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坡上的全新世人地关系研究

生态坡上的全新世人地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人地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利用资源的方式与能力的不同,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每一阶段都具有其具体的社会和环境意义。本文主要探究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环境、地貌、资源等因素对人类区域文化所造成的影响,从宏观上探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生态坡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山西省以及河南省作为研究区域,集成了三个区域内新石器至商周时期考古遗址点的资料信息(包括考古遗址点经纬度、遗址点高程、各时期文化类型及文化内涵),对比分析了区域文化演化与高分辨率全新世气候变化记录之间的关系;从时空角度,阐述了该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气候变化特点及该区域古文化演化与响应特征,结论如下:(1)生态坡坡肩区(内蒙古的西、南部位于生态坡的坡肩区)。此区域,生态坡坡面因子最大,初级生产力小,生物营养源相对匮乏,区域生态支撑能力低。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气候暖湿期,遗址数量增加,区域文化繁盛;气候恶化则遗址数量迅速减少,区域文化衰落。该区文化演化与气候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2)生态坡坡面区(内蒙古东南部和山西北部位于生态坡的坡面区)。此区域大致对应农牧交错带,从西北向东南,生态坡坡面因子迅速降低,初级生产力变大,生物营养源逐渐增加,生态支撑能力逐渐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气候暖湿,遗址数量增加,区域文化繁盛;气候恶化则遗址数量迅速减少,区域文化衰落。该区文化演化与气候变化也存在正相关关系。(3)生态坡坡麓区(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位于生态坡的坡麓区)。此区域坡面因子逐渐变小并渐趋稳定,从西北-东南,初级生产力变大,生物营养源逐渐增加,生态支撑能力逐渐提高。这一区域较为暖湿,一般而言,区域文化遗址数量远高于坡肩区和坡面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在气候环境稳定时,人地关系和谐;气候冷干,随着气候带向东南退缩、坡肩与坡面区人类的迁入,区域人地关系趋于紧张,人地矛盾加剧,容易产生文化更迭;气候暖湿,随着气候带向西北扩展和人类向坡肩、坡面区迁出,区域人地关系得到舒缓。此区域文化演化与气候变化存在负相关关系。(4)全新世气候环境的波动,叠加在坡面因子西北-东南方向变化的生态坡之上,对于区域文化的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气候适宜期,气候带向西北扩展,坡面较缓,区域人类具有向西北方向迁移的趋势;反之,气候带向东南退缩,坡面较陡,区域人类具有向东南方向坡麓区域迁移的趋势。气候与环境的变化,通过生态坡的影响,舒缓或加剧了坡麓区区域社会矛盾,影响了区域文明的特质,使中原地区成为东亚文化演化的一个大熔炉,驱动着区域文化的更迭。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3.1 科学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地理概况以及研究理论
  •   2.1 内蒙古西部地区
  •   2.2 山西省
  •   2.3 河南省
  •   2.4 生态坡理论
  • 3 内蒙古文化遗址时空分布特征
  •   3.1 内蒙古西部地区遗址文化序列
  •   3.2 文化遗址数量变化特点
  •   3.3 文化遗址地域分布特征
  •   3.4 文化遗址的数字地形分析
  •     3.4.1 高程分析
  •     3.4.2 坡度分析
  •     3.4.3 坡向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山西省文化遗址时空分布特征
  •   4.1 山西省遗址文化序列
  •   4.2 文化遗址数量变化特点
  •   4.3 文化遗址地域分布特征
  •   4.4 文化遗址的数字地形分析
  •     4.4.1 高程分析
  •     4.4.2 坡度分析
  •     4.4.3 坡向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河南省文化遗址时空分布特征
  •   5.1 河南省遗址文化序列
  •   5.2 文化遗址数量变化特点
  •   5.3 文化遗址地域分布特征
  •   5.4 文化遗址的数字地形分析
  •     5.4.1 高程分析
  •     5.4.2 坡度分析
  •     5.4.3 坡向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全新世以来区域文化演化与环境的对比关系
  •   6.1 全新世气候变化序列
  •   6.2 区域文化遗址响应气候变化的生态坡解释
  •     6.2.1 文化类型在生态坡上的重心分异
  •     6.2.2 生态坡上不同部位和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陈莎

    导师: 贾玉连

    关键词: 生态坡,全新世,人地关系,气候变化,文化演化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业: 地质学,考古

    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分类号: K878;P531

    总页数: 71

    文件大小: 6756K

    下载量: 74

    相关论文文献

    • [1].甘肃天水全新世黄土粒度、磁化率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2].让古人类遗骸告诉我们,人类是如何扩散到全球的(上)[J]. 飞碟探索 2016(03)
    • [3].环境[J]. 生物进化 2017(01)
    • [4].惩罚、规范与合作——全新世人类合作之谜的一个解决方案[J]. 哲学研究 2016(04)
    • [5].全新世事件3与古文化变迁[J]. 地质科技情报 2010(03)
    • [6].全新世以来中国北方的环境变迁[J]. 松州 2009(Z1)
    • [7].中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演化与气候变化[J]. 中国沙漠 2013(01)
    • [8].鲁南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与文化响应[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7)
    • [9].太湖地区早全新世罕见人类活动的古地理分析[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10].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早期的气候突变和中国农业的起源[J]. 热带地理 2011(02)
    • [11].呼伦贝尔高平原全新世早晚期砂、土楔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J]. 第四纪研究 2011(05)
    • [12].关中平原全新世以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空演变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06)
    • [13].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泥炭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探[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8(03)
    • [14].全新世安塞剖面的磁学特征变化历史及其受控因子分析[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8(05)
    • [15].基于孢粉记录的中国西南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8(05)
    • [16].山东半岛近岸海区全新世泥质沉积体研究现状[J]. 海洋地质前沿 2013(10)
    • [17].青藏高原东北部全新世泥炭正构烷烃的生物记录[J]. 沉积学报 2009(01)
    • [18].黄河马头关段全新世古洪水水文恢复及气候背景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17(01)
    • [19].沂沭断裂带北段全新世活动断层的发现及其意义[J]. 山东国土资源 2017(04)
    • [20].人类世:我们创造的新世界[J].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1(08)
    • [21].青藏高原中晚全新世人类活动的孢粉记录[J]. 地球与环境 2020(06)
    • [22].四川中——晚全新世古气候环境演变对三星堆文明兴衰的影响[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08)
    • [23].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J]. 地球与环境 2019(05)
    • [24].我们现在都是气候难民[J]. 中国经济报告 2018(09)
    • [25].新疆伊犁可克达拉剖面晚全新世古土壤与环境[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6(05)
    • [26].砗磲记录的南海西沙晚全新世温暖期的高海温特征[J]. 科学通报 2014(18)
    • [27].中国2007年以来全新世火山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1(04)
    • [28].全新世毛乌素沙地演化初探[J]. 现代盐化工 2018(02)
    • [29].冬夏季温度和降水变化对青海湖全新世环境变化的影响初探(英文)[J]. 盐湖研究 2018(02)
    • [30].全新世早期石笋灰度序列记录的气候环境信息分析——以重庆羊口洞石笋为例[J]. 中国岩溶 2017(02)

    标签:;  ;  ;  ;  ;  

    生态坡上的全新世人地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