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旱涝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低频,旱涝,汛期,华南,旱年,环流,淮河。
旱涝年论文文献综述
李爱军,卓宏程,连永强,杨俊鹏[1](2019)在《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NCEP/NCAR 1957年1月至2006年12月全球月平均网格点再分析资料及西北各站点降水资料,对西北地区春、夏、秋、冬4个季度旱涝年全年平均的大尺度环流场和物理量场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每个季度旱涝年位势高度、东亚北风指数、垂直速度、相对散度、相对涡度均有明显差别。(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许冠宇,杨浩,李丽平[2](2018)在《华南前汛期典型旱涝年降水的低频特征及其与冷空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10年华南85站逐日降水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选取2004、2010年为华南前汛期降水典型旱、涝年,分别统计旱涝年降水及冷空气低频特征,讨论低频冷空气与低频降水的关系,并揭示低频冷空气信号源地。结果表明:1)涝年降水存在10-20d和30-60d显着低频周期,旱年还存在20-30d低频周期。无论旱涝年,低频位涡与同频域降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中10-20d低频位涡与同频域降水的关系最为密切。2)涝年华南前汛期10-20d低频冷空气直接源地位于华北至渤海一带,南传特征明显,高层冷空气源地位于平流层低层西西伯利亚地区,高层高位涡空气沿315K等熵面向低层输送,干侵入为西北路径。旱年对流层低层冷空气传播特征不明显,高层冷空气源地位于平流层低层东北地区,由于高低层位涡传输通道断裂,导致冷空气活动减弱,降水减少,干侵入为东北路径。(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 副热带气象及其生态环境影响》期刊2018-10-24)
许冠宇,杨浩,王晓芳,李丽平[3](2018)在《华南前汛期典型旱涝年降水的低频特征及其与冷空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10年华南85站逐日降水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选取2004、2010年为华南前汛期降水典型旱、涝年,分别统计旱涝年降水及冷空气低频特征,讨论低频冷空气与低频降水的关系,并揭示低频冷空气信号源地。结果表明:(1)涝年降水存在10~20 d和30~60 d显着低频周期,旱年还存在20~30 d低频周期。无论旱涝年,低频位涡与同频域降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中10~20 d低频位涡与同频域降水的关系最为密切;(2)涝年华南前汛期10~20 d低频冷空气直接源地位于华北至渤海一带,南传特征明显,高层冷空气源地位于平流层低层西西伯利亚地区,高层高位涡空气沿315 K等熵面向低层输送,干侵入为西北路径。旱年对流层低层冷空气传播特征不明显,高层冷空气源地位于平流层低层东北地区,由于高低层位涡传输通道断裂,导致冷空气活动减弱,降水减少,干侵入为东北路径。(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许冠宇,杨浩[4](2017)在《华南前汛期典型旱涝年降水的低频特征及其与冷空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10年华南85站逐日降水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选取2004、2010年为华南前汛期降水典型旱、涝年,分别统计旱涝年降水及冷空气低频特征,讨论低频冷空气与低频降水的关系,并揭示低频冷空气信号源地。结果表明:1)涝年降水存在10-20d和30-60d显着低频周期,旱年还存在20-30d低频周期。无论旱涝年,低频位涡与同频域降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中10-20d低频位涡与同频域降水的关系最为密切。2)涝年华南前汛期10-20d低频冷空气直接源地位于华北至渤海一带,南传特征明显,高层冷空气源地位于平流层低层西西伯利亚地区,高层高位涡空气沿315K等熵面向低层输送,干侵入为西北路径。旱年对流层低层冷空气传播特征不明显,高层冷空气源地位于平流层低层东北地区,由于高低层位涡传输通道断裂,导致冷空气活动减弱,降水减少,干侵入为东北路径。(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东亚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论文集》期刊2017-09-27)
