕地资源高度安全地区分布在成都周边的7个市和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属于四川省中上水平。中度安全地区包括旅游资源丰富的3个市。低度安全地区包括东部边缘的4个市和绵阳市。临界安全地区包括2个人口大市和广元市,成都区域的发展速度迅速,但与生态发展明显失衡。不安全市包括2个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不能为保障坡耕地资源安全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3)提出了四川省坡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基于四川省坡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和资源安全现状,采用整合分析,结果表明坡耕地的主要挑战是养分和水土流失。较小坡度耕地(2-15°)的改良办法是增加土壤肥力,辅以水土保持措施,常用的有耕作措施和生物措施(如聚土改土垄作、植物篱)。坡度>25°坡耕地不宜耕,应继续退耕。中等坡度耕地(15-25°)生产力不佳,水土流失强度大,可采用工程措施(如坡面水系工程),合理利用径流,减轻水土流失。综上,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坡耕地面积减少,且中等坡度耕地面积减少速快于较小坡度耕地,坡耕地资源安全受到威胁。应合理控制人口、规划城镇占地,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保护坡耕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李洋[3](2015)在《鄱阳湖流域红壤坡耕地表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鄱阳湖流域红壤坡耕地表土资源状况调查入手,摸清鄱阳湖流域红壤坡耕地表土资源肥力状况和土壤抗蚀性状况,分析表土肥力质量—作物生长—土壤抗蚀性叁者的定量关系;为保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加快山丘区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本文以表土资源肥力状况和土壤抗蚀性状况两大问题为主线,以进贤县、高安市和湖口县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表土资源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速效P、速效K、CEC和土壤抗蚀性等指标在空间上的变异情况,分析了影响变异的限制性因素。同时,以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坡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花生盆栽实验,通过0、10、20、30、40cm5种不同表土回填厚度来研究表土肥力质量—作物生长—土壤抗蚀性叁者定量关系。结合已修正过的内梅罗综合质量指数对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流域红壤坡耕地表土资源养分分布特征与土壤肥力质量评价通过内梅罗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叁个实验区坡耕地表土肥力质量,结果表明表土肥力质量综合指数由高到低分别为进贤县>高安县>湖口县。与原状荒坡地相比,进贤县、湖口县坡耕地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均有增大,分别增加14.38%和6.39%,而高安市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质量指数则降低了6.04%。(2)鄱阳湖流域红壤坡耕地表土资源土壤抗蚀性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坡耕地表土抗蚀性指数由高到低分别为进贤县>高安县>湖口县。较原状荒坡地进贤县、高安市、湖口县坡耕地表土相对抗蚀性指数减弱比例分别为1.14%、13.58%和13.04%。(3)红壤坡耕地不同表土厚度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土回填厚度在0~40cm范围内,根据修订的内梅罗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模型对上述处理进行评价可知,随着表土回填厚度增加,土壤综合质量指数逐渐增加,从大到小依次为40cm、30cm、20cm、10cm、0cm处理。同时,30cm处理与40cm处理无显着性差异。同时由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30cm处理抗蚀性最强,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30cm、40cm、20cm、10cm、0cm。表土回填厚度在0~40cm范围内,回填40cm处理有利于增加花生株高、产量干重和生物量干重的积累,但30cm处理与40cm处理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通过sigmaplot对土壤肥力质量、土壤抗蚀性、作物生长进行叁维分析可知叁者之间关系形成一个由Z=65.25*exp(-0.5*(((x-5.20)/3.24)2+((y-1.26)/2.48)2))二元二次指数方程组成的曲面。(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关智宏,顾再柯,杨光檄[4](2015)在《贵州喀斯特坡耕地水土资源配置研究现状及其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并在分析贵州喀斯特坡耕地水土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之上,探讨了坡耕地水土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优化配置研究的不足,提出应加强坡耕地水土资源综合利用基础理论研究,以期为贵州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配置和坡耕地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4期)
