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色生物型论文-何应琴,曾贤义,程浅,余永旭,张永强

体色生物型论文-何应琴,曾贤义,程浅,余永旭,张永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色生物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烟蚜,体色生物型,刺探电位图谱,取食行为

体色生物型论文文献综述

何应琴,曾贤义,程浅,余永旭,张永强[1](2017)在《不同体色生物型烟蚜的取食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体色生物型烟蚜Myzus persicae取食行为的差异,明确其在烟田的分布特征,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测定了红色型、绿色型和褐色型3种体色生物型烟蚜在烟草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红色型烟蚜刺探取食之前对烟草寄主所花费的识别时间最短,为2.20 min,极显着短于褐色型烟蚜的10.09 min。绿色型烟蚜在刺探过程中pd波平均持续时间为7.45 s,显着长于红色型烟蚜的6.85 s,极显着长于褐色型烟蚜的3.95 s,但3种体色生物型烟蚜的pd波次数无显着差异。首次刺吸至第1次出现E2波所需时间,绿色型和褐色型烟蚜均约为红色型烟蚜的2倍。韧皮部取食阶段,3种体色生物型烟蚜分泌唾液(E1波)的时间无显着差异;红色型烟蚜被动吸食汁液(E2波)时间为112.28 min,显着长于绿色型烟蚜的70.02 min和褐色型烟蚜的75.15 min。褐色型烟蚜在木质部主动摄取汁液(G波)的时间最短为8.58 min,与另外2种体色生物型烟蚜差异显着。表明3种体色生物型烟蚜各自具有不同的取食策略,但总体而言红色型烟蚜对烟草的适应性最强。(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宫亚军,王泽华,石宝才,姜春燕,康总江[2](2013)在《两种体色生物型桃蚜对杀虫剂敏感性差异及其与酶活力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不同体色生物型桃蚜Myzus persicae(Suizer)对药剂的敏感性差异,本文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酶活力测定法检测不同体色生物型桃蚜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以及与3种解毒酶和1种靶标酶活力关系。结果表明,红色生物型的敏感性明显低于绿色生物型,其中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差异最大,LC50分别为679.6648和28.4597mg/L,红色为绿色生物型23.88倍;其次为毒死蜱,LC50分别为1229.5798和193.6816mg/L,红色为绿色生物型6.35倍;两种生物型桃蚜对阿维菌素敏感性差异最小,红、绿色生物型的LC50分别为31.1678和29.0966mg/L,红色为绿色生物型1.07倍。红色生物型体内3种解毒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P450)的比活力均高于绿色生物型,红色型羧酸酯酶比活力为绿色型的3.1倍,谷胱甘肽-S-转移酶为4.1倍,多功能氧化酶P450为1.5倍,两种体色生物型3种解毒酶的活力差异均达显着水平。两种体色生物型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没有差异,说明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与敏感性关系不大。(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陈斌,李正跃,徐发华,桂富荣,和淑琪[3](2008)在《新蚜虫疠霉对不同地区两种体色生物型桃蚜的毒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孢子浴"法测定了新蚜虫疠霉菌株对云南省呈贡、大理、通海、元谋4地黄绿色和红色体色生物型桃蚜的毒力.结果表明:在分生孢子0.25~68.28个/mm2接种剂量下对红色和黄绿色2种生物型桃蚜的毒力无明显差异,对云南省呈贡、大理、元谋和通海4地菜区红色生物型蚜虫的剂量效应常数分别为0.91,1.36,1.21和1.15;对黄绿体色生物型蚜虫的剂量效应常数分别为1.09,1.50,1.30和1.26.接种后第1~7天,呈贡、大理、通海、元谋4地红色桃蚜接种新蚜虫疠霉菌后,LT50分别为4.9~4.0d(10.72~65.48孢子/mm2),4.8~3.2d(10.72~62.42孢子/mm2),4.6~3.6d(16.82~65.48孢子/mm2),5.2~3.7d(11.21~63.45孢子/mm2).对4地黄绿色体色桃蚜接种新蚜虫疠霉菌后,LT50分别为4.4~3.8d(26.37~67.6孢子/mm2),5.1~3.3d(8.91~60.26孢子/mm2),5.1~3.5d(8.7~58.09孢子/mm2),4.2~2.9d(9.91~56.81孢子/mm2).综合以上毒力测定结果,在相同接种剂量下,新蚜虫疠霉菌株对黄绿色和红色2种体色生物型桃蚜的致死中时LT间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8期)