程智,徐敏,罗连升,丁小俊[5](2016)在《淮河流域汛期典型旱涝年低频环流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小波分析、Butterworth滤波器分析了淮河流域汛期典型旱涝年降水和大气的低频特征,结果表明:(1)从典型旱涝年降水季节内周期特征来看,小波分析的结果显示典型涝年30—60 d周期段是其最显着的周期,排除了头部影响的6—8月通过了0.1信度的检验,而旱年在排除头部影响的区域内看不出显着的周期。采用Butterworth滤波器对涝年、旱年降水序列分别进行了10—30 d和30—60 d周期的带通滤波,方差分析表明无论对于10—30 d还是30—60 d,淮河流域汛期降水的振荡强度都是涝年大于旱年,尤其是30—60 d旱涝年差距更为明显,涝年30—60 d滤波序列方差为4.51,旱年为0.37,涝年和旱年方差之比为12.2;涝年10—30 d滤波序列方差为3.16,旱年为0.67,涝年和旱年方差之比为4.7。因此涝年低频振荡的强度较旱年更强,其中30—60 d的周期差异更为明显。(2)从典型旱涝年大气30~60天振荡特征来看,比较了典型涝年、旱年平均降水30—60d低频滤波序列峰值位相上的200 h Pa低频位势高度场和850 h Pa低频风场的差异,主要的区别来自于东亚地区,200 hP a低频位势高度场上在90°E以东的地区,涝年在东西伯利亚地区为大片负异常区,在鄂霍茨克海为正异常,日本-朝鲜为负异常,副热带地区为带状的正异常,图3b的850 h Pa低频风场中东亚沿海的反气旋异常十分明显。旱年东亚也存在一条低频异常带,但位相与涝年相反。差值场的结果表明在东西伯利亚大片区域存在显着的差异,反映出这可能是旱涝年低频环流一个重要的关键区,涝年为负异常而旱年为正异常;850 h Pa风场中,旱涝年长江以南到东海的风场存在显着的差异,反映出了前述的副热带高压的差异。(3)从低频信号的传播特征来看,绘制了涝年和旱年110~120°E平均30—60 d滤波的200 h Pa低频相对涡度的纬度—时间剖面图,结果表明涝年最明显的振荡中心位于25~40°N,其北面40~60°N和南面10~25°N也各存在一个中心,但强度较弱;旱年中心的位置有较大差异,此外涝年有从低纬向副热带传播的特征,传播至副热带地区后加强,此外涝年也有一定的从高纬向中纬传播的特征,尤其在6、7月最为明显,旱年低频信号的经向传播不明显,仅在35~50°N存在低频振荡,高低纬缺乏联系。从涝年和旱年30~35°N平均30—60d滤波的850h Pa低频相对涡度场的经度-时间剖面图可以看出,涝年最明显的振荡中心位于日界线附近,呈规则的30—60 d振荡,100~140 E°也存在较为清晰的振荡特征。旱年在日界线也存在微弱的振荡特征,但强度远小于涝年。从低频信号纬向传播来看,涝年太平洋-东亚存在较为明显的从140°E以东地区向100~120°E的东亚传播;旱年也存在西传特征,但未能传播至120°E以西的地区,淮河流域(110~120°E)仅在6月之前存在微弱的振荡。(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东亚气候变异与极端事件及其预测》期刊2016-11-01)
焦敏,李辑,胡春丽,王婉昭,夏阳[6](2016)在《辽宁省夏季典型旱涝年降水低频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2—2013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辽宁省53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辽宁省夏季典型旱涝年降水低频的特征。结果表明:1962—2013年辽宁省夏季旱年降水的30—60 d低频振荡显着,涝年低频振荡不显着,以小于10 d的高频振荡为主。旱涝年低频涡度和散度的传播方向明显不同。辽宁省夏季干旱的发生与低频涡度和散度自低纬度北传及中高纬度南传且同位相汇合于辽宁地区有关,高低层低频涡度和散度在动力上表现为协调一致性。小于10 d高频振荡的累积效应使辽宁地区夏季易发生洪涝,30—60 d低频振荡迭加高频过程,易使辽宁地区夏季发生干旱。(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6-11-01)