阿古拉[5](2015)在《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及其灌排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21世纪水资源正在变成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因此采用节水、节能以及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的灌溉方法已成为全世界灌溉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另外据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农田耕地的1/5为坡耕地,而坡耕地的生产能力整体不高,所以在对坡耕地的开发改造利用过程中,提高坡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对保证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安全有至关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开展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及其灌排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的雨水资源利用以及坡耕地改造的技术现状,提出并建立了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灌排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降水—田面集水—蓄水池蓄水—灌溉供水”过程实现雨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改造坡耕地与其它远离灌溉水源的分散农田的灌溉问题,也为坡耕地生产能力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提出了坡耕地改造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灌排系统中灌溉保证率与最小蓄水池容积优化方法及模型,建立了蓄水池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及模型,提出了蓄水池结构优化设计结果,为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灌排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探明了田块填土厚度及其结构对土壤水运动及蒸发蒸腾量的影响规律。阐述了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灌排控制系统的开发过程,从系统需求分析开始,按系统提出的功能要求进行系统整体方案构架。在整体方案中,设计各子系统构建方案,通过硬件采集系统统一进行数据采集与无线通信。利用服务器构建系统数据库与数据处理平台,针对不同信息与应用进行不同类型的操作构件,并统一通过Internet进行网络发布,使整个系统实现了网络化实时监控与自动控制。通过在试点工程的应用发现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灌排系统具有良好的粮食生产能力和节水能力,具备自给自足的灌水能力,在合理配建下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5-01)
陶建格[6](2014)在《我国坡耕地资源开发利用与水土流失之困——水土资源系列调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和水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资源条件。由于不合理的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地理条件原因,水土流失成为当前期待解决的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客观的水土资源赋予造成我国耕地资源不足,人均少、东多西少等人地矛盾突出,坡耕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成为必然,但传统粗放的坡耕地耕作已经形成十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合理开发利用坡耕地资源已经成为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对我国水土资源调研分析过程中,分析坡耕地治理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我国坡耕地的现状以及耕地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和解决坡耕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面临的困惑,提出解决坡耕地问题的一些措施和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4年22期)
周波,马涛,曹喆[7](2012)在《甘肃省坡耕地资源量及梯田化程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甘肃省坡耕地进行类型区划分,并对各类型区坡耕地资源量、梯田化程度以及农业人口人均坡耕地(梯田)等指标进行系统研究,提出甘肃省坡耕地整治总体布局。结果表明:甘肃省坡耕地以<25°的坡度范围为主,主要分布在黄土区。全省现有低标准梯田面积482.12×103hm2,加上未经整治的坡耕地,共有可经改造和新修标准梯田面积2309.54×103hm2。按农业人口计算,甘肃省人均坡耕地面积0.20hm2/人,人均梯田面积0.11hm2/人,有较为丰富的坡改梯空间。(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2年08期)
马良瑞,梅再美[8](2012)在《基于“3S”技术的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坡耕地资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3S"技术,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近50年的坡耕地覆盖与变化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揭示在具有鲜明区域特征下的喀斯特坡耕地资源利用历史与耕作方式在不同时期的特征与变化规律,以及产生这种特征的驱动因素,为喀斯特山区坡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贵州省生态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化党领,魏修彬,郑文冉,陈维强,黄克久[9](2011)在《坡耕地植烟土壤养分资源特征及适宜性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武隆县植烟土壤的养分资源特征、丰缺状况,对烟区土壤进行综合评价,采用GPS定位对该县烟区主要乡镇土壤样品进行取样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武隆主要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适中;pH偏酸性;全氮含量较高,速效氮含量适中;不能为烟草提供充分的磷素的土样占总样品数的77.56%;近60%土壤速效钾含量适宜烟草的生长;中量元素中近60%烟田交换性钙含量偏高,多数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在适宜至丰富范围,有效硫含量缺或不缺大致各占50%;有效锌含量分别占27.56%和62.50%,属于适中偏高;77.24%土壤有效铜含量丰富;有90%左右的土壤有效锰、有效铁含量偏高。土壤样品的IFI值在中等、较高、高、较低和低水平的分别为39.10%,33.01%,7.05%,17.63%和3.21%。综合评价认为武隆烟区大部分(占79.16%)土壤肥力较适宜生产烤烟。(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李蓉,土小宁[10](2010)在《以苎麻资源开发为突破口 加速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坡耕地是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类,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危害。本文借鉴种植开发沙棘资源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中的成功经验,探讨了有关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的思路,即通过苎麻资源的成功开发利用,将其培育成一项"种植—经济开发利用"互相拉动促进的产业,实现生态和经济同步协调发展,从而加速坡耕地治理步伐,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本文来源于《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期刊2010年01期)