陈磊,张春妮,仵均祥[4](2005)在《不同植物上桃蚜两种体色生物型的DNA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微卫星引物PCR方法分析了烟草、油菜、甘蓝3种不同寄主植物上桃蚜Myzus persica(Sulzer)红、 绿两种体色生物型的DNA多态性。结果表明:①来自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同一体色生物型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 近于不同体色生物型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两种生物型内个体之间比较,红色生物型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近 于绿色生物型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②来自3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同一色型桃蚜个体中,其中同为十字花科 的甘蓝和油菜上的红色桃蚜或绿色桃蚜之间的遗传关系近于来自茄科寄主烟草上的红色桃蚜或绿色桃蚜。 ③3种寄毛上的红色桃蚜和绿色桃蚜的遗传关系相对较远,但并不明显,处于连续过渡状态。(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吴兴富,宋春满,邓建华,高家合[5](2005)在《云南省烟蚜红绿2种体色生物型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形态学和生物学方面对云南省红绿2种体色生物型烟蚜进行了研究,并用类平均法对形态特征指标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红色型有翅烟蚜和绿色型有翅烟蚜的体长、触角、额瘤、尾片及尾板等形态特征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红色型烟蚜的产仔量、寿命及生殖期均显着高于绿色型烟蚜;2种体色生物型烟蚜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型,红色型烟蚜的种群饱和时的密度较绿色烟蚜高,但自然反应时间较绿色烟蚜短。(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陈磊[6](2005)在《不同植物上桃蚜两种体色生物型的DNA多态性研究和线粒体COⅠ-Ⅱ部分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又名烟蚜,桃赤蚜,是一种几乎广布全球的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已知达50 多个科400 多种。但主要危害油菜、甘蓝等十字花科,桃、李等蔷薇科及烟草等茄科植物。在长期的适应进化中,桃蚜与其他蚜虫一样,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多型多态现象,其中体色多态和寄主专化型就是其最为常见的多型多态现象。本文采用微卫星引物PCR 分子标记和线粒体COⅠ-Ⅱ部分序列分析的方法,分别选取十字花科植物中的甘蓝和油菜,茄科植物中的烟草,对不同寄主上桃蚜的红色和绿色两种体色生物型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寄主植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选取安瑞生(2002)小型昆虫DNA 提取方法,能很好且比较稳定的提取桃蚜基因组DNA。根据分子量Marker(EcoR1-HindⅢ),桃蚜基因组DNA 的大小在21kb 左右。在多次实验摸索的基础上,优化了桃蚜微卫星扩增和mtDNA COⅠ-Ⅱ部分序列特异扩增的反应体系。 2、在叁条常用的蚜虫微卫星引物和叁条用于对日本伊蚊Aedes japonicus 研究所用的引物中,最终选取了33.15 核心序列、(GATA)4、(CA)8G、(AC)8G 四条引物对桃蚜的不同样本进行扩增,结果表明扩增效果较好。引物33.15 核心序列、(GATA)4、(CA)8G、(AC)8G 的扩增片段大小分别在677-3136bp、1081-1904bp、699-1394bp 和243-927bp 之间。 3、微卫星扩增结果表明:(1)来自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同一体色生物型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近于不同体色生物型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两种生物型内个体之间比较,红色生物型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近于绿色生物型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2)来自3 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同一色型桃蚜个体中,其中同为十字花科的甘蓝和油菜上的红色桃蚜或绿色桃蚜之间的遗传关系近于来自茄科寄主烟草上的红色桃蚜或绿色桃蚜。(3)叁种寄主上的红色桃蚜和绿色桃蚜的遗传关系相对较远,但并不明显,处于连续的过渡状态。 4、对油菜绿色桃蚜、烟草红色桃蚜、甘蓝绿色桃蚜线粒体COⅠ-Ⅱ部分基因扩增并测序,在747bp 的序列中只有前两个位点碱基不同,其中油菜绿色桃蚜和烟草红色桃蚜第一个位点为G,而甘蓝绿色桃蚜为T;油菜绿色桃蚜和烟草红色桃蚜第二个位点为T,而甘蓝绿色桃蚜为G。 本论文在国内首次运用微卫星引物PCR 扩增和mtDNA COⅠ-Ⅱ部分序列特异扩增的方法对桃蚜寄主生物型和体色生物型的遗传分化和体色变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尤其是微卫星引物PCR 扩增明确了桃蚜寄主生物型和体色生物型的遗传分化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5-06-01)