李维京,张若楠,孙丞虎,任宏昌,刘景鹏[7](2016)在《中国南方旱涝年际年代际变化及成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南方旱涝时空格局发生变化的基本事实,回顾了中国南方降水的主要模态和旱涝年际年代际尺度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的主要研究进展。研究指出,El Nino发展年,中国南方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尤其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El Nino衰减年则相反。强调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偏暖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位置偏南,导致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异常的形成和维持,有利于中国南方降水加强。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多,春夏季高原感热和上升运动较弱,导致夏季风偏弱,有利于长江流域降水偏多易涝,反之亦然。关于多因子协同作用对南方旱涝影响,指出南方旱涝是多因子协同影响的结果,如菲律宾反气旋受冬季青藏高原积雪、El Nino与前期春季印度洋海温等多因子协同影响。南方旱涝与影响因子发生了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随着后者的年代际转型,其对前者的影响关系也发生了年代际变化。因此,提出了应该关注南方旱涝的预测策略与方法,提高旱涝预测技巧。(本文来源于《应用气象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杨春艳[8](2016)在《华南前汛期旱涝年低频降水特征及其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61~2013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同期驱动轨迹模式HYSPLIT资料,分析华南前汛期典型早、涝年的低频降水特征,研究大气低频环流要素场(水汽通量场、OLR场、高度场、垂直速度和风场)与华南前汛期典型旱、涝年低频降水之间的关系,寻找并对比它们的低频信号源地和传播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华南前汛期典型涝年降水存在10~20d和30~60d的低频振荡周期,其中10~20d比较显着,且具有地域性差异,两广地区低频降水以10~20d为主,闽赣地区则存在10~20d和30~60d两个显着低频周期。典型旱年降水以10~20d低频振荡为主,地域差异并不明显。(2)典型涝年,10~20d低频水汽输送环流系统主要有马斯克林环流、索马里越赤道水汽流、阿拉伯海环流对、新几内亚环流、西北太平洋环流和里海环流。典型旱年,10~20d低频水汽输送环流系统主要有马斯克林环流、索马里越赤道水汽流、赤道中印度洋环流、菲律宾环流、西太平洋环流、里海环流和贝加尔湖环流。(3)典型涝年,10~20d低频水汽输送通道及源地为:西南通道,水汽信号参考源地为马达加斯加岛北部、赤道中印度洋,模拟源地为赤道中印度洋;东南通道,参考源地为日本群岛东南洋面和赤道中太平洋,模拟源地为菲律宾群岛;西北通道,参考源地为里海北部或贝加尔湖东南侧,模拟源地为里海北部或咸海东部;东北通道,参考源地为白令海,模拟源地为黄海。典型早年,10~20d低频水汽输送通道及源地为:西南通道,水汽信号参考源地为索马里附近的南阿拉伯海、赤道中印度洋,模拟源地为赤道中印度洋;偏南通道:水汽信号参考源地为菲律宾东南海域,模拟源地为南海;西北通道:冷空气信号参考源地为里海北部或贝加尔湖东南侧,模拟源地为里海北部或巴尔喀什湖;东北通道:参考源地为鄂霍次克海,无模拟源地。(4)典型涝年,10~20d低频对流源地关键区与通道为:印度洋越赤道气流方向低频对流带(西南通道)和澳大利亚东北部低频对流区(东南通道)。典型旱年还具有台湾岛东侧西太平洋低频对流区(偏东通道)。(5)典型涝年,中高纬度高度场形势为两脊一槽型,副高脊线处于150N附近,脊点西伸至孟加拉湾东部。而典型旱年,高度场形势为两槽一脊型,副高脊线处于20°N附近,脊点位于菲律宾东部。10~20d低频高度场上,当华南地区处于低频高度场负异常时,低频降水增加。(6)低频降水增加时,华南地区处于强10~20d低频上升气流控制。在典型涝年,南海地区低频垂直速度极弱,长江以北低频下沉气流显着。而典型旱年南海地区低频上升气流显着,长江以北的低频下沉气流较弱。(7)10~20d低频斜压扰动的波列呈明显的下游频散特征。典型涝年,传播路径有两支,一支轴线位于30~40°N之间,另一支从北欧到华南呈西北-东南向。低频斜压波包呈纬向带状分布位于5~25°N之间,能量向下游频散,低频斜压波包中心位于华南地区时,华南前汛期低频降水增加。而在典型旱年,低频斜压扰动的传播路径为一支,轴线位于30~45°N之间,低频斜压波包位于10~40°N之间,存在两条传播路径,一条能量由华南上游向下游频散,另一条能量由西太平洋自东向西传播。(8)华南前汛期旱涝年,当华南地区低频水汽辐合、低频对流增强、低频高度场负异常加强、低频上升气流增强、上游的低频斜压波包中心传至华南时,低频降水增加。(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6-06-01)
