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富勒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富勒,受体,太阳能电池,噻吩,羧基,细胞,吡咯。
富勒烯论文文献综述
陈立桅[1](2019)在《通过分子结构调控方法实现非富勒烯型有机太阳能电池在绿色溶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背景介绍有机光伏电池具有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可实现柔性器件等独特优势,成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并在过去二十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近年来,通过对活性层材料结构设计与器件制备工艺的优化,采用A-D-A型非富勒烯小分子作为受体材料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已使能量(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吴仪,孔静宜,秦云朋,姚惠峰,张少青[2](2019)在《通过调节共轭聚合物侧链实现可绿色溶剂加工的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太阳能电池(OSC)经过长期的发展,其能量转换效率(PCE)已快速推进至14%–16%,基本接近可商业化应用的范围,但在目前所见报道的高效率OSC器件的制备过程中,活性层薄膜的加工大多采用氯苯、二氯苯、氯仿等毒性较高的含卤/芳香性试剂,此类试剂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危害非常高。在本工作中,我们基于已报道的高效率给体共轭聚合物PBDB-T,通过扩大共轭侧链结构与增长柔性烷基侧链的方式,合成了新型给体聚合物PBDB-DT。PBDB-DT中较长的柔性烷基侧链保证了其在低毒性溶剂四氢呋喃(THF)溶液中良好的溶解度,同时,扩大的共轭侧链也有效增强了其在THF中的溶液聚集作用,这一特性对于在非富勒烯型OSC器件中获得较好的光伏性能尤其重要。当采用非富勒烯小分子IT-M作为电子受体材料时,以THF为主溶剂加工的基于PBDB-DT:IT-M的OSC器件可以获得10.2%的能量转换效率。(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物理化学学报》编辑部[3](2019)在《十年磨一剑:专访非富勒烯受体的先驱者占肖卫教授》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995年首次报道本体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以来,在近二十年时间里,富勒烯衍生物已成为最广泛使用的电子受体,非富勒烯受体的器件效率远远低于富勒烯衍生物。而富勒烯太阳光吸收弱、能级调控难、生产成本高、形貌稳定性差的缺点,限制了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以来,非富勒烯受体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器件效率从低于7%快速提升到高于17%,并大大超过富勒烯受体,使人们看到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巨大潜力,吸引了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研究力量投入到非富勒烯(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周凤,郑韦韦,刘鹏飞,马文静,康文斌[4](2019)在《钙调蛋白质与富勒烯结合模式的分子对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富勒烯(C_(60))与钙调蛋白质的分子对接结合模式。方法:以钙调蛋白为模型,采用AutoDock计算模拟C_(60)与钙调蛋白的结合模型,并计算结合能。结果:分子对接计算结果显示,apo态和holo态钙调蛋白与C_(60)可能的结合位点分别有7个和5个,其中C_(60)和钙调蛋白最优位点的结合能分别为-7.42 kcal/mol和-8.63 kcal/mol。结论:富勒烯能够与钙调蛋白结合,并可能引起钙调蛋白结构和活性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湖北医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梁悦键,苏忠民[5](2019)在《烷氧基取代稠环非富勒烯受体的光电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非富勒烯受体尤其是稠环电子受体的设计促进了有机太阳能电池(OSC)能量转换效率(PCE)的快速提升.最近实验报道了烷氧基取代的ORCN和烷基取代的ERCN 2种稠环电子受体,其中ORCN与P3HT给体构成的器件效率是ERCN的2倍之多.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对二者的光电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与ERCN相比,ORCN表现出更好的分子平面性和更高的最高占据轨道能级,从而促进了其吸收光谱和给体分子P3HT在可见光范围内更好的互补.