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射离子论文_陈德康

导读:本文包含了入射离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离子,离子束,入射,动能,粒子,纳米,静电。

入射离子论文文献综述

陈德康[1](2019)在《包含杂质共沉积的斜入射低能氩离子束诱导石英自组织纳米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低能离子束诱导自组织纳米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微纳米加工方法,而杂质共沉积作为控制自组织纳米结构生长的有效手段迅速地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杂质共沉积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却限制了它的发展。为此,本文针对杂质共沉积下离子束诱导自组织纳米结构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其出现的物理机制,并初步探索了该技术对材料表面光学特性的影响。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重点研究了杂质共沉积下离子束诱导自组织纳米结构的特征随离子束入射角度、离子束轰击时间和离杂质靶距离等要素演化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杂质共沉积不仅可以在小于离子束临界入射角的条件下促进纳米结构的生成,同时也可以在大于离子束临界入射角的条件下(一般在30°以上)调制纳米结构的特征,且该种调制作用是基于纯离子束溅射图形的引导。结合物理化学表征和仿真计算等方法深入研究了杂质调制作用的物理机制,证明了杂质调制作用主要来自于几何因素的作用而不能单纯地依据传统的杂质浓度理论进行解释。这些研究进一步扩展了杂质共沉积的物理机制理论。2.研究了杂质共沉积促进自组织纳米结构刻面化的现象。实验结果表明,杂质共沉积具有放大自组织纳米结构振幅的作用,使得图形演化加速进入非线性阶段,并最终增强了结构的刻面化过程。结合物理化学表征等手段证明了杂质共沉积的振幅放大作用是来自于阴影效应和相分离作用。这些研究证明了杂质共沉积是解决纯离子束诱导刻面图形中瓶颈问题的有效手段,为刻面状自组织纳米结构的应用打下了基础。3.初步研究了杂质共沉积下离子束诱导自组织纳米结构的光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所制作的自组织纳米结构在紫外波段具有一定的增透特性。结合理论仿真等手段对其表现光学特性的物理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结构的增透特性主要来自于折射率渐变效应。这些成果证明了杂质共沉积下离子束诱导自组织纳米结构的光学应用潜力,为日后该技术在光学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高丽娟,白彩艳[2](2018)在《离子入射PN结的电荷收集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器件仿真软件MEDICI,研究了离子入射带外延层的PN结的电荷收集过程.外延层耗尽之前,漏斗效应是最强的.在外延层准中性区的电势降很小;外延层耗尽之后,漏斗效应基本停止,耗尽区几乎承担了全部的电势,进一步了解了电荷收集各个阶段的特点,对器件的单粒子效应研究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晋中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荀明珠,何承发,陆妩,郭旗,孙静[3](2016)在《高能~(56)Fe离子入射屏蔽材料的次级粒子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辐射环境下的高能重离子入射屏蔽材料会产生大量次级粒子,为研究屏蔽材料产生的次级粒子对太空舱内辐射环境的影响,本文使用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Geant4软件模拟空间高能~(56)Fe离子入射铝、碳、聚乙烯、水4种屏蔽材料,分析透射屏蔽体的初级粒子及由屏蔽材料产生的次级电子、次级中子、次级质子和次级γ的能谱以及水吸收体中的能量沉积和深度剂量分布。分析产生的次级重粒子类型和能量,比较4种屏蔽材料对高能Fe离子的屏蔽性能。结果表明,聚乙烯材料对高能重离子的屏蔽性能最好,但同时产生的次级重粒子的能量最大,约为铝材料产生次级重粒子能量的4倍。屏蔽体产生所有次级粒子中,次级质子和原子序数为22-26的次级重粒子贡献最大。(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6年06期)

曾利霞[4](2016)在《离子入射Au靶材表面过程中电子能损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了SRIM软件计算了不同能量下的H+、Arq+和Xeq+离子入射Au靶表面过程中的电子能损和穿透深度。通过计算分别给出了这叁种离子的电子能损与入射能量和单核子入射能量的关系,同时还发现当离子以相同的单核子能量入射时,原子序数越大的离子穿透深度越大。计算结果将为相关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6年13期)

李耀宗,张小安,马晴,马峰全,梁昌慧[5](2015)在《Xe~(26+)入射Au靶离子L壳层空穴的产生与退激辐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两体碰撞过程的能量与角动量守恒,推导出Xe26+离子与Au原子碰撞过程,单离子的L壳层空穴产额与离子动能的理论关系.实验测定了动能2.4-3.6Me V的Xe26+离子入射Au靶,产生的Xe的L-X射线谱,获得了射线产额与离子入射动能的实验关系.结果表明,碰撞过程产生Xe L壳层空穴的同时,产生了一定数目的 M壳层空穴,导致L壳层空穴平均荧光产额显着变大,在实验能量范围,空穴产额的理论值与射线产额的实验值存在较好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黄超[6](2015)在《傅里叶变换静电场离子阱的离子入射条件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推导傅里叶变换静电场离子阱离子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得出了离子的最佳入射条件。研究了离子在不同初始条件下进入离子阱后的运动状态,计算出了离子能够被离子阱束缚的入射动能范围。分析了入射动能范围与离子入射角度及入射位置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实现傅里叶变换静电场离子阱离子接口的离子初始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科技支撑系统》期刊2015-01-15)

