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琴码固定装置,包括底板、顶板与支板,支板的底端与底板固定连接,支板的上部设置有固定座,固定座的上部铰接有勾形把手,固定座的下部设置有套筒,套筒的内部设置有推拉杆,推拉杆的顶端与勾形把手之间连接有连杆,连杆的一端与勾形把手的折弯处相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与推拉杆的顶端相铰接,底板的顶面两端均设置有导杆,顶板的两端分别套装在导杆上,顶板的顶部设置有缓冲盘,缓冲盘的顶部贯穿设置有栓钉,栓钉的顶端与推拉杆的底端相连接,缓冲盘上方的栓钉外侧套装有弹簧,顶板的底面设置有若干上卡齿,底板的顶面设置有与上卡齿数量相同的下卡齿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合理,固定牢固,操作便捷,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琴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顶板(2)与支板(3),支板(3)的底端与底板(1)固定连接,支板(3)的上部设置有固定座(4),固定座(4)的上部铰接有勾形把手(5),固定座(4)的下部设置有套筒(41),套筒(41)的内部设置有推拉杆(8),推拉杆(8)的顶端与勾形把手(5)之间连接有连杆(7),连杆(7)的一端与勾形把手(5)的折弯处相铰接,连杆(7)的另一端与推拉杆(8)的顶端相铰接,底板(1)的顶面两端均设置有导杆(11),顶板(2)的两端分别套装在导杆(11)上,顶板(2)的顶部设置有缓冲盘(10),缓冲盘(10)的顶部贯穿设置有栓钉(6),栓钉(6)的顶端与推拉杆(8)的底端相连接,缓冲盘(10)上方的栓钉(6)外侧套装有弹簧(9),顶板(2)的底面设置有若干上卡齿(12),底板(1)的顶面设置有与上卡齿(12)数量相同的下卡齿组。
设计方案
1.一种琴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顶板(2)与支板(3),支板(3)的底端与底板(1)固定连接,支板(3)的上部设置有固定座(4),固定座(4)的上部铰接有勾形把手(5),固定座(4)的下部设置有套筒(41),套筒(41)的内部设置有推拉杆(8),推拉杆(8)的顶端与勾形把手(5)之间连接有连杆(7),连杆(7)的一端与勾形把手(5)的折弯处相铰接,连杆(7)的另一端与推拉杆(8)的顶端相铰接,底板(1)的顶面两端均设置有导杆(11),顶板(2)的两端分别套装在导杆(11)上,顶板(2)的顶部设置有缓冲盘(10),缓冲盘(10)的顶部贯穿设置有栓钉(6),栓钉(6)的顶端与推拉杆(8)的底端相连接,缓冲盘(10)上方的栓钉(6)外侧套装有弹簧(9),顶板(2)的底面设置有若干上卡齿(12),底板(1)的顶面设置有与上卡齿(12)数量相同的下卡齿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琴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卡齿组包括两个下卡齿(13),上卡齿(12)与下卡齿组中两个下卡齿(13)之间的中点相对应,上卡齿(12)与下卡齿(13)均为梯形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琴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卡齿(12)的顶部内侧与下卡齿(13)的底部内侧均设置有限位块(14),限位块(14)为长方体板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琴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盘(10)为“门”字形结构,缓冲盘(10)的底部与顶板(2)的顶面中部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琴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座(4)的上部设置有一体结构的连接凸板(42),勾形把手(5)与连接凸板(42)相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琴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1)的顶面两端均设置有两根导杆(11),导杆(11)与底板(1)相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琴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卡齿(12)数量为三个,三个上卡齿(12)在顶板(2)的底部均匀分布。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古筝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琴码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古筝码子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将制作码子的木板原料进行固定,然后通过机器或者手工雕刻成型。目前生产的过程中,木板原料通过台钳进行固定,随着雕刻的进行需要不断的调整木板原料的方向,操作不便,耗费时间,工作效率低下。