宋春满,高家合,邓建华,吴兴富[7](2002)在《烤烟品种对不同体色生物型烟蚜解毒酶和靶标酶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了9个烤烟品种上红色型和绿色型两种体色烟蚜的解毒酶和靶标酶的活力,发现不同品种烤烟上烟蚜的解毒酶和靶标酶活力差异显着;α—NA羧酸酯酶和β—NA羧酸酯酶活力,红色型烟蚜高于绿色型烟蚜,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则是绿色型烟蚜高于红色型烟蚜,谷胱甘肽转移酶活力在两种体色烟蚜间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昆虫学创新与发展——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2-06-30)

刘绍友,仵均祥,安英鸽,李增义,胡作栋[8](2000)在《桃蚜体色生物型与寄主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烟草和油菜上采回各自的红色型、绿色型、黄绿色型、褐色型 4种体色生物型 ,再分别接到烟草、油菜和萝卜上 ,连续 1~ 4代观察记载其体色生物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 ,桃蚜体色生物型的稳定性随寄主不同存在显着差异 ,不同代别其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不同体色生物型中 ,以黄绿色生物型最为稳定(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侯有明,仵均祥,安英鸽,胡美绒,南新平[9](2000)在《桃蚜体色生物型种群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3~ 1 995年连续 3 a对桃蚜在 7种主要寄主植物——桃树、烟草、油菜、杏树、甘蓝、白菜和萝卜上不同时期 4种体色生物型 (红色型、绿色型、黄绿色型和褐色型 )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 ,并对优势生物型的优势度与优势集中性时间变化格局作了剖析。(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刘绍友,侯有明,周靖华,安英鸽,胡作栋[10](1999)在《桃蚜不同体色生物型的寄主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将4种寄主植物上的4种不同体色的桃蚜分别接到该4种寄主植物上进行反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体色生物型桃蚜在各寄主植物上的存活率,成、若蚜发育历期,产仔动态及内禀增长力均有明显差异,说明不同体色生物型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适应性不同。尤其是各色型个体当从烟草转接到桃树、从油菜转接到桃树或烟草、从甘蓝转接到桃树或烟草时,新接蚜虫均不能存活。(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体色生物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明确不同体色生物型桃蚜Myzus persicae(Suizer)对药剂的敏感性差异,本文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酶活力测定法检测不同体色生物型桃蚜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以及与3种解毒酶和1种靶标酶活力关系。结果表明,红色生物型的敏感性明显低于绿色生物型,其中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差异最大,LC50分别为679.6648和28.4597mg/L,红色为绿色生物型23.88倍;其次为毒死蜱,LC50分别为1229.5798和193.6816mg/L,红色为绿色生物型6.35倍;两种生物型桃蚜对阿维菌素敏感性差异最小,红、绿色生物型的LC50分别为31.1678和29.0966mg/L,红色为绿色生物型1.07倍。红色生物型体内3种解毒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P450)的比活力均高于绿色生物型,红色型羧酸酯酶比活力为绿色型的3.1倍,谷胱甘肽-S-转移酶为4.1倍,多功能氧化酶P450为1.5倍,两种体色生物型3种解毒酶的活力差异均达显着水平。两种体色生物型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没有差异,说明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与敏感性关系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色生物型论文参考文献

[1].何应琴,曾贤义,程浅,余永旭,张永强.不同体色生物型烟蚜的取食特性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7

[2].宫亚军,王泽华,石宝才,姜春燕,康总江.两种体色生物型桃蚜对杀虫剂敏感性差异及其与酶活力的关系[J].环境昆虫学报.2013

[3].陈斌,李正跃,徐发华,桂富荣,和淑琪.新蚜虫疠霉对不同地区两种体色生物型桃蚜的毒力测定[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陈磊,张春妮,仵均祥.不同植物上桃蚜两种体色生物型的DNA多态性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5

[5].吴兴富,宋春满,邓建华,高家合.云南省烟蚜红绿2种体色生物型的差异[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

[6].陈磊.不同植物上桃蚜两种体色生物型的DNA多态性研究和线粒体COⅠ-Ⅱ部分序列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7].宋春满,高家合,邓建华,吴兴富.烤烟品种对不同体色生物型烟蚜解毒酶和靶标酶活力的影响[C].昆虫学创新与发展——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2

[8].刘绍友,仵均祥,安英鸽,李增义,胡作栋.桃蚜体色生物型与寄主关系的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

[9].侯有明,仵均祥,安英鸽,胡美绒,南新平.桃蚜体色生物型种群动态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0

[10].刘绍友,侯有明,周靖华,安英鸽,胡作栋.桃蚜不同体色生物型的寄主适应性[J].西北农业学报.1999

标签:;  ;  ;  ;  

体色生物型论文-何应琴,曾贤义,程浅,余永旭,张永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