焦敏,李辑,胡春丽,王婉昭,夏阳[9](2015)在《辽宁省夏季典型旱涝年降水低频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2—2013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辽宁省53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辽宁省夏季典型旱涝年降水低频的特征。结果表明:1962—2013年辽宁省夏季旱年降水的30—60 d振荡显着,涝年低频振荡不显着,以小于10 d的高频振荡为主。旱涝年低频涡度和散度的传播方向明显不同。辽宁省夏季干旱的发生与低频涡度和散度自低纬度北传及中高纬度南传并同位相汇合于辽宁地区有关,高低层低频涡度和散度在动力上表现出协调一致性。小于10 d高频振荡的累积效应使辽宁地区夏季易发生洪涝,30—60 d振荡迭加高频过程,易使辽宁地区夏季发生干旱。(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肖玮钰,刘可群,汤阳[10](2015)在《湖北省典型旱涝年钉螺分布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典型旱涝年份钉螺分布变化特征,以期为典型旱涝灾害年份对钉螺防控方面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1-2013年降水量资料与1990-2013年春季钉螺螺情资料,对比分析不同旱涝年份钉螺面积、密度等变化情况。结果典型洪涝年湖沼垸内型和湖沼垸外型均呈增加趋势,冬春季干旱年份使得上年遭受洪灾地区钉螺面积显着减少,同时也降低钉螺密度。结论洪灾对钉螺分布影响可能延续3~5年,干旱和水淹时间过长都会影响钉螺的生长发育,从而减少钉螺面积、密度及活螺框出现率。(本文来源于《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期刊2015-10-14)
旱涝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10年华南85站逐日降水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选取2004、2010年为华南前汛期降水典型旱、涝年,分别统计旱涝年降水及冷空气低频特征,讨论低频冷空气与低频降水的关系,并揭示低频冷空气信号源地。结果表明:1)涝年降水存在10-20d和30-60d显着低频周期,旱年还存在20-30d低频周期。无论旱涝年,低频位涡与同频域降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中10-20d低频位涡与同频域降水的关系最为密切。2)涝年华南前汛期10-20d低频冷空气直接源地位于华北至渤海一带,南传特征明显,高层冷空气源地位于平流层低层西西伯利亚地区,高层高位涡空气沿315K等熵面向低层输送,干侵入为西北路径。旱年对流层低层冷空气传播特征不明显,高层冷空气源地位于平流层低层东北地区,由于高低层位涡传输通道断裂,导致冷空气活动减弱,降水减少,干侵入为东北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旱涝年论文参考文献
[1].李爱军,卓宏程,连永强,杨俊鹏.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
[2].许冠宇,杨浩,李丽平.华南前汛期典型旱涝年降水的低频特征及其与冷空气的关系[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副热带气象及其生态环境影响.2018
[3].许冠宇,杨浩,王晓芳,李丽平.华南前汛期典型旱涝年降水的低频特征及其与冷空气的关系[J].气象科学.2018
[4].许冠宇,杨浩.华南前汛期典型旱涝年降水的低频特征及其与冷空气的关系[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东亚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论文集.2017
[5].程智,徐敏,罗连升,丁小俊.淮河流域汛期典型旱涝年低频环流特征分析[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东亚气候变异与极端事件及其预测.2016
[6].焦敏,李辑,胡春丽,王婉昭,夏阳.辽宁省夏季典型旱涝年降水低频特征分析[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6
[7].李维京,张若楠,孙丞虎,任宏昌,刘景鹏.中国南方旱涝年际年代际变化及成因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16
[8].杨春艳.华南前汛期旱涝年低频降水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
[9].焦敏,李辑,胡春丽,王婉昭,夏阳.辽宁省夏季典型旱涝年降水低频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
[10].肖玮钰,刘可群,汤阳.湖北省典型旱涝年钉螺分布变化特征分析[C].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