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结构合理,操作便捷,固定牢固,提升工作效率的琴码固定装置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操作便捷,固定牢固,提升工作效率的琴码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琴码固定装置,包括底板、顶板与支板,支板的底端与底板固定连接,支板的上部设置有固定座,固定座的上部铰接有勾形把手,固定座的下部设置有套筒,套筒的内部设置有推拉杆,推拉杆的顶端与勾形把手之间连接有连杆,连杆的一端与勾形把手的折弯处相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与推拉杆的顶端相铰接,底板的顶面两端均设置有导杆,顶板的两端分别套装在导杆上,顶板的顶部设置有缓冲盘,缓冲盘的顶部贯穿设置有栓钉,栓钉的顶端与推拉杆的底端相连接,缓冲盘上方的栓钉外侧套装有弹簧,顶板的底面设置有若干上卡齿,底板的顶面设置有与上卡齿数量相同的下卡齿组。
所述的下卡齿组包括两个下卡齿,上卡齿与下卡齿组中两个下卡齿之间的中点相对应,上卡齿与下卡齿均为梯形体结构。
所述的上卡齿的顶部内侧与下卡齿的底部内侧均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为长方体板体结构。
所述的缓冲盘为“门”字形结构,缓冲盘的底部与顶板的顶面中部固定连接。
所述的固定座的上部设置有一体结构的连接凸板,勾形把手与连接凸板相铰接。
所述的底板的顶面两端均设置有两根导杆,导杆与底板相垂直。
所述的上卡齿数量为三个,三个上卡齿在顶板的底部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以下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合理,通过下拉勾形把手即可将板材固定,固定牢固,一次固定即可将码子雕刻成型,操作便捷,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下卡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上卡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以下实施例用来更加清楚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2所示的琴码固定装置,包括底板1、顶板2与支板3,支板3的底端与底板1固定连接,支板3的上部设置有固定座4,固定座4的上部铰接有勾形把手5,固定座4的下部设置有套筒41,套筒41的内部设置有推拉杆8,推拉杆8的顶端与勾形把手5之间连接有连杆7,连杆7的一端与勾形把手5的折弯处相铰接,连杆7的另一端与推拉杆8的顶端相铰接,底板1的顶面两端均设置有导杆11,顶板2的两端分别套装在导杆11上,顶板2的顶部设置有缓冲盘10,缓冲盘10的顶部贯穿设置有栓钉6,栓钉6的顶端与推拉杆8的底端相连接,缓冲盘10上方的栓钉6外侧套装有弹簧9,顶板2的底面设置有若干上卡齿12,底板1的顶面设置有与上卡齿12数量相同的下卡齿组。
所述的缓冲盘10为“门”字形结构,缓冲盘10的底部与顶板2的顶面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的固定座4的上部设置有一体结构的连接凸板42,勾形把手5与连接凸板42相铰接。所述的底板1的顶面两端均设置有两根导杆11,导杆11与底板1相垂直。所述的上卡齿12数量为三个,三个上卡齿12在顶板2的底部均匀分布。
如图3和4所示,所述的下卡齿组包括两个下卡齿13,上卡齿12与下卡齿组中两个下卡齿13之间的中点相对应,上卡齿12与下卡齿13均为梯形体结构。所述的上卡齿12的顶部内侧与下卡齿13的底部内侧均设置有限位块14,限位块14为长方体板体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制作古筝琴码的板材竖直放置在底板1上部的下卡齿13顶部,向下拉动勾形把手5,勾形把手5通过连杆7向下推动推拉杆8,推拉杆8带动连接杆6向下移动,推拉杆8与缓冲盘10压缩弹簧9,同时下压顶板2经导杆11的导向向下移动,上卡齿12下压至板材的顶部将板材固定在底板1与顶板2之间,然后进过人工或者机器,将板材雕刻出古筝琴码16,如图5所示,上卡齿12与下卡齿13上设置的限位块14起到阻挡板材的作用,避免在雕刻的过程中板材向另一侧滑动,影响加工质量。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7208.9
申请日:2019-01-1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1(河南)
授权编号:CN209471734U
授权时间:20191008
主分类号:G10C 3/10
专利分类号:G10C3/10
范畴分类:15K;
申请人:兰考县牧桐坊民族乐器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兰考县牧桐坊民族乐器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75300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闫楼乡郭庄西村
发明人:吴扎根
第一发明人:吴扎根
当前权利人:兰考县牧桐坊民族乐器有限公司
代理人:胡明
代理机构:41138
代理机构编号:郑州意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