坡耕地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坡耕地是耕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地区的坡耕地比重达九成。坡耕地是自然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生态系统,目前关于坡耕地的评价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自然因子对于坡耕地的影响,而社会、经济等人为因子对坡耕地的影响关注度还不够。本研究以四川省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首先以地区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图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通过GIS提取了2000,2005,2010和2015年四期坡耕地面积,结合统计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坡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然后采用DPSIR框架建立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坡耕地资源安全现状,最后利用Meta整合分析方法分析四川省坡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四川省坡耕地面积变化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000-2015年,坡耕地面积减少了3263 km~2,缓坡耕地的减少速度明显快于中等坡度坡耕地,小于10°坡耕地面积减少最剧烈,减少了1467 km~2,尤其是在省会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坡度>25°不宜耕陡坡耕地面积减少了302km~2,但依然有相当的面积,生态退耕有待于继续推进。社会、经济因子与四川省坡耕地面积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生态因子和农业因子的荷载系数相对小。综合推断,对坡耕地面积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其次是社会因素,农业因素和生态因素最弱。(2)揭示了四川省坡耕地资源安全现状。采用DPSIR框架,建立了包括20个指标的坡耕地资源安全评价体系,涵盖社会、经济、坡耕地属性、管理、土壤养分等多个领域。评价结果显示,四川省坡耕地资源高度安全地区分布在成都周边的7个市和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属于四川省中上水平。中度安全地区包括旅游资源丰富的3个市。低度安全地区包括东部边缘的4个市和绵阳市。临界安全地区包括2个人口大市和广元市,成都区域的发展速度迅速,但与生态发展明显失衡。不安全市包括2个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不能为保障坡耕地资源安全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3)提出了四川省坡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基于四川省坡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和资源安全现状,采用整合分析,结果表明坡耕地的主要挑战是养分和水土流失。较小坡度耕地(2-15°)的改良办法是增加土壤肥力,辅以水土保持措施,常用的有耕作措施和生物措施(如聚土改土垄作、植物篱)。坡度>25°坡耕地不宜耕,应继续退耕。中等坡度耕地(15-25°)生产力不佳,水土流失强度大,可采用工程措施(如坡面水系工程),合理利用径流,减轻水土流失。综上,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坡耕地面积减少,且中等坡度耕地面积减少速快于较小坡度耕地,坡耕地资源安全受到威胁。应合理控制人口、规划城镇占地,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保护坡耕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坡耕地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陈正发,史东梅,何伟,夏建荣,金慧芳.1980-2015年云南坡耕地资源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9
[2].肖美佳.坡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及资源安全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3].李洋.鄱阳湖流域红壤坡耕地表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
[4].关智宏,顾再柯,杨光檄.贵州喀斯特坡耕地水土资源配置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5
[5].阿古拉.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及其灌排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浙江大学.2015
[6].陶建格.我国坡耕地资源开发利用与水土流失之困——水土资源系列调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
[7].周波,马涛,曹喆.甘肃省坡耕地资源量及梯田化程度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
[8].马良瑞,梅再美.基于“3S”技术的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坡耕地资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
[9].化党领,魏修彬,郑文冉,陈维强,黄克久.坡耕地植烟土壤养分资源特征及适宜性综合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2011
[10].李蓉,土小宁.以苎麻资源开发为突破口加速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