张瑞芳,方小英,段慧晓,孙世艳,贾祥富[7](2014)在《中高能入射条件下裸碳离子碰撞氦原子单电离的全微分截面(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四体模型计算了100和2MeV/amu裸碳单电离氦原子的全微分截面,其结果与实验数据和其它理论进行了比较.对于高能入射情况,在散射平面小动量转移和中间动量转移时现在的理论结果和实验符合的很好,然而在大动量转移时和在垂直平面有明显差异.对于低能入射情况,四体结果定性与实验结果一致,而且优于叁体扭曲波(3DW-EIS)结果,表明四体效应在低能入射比在高能入射时明显.(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黄超[8](2014)在《傅里叶变换静电场离子阱的离子入射条件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推导傅里叶变换静电场离子阱离子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得出了离子的最佳入射条件。研究了离子在不同初始条件下进入离子阱后的运动状态,计算出了离子能够被离子阱束缚的入射动能范围。分析了入射动能范围与离子入射角度及入射位置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实现傅里叶变换静电场离子阱离子接口的离子初始条件。(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陈智利,刘卫国[9](2013)在《低能斜入射离子束诱导单晶硅纳米结构与光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低能Ar+离子束在不同入射角度下对单晶硅表面的刻蚀效果及光学性能,使用微波回旋共振离子源,对单晶Si(100)表面进行刻蚀,采用原子力显微镜、非接触式表面测量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刻蚀后硅片的表面形貌、粗糙度和光学透过率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当离子束能量为1000 eV、束流密度为265μA.cm-2、刻蚀时间为30 min时,离子束入射角度从0°增加到30°,样品表面出现条纹状结构。入射角度在0°~15°,随着角度增加,样品表面粗糙度增加,条纹周期减小,光学透过率提高;而在15°~30°范围内,随着角度增加,粗糙度开始减小,条纹周期增大,同时光学透过率降低。继续增加入射角度,条纹状结构逐渐消失,入射角度到45°时,粗糙度和光学透过率达到最小值;增加入射角度到55°,样品表面出现自组织点状结构,表面粗糙度急剧增大,光学透过率随着角度增加开始增加;继续增加离子束入射角度到80°,表面粗糙度和光学透过率继续增加,样品表面呈现出均匀有序的自组织柱状结构;此后,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加,表面粗糙度又开始减小,光学透过率降低。自组织条纹结构到柱状结构的转变是溅射粗糙化和表面驰豫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耿超[10](2011)在《入射粒子引起的离子径向径迹结构对单粒子翻转得到影响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o calculate a SEU occurrence, the δ-ray theory of track structure[1] can be used to explain the energy deposition from the incident ions striking on the device's sensitive volume (SV). In this study,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ofδ electrons has been simulated by Monte Carlo simulation-tool MUFPSA (Multiple Functional Package for SEU Analysis). Moreover,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of energy density is given by Eq.(1) but modified and optimized to be properly suited for heavy ions in silicon materials,(本文来源于《IMP & HIRFL Annual Report》期刊2011年00期)

入射离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器件仿真软件MEDICI,研究了离子入射带外延层的PN结的电荷收集过程.外延层耗尽之前,漏斗效应是最强的.在外延层准中性区的电势降很小;外延层耗尽之后,漏斗效应基本停止,耗尽区几乎承担了全部的电势,进一步了解了电荷收集各个阶段的特点,对器件的单粒子效应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入射离子论文参考文献

[1].陈德康.包含杂质共沉积的斜入射低能氩离子束诱导石英自组织纳米结构[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高丽娟,白彩艳.离子入射PN结的电荷收集模拟[J].晋中学院学报.2018

[3].荀明珠,何承发,陆妩,郭旗,孙静.高能~(56)Fe离子入射屏蔽材料的次级粒子模拟分析[J].核技术.2016

[4].曾利霞.离子入射Au靶材表面过程中电子能损的模拟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

[5].李耀宗,张小安,马晴,马峰全,梁昌慧.Xe~(26+)入射Au靶离子L壳层空穴的产生与退激辐射[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5

[6].黄超.傅里叶变换静电场离子阱的离子入射条件优化研究[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科技支撑系统.2015

[7].张瑞芳,方小英,段慧晓,孙世艳,贾祥富.中高能入射条件下裸碳离子碰撞氦原子单电离的全微分截面(英文)[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4

[8].黄超.傅里叶变换静电场离子阱的离子入射条件优化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4

[9].陈智利,刘卫国.低能斜入射离子束诱导单晶硅纳米结构与光学性能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3

[10].耿超.入射粒子引起的离子径向径迹结构对单粒子翻转得到影响研究(英文)[J].IMP&HIRFLAnnualReport.2011

论文知识图

不同角度溅射后Si靶面SEM形貌蒙特卡洛模拟模型图草地现象的扫描电镜图注入离子在非晶靶中的浓度随深度分布离子注入形成光波导折射率分布示意图...样品A,B和C经过不同的温度退火后的X-...

标签:;  ;  ;  ;  ;  ;  ;  

入射离子论文_陈德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