此外,ORCN具有更大的分子内电荷转移程度和分子间电荷分离速率,以及更小的电荷重组速率.因此,P3HT/ORCN构成的OSC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密度均有所提升,进一步使其PCE更大.(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川,黎小青,吴黉坦,刘雅玲,陈煜沛[6](2019)在《水溶性富勒烯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水溶性富勒烯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毒性,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与不同浓度水溶性富勒烯共孵育不同时间后,采用MTS法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富勒烯浓度为7.5μg·mL~(-1)且共孵育时间在48 h以内时,富勒烯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产生微小的毒性;若浓度大于7.5μg·mL~(-1)或共孵育时间超过48 h,富勒烯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有较明显的毒性。因此,开发基于水溶性富勒烯产品时,应考虑一定条件下富勒烯材料可能存在的细胞毒性问题,当富勒烯材料与皮肤接触时,建议控制富勒烯材料的浓度在7.5μg·mL~(-1)以下,同时与人体皮肤的接触时间控制在48 h内为宜。(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沈赵琪,程敬招,张小凤,黄微雅,温和瑞[7](2019)在《P3HT/非富勒烯受体异质结有机太阳电池》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在分子设计、光吸收及能级等多方面具有极其丰富的可调控性,使得基于非富勒烯电子受体的本体异质结有机太阳电池(BHJ OSC)近年得以迅速发展。P3HT聚合物作为被广泛研究的第二代有机半导体材料,其价格便宜、具有较好的结晶性以及优异的载流子传输性能,是经典的电子给体材料。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以P3HT聚合物为给体、非富勒烯类有机化合物为电子受体的有机太阳电池研究进展,探讨了P3HT/非富勒烯受体BHJ OSC中,影响器件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以及电子受体优化设计方面的相应要求。对基于P3HT/非富勒烯受体BHJ OSC器件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9年09期)
李永红,季颖,李媛,任彬彬,杨帆[8](2019)在《富勒烯C_(60)/离子液体复合物修饰电极对苋菜红的方波伏安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富勒烯C_(60)/离子液体复合物修饰的纳米碳糊电极,建立了一种灵敏、快速检测苋菜红的新分析方法;利用循环伏安法(CV)对修饰电极进行了表征;利用方波伏安法(SWV)研究了苋菜红的电化学行为;根据不同扫速下的峰电流与扫速的关系讨论了苋菜红在电极表面的反应过程;优化了实验条件,讨论了干扰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富勒烯C_(60)/离子液体复合物修饰纳米碳糊电极对苋菜红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利用方波伏安法定量检测苋菜红,苋菜红的峰电流与浓度在0.5~20μmol/L之间呈线性关系(R~2=0.990 6),检测限为0.1μmol/L(S/N=3);干扰研究表明,大部分干扰物质对苋菜红的检测无明显影响(相对标准偏差<±5%)。本实验制备的电化学传感器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样品回收率为95.0%~103.2%。(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王婧,张志宏,刘鹏,李湛,吴王锁[9](2019)在《水溶性富勒烯对U(Ⅵ)在氧化多壁碳纳米管上吸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静态试验法研究了水溶性富勒烯对U(Ⅵ)在氧化多壁碳纳米管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羟基化富勒烯(C_(60)(OH)_n)和羧基化富勒烯(C_(60)(C(COOH)_2)_n)的加入对U(Ⅵ)在氧化多壁碳纳米管上的吸附量影响作用类似。在pH<3范围内,羟基化富勒烯和羧基化富勒烯对吸附几乎没有影响,在pH>3以后,二者开始抑制碳纳米管对U(Ⅵ)的吸附。较低浓度(10 mg/L)的C_(60)(OH)_n对U(Ⅵ)的吸附几乎没有影响。而等量的C_(60)(C(COOH)_2)_n已呈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两者的作用机理不同,前者可能是由于羟基化富勒烯和U(Ⅵ)竞争氧化多壁碳纳米管上的吸附位点造成的,后者则可能改变了氧化多壁碳纳米管的表面电荷。用双位点模型对不同固液比和U(Ⅵ)初始浓度下U(Ⅵ)的吸附率随C_(60)(OH)_n和C_(60)(C(COOH)_2)_n初始浓度的变化进行了拟合得到了很好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盐湖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张小梅,李淼淼,王琪,江宇,耿延候[10](2019)在《基于二噻吩并吡咯π桥的窄带隙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烷基取代的二噻吩并吡咯(DTP)为π桥,连接吲哒省并二噻吩(IDT)中间单元和氰基茚酮(IC)或二氟代氰基茚酮(2F-IC)末端基团,设计并合成了6个窄带隙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其中,IDTDTP-C_2C_2-H和IDTDTP-C_2C_2-F中的DTP单元以1-乙基丙基为侧链,IDTDTP-C_6C_6-H和IDTDTP-C_6C_6-F中的DTP单元以1-己基庚基为侧链,IDTDTP-C_(12)-H和IDTDTP-C_(12)-F中的DTP单元以十二烷基为侧链。6个分子均具有较窄的光学带隙(1.37~1.44 e V)。相比于以IC为末端基团的分子(IDTDTP-C_2C_2-H、IDTDTP-C_6C_6-H和IDTDTP-C_(12)-H),由于氟原子的拉电子效应,以2F-IC为末端基团的分子(IDTDTP-C_2C_2-F、IDTDTP-C_6C_6-F和IDTDTP-C_(12)-F)具有红移的吸收光谱,以及更低的最高分子占有轨道能级(HOMO)和最低分子空轨道(LUMO)能级。以宽带隙聚合物聚[2,6-(4,8-双(5-(2-乙基己基))噻吩-2-基)-苯并[1,2-b:4,5-b']二噻吩-alt-5,5-(1',3'-二-2-噻吩)-5',7'-双(2-乙基己基)-苯并[1',2'-c:4',5'-c']二噻吩-4,8-二酮](PBDB-T)为给体材料,制备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PBDB-T:IDTDTP-C_6C_6-F共混薄膜具有较高且更平衡的空穴/电子迁移率,以及良好的形貌,基于PBDB-T:IDTDTP-C_6C_6-F的有机太阳能电池获得了6.94%的能量转换效率,开路电压为0.86 V,短路电流密度为13.56 m A/cm~2,填充因子为59.5%。(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09期)
富勒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机太阳能电池(OSC)经过长期的发展,其能量转换效率(PCE)已快速推进至14%–16%,基本接近可商业化应用的范围,但在目前所见报道的高效率OSC器件的制备过程中,活性层薄膜的加工大多采用氯苯、二氯苯、氯仿等毒性较高的含卤/芳香性试剂,此类试剂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危害非常高。在本工作中,我们基于已报道的高效率给体共轭聚合物PBDB-T,通过扩大共轭侧链结构与增长柔性烷基侧链的方式,合成了新型给体聚合物PBDB-DT。PBDB-DT中较长的柔性烷基侧链保证了其在低毒性溶剂四氢呋喃(THF)溶液中良好的溶解度,同时,扩大的共轭侧链也有效增强了其在THF中的溶液聚集作用,这一特性对于在非富勒烯型OSC器件中获得较好的光伏性能尤其重要。当采用非富勒烯小分子IT-M作为电子受体材料时,以THF为主溶剂加工的基于PBDB-DT:IT-M的OSC器件可以获得10.2%的能量转换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富勒烯论文参考文献
[1].陈立桅.通过分子结构调控方法实现非富勒烯型有机太阳能电池在绿色溶剂中的应用[J].物理化学学报.2019
[2].吴仪,孔静宜,秦云朋,姚惠峰,张少青.通过调节共轭聚合物侧链实现可绿色溶剂加工的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J].物理化学学报.2019
[3].《物理化学学报》编辑部.十年磨一剑:专访非富勒烯受体的先驱者占肖卫教授[J].物理化学学报.2019
[4].周凤,郑韦韦,刘鹏飞,马文静,康文斌.钙调蛋白质与富勒烯结合模式的分子对接研究[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9
[5].梁悦键,苏忠民.烷氧基取代稠环非富勒烯受体的光电性质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19
[6].陈川,黎小青,吴黉坦,刘雅玲,陈煜沛.水溶性富勒烯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活性的影响[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9
[7].沈赵琪,程敬招,张小凤,黄微雅,温和瑞.P3HT/非富勒烯受体异质结有机太阳电池[J].化学进展.2019
[8].李永红,季颖,李媛,任彬彬,杨帆.富勒烯C_(60)/离子液体复合物修饰电极对苋菜红的方波伏安检测[J].应用化工.2019
[9].王婧,张志宏,刘鹏,李湛,吴王锁.水溶性富勒烯对U(Ⅵ)在氧化多壁碳纳米管上吸附的影响[J].盐湖研究.2019
[10].张小梅,李淼淼,王琪,江宇,耿延候.基于二噻吩并吡咯π桥的窄带隙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J].应用化学.2019